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史上的十大里程碑及未来发展趋势
玻璃发展史

玻璃发展史(李家治)玻璃和陶瓷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们都是人类通过高温把天然物质转变为人工合成新物质的最早创造。
几千年来玻璃从未间断地被人类使用着。
从日用玻璃器皿到光电子技术玻璃,都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活动,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继续对玻璃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玻璃正在取代那些资源并不丰富,而又价格昂贵的材料。
世界玻璃发展概况约在公元前2500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出现了最早的玻璃。
埃及开始用粘土制成的实心模型制造玻璃珠和小型器皿。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玻璃制造技术得到发展:将一个陶瓷制的模芯插入到熔融玻璃体中,并使玻璃熔体粘附在模芯上,从而第一次制成有用的中空器皿,用以盛放油和药膏等。
相传最早的玻璃配方是由亚述人的楔形文字记载的,即玻璃是由60分砂、180分海生植物灰和5分白噩制成的。
从这个配方所记述的玻璃成分看,它实际上是钾(钠)钙硅酸盐玻璃。
玻璃中砂含量很少,说明它的熔制温度较低。
在中世纪纯碱工业兴起之前,欧洲的玻璃组成中的碱金属氧化物都来自植物灰。
例如常用的山毛棒树,其主要成分为CaO和K2O,以及一定量的5102和P2O5,还有少量Fe203和MnO2。
随着时代的发展,玻璃制造工艺也得到发展和传播。
在尼罗河流域,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都有许多玻璃制造者。
公元前1000 年左右,在东地中海地区已能制造一些较大的瓶和碗等,并已掌握简单的浇铸和压制等工艺方法。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玻璃制造是各自发展起来的。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出现了高铅钡硅酸盐玻璃,这在世界上为中国独有,其制品有琉璃(中国古代玻璃的统称)璧、珠等。
到公元前后的汉代,又出现了世界上少见的钾硅酸盐玻璃。
中国的玻璃对其近邻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影响。
玻璃自问世以来,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在变化、发展着,从而达到今天这个状况:所用原料从纯天然矿物到人工合成的高纯原料;所含成分从各种氧化物到非氧化物以及元素;所用的合成方法从单柑祸熔制到多柑涡、熔池熔制,以及气相沉积和溶胶一凝胶法合成;所用成型方法从简单的浇铸、模压和用吹管吹制等手工成型到全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吹、压、拉、离心浇注,以及化学加工;应用范围从装饰、生活日用品到具有声、光、电、磁、热、力等各种性能的电子元器件。
玻璃史上的十大里程碑及未来发展趋势

Ab t a t:Te mpo tn ic v re nd i v n i n ,i e ae c sr c ni ra td s o e isa n e to s . .f in e,b o p p lw i e,c y tlg a s,c a rn r sa ls o lf i g i
代 表 性 的 如 干 福 熹 院 士 “中 国 古 代 玻 璃 技 术 的 发 展 ” Aa afr n n er rn“ h l s 、 l M c l e ad G r Mat T eGa n aa y i s
B tycp e 、 a sah ” 由水 常雄 ・ h 棚桥 淳二 “ 洋 东 作 经验 , 以上问题 加 以评 述 。 对 叉 ” 著作 等 。几千 年来 玻 璃 发展 史 中, 哪些 发 现和 发 明
p t—f r c o u na e, o tc l ga s g a s — m a i g m a h n p ia l s , ls k n c i e, r g ne aie t n u n c e e r tv a k f r a e,fo t ga s n n — l a l s , o o i e g a s,o tc lfb r , i h sa u s mie tn n p o r s fga s a e r v e d. M o e v r x d ls p i a e s wh c tnd o ta l so e i r g e s o l s r e iwe i ro e , t e t n e c ff t r e eo m e to l s e h o o y i lo e p u de h e d n y o u u e d v lp n fga st c n lg s as x o n d.
