12《清贫》部编市级公开课教学设计11(五下)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清贫家庭的生活故事,通过描绘家庭成员勤劳、节俭、善良的品质,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体会。

同时,课文中的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仍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在朗读、表达和写作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需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所展现的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体现的家庭美德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受到课文中所展现的家庭美德的感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实际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感受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教学法:通过写作,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跟随教师教学进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清贫》,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清贫,体会清贫的价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和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清贫》的主题,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清贫带来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2.难点:运用归纳法和对比法分析清贫对人的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课件:包括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示例分析3.活动:讨论小组活动、朗读表演等4.评价办法:口头表现、书面作业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或图片引出清贫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话和探讨。

2. 学习篇1.讲解《清贫》的背景和主旨,让学生读懂文章。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清贫对人的影响。

3. 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就文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2.朗读表演: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情感。

3.写作练习:就清贫的价值观点写一篇小作文。

五、示范课在示范课中,教师通过展示文中例句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清贫的内涵。

六、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类似题材的文章,进一步拓展对清贫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七、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清贫对人生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珍惜拥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清贫的含义,明白清贫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他们的正面人生价值观。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公开课教学设计12* 清贫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

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理解题目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音。

特别是“坞”,它读“wù”,不读“wū”。

强调多音字“吓”的读音,在课文中读“h è”。

2.阅读理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

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3.语言运用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方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生感悟侧面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用国方兵士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

课件出示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那么方志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自由谈对方志敏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方志敏的资料)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

无私奉献、舍己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

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清贫)3.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这句话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

“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设计意图】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清贫》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及其意思。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典型语句。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贫困人群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鼓励学生从儿童的视角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掌握生字词汇的意思,并能正确使用。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思和寓意。

•提取课文中的主旨信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清贫》课文•生字词汇表•阅读指导教学工具•投影仪•课件学生准备•阅读课文《清贫》•背诵生字词汇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图片或短小故事引入贫困主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步:学习课文•阅读课文《清贫》,学生跟读,教师介绍课文主题和背景。

第三步:词汇学习•分析课文中生字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第四步:讨论与思考•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五步:作文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致敬贫困农民的感谢信或寄语。

五、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主题和寓意。

六、课后作业•复习生字词汇,背诵课文。

•完成作文练习。

以上是本次《清贫》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涵,感受到生活中真善美的力量。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公开课 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公开课 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清贫》的内容和主题。

2.能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3.掌握《清贫》中涉及的生字词语。

4.能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表达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并把握《清贫》的主题和故事线索。

2.掌握词语和句型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
1.课文《清贫》的课本和教学课件。

2.录音机或者电子设备播放录音。

3.PPT或者黑板准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问题引入《清贫》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5分钟)
•利用黑板或PPT逐段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跟读和理解故事情节。

•老师适时解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瞬间(10分钟)
•让学生就课文中的情感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4. 拓展延伸(10分钟)
•利用问题和活动拓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角色扮演、创作故事等。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和重点,强化学生对《清贫》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

2.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内容。

3.完成相关习题和作业。

六、教学反思
在该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清贫》这一经典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一篇描写贫困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的经历,让学生了解贫困人民的艰辛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本篇文章安排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独立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贫困生活的细节描写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此外,学生对于贫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小时候的贫困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小时候的贫困生活,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生活艰辛的写作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贫困人民的生活状态,引发学生的同情心。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视频等资料。

2.资料:收集有关贫困生活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贫困人民的生活状态,引发学生的同情心。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图片、视频中的细节,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小时候的贫困生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 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 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经历,通过描述自己家境贫困但依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要珍惜生活,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大意。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贫困生活的认识可能存在局限性,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2.教学难点:课文中有个别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生活环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乐观态度,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合作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或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相关资料: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以便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

3.教学多媒体: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有关乐观面对生活的故事,引出课文《12 清贫》,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所写。

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在贫困面前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旨在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坚韧品质,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大意。

但他们在分析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情感方面尚需指导。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感受文章情感的同时,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主人公的心理,感受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课文情感的同时,受到启示。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欣赏。

3.相关资料:收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老舍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位主人公的故事?”引导学生回答,并简要介绍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在故事中的言行举止,体会他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清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方志敏1935年在狱中所写的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他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经历,表达了他对“清贫”的理解,展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以直抒胸臆与讲述事件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方志敏内心坚定的革命信念,写出了“清贫”的内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我”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却从没有奢侈过谈起,直接表达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并提出全文的主旨,即清贫是共产党员的美德。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了“我”被俘时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过程,通过随身所带的物品,说明共产党员确实清贫。

这部分记叙得很具体:先写两个兵士认为“我”是共产党的大官,身上肯定能搜出钱财;再写两个兵士仔细搜身后,发现只有一块表和一支自来水笔;接着写他们又用武器威胁“我”把钱拿出来,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最后写他们只能把表和自来水笔拿走了。

