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完整word版)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1.微生物反应与酶促反应的主要区别?答:微生物反应与酶促反应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微生物反应是自催化反应,而酶促反应不是。

此外,二者还有以下区别:(1)酶促反应由于其专一性,没有或少有副产物,有利于提取操作,对于微生物反应而言,基质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目的产物,副产物的产生不可避免,给后期的提取和精制带来困难,这正是造成目前发酵行业下游操作复杂的原因之一。

(2)对于微生物反应,除产生产物外,菌体自身也可是一种产物,如果其富含维生素或蛋白质或酶等有用产物时,可用于提取这些物质。

(3)与微生物反应相比,酶促反应体系较简单,反应过程的最适条件易于控制。

微生物反应是利用活的生物体进行目的产物的生产,因此,产物的获得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也受细胞因素的影响,并且微生物会发生遗传变异,因此,实际控制有一定难度。

(4)酶促反应多限于一步或几步较简单的生化反应过程,与微生物反应相比,在经济上有时并不理想。

微生物反应是生物化学反应,通常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原料多为农产品,来源丰富。

(5)微生物反应产前准备工作量大,相对化学反应器而言,反应器效率低。

对于好氧反应,需氧,故增加了生产成本,且氧的利用率不高。

(6)相对于酶反应,微生物反应废水有较高BOD值。

2. 何为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当时,一定是微生物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吗?答:连续培养是将细胞接种于一定体积的培养基后,为了防止衰退期的出现,在细胞达最大密度之前,以一定速度向生物反应器连续添加新鲜培养基;与此同时,含有细胞的培养物以相同的速度连续从反应器流出,以保持培养体积的恒定。

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时,此时反应器的培养状态可以达到恒定,细胞在稳定状态下生长。

在稳定状态下细胞所处的环境条件如营养物质浓度、产物浓度、pH值可保持恒定,细胞浓度以及细胞比生长速率可维持不变。

稳定状态可有效的延长分批培养中的对数生长期。

理论上讲,该过程可无限延续下去。

细胞很少受到培养环境变化带来的生理影响,特别是生物反应器的主要营养物质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使他们的利用效率提高,有害产物积累有所减少。

生物反应工程(知识点参考)

生物反应工程(知识点参考)

名词解释1,返混: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的混合。

2,双膜理论:作为界面传质动力学的理论,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液体吸收剂对气体吸收质吸收的过程。

一种关于两个流体相在界面传质动力学的理论3,构象改变:在分子生物学里,一个蛋白质可能为了执行新的功能而改变去形状;每一种可能的形状被称为构象,而在其之间的转变即称为构象改变。

4,分配效应:分配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5,酶的固定化技术:酶固定化技术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连接在一定的固相载体上成为固定化酶,从而发挥催化作用。

固定化后的酶在保持原有催化活性的同时,又可以同一般催化剂一样能回收和反复使用,可在生产工艺上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更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6,结构模型:就是应用有向连接图来描述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要素集合体的系统的模型.7,固定化酶: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的但仍具有酶活性的一种酶的衍生物。

在催化反应中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

8,停留时间:又称寄宿时间,是指在稳定态时,某个元素或某种物质从进入某物到离开该物所度过的平均时间。

9,恒化器:一种微生物连续培养器。

它以恒定的速度流出培养液,使容器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始终低于最快生长速度。

这种容器反映的是培养基的化学环境恒定。

而恒浊器反映的是细胞浊度(浓度)的恒定。

10,恒浊器:一种连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微生物的浓度,通过光电系统观控制培养液的流速,从而使微生物高密度的以恒定的速度生长。

11,生物反应工程:一个由生物反应动力学与化学反应工程结合的交叉分支学科。

着重解决不同性质的生物反应在不同型式的生物反应器中以不同的操作方式操作时的优化条件12,连续灭菌:就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在通入发酵罐时进行加热,保温,降温的灭菌过程,也称连消。

13,间歇灭菌:在100℃条件下,灭菌30分钟,间隔24小时再重复操作三次。

生物反应及反应器原理(全)

生物反应及反应器原理(全)

生物反应及反应器原理第一章序论1。

1 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1。

2 生物反应工程学科的形成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3.1生物反应动力学⏹1。

3.2 生物反应器⏹1。

3.3 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与缩小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2。

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1.1 酶的基本概念⏹ 2.1.1。

1 酶的分类、组成、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一、酶的分类⏹(1)氧化还原酶⏹(2)转移酶⏹(3)水解酶⏹(4)异构酶⏹(5)裂合酶⏹(6)连接酶(合成酶)⏹二、酶的组成⏹酶是蛋白质,因此有四级结构,其中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酶蛋白有三种组成: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全酶=蛋白质部分(酶蛋白)+非蛋白部分三、酶的作用机制⏹(1)锁钥模型(2)诱导契合模型2.1.1。