玻璃史上的十大里程碑及未来发展趋势

玻璃史上的十大里程碑及未来发展趋势玻璃史上的十大里程碑1、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发明玻璃制造。
在埃及人的发明下,玻璃被成为一种常见的材料,用于制作珠宝、装饰品、毛巾等。
2、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人发明窑炉熔化玻璃。
古希腊人研制出了窑炉,使熔化玻璃成为可能,从而使更多的玻璃器皿得以生产。
3、公元前77年:罗马最早研制出玻璃窗。
罗马人是第一个将玻璃用于建筑物窗户的民族,他们制作出了玻璃窗,这样就可以通过玻璃窗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4、公元1674年:英国波特兰发明玻璃熔炉。
波特兰发明了玻璃熔炉,这种熔炉可以更快更高效地熔化玻璃,使玻璃制品的生产变得更加便捷。
5、公元1773年:英国柯伊贝克发明玻璃吹制机。
柯伊贝克发明的玻璃吹制机,它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将熔化的玻璃塑造成所需要的形状,使玻璃制品的生产变得更加方便。
6、公元1888年:德国理查德·斯特拉特发明玻璃卷板机。
理查德·斯特拉特发明的玻璃卷板机,使玻璃板的制作变得更加便捷,从而推动了玻璃行业的发展。
7、公元1915年:美国爱德华·康宁发明“康宁玻璃”。
爱德华·康宁发明的“康宁玻璃”,是一种钢化的玻璃,具有抗冲击、抗振动、耐腐蚀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军工、汽车等行业。
8、公元1959年:英国汤姆·米勒发明“低熔点玻璃”。
汤姆·米勒发明的“低熔点玻璃”,降低了玻璃的熔点,使玻璃制品的生产变得更加便捷,这也为玻璃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9、公元1970年:美国伊丽莎白·德尔斯发明“双玻璃”。
伊丽莎白·德尔斯发明的“双玻璃”,它将两层玻璃粘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从而更好地隔离冷热,从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10、公元1974年:美国弗兰克·斯坦福发明“钢化玻璃”。
弗兰克·斯坦福发明的“钢化玻璃”,它具有抗冲击、抗振动、耐腐蚀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汽车等行业。
玻璃颜色发展历程

玻璃颜色发展历程
玻璃颜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
最开始,玻璃只能呈现自然的透明状态。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通过在制造过程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可以使玻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染色的玻璃来制作彩色装饰品和窗户。
当时,他们主要使用金属离子如铁和铜来染色。
铁使玻璃呈现出黄色或棕色,而铜则使玻璃呈现出蓝绿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染色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开始使用黄铁矾来制造红色玻璃,这是一种铁和硫的化合物。
此外,他们还发展了使用金属乳化剂和银锡合金来制造具有不同颜色的玻璃。
到了18世纪,发明家们开始研究使用金属氧化物来染色玻璃。
施特劳斯发现使用锰可以产生紫色玻璃,而Sartory发现使用
钴可以产生蓝色玻璃。
这些新的染色方法为玻璃工艺师们提供了更多创作的可能性。
20世纪,玻璃颜色的发展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例如,法国化
学家江森发明了使用硒化物染色的方法,可以产生金红色和紫红色的玻璃。
另一个重大突破是美国科学家杜拉布制造出了纳米晶体玻璃,可以通过控制晶体的尺寸和分布来调节玻璃的颜色。
如今,玻璃颜色的发展已经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外,也出现了更多特殊的颜色,如粉红色、银色、金色等。
同时,人们还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光学玻璃,可以通过控制玻璃结构来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的来说,玻璃颜色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最初的透明到染色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颜色表达的需求,玻璃颜色的多样化将继续推动着玻璃工艺的发展。
玻璃工业发展历程

玻璃工业发展历程玻璃工业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工艺,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
当时的玻璃制作主要依靠熔化沙子和碱的复杂过程,制成的玻璃用于装饰和佩戴。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工艺逐渐传播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古希腊人发现了玻璃的透明性和可塑性,开始在玻璃中加入金属离子,制作出彩色玻璃器皿和花瓶。
罗马帝国则在建筑领域广泛使用玻璃,以提供光线和保护。
中世纪的玻璃工艺发展相对缓慢,主要集中在教堂和宗教艺术领域。
玻璃匠们开始探索雕刻、镶嵌和彩绘技术,制作出壮丽的玻璃窗和马赛克。
到了17世纪和18世纪,玻璃工业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英国的玻璃工匠们发明了铅玻璃的制作方法,使得玻璃更加透明、坚固和可塑。
这一突破推动了玻璃器皿和镜子的大规模生产,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玻璃工业的发展。
随着机器制造的兴起,玻璃制造业开始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这一时期出现了瓶装玻璃和平板玻璃的生产,为工业和建筑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20世纪的玻璃工业迎来了更多创新和突破。
1903年,法国科学家发明了玻璃纤维,使得玻璃材料更加坚固和耐用。
随后,玻璃纤维广泛应用于建筑、航天和通信领域。
此外,现代玻璃工业还涌现出许多其他技术和应用。
如玻璃制品的精密加工、光纤通信的发展、太阳能板和电子显示器的生产等。
