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阳明《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也。
幼聪颖,好读书,尤嗜经史。
及长,志存高远,欲以圣贤之道自任。
尝谓:“吾辈读书,非徒求显扬于世,将以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也。
”一日,阳明先生游于山川之间,见百姓疾苦,心有所感。
遂立誓曰:“吾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正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于是,阳明先生乃广交天下豪杰,求师问道,虚心求教。
尝从学者问曰:“子何以为学?”阳明答曰:“学也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天地万物之理也。
吾辈学道,须先明理,次修身,再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阳明先生又曰:“学者,当以道德为本,以文章为末。
文章虽美,道德不高,终为浮华。
道德既立,文章自生。
”一日,阳明先生与友论道,友问:“子何以立志?”阳明答曰:“立志者,心之所向也。
心之所向,无坚不摧,无高不可。
吾辈立志,当以圣贤为师,以道德为基,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用,以谦逊为行,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
”又曰:“立志不易,守之维艰。
然吾辈志士,当以坚忍不拔之志,砥砺前行,虽千难万险,亦不渝其志。
”阳明先生尝自省曰:“吾虽立志,然性有未善,学有未精,德有未立,业有未成。
故当勤学不辍,修身不息,以俟明时。
”夫立志者,人生之大端也。
阳明先生之立志,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兴。
其立志之坚,守志之坚,实为后世之楷模。
今译其文言,以飨读者。
王阳明立志翻译: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是浙江余姚人。
他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尤其喜爱经史书籍。
长大后,他立志高远,想要以圣贤之道为己任。
他曾说:“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在世间显扬,而是为了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
”有一天,阳明先生在山川之间游玩,看到百姓的困苦,心中有所感触。
于是他发誓说:“我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来端正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楚之公安人也。
先生生而慧甚,十岁能诗,十二列校。
二十举于乡,不第归,益喜读先秦、两汉之书。
弱冠,已有集,自谓此生当以文章名世矣。
丙戌,遂举会试第一,年甫二十七耳。
先生官翰院,求道愈切。
己丑,焦公竑首制科,瞿公汝稷官京师,先生就之问学,共引以顿悟之旨。
而僧深有为龙潭高足,数以见性之说启先生,乃遍阅大慧、中峰诸录,得参求之诀。
先生于是研精性命,不复谈长生事矣。
是年,先生以册封归里。
仲兄与予皆知向学,先生语以心性之说,亦各有省,互相商证。
先生精勤之甚,或终夕不寐。
逾年,偶于张子韶与大慧论格物处有所入,始复读孔孟诸书。
七八年间,先生屡悟屡疑。
癸巳,走黄州龙潭问学,归而复自研求。
戊戌,再入燕。
先生官京师,仲兄亦改官,至予入太学,乃于城西崇国寺蒲桃林结社论学。
先生见地愈明,大有开发。
于时益悟阳明先生不肯迳漏之旨,其学方浸浸乎如川之方至。
先生素切归山之志,以东宫讲官不获补,先生曰:“当此危疑之际,而拂衣去,吾不忍也。
”是时,东宫未立,中外每有烦言。
先生闻之,私泣于室,体经病后,遂不堪劳。
自丁酉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
庚子秋,偶有微恙,强起入直,风色甚厉,归而病始甚。
明日,复力疾入讲,竟以惫极而卒。
先生为人修洁,生平不妄取人一钱。
居官十五年,不以一字干有司。
读书中秘,贫甚。
时乡人有主铨者,谓所知曰:“我知伯修贫,幸主铨,可为地、千金无害也。
”所知以语先生,先生笑而谢之。
卒于官,棺木皆门生敛金成之。
检囊中,仅得数金。
及妻孥归,不能具装,乃尽卖生平书画几砚之类,始得归。
归尚无宅可居,其清如此。
然先生为人平恕,亦不以此望人。
先生兴致甚高,慕白乐天、苏子瞻为人,所之以“白苏”名斋。
居官,省交游,简酬应。
诗清润和雅,文尤婉妙,著有《白苏斋集》若干卷。
(选自《珂雪斋集》,有删节)译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湖北公安人。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1、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原文】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鄂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又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银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译文

《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译文《《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译文《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原文:徂徕先生石守道,少以进士登甲科①,好为古文章。
虽在下位,不忘天下之忧,其言以排斥佛老、诛贬奸邪为己任。
庆历中,天子罢二相,进用韩魏公、富韩公、范文正公,增置谏官,锐意求治。
先生喜曰:“吾官为博士,雅颂,吾职也。
”乃作《庆历圣德》诗五百言,所以别白②邪正甚详。
太山孙明复见之,曰:“子祸起矣!”奸人嫉妒,相与挤之,欲其死而后已。
不幸先生病卒。
有以媾祸③中伤大臣者,指先生之起事曰:“石某诈死,北走胡矣。
”请斫④棺以验。
朝廷知其诬⑤,不发棺。
欧阳文忠公哭先生以诗曰:“当子病方革,谤辞正腾喧。
众人皆欲杀,圣主独保全。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先生没后妻子流落寒饿魏公分俸买田以给之。
所谓大臣,乃先生尝荐于朝者;奸人,即先生诗所斥者也。
元祐中,执政荐先生之直,即诏官其子。
(节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①甲科:科举。
②别白:分辨明白。
③媾祸:造谣。
④斫:打开。
⑤诬:被污蔑。
译文:徂徕先生石守道,年少凭借进士(的身份)考中科举,喜欢写古文章。
即使官职不高,也不忘天下忧患之事,他的言论以排斥佛老思想、诛杀贬低奸邪之人为自己的责任。
庆历年间,天子罢免了两个宰相,任用韩魏公、富韩公、范文正公,并增加设置上谏的官员,锐意寻求天下大治。
先生高兴地说:“我的官职是博士,对朝廷的颂扬,是我的职责。
”于是写了《庆历圣德》诗,有五百字,用这首诗歌来详尽地分辨明白正邪。
太山孙明又拜见他说:“你的灾祸就要来了!”奸人嫉妒(他),一起排挤他,想(等)他死了以后才停止(罢休)。
先生不幸病死了。