2 酶作为催化剂的共性➢一、催化能力➢二、专一性➢三、调节性⏹酶浓度的调节⏹激素调节⏹共价修饰调节⏹限制性蛋白水解作用与酶活力调控⏹抑制剂调节⏹反馈调节⏹金属离子和其它小分子化合物的调节2.1.2 酶的稳定性及应用特点⏹2。

1.2.1 酶的稳定性⏹2。

1.2.2 酶的应用特点2.1。

3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2。

1。

3。

1 固定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2.1。

3。

2 固定化酶的特性⏹ 2.1.3。

3 固定化细胞的特性⏹2。

1.3。

4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2.1.4 酶促反应的特征2。

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影响酶促反应的主要因素有:(1)浓度因素:酶浓度、底物浓度(2)外部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温度、压力、溶液的介电常数、离子强度、pH值(3)内部因素(结构因素):底物、效应物浓度、酶的结构⏹酶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当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无关,此时为零级反应当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时, 为一级反应⏹ 也就是酶催化作用下,A B 的过程 ⏹此时反应式为:式中:K1-一级反应速率常数a0-底物A 的初始浓度 b - t 时间产物C 的浓度➢ 当底物A 与底物B 产生产物C 时,即:A +B C 时,为二级反应—②式中:K2-二级反应速率常数a0-底物A 的初始浓度 b0-底物B 的初始浓度 C -t 时间底物C 的浓度 如果把②式积分可得:➢ 当:A B C 时,即连锁的酶促反应过程可用如下方程式表示:-—③——④——⑤式中:a -A 的浓度b -B 的浓度c -C 的浓度K1-第一步反应速率常数 A B K2-第二步反应速率常数 B C当 a + b + c=a0时,即:A 的初始浓度为a0,B 和C 的初浓度为0,得出:当反应达t 时间后,A 、B 、C 的最终浓度。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 特点: • (1)由细菌等菌类、原生动物、微小后生动物等
各种微生物构成的混合培养系统; • (2)几乎全部采用连续操作; • (3)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波动大; • (4)反应的目的是消除有害物质而不是生成代谢
产物和微生物细胞本身;
④简介其他分类方法
• 按获取能量的方式分——好氧发酵酵,次级代
• 高技术:世界所拥有的先进技术构成的一个强 大的、活跃的技术群体,叫做高技术。高技术 凝聚着人类早期的发明和近期的创造,代表着 当代的科技文明。
• 我国正在实行的高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空间 技术。
• 生物技术(工程)的研究内容:基因工程;酶 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器;生 化分离工程;
生物(生化)反应过程:
从应用的观点出发可将生物技术 进行如下分类:
• 工业生物技术 • 农业生物技术 • 医药生物技术 • 环境生物技术
生物现象
Bio-appearance
• 从自然现象说起: 最初原始性的种植方式到现代化农业;
由无序到计划性……。 • 从我们每一个人,即个体说起:
由上帝创造人类到生命起源的……。 • 从现代化的生物工业生产而言:
• 工程本质上是具有价值取向的主体作用于 客体、主观思维物化为客观实体的一种目 标导向的活动和过程。
生物技术(工程) bio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
•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 理,依靠生物催化剂(biological agents)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 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1982年国 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
谢产物发酵;食品发酵,有机酸发酵,氨基酸 发酵,维生素发酵,抗生素发酵…… • 按操作类型分——自然发酵,纯种发酵,混种 发酵;分批发酵,半连续发酵,连续发酵;固 态发酵,液态发酵 • 反应产物或服务的性质 • 按产物所属国民经济部门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习题解答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习题解答
(2)
(3)
4-3
解细胞对底物的C-mol得率系数
(1)
山梨糖对底物则为:
(2)
二氧化碳对底物则为:
(3)
由式(2)和式(3)可得:
(4)
又因为
代入式(4),可得:
(5)
式(1)和式(5)相加,得出:
由于 ,则 。又由 ,代入上式,得到:
4-4

(1) 如下图所示。
(2)选取 的( )数据对作线性拟合,得出:
(5)
将式(4)和(5)代入(1)式,有
2-3

0.0288
0.0331
0.0405
0.0482
0.0475
0.0032
0.0049
0.0062
0.0080
0.0095
线性拟合方程, , , 。计算结果与使用最小二乘法的结果完全相同。
2-4

