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县志
阳曲县志

这片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阳曲县位于忻定盆地和晋中盆地之间,是省城太原上风上水之北部门户,绿色生态之屏障。
辖4镇6乡124个行政村,20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15万勤劳善良的人民。
地上,玉米、谷子、苹果等物产丰富,地下,石灰岩、煤炭等矿产蕴藏。
2500多年的历史赋予了阳曲深厚的人文底蕴。
郭子仪、狄仁杰、傅山、以及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书写者马文蔚等英才辈出,华国锋曾出任阳曲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境内1处国家级、88处省市县级文物,见证了阳曲作为全国传统文化旅游大县的昔日辉煌。
这片土地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全县拥有森林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59%,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8%,人均绿化面积9.77平方米。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生工程提档升级,营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先后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卫生县城”、“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全省绿化先进县”、“全省文物先进县”、“省级园林县城”……这片土地海纳百川,包容开放全县公路总里长1066公里,由高铁、高速、国道、省道架构的“四纵四横”交通网络赋予阳曲热情大气的气质和包容开放的品格。
阳曲日益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集散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落户扎根,铝镁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得到培育、发展、壮大,工业、农业、生态旅游、人文四大类优惠招商政策更让阳曲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这片土地创新卓越,活力四射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核心区”,面对太原建设“三个一流”的机遇期,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实现新飞跃,围绕“三保一促”(保环境、保收入、保稳定、促发展)工作思路,实施“四化三区”(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县城东部新区)发展战略,初显强劲态势,一个新型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大县、绿色生态示范县将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工业强县,打造新型工业园区占地50平方公里,承载着全县科学转型发展任务的太原(阳曲)转型发展产业园区已启动建设。
巢县志 交通篇

第一节公路一、古道(一)官道巢县至庐州府(今合肥市)官道为明代重要驿路,它纵贯境北,走向由旧城向北越万家山,经夏阁、柘皋,向西出东山口,过西山驿(今属肥东)抵达,庐州府城。
万家山段,距城十余里,路面狭窄陡峭。
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 年)阎徽任知县时,开始修治。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 年)知县甄伟督县民开凿山道,铺建石路。
成为府、州、县公役来往和商贩行人的必经之路。
巢县至无为州官道纵贯境南,有高山峻岭之险。
远在宋代,它就成为巢县通往无为州的交通要道。
明正统间,无为知州王仕锡命开凿山路修治道路。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 年)巢县知事陶九韶在芙蓉岭上建守望轩,并驻逻卒,维护行人安全。
4 4 3清康熙《巢县志》载:吕婆店市人烟辏集,有秀山铺,为通向无为州的驿路。
后为州、县间的大道。
道光间,李从源修治这条官道,铺石路60余丈。
至今,山下尚存有石路遗迹。
(二)大道巢县至含山出旧城北门,经庙儿岗(今庙峒岗)、半汤抵界石铺,这清溪,抵含山县城。
另一条路,从半汤折向北,经巨兴集(原属巢县,后划属含山)越斗阳关(又名陡岩关,现属含山,名陡岭关)经仙踪,是通往滁县的通道。
巢县至全椒由万家山东侧小佛(芙)岭向北,经小独山,过尉子桥,越东黄山,到油坊集,至古河,通往全椒县城。
巢县至庐江出旧城南门向西,经盛家湾、卜庙、牧集(今沐集)向南,抵魏家坝(今坝镇),达庐江县境。
另一条路,由槐林嘴至马尾河上渡(苍头嘴渡)向西,经金城寺(今属庐江)、盛桥、白石山,抵庐江县城。