玻璃工业不断创新和探索,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虽然玻璃工业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存在,但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玻璃工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人类工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进步。
玻璃发展史

玻璃的发展史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
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
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
清代玻璃器又分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器占其中的3/4。
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谕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
有清一代从康熙皇帝玄烨到末代皇帝溥仪,内务府官办作坊——造办处玻璃厂从未停止过玻璃的制造与生产。
玻璃厂建立后,清代的玻璃制作在皇帝和造办处管理大臣的统一指挥下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
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
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这时期的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
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
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珐琅是一种绘烧于金属胎、瓷胎和玻璃胎上的釉料,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
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首创的玻璃装饰工艺,始于康熙朝,而康熙朝玻璃胎画珐琅的实物却一直杳无踪迹,无缘得见。
康熙朝玻璃制作工艺的另一创新是套玻璃的烧制成功。
所谓“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颜色玻璃制成的器物。
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
套玻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重要发明。
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可见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美。
洒金玻璃是康熙朝创新的又一个玻璃品种。
玻璃的发展史

玻璃的发展史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在商代的时候中国人就制造出了琉璃玻璃。
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
18世纪,为适应研制望远镜的需要,制出光学玻璃。
1874年,比利时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国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机,此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相继问世。
现代,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
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
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
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
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
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
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决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制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产玻璃!”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玻璃的发展历史:从起源到现代科技应用

玻璃的发展历史:从起源到现代科技应用玻璃的发展历史:从起源到现代科技应用一、玻璃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体来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今天的伊拉克地区,人们开始用天然硅酸盐材料和苏打灰制造玻璃。
这种玻璃在当时主要用于制造装饰品和珠宝,同时也被用作护身符和避邪物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制造技术在不同地区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在欧洲,罗马人开始大规模生产玻璃,并用于建筑和装饰。
而在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也在汉代开始兴起,并在随后的朝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欧洲玻璃制造技术的传入在欧洲,玻璃制造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成为玻璃制造的中心,其玻璃制品被广泛认为是当时最精湛的工艺品之一。
同时,欧洲的玻璃制造技术也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包括波兰、德国和法国等国家。
三、中国玻璃制造技术的兴起在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在汉代,中国已经开始生产玻璃器皿和饰品。