由, ,有
由, ,有
2-5

0.0100
0.00667
0.00500
1.79
1.33
1.18
1.00
0.781
0.719
0.549


基本不变,认为是竞争性抑制。
当 ,有
当 ,有
因此有平均值:
2-7

312.5
204.1
161.3
125.0
105.3
9.01
6.76
6.54
6.02
5.00
16.9
12.2
10.3
8.93
8.00
由L-B法,可得:
无抑制时, ,相关系数 ;
3-7

(1)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贾士儒)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贾士儒)

简答题1、说明动物细胞培养反应器中流体剪切力的主要来源?P210主要来源为:机械剪切力、气体搅拌剪切力2、说明固定化酶反应的Φ模数的物理意义,它与那些变量与参数有关? P103Φ = 表面浓度下的反应速率 / 内扩散速率= 最大反应速率的特征值 / 最大内扩散速率的特征值 一级反应:e1V P P1D k S V =Φ Φ1 = Φ1 (V P ,S P ,k V1,D e ) Φ与内扩散速率、反应速率、内扩散阻力、对反应速率的限制程度、有效因子η等有关,而内扩散的有效因子又和颗粒粒度、颗粒活性、孔隙率、孔径、反应温度等有关3、哪些传递过程特性与流体流动的微观效应有关?P223,P298 7-30,PPT P1图4、从反应器内物料混合的角度说明反应器放大过程中传递过程特性的变化? P235有流体流变特性、流体剪切作用、传质特性、氧的传递、质量传递5、说明生物反应器中对流体剪切力的估计参数有哪些?P210通过混合,可使反应器中物料组成与温度、pH 分布更趋于均匀,可强化反应体系的传质与传热,使细胞或颗粒保持悬浮状态(1) 宏观混合:机械搅拌反应物流发生设备尺寸环流,物料在设备尺度上得到混合,对连续流动反应器即为返混(2) 微观混合:物料微团尺度上的混合,反映了反应器内物料的聚集状态6、生物反应器操作选择补料分批培养的理由有哪些?P131,P177(1) 积分剪切因子 I .SF = ΔμL / Δx = 2πNd / (D -d)(2) 时均切变率 γave(3) 最小湍流漩涡长度λ7、说明临界溶氧浓度的生理学意义?P62,P219补料分批操作的特点是:可调节细胞反应过程环境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一方面可避免某些营养成分的初始浓度过高而出现底物抑制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可防止某些限制性营养成分在反应过程中被耗尽而影响细胞生长及产物形成。

同时还可解除产物的反馈抑制及葡萄糖的分解阻遏效应等。

故在细胞反应过程中,实施流加操作可有效对反应过程加以控制,以提高反应过程的水平。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第一章生物工程导论1.生化反应工程的概念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利用化学工程方法研究生物反应过程的一门学科。

2.生化反应工程研究对象研究生物反应动力学反应器设计3.生化反应特点优点: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同一设备进行多种反应通过改良菌种提高产量缺点:产物浓度低,提取难度大废水中的COD和BOD较高前期准备工作量大菌种易变异,容易染杂菌4.生化反应动力学本征动力学:又称微观动力学,生化反应所固有的速率没有物料传递等工程因素影响。

反应器动力力学:宏观动力学,在反应器内所观察到的反应速率是总速率考虑。

5.生化工程研究中的数学模型结构模型:由过程机理出发推导得出半结构模型:了解一定机理结合实验数据经验模型:对实验数据的一种关联第二章生物反应工程的生物学与工程基础1.因次:导出单位,也称量纲。

2.红制及基本单位密度比容气体密度压力第三章微生物反应计量学教材p53-641.反应计量学:对反应物组成及转化程度的数量化研究2.得率系数与维持因数:得率系数:细胞生成量与基质消耗量的比值维持因数:单位质量细胞进行维持代谢时所消耗的基质。