二、公路(一)国家干线公路312 线合(肥)浦(口)路巢湖市段合(肥)浦(口)公路自合肥,经店埠、柘皋、全椒至江苏省浦口,全长174 公里,属312 国道线段,是安徽省东西贯通线的东段。
本市境内长40.7 公里(99K ~139K +700),路基宽12 米,路面宽6.5 米,渣油路面;有桥梁5 座,总长95 延米,涵洞186 道,最大纵坡9%,最小弯道半径15 米,技术等级三级,由司集乡入境,经鲁桥乡、苏湾镇、分路乡、柘皋乡、柘皋镇、庙岗乡、方集乡等地抵肥东县境。
2023年县公路志编修方案范文

2023年县公路志编修方案范文____年县公路志编修方案一、前言县公路志是地方行政区域公路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记录,编修县公路志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地公路的发展状况,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
本编修方案将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和更新县公路志的内容,确保信息准确、全面,体现实际情况,为县域交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编修目标1. 更新全面:根据实际情况,对县公路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现状、规划和建设情况等进行全面更新。
2. 准确详实:确保县公路志的数据准确、详实,反映实际情况,不追求夸大或虚假宣传。
3. 规范统一:编修过程中,要遵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形成的县公路志内容一致、通用、可比。
4. 突出重点:在县公路志中突出重点发展路段、工程项目,体现重点发展方向和规划。
5. 结合实际:编写的县公路志要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公路发展的思路和简要规划。
三、编修内容根据对现有县公路志的评估和需求分析,本次编修县公路志的主要内容如下:1. 基本情况:包括县域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为后续内容的理解提供基础。
2. 历史沿革:梳理和回顾县公路的发展历程,包括公路建设的起始时间、重大历史事件、交通运输的变迁等内容。
3. 现状分析:对县域的公路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描述,包括总里程、路网结构、路况状况、通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4. 规划建设:介绍县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情况,包括近期规划、中长期规划、重点项目规划和建设进展等方面的信息。
5. 交通管理:主要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交通设施和交通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描述,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6. 事故统计:搜集和整理公路事故的统计数据,分析事故原因和趋势,提出预防措施和改善方案。
7. 公路旅游:介绍县域内的旅游资源、交通连通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公路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情况。
8. 其他相关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增加其他与公路发展相关的内容,如公路养护、公路安全等方面的信息。
乡(镇)、村公路交通情况表

指标
计算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乡镇数
个
2140
2152
2154
2154
2126
2112
2109
1907
其中:通公路乡镇数
个
2111
2109
1907
通公路乡镇所占比重
%
99.95
100
100
村公路交通情况
建制村数
个
47474
47889
48138
48138
48433
47434
47881
48064
其中:通未铺装路面数
个
17763
16328
2478
通未铺装路面所占比重
%
37.4
34.1
5.2
其中:不通公路
个
3240
1237
980
398
290
1319
1142
522
通公路建制村所占比重
%
93.2
97.4
98.0
99.2
99.4
97.2
97.6
98.9
备注:依据2004年全省农村通达情况普查,2004年不通油路(通未铺装路面)和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数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一是通达标准(必须到达村委会或村小学所在地)提高;二是以前年度农村公路修建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已通的建制村现又不通。