有大臣造谣中伤(石守道),指斥先生起兵叛乱,说:“石某人假死,(他)向北跑到胡地了。
”并要求开棺验尸。
朝廷了解他是被污蔑的,不愿意开棺。
《送石处士序》文言文翻译

《送石处士序》文言文翻译《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石处士序》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送石处士序》原文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
有荐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
坐一室,左右图书。
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
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为先生别。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
遂以为先生寿。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送石处士序》翻译/译文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
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
阳明先生年谱原文及译文

阳明先生年谱原文及译文阳明先生年谱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王先生守仁,字伯安,其先晋右军将军羲之之后,世居山阴。
至二十三世,迪功郎寿徙余姚。
国初有纲者,官广东参议,死苗难。
其子彦达以羊革裹尸归,御史郭纯上其事,庙祀纲于增城,纲盖先生之六世祖也。
高祖与准,永乐间举遗逸,不起,号“遁石翁”。
曾祖世杰,以明经贡入太学,号“槐里子”。
祖天叙,号竹轩,封翰林院修撰。
自槐里子以下,两世皆赠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加赠新建伯。
父华,号“龙山”,由进士及第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封新建伯。
龙山念山阴佳山水,又为先世故居,复自余姚徙越城之光相坊。
先生因筑室阳明洞,距越城东南二十里,故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翻译:王守仁先生,字伯安,是晋朝右将军王羲之的后人,世代居住在山阴县。
到了第二十三世,迪功郎王寿举家迁至余姚。
明朝初年有一位叫王纲的人,任广东参议,死于当年的苗民叛乱。
他的遗体由他的儿子用羊皮裹着带了回来。
御史郭纯把王纲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下令在增城修庙祭祀他。
这位王纲就是先生的六世祖。
先生的高祖王与准在永乐年间曾经被举荐为“遗逸”,但被他谢绝了。
他自号为“遁石翁”。
先生的曾祖王世杰,因通晓经学而被推选进入太学,号“槐里子”。
先生的祖父王天叙,号“竹轩”,被封为翰林院修撰。
自槐里子以下,两代都被封赠为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并加赠新建伯的爵位。
父亲王华,号“龙山”,系当年进士及第第一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封新建伯。
龙山公考虑到山阴县山清水秀,又是自己先祖居住之地,再次从余姚举家迁至绍兴城的光相坊。
先生因为曾在绍兴东南二十里的阳明洞筑室修学,所以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学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传习录》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译文:《传习录》记载:“我的心灵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心灵。
心灵之外无物,心灵之外无理。
天地万物,都在我的心灵之中。
”原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者行之不悖,行之者知之不止。
”译文:“认识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认识的完成。
认识的人行动不会违背,行动的人认识不会停止。
”原文:“致良知,诚意正心。
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
致良知,即是致天理。
”译文:“实现良知,真诚诚意,端正心灵。
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良知。
实现良知,就是实现天理。
”原文:“学者有四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仁不至,天下无可爱之人;智不达,天下无可行之道;勇不坚,天下无可守之业。
”译文:“学者有四件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向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成的事情;仁爱不至,天下就没有值得爱的人;智慧不达到,天下就没有能行的道路;勇气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坚守的事业。
”原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只是不行。
”译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道而不行动,只是不知道;行动而不知道,只是没有行动。
”原文:“心即理也,天理即在人心。
人心即天理,天理即在人心。
”译文:“心灵就是理,天理就在人心。
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人心。
”通过以上文言文翻译,我们得以领略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认为,心灵即宇宙,宇宙即心灵,天地万物皆在心灵之中。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认识与行动密不可分。
只有实现良知,端正心灵,才能达到天理。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译及翻译

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译及翻译《送宗伯乔白岩序》是由王守仁编写的一篇,作品出处《王文成公全书》。
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译及翻译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译及翻译资料,仅供参考。
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送宗伯乔白岩序作者:王守仁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
”先生曰:“然。
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
先生曰:“然。
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
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战!”阳明子曰:“学贵正”。