3.细胞组成表达式及元素衡算方程细胞组成表达式CH1-8O0.5N0.2元素衡算方程CHmOn+aO2+bNH3=CCH2O3Nr+d H2O +e CO24.得率系数与计量系数关系当细胞反应是细胞外产物的简单反应时,得率系数与计量系数关系如下:5.呼吸商:二氧化碳产生速率与氧气消耗速率之比6.实例计算第四章均相酶反应动力学(教材P8-10,26-38)1.酶活力表达方法及催化特性催化特性:酶具有很强的专一性较高的催化效率反应条件温和易失活,温热,氧化失活2.了解反应速率方程的几种形式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零次方成正比一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一次方成正比二级反应:反应速率与浓度二次方成正比连锁酶促反应:3.米式方程快速平衡和拟稳态三点假设4.米式方程推导5.M-M方程与B-M方程比较6.酶反应一级动力学表达式及计算7.动力学常数Km与Vm的求取8.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底物浓度酶浓度产物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抑制剂9.竞争性、非竞争性、和反竞争性抑制的概念及动力学表达式竞争性:抑制剂为底物类似物,酶结合位点结合阻碍底物一般可逆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结合,不影响底物的结合,最终可形成三联复合物反竞争性:抑制剂不与游离酶结合,但与复合物ES结合形成三联复合物10.酶失活动力学模型及测定方法第五章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教材P15-17,39-46)1.固定化酶、细胞制备方法与特点固定化细胞:物理化学手段将细胞限制哎一定空间保持活性并连续使用2.固定化酶与游离酶区别3.评价固定化酶生物催化剂指标固定化酶活力偶联率及相对活力4.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本征速率及本征动力学代表酶的真实特性;固定化酶催化反应速率受扩散和传质影响;所测速率是宏观有效反应速率和游离酶不同。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总复习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总复习

扩散效应 传质机理仅为
常数 扩散系数视为
5、底物分配系数是1。
6、固定化酶颗粒处于稳态之下。
7、底物和产物的浓度仅沿r方向而变化。 数学模型简化
第四章 细胞反应过程动力学
4.1 细胞反应的主要特征
1. 细胞是反应的主体。 2. 细胞反应过程的本质是复杂的酶催化反应体系。 3. 细胞反应与酶催化反应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方法
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研究: 机理模型:或称结构模型,从过程机理出发推导得到的。 半经验模型:对过程机理有一定了解基础上结合经验数据 得到 经验模型:在完全不了解或不考虑过程机理的情况下,仅 根据一定条件下的实验数据进行的数学关联。
2.1.1 酶的催化共性
它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的速率;但它不能 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而只能加快反应达到平衡的速率。 酶在反应过程中,其立体结构和离子价态可以发生某种变 化,但在反应结束时,一般酶本身不消耗,并恢复到原来状 态。
2.2 简单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1、什么是简单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2、活性中间复合物学说 3、简单的酶催化反应机理 4、推导方程的假设条件 5、“平衡”假设、“拟稳态”假设 6、米氏方程的参数及其物理意义
k +1 + E+S ⎯2 ES ⎯ k⎯→ E + P k −1
1 dns rs = − v dt
4.3.2 分批培养时细胞生长动力学
1、生长历程 2、Monod方程
目前,常使用确定论的 非结构模型是 Monod 方程 µ max ⋅C S µ= ( 3 − 34 ) K S + CS
第五章 生化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
间歇操作搅拌槽式反应器 Batch Stir Tank Reactor (BSTR) 连续操作的搅拌槽式反应器 Continuous Stir Tank Reactor (CSTR) 连续操作的管式反应器 continuous plug Flow Reactor (CPF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物工程导论
1.生化反应工程的概念
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利用化学工程方法研究生物反应过程的一门学科。

2.生化反应工程研究对象
研究生物反应动力学反应器设计
3.生化反应特点
优点: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同一设备进行多种反应通过改良菌种提高产量
缺点:产物浓度低,提取难度大废水中的COD和BOD较高前期准备工作量大菌种易变异,容易染杂菌
4.生化反应动力学
本征动力学:又称微观动力学,生化反应所固有的速率没有物料传递等工程因素影响。

反应器动力力学:宏观动力学,在反应器内所观察到的反应速率是总速率考虑。

5.生化工程研究中的数学模型
结构模型:由过程机理出发推导得出
半结构模型:了解一定机理结合实验数据
经验模型:对实验数据的一种关联
第二章生物反应工程的生物学与工程基础
1.因次:导出单位,也称量纲。

2.红制及基本单位
密度比容气体密度压力
第三章微生物反应计量学教材p53-64
1.反应计量学:对反应物组成及转化程度的数量化研究
2.得率系数与维持因数:
得率系数:细胞生成量与基质消耗量的比值
维持因数:单位质量细胞进行维持代谢时所消耗的基质。