盂县交通运输史志年鉴编纂工作省内夺冠

馘精 刻
《 太 原古县 志集全》 出 版
继2 0 0 5 年太原市地方志办整理再版《 太原府志集 清康 熙 、 道 光《 阳 曲县志》 , 明嘉靖 、 天启和 清雍 正、 道 全》 后, 历经 3 年 多的不懈努力 , 2 0 1 2 年又整理再版 了 光、 光绪《 太原县志》 , 清顺 治《 清源县志》 、 光绪《 清源 乡 《 太原古县志集全》 。明、 清时期, 太原市所辖各县编修 志》 , 明万历和清康 熙、 光绪《 徐沟县志》 等1 2 部古县 了多个版 本 的古县 志 , 对今 太 原境 内 山川 之脉 络 、 建 置 志, 约1 8 0 万字。《 太原古县志集全》 的整理再版 , 作为
古 县 志集全 》 ,使 太原 5 0 0余 年 的历 史 得 以衔接 起 来 。 学 习研 究历史 、 古为今 用 创造 了条件 。 《 太 原古 县 志集全 》 包 括 太原 境 内明清 时期 保存 至今 的
( 太原 市志 办 )
巍l 侉 动 怒
太辱市地 志 会召开 志理论嘶讨会
理论 研 究 ,营造 新 形 势下 良好 的 方 志理论 学术研 究 氛 篇 。
围, 2 0 1 2 年7 月太原市地方志学会印发 了《 关于召开地
( 太原 市 志办 )
盂兽立通
立志年 鉴编纂互 省 务
近年 来 , 山 西盂 县 交通运 输局 以建 立 “ 文 明、 敬业、 交通现 状 , 介 绍盂 县 交通地 情 资料 的百科 全 书。圆满 完 和谐 、 进 步” 的集体 定位 , 以创 一 流 交通 运输 局 为 目标 , 成 了中 国政 区山西卷 阳泉分 卷盂 县篇 交通部 分 ,按 时 全方位 、 多层 次开 展 交通 文化 建 设 工作 , 先后 编 辑 出版 报 送省 、 市、 县 有 关史 志 资料 。截 至 2 0 1 2年 底 , 全局 共
泰安市在民国时期(1912—1937年)的道路交通建设

21 0 1年 9月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 AIHAN NI ER I Y FT S U V ST
Vo . 3 NO. 13 5 S p 2 1 e. 01
泰 安 市 在 民 国 时 期 (1 2 1 — 1 3 年 ) 9 7 9 的 道 路 交 通 建 设
泰安地 区开始重视 交通建设 , 经十余年努力, 3 到 0年代 中后期 , 初步形成了由铁路、 公路构成的 近代化 交通 网络 , 较好地改善 了本地 区的交通状况, 从而有力促进 了泰安近代经济的发展 。 [ 关键词 ] 民国时期 ; 泰安 ; 公路建设 ; 经济发展 [ 中图分类号] 252 [ K 9 .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17 29 (0 1 0 - 0 8 0 62— 50 2 1 )5 0 9 - 5 泰安市位于鲁 中山区之泰 山南麓 , 历史上行 时期 , 军阀混战 , 民不聊生 , 泰安交通建设未见起 98 泰安 政区划多变 。12 99年《 重修泰安县志》 记载 13 色。12 年国民政府在泰安县设立省政府 , 75
宁市 , 平阴县划归济南市。因此 , 泰安市地域辖六 县( )本文的泰安地区就指六县( 。泰 山是 市 , 市)
一
、
1 1 12 92— 96年 安交通 建设 的初创 时期
历代帝王封禅之地 , 南邻儒家文化圣地 曲阜 , 千百 津浦路修成通车之前 , 泰安与周边地区的联 年来 , 前来参拜者多是墨客、 政客及香客 , 客流不 系主要依靠几条 官道 和驿道 。据 山东公路史载: 大且多醉心于曲径通幽, 对交通状况无甚要求 , 而 清代即有过境官路两条 , 一条是京师至福州官路 , 泰山本身作 为道 家场所 , 本喜清 静, 于与世隔 俗称东大道。该路北 自长清界首入境 , 安 经泰安、 羊 绝, 因此亦不太重视发展交通 。加之该 地身处 内 流店、 新泰至蒙 阴县 界出境。在泰安境 内约 10 0 陆, 又属山区, 天然交通不便 , 因此 , 到津浦铁路开 公里。二是京师至广东官路 , 俗称西大道 , 自平 北 经东 阿镇 、 旧县村 、 东平 城 , 至汶 上三 十里 通前 , 泰安交通状况一直非常滞后 , 与外界联系的 阴入境 ,
青县志[整理版]
![青县志[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b75a0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5.png)
地图青县概况青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南接沧州,北依京津,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高速公路、104国道、津保公路、沧廊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从境内穿过,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青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这里曾是盘古择居之地。
全县面积968平方千米,人口40万。
现辖6镇、4乡、1农场,共14个社区居委会、345个行政村、5个分场。
县政府驻清州镇振兴路1号。
城区规划建成区面积28.35平方千米,规划人口20万,现建成区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10万,城市化率47.7%。