这部分中,描写国民党兵搜身时的动作、凶恶的神态、威吓的语言,表现出他们贪污腐化、一心敛财的丑行;而方志敏回答国民党兵土的话,既平静又掷地有声,不仅体现出方志敏的临危不惧、革命信念坚定,更间接表达出共产党人革命的宗旨——不为个人谋利益,要为天下谋幸福。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家中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我”唯一的财产,这是从家中财产的角度写共产党人的清贫。

讲自家这几件“传家宝”时,作者的语气甚至还有些幽默,说明他以清贫、朴素的生活为乐,并且在狱中也仍然乐观、坚定。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清贫、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2.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建议: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默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对方志敏有了哪些了解,感受方志敏的高尚品质;最后围绕“清贫”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1、我国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也心甘情愿。

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曾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过这样一首诗: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戈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度赞扬的为了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明,也写出了方志敏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2、那么方志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出示课件——走近作者:方志敏(1899-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江西弋阳人。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苏区“反围剿”作战,并担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遭国民党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同,下面让我们走进第12课《清贫》共同感受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

3、板书课题,齐读,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诚》中“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清贫”在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

在古代多用来形容读书人,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清贫”是形容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方志敏的“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大家字音读准了吗?出示生词:筹集矜持俘虏金镯威吓裤裆企望彼此汗褂深山坞(wù)(2)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提醒多音字在这里请大家注意红色字体,“吓”是个多音字,第一个读音(xià)第二个读音(hè),在本文中读——威吓(hè)。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点拨:(1)这篇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呢?①方志明和两个国方兵士②国方兵士是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国民党士兵。

(2)方志敏和两个国方兵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方志敏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结果发现方志敏身无分文。

或(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导:《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大家在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课文前面小字部分的自读提示。

1、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

说说你对“清贫”的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读提示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句,在读课文时可以简单做一些批示,别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1)研读自述部分◆就在我被俘(fú)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zhuó)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①请大家思考这部分是什么描写?(心理活动描写)②你是从哪个词发现了呢?(热望),热望是什么意思?(热切希望)◆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①请大家思考这部分是什么描写?(动作描写)②同学们,你们能圈画出文中的动词吗?(摸、捏、搜)③两个国方兵士搜遍了方志敏的全身,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只搜出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两个国方兵士对钱财十分贪婪,方志敏十分清贫。

)④这句话明明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描写,却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这是什么手法?(反衬的手法)(2)研读“国方士兵”,感悟特点◆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bǐng)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hè〕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

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呵!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

然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

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①这部分是抓住国方士兵哪些方面来描写?②从对两个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两个兵士当时是怎么想的?(既然你是这么大的大关官,身上怎么会没有钱呢?你肯定是把钱藏起来了,不肯拿出来,我们的炸弹威胁你,看看你是要钱还是要命。

)③你觉得这两个国防兵是是怎么样的人?(贪婪、卑鄙无耻之徒)④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贪婪呢?(作者通过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他们的贪婪。

)小结: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描述人物的特点。

那在整个搜身的过程中,方志敏有怎样的表现?默读课文,按照上面的方法阅读。

(3)研读“方志敏”,感悟品质◆“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

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

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①通过这段文字,你发现这是对方志敏什么描写?(语言、神态描写)②从对方志敏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呢?(可以体会出方志敏的从容不迫和清贫,他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

)③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廉洁奉公,虽被俘,但正义凛然。

)3、本文主要写方志敏的清贫,可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士兵,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方志敏的清贫,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也体现方志敏的清贫?(1)请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shē)侈(chǐ)过。

大家想想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pō)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jīn)持不苟(gǒu),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①什么是“矜持不苟”?(端庄严谨,一点儿都不马虎。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比较,突出共产党的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①这句在文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引出下文②聚焦“一桩趣事”。

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趣在哪儿呢?a“趣”在两个士兵的动作上:“搜”“摸”“捏”“抢”,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富有经验的贪婪的士兵形象。

(板书:动作)b“趣”在语言上。

(板书:语言)①“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极尽威胁、恐吓之嘴脸,野蛮至极,丑陋之至,狡黠中掩饰不住无尽的贪婪。

②“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老奸巨猾的嘴脸跃然纸上。

c“趣”在两个士兵的心理上:两个士兵的心理先是“热望”,继而“激怒”“企望”,最后是“失望”。

这里既是对两个士兵的心理变化的刻画,又是对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形象的赞美。

③方志敏把自己被俘的遭遇说成一桩说成“一桩趣事”,体现了什么?这不是一件趣事,而是一件痛苦和危险的事,这样说体现了方志敏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的自豪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他乐观向上的草命精神。

(2)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传世宝”指的是什么?①我们知道传世宝本交是指价值比较高的物品,可在文中到底指什么呢?(方志敏的传世宝却: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多么讽刺啊!②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方志敏的清贫朴素(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和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