到了唐代,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和医学等领域。
四、工业化生产玻璃的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玻璃制造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世纪初,比利时人发明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工艺采用高温熔融玻璃液,然后将其倒在冷却的铁板上,形成平板玻璃。
这一技术的发明为现代玻璃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玻璃在艺术和建筑领域的应用在艺术和建筑领域,玻璃的应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建筑领域,玻璃的使用使建筑更加透明、明亮,并提供了更好的采光效果。
同时,玻璃也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和雕塑等领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和表现形式。
六、玻璃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现代科技领域,玻璃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在电子产业中,玻璃是制造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其他显示设备的重要材料之一。
此外,在光学领域,玻璃也是制造镜头、眼镜等的重要材料。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玻璃材料也不断涌现,如高强度玻璃、防弹玻璃等,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安全和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史上的十大里程碑及未来发展趋势*王承遇1,李松基2,陶 瑛1,张咸贵2(1.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2.广州番禹大龙玻璃厂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50)摘要:阐明了玻璃发展历史中十大里程碑的发现和发明,即釉砂、吹管、水晶玻璃、燃煤坩埚窑、光学玻璃、玻璃成型机械、蓄热室池窑、浮法玻璃、非氧化物玻璃和光导纤维。
此外还指出未来玻璃的技术发展方向。
关键词:玻璃;发展史;里程碑;釉砂;光导纤维中图分类号:TQ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71(2010)03-0039-04TenM ilestones i n H istory of G lass and Tendencyof Future Develop m entWANG Cheng -yu 1,LI Song -ji 2,TAO Ying 1,Z HANG X ian -gui2(1.D a lian Po l y technic U n i ve rs i ty ,D a lian 116034,Chi na ;2.P anyu D a l ong G lass F actory Co .L td ,Guang z hou 511450,Ch i na)Abstract :Ten i m portant d iscoveries and i n venti o ns ,.i e .faience ,blo w pipe ,crystal g lass ,coa l firi n gpot-fur nace ,optica l g lass ,g lass-m ak i n g m ach i n e ,regenerati v e tank fur nace ,float g lass ,non-ox ide g lass ,op tica l fibers ,wh ich stand out as m ilestone in prog ress of g lass are rev ie w ed .M o reover ,the tendency o f future developm ent o f g lass techno logy is also expounded .Key w ords :g lass ;h istory of deve l o pm en;t m ilestone ;faience ;optical fi b er近年来玻璃科学家、玻璃艺术家和玻璃收藏家对玻璃发展史进行研究,发表了很多著作与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干福熹院士/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0、A lan M acfarlane and G erry M artin /The G lass Bathyscaphe 0、由水常雄#棚桥淳二/东洋N É 0等著作[2~3]。
几千年来玻璃发展史中,哪些发现和发明起了里程碑作用?以史为鉴可对玻璃的今后发展有指引意义。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玻璃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对以上问题加以评述。
1 玻璃史上的十大里程碑1 釉砂(Faience)的制备约在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用石英砂、碱加石灰石混合后,加热到大约700~800e ,烧结成形为玻璃珠和装饰品,得到含有部分玻璃态和未熔石英砂及其他未熔原料的混合物,学者称为费昂斯 第38卷第3期2010年6月玻璃与搪瓷GLASS &E NAM ELVo.l 38No .3Jun .2010*收稿日期:2010-03-25(Faience),国内专家译为釉砂[1],这是人类制造最早的玻璃,开创了玻璃的历史纪元。
2 吹管的发明公元1世纪时,罗马人发明了吹管[4],创造了玻璃吹制法,制造出薄壁的玻璃制品,使玻璃生产由装饰品转变为瓶、罐、器皿等生活用品,是玻璃制造的重大革新。
有的学者认为玻璃吹管是公元前40年在叙利亚产生的,以后罗马人推广应用。
吹管的诞生,使吹制法成为玻璃的主要成形方法,玻璃器皿可以大量生产,降低了成本,使玻璃制品走出宫廷,由装饰品成为平民的消费品。
3 水晶玻璃的发现公元15世纪,威尼斯人用杂质较少的石英砂、结晶纯碱及其他较纯原料制成了玻璃,透明度和白度较过去钠钙玻璃高,一改过去玻璃半透明、模糊不清的印象,类似水晶,故称为C ristll o [5],有水晶之意,为人类最早得到透明的玻璃。
公元1700年,波希米亚人用含钾的草木灰和较纯的石英原料制造了透明的钾钙硅酸盐玻璃,其折射率和透光率均超过了威尼斯水晶玻璃,称为波希米亚水晶玻璃(C rysta l e x)。