城区辖14个社区居委会:新华、东环、曙光、南环、乾宁、福泰、北城、迎宾、康泰、西城、新立、荷花池、安康里。
青县古称“永安”、“乾宁”、“会川”、“清州”等。
明洪武八年始称青县,属河间府。
1938年,共产党置青县委员会,驻地大城县于远头村,隶属冀中区三地委。
1958年11月1日撤青县建制并入静海县,属天津市辖。
1961年6月1日恢复青县建制,改属沧州专区,1970年改属沧州地区,1986年4月5日改隶沧州市辖。
青县辖6个镇、4个乡、1农场:清州镇、金牛镇、新兴镇、流河镇、木门店镇、马厂镇、上伍乡、曹寺乡、盘古乡、陈嘴乡青县农场。
自然条件青县地处中纬地带,西白庙市。
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2.1℃,全年日照2769.8小时,无霜期180天,年均降水量618mm。
境内地势平缓,西高东低,海拔最高7.5米,最低3.5米。
土壤为粘性沙壤土。
年降水量为598.5毫米。
经济状况青县农业形成了蔬菜、林果、奶牛养殖三大特色产业。
工业形成了石油器材、特种钢材、针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机箱和缝制设备等六个主导产业。
2008年地方生产总值92.5亿元,财政收入6.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4元,农民人均收入5030元。
在河北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排名35位,在沧州市经济实力排名第三位。
主导产业近年来,青县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
潜心做好“史志双修”的有益探索——编纂《山西公路交通史》(1978-2010)的实践

CANGS ANG
潜心做好“ 史志双修” 的有益探索
— —
编纂《 山西公路 交通 史》 17  ̄ 0 0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践 (9 8 2 1 )
师 国梁
为 了集 中反 映改 革 开 放 3 0年来 全 省 公路 交 通 运 2 0 年 1 月 ,山西省志 ・ 09 0 《 交通志》 书稿经过省地 方志办公室各位领导和专家精心修改 , 1 月送 中华 输事业翻天覆地 的巨大变化 , 山西省志 ・ 于 2 与《 交通志》 记 书 局 审定 修 改 后 , 为执 行 主 编 , 大大 松 了一 口气 。 载时限 17 年至 20 年相一致 , 作 我 98 08 我提出《 山西公路交 第三册记载时限为 17 年至 2 1 年 , 98 0 0 即党的十 从 2 0 年开始 ,历时 4年的编纂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 通史》 06 画上 圆满句号 。 届三 中全会召开至“ 十一五 ” 时期结束 , 得到厅领导 开始了筹备组织、 布置落实 、 搜集资料 、 充 厅资料信息中心作为省交通运输厅专 门从事编史 批准。从此 , 修志的职能部门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把全省交 实汇总 、 修改提高、 送审出版的难忘岁月 , 历时 3 年。 通 运输 的辉煌 业 绩永 载史 册 的 问题 。我认 为 , 交通 志 、 交通史是从不同角度 ,采用不同笔法和体例记载全省 精心拟定编纂提纲 交通 运输建 设 发展 改革 辉煌 业绩 的精 神产 品 ,内容互 从 21 0 0年 5月 开始 , 我在 全力 抓好 中心 各项 工作 补 , 得益 彰 。“ 志双 修 ”可 以更有 效 、 相 史 , 更全 面 、 更翔 的同时 , 把主要精力放在拟定编纂提纲上。 我认为不论 实地反映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两个文明建设全貌 ,为全 是编史还是修志 , 能设计一个好的编纂提纲是基础。 交 省交 通运输 系 统干 部职 工 提供更 加 丰 富的学 习领 域 和 通运输系统点多线长面广 ,如何在史书中能够较为完 空 间 。根 据交 通运 输部 中国公 路交 通史 编审 委员 会要 整准确地反映发展过程 , 充分体现“ 史纵志横 , 各有侧 求 ,00年 4月 8日,我专 门向省 交通 运 输厅 领 导呈 重 ; 21 史存 大 略 , 重详 记 ” 志 的特 点 , 摆 在面 前 的一个 大 是 报 《 关于组织编纂 < 山西公路交通史)第三册 )的请 问题 , ( 而且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 如果编纂提纲 示》 。4月 1 9日, 党 组成 员 、 纪委 驻厅 纪 检组 组 长 搞不好 , 不到 各级 领导 和 有关人 员认 可 , 书材料 缺 厅 省 得 史 韩 日裕批 示 :同意 , “ 应列 人计 划 , 段厅 长批 示 。” 请 4月 乏取舍标准, 质量就难以保证 。根据志书编纂经验 , 我 2 7日 , 党 组 书记 、 长段 建 国批 示 :同意 ” 厅 厅 “ 。从 5月 把提纲 初稿 打 印后 , 分送 厅领 导 、 厅机 关各 处 室及厅 直 份开始 , 我带领中心其他同志 , 开始认真做好有关准备 各单 位领 导和 具体 承办 人 审定后 , 出了许多 指导 性 、 提 工作。 建设性意见。 