3.细胞组成表达式及元素衡算方程
细胞组成表达式CH1-8O0.5N0.2
元素衡算方程CHmOn+aO2+bNH3=CCH2O3Nr+d H2O +e CO2
4.得率系数与计量系数关系
当细胞反应是细胞外产物的简单反应时,得率系数与计量系数关系如下:
5.呼吸商:二氧化碳产生速率与氧气消耗速率之比
6.实例计算
第四章均相酶反应动力学(教材P8-10,26-38)
1.酶活力表达方法及催化特性
催化特性:酶具有很强的专一性较高的催化效率反应条件温和易失活,温热,氧化失活
2.了解反应速率方程的几种形式
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零次方成正比
一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一次方成正比
二级反应:反应速率与浓度二次方成正比
连锁酶促反应:
3.米式方程快速平衡和拟稳态三点假设
4.米式方程推导
5.M-M方程与B-M方程比较
6.酶反应一级动力学表达式及计算
7.动力学常数Km与Vm的求取
8.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
底物浓度酶浓度产物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抑制剂
9.竞争性、非竞争性、和反竞争性抑制的概念及动力学表达式
竞争性:抑制剂为底物类似物,酶结合位点结合阻碍底物一般可逆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结合,不影响底物的结合,最终可形成三联复合物反竞争性:抑制剂不与游离酶结合,但与复合物ES结合形成三联复合物
10.酶失活动力学模型及测定方法
第五章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教材P15-17,39-46)
1.固定化酶、细胞制备方法与特点
固定化细胞:物理化学手段将细胞限制哎一定空间保持活性并连续使用
2.固定化酶与游离酶区别
3.评价固定化酶生物催化剂指标
固定化酶活力偶联率及相对活力
4.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
本征速率及本征动力学代表酶的真实特性;固定化酶催化反应速率受扩散和传质影响;所测速率是宏观有效反应速率和游离酶不同。

5.外扩散和内扩散过程重要准数意义
第六章发酵机制
1.巴斯德效应: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酒精能力降低的现象,实质是糖代谢降低。

2.酒精发酵机制及杂醇油产生条件
3.酒精细菌发酵
少数假单胞菌利用葡萄糖经过ED途径进入酒精发酵(酵母菌为EMP途径)
4.乳酸发酵机制及类型
同型发酵:只有乳酸一种产物
异型发酵:有多种产物
5.甘油发酵机制
在发酵液中加入亚硫酸氢钠,使中间物乙醛生成不溶加成物
6.如何使柠檬酸大量积累
满足足量乙酰辅酶A和草酰乙酸,顺乌头酸酶活力要弱,培养基中提高按根离子浓度,缺乏锰离子和ATP,维持低PH和亚铁离子浓度,有利于柠檬酸合成。

7.氨基酸发酵代谢调控
控制发酵环境条件控制细胞膜渗透性控制旁路代谢减低反馈物质浓度
8.抗生素调节机制
第七章发酵类型动力学(教材P76-99)
1.根据微生物种类可以划分的发酵类型
好氧发酵:黑曲霉柠檬酸发酵,棒杆菌谷氨酸发酵
厌氧发酵:乳酸杆菌的乳酸发酵,梭状芽孢杆菌,丙酮丁醇发酵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厌氧发酵积累酒精,好养性繁殖菌体
2.按培养基状态划分
固态发酵:含有一定水分的固体培养基,微生物生长在表面。

特点:极资小、厂房面积大、劳动强度大、质量不稳定
液态发酵:表层和深层两种,前者用托盘,后者为发酵罐,深层液体发酵最常用原因:液体悬浮是微生物最佳生长环境底物产物菌体易传递
特点:便于输送,易于自动化容易提取精制
缺点:动力成本高设备复杂投资大
3.为什么深层液体培养基应用最广
4.发酵操作种类及特点
分批操作:间歇操作,一次性加料,发酵出料
半分批操作:流加或补料分批先加一定量底物发酵,然后将限制性底物连续加入
反复分批:分批操作结束后,留下来部分料液做种子,反复进行
反复半批:半分批结束后,留部分料液种子,加入无菌培养基反复进行
连续发酵:连续加入底物并连续取出产物整个反应出于稳定状态,最初用分批法过滤,达到一定程度连续
5.分批、流加、连续发酵特点
6.微生物动力学模型
7.细胞生长动力学有哪些
8.Mond方程与米式方程区别
9.掌握单罐双罐连续发酵特点
10.多罐连续发酵中如何测定级数
第八章灭菌
1.消毒灭菌
灭菌:用物理方法或者化学方法杀死或者除去一切生命物质的过程
消毒: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
两者区别:灭菌能杀死休眠芽孢或孢子;消毒只能杀死营养细胞
2.灭菌方法:湿热灭菌干热灭菌火焰灭菌射线灭菌化学药剂灭菌过滤灭菌
3.热阻等概念:
热阻:微生物在某一温度和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
相对热阻:在相同加热条件下,不同微生物致死时间之比4.对数残留定律及应用
5.高温短时灭菌依据:
阿累龙乌斯公式:描述速率常数与温度,活化能关系
当活化能越大速率常数K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当活化能越大,速率常数K对温度敏感性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