1670年(或1673年)英国人Ravenscroft 开发了铅玻璃,即钾铅硅酸盐系统成分玻璃,折射率大、透光度高,易熔化、料性长,适合于成形复杂的制品,而且硬度低,便于磨刻,命名为铅水晶玻璃(lead crystal glass),简称C r ystal g lass ,不仅用于制造日用玻璃,也是光学玻璃、电真空玻璃的主要成分系统。
4 燃煤坩埚窑的出现以往玻璃熔化用木柴为燃料,砍伐了大量森林。
1615年英皇下令禁用木柴为燃料,于是就用煤代替。
17世纪初,英国玻璃工厂普遍用煤为燃料的坩埚窑,不仅保护了森林,而且窑炉温度升高,玻璃熔化情况改善,玻璃质量提高,成本降低。
以后煤就成为玻璃工业历史上很长阶段的主要燃料[6]。
5 光学玻璃的制造工艺1800年瑞士G i u nand 与Fraunhofer 合作在玻璃熔化时采用搅拌工艺,制造出大块均匀光学玻璃。
1871年英国H arcourt 在玻璃成分中引入了20种化学元素,发现了硼酸盐和磷酸盐有形成玻璃的特性,并且将光学玻璃磨成棱镜。
1881年德国Abbe 和Schott 对玻璃成分和性质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1884年扩建了Scho tt 玻璃厂,研制了新型硼硅酸盐玻璃,对发展高质量的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镜头具有重大意义[7]。
高质量光学玻璃的生产,促进了整个自然科学的进展。
牛津大学H arr Ä遴选了20个改造人类世界观的实验,其中12个明显离不开玻璃仪器,其余8个大都需要前人用玻璃仪器进行实验以打下知识基础[2]。
M i d dleton 也说/不难设想,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生物学,没有望远镜就没有天文学0。
[2]而显微镜和望远镜是离不开光学玻璃,由此可见玻璃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
6 玻璃成型机械的相继发明1847年M agoun 采用有铰链的双开金属模制造玻璃餐具和玻璃瓶,1880~1890年10年间发明了/压-吹0和/吹-吹0成型玻璃瓶罐的方法。
1882年英国人Arbogast 获得了压型、转送及成形模内吹制玻璃瓶的专利,1890年出现第1台电机传动的制瓶机。
1903年Ow ens 开始研制真空吸料制瓶机,1904~1905年获得专利,几年内这种全自动制瓶机占领了市场,此时美国已有200台制瓶机运行,生产了美国全部玻璃瓶的50%。
制瓶机的发明引领了玻璃成型的机械化,1902年比利时Fourcau lt 申请平板玻璃引上专利,1916年成功生产出平板玻璃,到20世纪60年代,垂直引上成为平板玻璃主要生产方法。
1922年Peiver 配合H artford 供料机研制成各种类型滴料式成型机,1925年Ing le 发明了行列式制瓶机(I S 机)[8]。
目前行列式制瓶机的数量已占全球瓶罐成型机总量的80%,所生产的瓶罐也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
7 蓄热室池窑的发明1816年Rober Stirling 获得蓄热室玻璃熔窑的专利,但未被应用。
1841年W ilhel m S ie m ens 与Fri e lrich S ie m ens 兄弟合作继续进行研究,1867年Fr i e lrich 在德国德累斯顿成功建立第1座蓄热室池窑,1873年此类型池窑在比利时正式用于玻璃生产[9]。
#40# 玻璃与搪瓷 2010年6月以焦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为燃料,采用蓄热室回收废气热量,热效率比坩埚窑明显提高,熔化温度也比坩埚窑上升,玻璃熔化质量改善,产量增加,可与机械成型机组成连续生产线,为玻璃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创造条件。
8 浮法玻璃的发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Ford 公司和英国的Pil k i n g ton 公司同时研究浮法,但Pil k i n gton 比Ford 早几个月递交专利申请书,因此浮法专利权属于P ilkington 公司。
1959年P ilkington 在圣海伦市建立世界第1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又在1962年、1963年建立第2、第3条生产线,浮法宣告成功[9]。
浮法是平板玻璃生产的重大革命,到2008年浮法生产已占世界平板玻璃生产量的90%以上,我国浮法生产也占85%以上。
9 非氧化合物玻璃的发现1926年Goldsc hm idt 发现了B e F 2玻璃,1959年硫属化合物玻璃又被发明,1960年开始将其应用于半导体开关器件,以后卤化物、硫系化合物、硫卤化合物等一系列非氧化合物玻璃以其优异的光学、电学、光电子性质,促进了红外材料、光纤激光器、上转换发光材料、记忆材料、存储材料、二次电子发射材料的发展[10]。
10 光学纤维1946年高锟就发表了光纤传输信号用于通讯的论文,但当时玻璃纤维纯度不高,光通讯信号每传导1m 就要损耗20%,光的传输距离不超过10m,无法实现此设想。
通过计算得到,要使光通讯成为可能,光导纤维损耗要小于20dB /k m 。
1970年Corning 公司制造了高纯的石英玻璃光导纤维,1972年实现了光导纤维传输损耗20dB /km,1974年大量生产光导纤维,1981年第1个光纤传输系统终于问世,光纤的损耗已降到0.2dB /km 。
1984年美国光纤通讯速度144M b /s ,可以传输1920路电话。
如今世界上光纤长度达到10亿k m,可环绕地球2.5万多圈。
2008年底我国通讯光缆线路长676万k m,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前沿。
光导纤维的研制,不仅带动了半导体激光器、高速激光调制器、光栅放大器、光滤波器、光耦合器材料与器件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光子学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光子玻璃产量的兴起。
更重要的是没有高纯度、低损耗的光导纤维,就没有光通讯,人类就不可能很快进入信息时代[11]。
2 玻璃未来发展方向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讲过,火是玻璃的生身父母,可见传统玻璃离不开燃料燃烧,从而产生CO 2、SO 2、NO x 等污染气体的排放,我国大型浮法厂CO 2排放量为500~600kg /t 玻璃液。
为适应全球绿色增长和低碳经济的要求,玻璃工业必须深入改革和转型,由传统的高资源、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型,转向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