他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意 在 历届 省交 通运 输厅 党组 高 度重 视下 ,在 交通 运 见高屋建瓴 , 具有可操作性 。从 6 月开始第一稿到 1 2 输 部 中 国公 路交 通史 编 审委 员会 的精 心指 导 下 ,在 厅 月份 , 先后五次征求意见。 每一次都是在汇总上次意见 机关各处室及厅属各单位 的大力支持和全体编纂人员 后 , 重新 整理 印发 , 进行 下一 次征求 意见 。 再 与此 同时 , 辛勤努力下 , 省交通运输厅先后编纂出版两册《 山西公 我 把 提 纲 分 别 送 省 地 方 志 办公 室 省 志二 处 处 长 任 小 路交通 史 》 。 燕、 市县志处副处长王仰东等专家征求意见 , 他们都是 第 一册 于 18 98年 1 由人 民交 通 出版 社 出版 , 《 2月 山西省志 ・ 交通 志》 主要责任编辑 , 从事省志编纂 2 0 大 3K,2 万字 。主要反映先秦至 14 年数千年间 多年 , 2 2. 2 99 有着丰富的经验 , 尤其是在史志书籍结构及表述 全省 道路 交通 发生 、 发展 的历史 , 道路 交通 在 山西社 的方式 方法上 , 供 了许 多有 价值 的意见 。 对 提 经过 近一 年 会发 展史 中的地位 和作 用 ,在不 同历史 时期 的兴 衰演 的努力 , 我尽最大努力使提纲达 到完整 、 准确 , 符合行 变 ,特别 是对 近代 公路 在 山西 兴起 的 内在 因素 和外在 业 特点 的要 求 。 动力 及其 在发 展 过程 中所 呈现 的特 点 与规律 作 了探 索 全书总体结构分为序言 、 凡例 、 概述、 大事记、 放开 与论 述 。编委会 主任 任贵 仁 ; 主编 吕荣 民。 搞 活 时期 (9 8 9 2 、 快 推进 时 期 (93~20 ) 17 ~19 )加 19 02、 第 二册 于 20 02年 4月 由山西人 民出版社 出版 , 跨 越 发 展 时 期 (03~2 1 )表 目提示 、 导 干部 、 大 20 00 、 领 附 3 K,58万字 。主要 反 映 14 2 5. 99年 1 至 19 0月 90年 1 录、 2 后记 1 部分 。在放开搞活、 1 加快推进 、 跨越发展三 月 底 共计 4 年 间全 省 公 路交 通 事 业 发展 的 曲折 历 程 个时期 , 1 又各 自分为前期工作 、 公路建养 、 高速公路 、 道 以及取得的辉煌建设成就 ,总结和概括 了公路交通建 路运输 、 规费征稽 、 国防交通 、 科技创新 、 依法行政 、 教 设对推动山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编委 育培训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行业文明、 劳动竞赛 、 安 会 主任 刘俊谦 、 晓林 ; 编杨继 刚 、 王 主 赵龙 。 全监管 、 公安路政 、 人事管理 、 改革探索、 离退服务 、 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交通志(干线公路篇)综述**交通有着悠久的历史。
约在7300年的磁山文化时期,沿太行山东麓一线已出现了道路交通。
距今约3800年前,成汤七世祖王亥迁都于殷(今**市小屯一带),**成为“畿内地”。
自今河南**市附近,经磁县、**、永年、沿太行山东麓至有易(今保定易县),已形成车马大道。
至商代,**南北运输已经频繁,自**经**东北过巨桥(今**县)至沙丘(今**县)亦形成了一条专供纣王使用的道路。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设“司空”管理道路的修建和维护。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道路已具一定规模。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路逐步发展,至公元前386年**敬侯迁都**,历经八代国君,共158年,为**国国都。
**逐步成为**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手工业、冶铁业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进一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形成了以**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道路。
当时主要道路有:(一)太行山前的南北交通要道。
这条先商开拓的古道,仍是南北联络的干道。
从**南去魏国都城大梁,该地区的番吾(今磁县)、**(今讲**)、邺城(今**)向东南而去。
**北上经新都(今**)可到燕国都城蓟(今北京)。
(二)**东北行,经曲梁(今永年旧城)到沙丘,再东北行可至今**及**地区。
(三)**东行经曲梁、**至齐都林溜。
(四)**东行至葛孳(今**西南)。
(五)**西行,经**、涉(今涉县)西南行至上党(今山西长治)北行至**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县)和晋阳(今**)。
(六)东部自东**经**,五鹿至陶,是沿**连接“午道”的一条南北要道。
(七)魏国的边陲重镇邺和五鹿之间的道路是该区平原**战国时期一条很重要交通路线。
秦汉时期,“**亦**河之间一都会也。
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成为黄**岸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名列天下“五都”之一。
《御览》曾有“命驾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矣”的记载。
天下之货,五都皆有。
新莽末年的战争,使**走向衰败。
邺城的兴起,取代了**交通中心的地位。
向外辐射的驰道主要有七条:一、由邺城经怀县(今河南**县西南)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渡河而西至**,二、由邺城经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渡黄河南行,至颍川(今河南**市东);三、由邺城经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渡黄**南行,至陈留(今**市西南);四、由邺城东北行经斥丘(今**县)**(今山东省北**),至**(今山东**东北)与信都(今****县等地);五、由邺城经滏口西行,经涉县至上党(今山西长治市).经涉县西北行通晋阳。
六、由邺城经**北行至燕涿(今北京等地)七、由邺城沿**水东下,可至沿水诸池。
除此之外,还有曹操用以运输石炭的道路.由邺西南行至**西部的**,邺东南行至东郡治所**的道路也比较通达。
隋唐以后,地方陶瓷业兴起以及后来煤矿的陆续开采,**的交通运输开始复兴。
明清时期,**地区内主要道路沿袭了历代的道路主要有如下几条:一、大名****,西经**、磁县、涉县以至山西长治;二、******,西经丘县、**、永年、**、**、涉县以至山西长治;三、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古道,即从**南来经临、洺关、**、磁县、南去**等地;四、东部平原的南北大道,即从**、威县经该区的**,大名南去经**以至**:以上四条主要道路,在该区境内基本形成“井”字交叉,另有一条道路,**经永年、**、**至大名,这些道路,形成了该区的交通网。
明代**河滏水分流,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令民疏浚下流河道,舟楫始通天津,滏河航运兴起,马头、张庄桥、**桥、苏曹相继成为水陆集散中心。
彭城的瓷器、**、**的煤炭等由陆路运到各码头装船运出。
天津的日用百货、食盐在各码头经陆运疏散,转销各地,**的搬运装卸业随之昌盛。
清末京汉铁路通车及奥汉铁路相通,形成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干线,取代了运河的作用,铁路沿线迅速形成一条近代城市经济带,**便是这条经济带上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继大名至**、**至**的两条主要公路干线建成之后,1928年,民国**省政府建设厅发布训令,动员力量修筑了**至涉县的大车道(马路),全长55.5公里。
这条路线经午汲、**岭、徘徊、固义、冶陶、乱石岩、西戍、鸡鸣铺、井店至涉县城。
因限于当时的财力,这条路线仅是拓宽、取直、填洼,未架桥梁,实际上汽车还难以通行。
1935年,又重修了大名至**的公路。
随着主干公路两端向西、向东延伸,与晋东南的长治地区、鲁西、**、**地区相接。
初步形成了南北走向的铁路和东西走向的公路交汇,**成为晋**鲁豫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
这一交通地位的确立,为近代**的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后,伪华北交通株式会社**自动车营业所垄断了**至各县的全部公路客、货运输和铁路运输;伪国际运输株式会社(1941年10月改称华北运输株式会社)**营业所垄断了铁路沿线货物集散及车站货场的搬运装卸业务,残酷剥削工人,使**的运输装卸业受到严重摧残。
日本侵略军出于其侵华战争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强抓民夫修通了**至各县的简易公路,形成了以**为中心的近代公路枢纽。
为抗击侵略者,抗日军民在公路沿线伏击日军车队,展开“交破战”,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为保护**南和太行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10月5日,**解放。
1946年春,晋**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动员公路沿线群众对公路进行了全面抢修,**的交通运输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9年,京磁、邯大、邯长、邯馆等简易公路和彭城至磁县、马头至彭城等几条辅助大道恢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西部山区的铁、煤等矿产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东部平原区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产量持续提高,工农业产品交流量的逐年增长,使公路交通量相应增长,尽管公路的等级不断提高,仍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1956年水灾后,该区的主要干线公路铺装了碎石路面,公路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但泥结碎石路面需要大量的日常工作,才能保证路面结构的完整,维持正常的使用。
为了提高养路效率,1958年初,**公路管理局在**到大名公路上,试做了泥结碎石路面沥青养护层。
试验路段在5~9.4公里间,段长4.4公里。
方法是在原泥结碎石路面磨耗层上洒一层沥青,沥青上洒一层粗沙,经自然碾轧而成沥青封层,这一方法,实际上是对泥结碎石路面进行的简易沥青表面处治。
这次所做的沥青封层路面,可说是开该区沥青路面之先河。
1963年以后,公路相继改造为沥青路面,逐步实现了晴雨通车,各线桥梁也逐步实现了永久化。
当时**的干线公路主要有六条:l、德县一**~长治公路。
简称德邯长线.该线路自山东德县(今**)起,经**、威县、河古庙,进入****县境,而后经由**、永年、**、康二城.**、徘徊、龙虎、鸡鸣铺至涉县,于响堂铺西出省界,进入山西省达长治。
全线长483公里,经由**地区段长179公里。
2、北京至汉口公路。
简称京汉线.该线路自永年县界进入**境内,经临洺~**一马头~磁县,过**河进入河南省境,经由该区路段长72.5公里。
3、北京至**公路.简称京开线.该线路自丘县界进入**境内,经香**—**—滩镇~龙王庙,出大名县境进入河南省境内,经由该区路段长88公里。
4、**至大名公路。
简称邯大线。
该线起自**,经**—魏县—拐里~大名,止于龙王庙、与北京至**公路相接,为**地区境内的干线公路,全长79公里。
5、**~**~**公路。
简称邯馆临线.该线自**经**~**~**—南**到**.**地区段止于卫河省界.其中**到**段与**至大名公路重复。
**地区段长99公里。
6、彭城~磁县~**公路。
简称彭磁肥线.该线路起自彭城、经磁县~**~**到**.全长62公里,该线路分别于磁县、**、**与京汉、邯大、邯馆临三条干线相接。
**至**路段与邯馆临线重复,自彭城经新坡到马头公路长25.7公里,是这条公路的辅线。
这些公路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路的复兴引来了**经济的复兴。
第一章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的沿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以前就有“司空”一职,专职负责道路修建和维护。
**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是1949年5月l0日华北公路总局在**组建的,当时叫公路段。
该段隶属于总局领导,下设临洺关、马头、**三个养路站,定编69名员工,实有员工35名。
管辖北起****县境,南至****县境,总长132.5公里的北平至汉口公路路段,负责该路段的交通恢复和养护工作.当时与邺县、**县两县政府合作共同组织民工,重点突击恢复了被国民党军队南逃时破坏的**河南岸至**里屯17.5公里的路基,整修了**河渡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及行政区划的设立,**专区于1949年10月设置了第一个公路管理机构—**省交通局**公路管理段,隶属于省交通局及**专署领导。
首任段长张向前,副段长孟庆有。
段内设公务员.办事员、帮办员、会计员、出纳员、事务材料员、勤务员;直属单位有:养路队,养路队长何荣,全段员工编制30名。
段下设4个管理所:南**管理所,代所长崔振明,职工6名;**管理所.所长陈念怀,职工l0名;**管理所,所长刘忠怀,职工2名;涉县管理所,所长袁进文,职工3名;段内及所属4个管理所职工总人数为61名.**公路管理段及所属4个管理所初建时,均无办公公寓,暂租赁民房或车马店办公,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员工生活比较艰苦。
公路管理段在当地的领导机关是**专署建设科,专署各县政府的建设科也统管公路行政工作。
1952年,在**公路管理段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员公署公路管理局。
局长王**,副局长何荣。
1952年底,郭玉璋任局长。
公路局下设秘书室;路政股,股长**玉曾;财务股,股长刘钧宇;汽车监理所,所长郭玉璋(兼);养路队。
基层单位先后成立了5个公路管理站:**管理站,**管理站,涉县管理站,(**管理分站)磁县管理站,**管理站。
1953年,**公路管理局于**镇内建筑了机关办公公寓,下属**、涉县、**等公路站相继建设了站房,工作环境有了初步的改善。
1956年,**专区的公路管理机构仍是**专员公署公路管理局。
1958年4月,**专员公署公路管理局与**运输公司、航运管理处合并,成立**专员公署交通运输局。
局长郭思正,副局长郭玉璋、郝福银、张自卿、郝志忠等。
1958年8月,**、**两地区合并后,原**专署交通运输局与原**专署交通运输局合并,成立**专署交通运输局。
党委书记尹守财,副书记张自卿;局长郭思正,副局长郭玉璋、郝福银、尹季贞等。
这一时期的下属单位大体与合并前相同。
1960年3月,**专区撤销,所辖区域并入**市,原专署交通运输局与**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合并,成立**市交通运输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