先生曰:“然。
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
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
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
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
精,精也;专,一也。
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
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
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
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
’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翻译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
我说:“学贵专。
”乔先生说:“对。
我少年时喜欢下棋,于是食不知味,上床不想睡,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学果真是贵专的啊!”我说:“学贵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
原文: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
父彦达,有隐操【恬退的操守,】。
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指殉难;遇难。
】。
朝廷旌录【表彰、记载】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悉取其先世【祖先;先人】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
”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遺书。
乡里后进【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
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
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
”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占卜的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
远近輻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县令亦遣人来邀筮。
后益数数【1.犹汲汲。
迫切貌。
2.屡次;常常。
.屡次;常常。
】,日或二三至。
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
”令大衔【藏在心中,怀恨】之。
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
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隐士】甚严。
部使者至县欲起翁。
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怨恨;心怀不满】之心。
”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
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
求者得之以出。
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
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
使者悟,始释翁。
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
而翁竟以足疾得免。
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
”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避世隐居】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因自号通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
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7:5卦的卦名,7:5是大有卦的代号】之“震”【①震是本卦的标题。
震代表雷电。
全卦内容讲人对雷电的感受。
’震是卦中多见词,又与内容有关。
】,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
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
”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学者】膺贡,来游南雍。
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六堂是国子监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之士成师资【取,取用】之。
俨【恭敬,庄重】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译文:
老先生姓王,名与准,字公度,浙江余姚人。
他的父亲王彦达,有谦虚的操守。
祖父王性常任广东参议,以忠诚为国殉难。
朝廷表彰王彦达,彦达为父亲之死而悲痛,决定终身不入仕途。
取出自己祖先留下的全部书籍交付给王与淮说:“只是希望不要废弃了祖先家业罢了,不用升官发达期望你们。
”王与淮闭门努力学习,读尽了祖先留下的书籍。
乡里后辈有人想来跟他学习,(与淮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我的学识不足以教授你们。
”(与淮)于是去跟从四明赵先生学习《易》。
赵先生惊奇于他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
王与淮说:“以前听从先生‘遁世无闷’的教诲,与准请求终身实践这一教诲。
”赵先生惭愧地向她道歉。
与淮祖先曾经从异人那里获得筮书,与淮空闲的时候拿来研究占卜的方法,为别人
占卜,没有不神奇地卜中。
远近人们纷纷前来,县令也派人来邀请他去占卜。
后来更加频繁,有时每天会有两三回。
与淮对此厌烦痛苦,取出筮书当使者面焚毁了它说:“王与准不能当术士,终日在官府奔走,谈论祸福。
”县令对此深深怀恨在心。
与淮于是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一年多不敢回家。
当时朝廷督查有司访求朝廷遗漏的英才十分紧迫。
部使者到县衙想起用与淮。
县令趁此进言说:“王与准因为他的祖先世曾经为尽忠而死,朝廷待他们凉薄,于是父子立誓不出山做官,有怨恨之心。
”使者发怒拘捕与淮三个儿子,派人督促押解,进山寻找与淮。
与淮听说后逃跑更加远的深山,坠下山崖摔伤了脚。
寻找的人抓住了他带出了大山。
部使见与淮受伤很严重,且看他的言谈举止坦荡率直没有其它意图。
与淮也详尽地谈了他焚毁筮书逃遁的原因。
使者明白了这些,才释放了与淮。
部使看到与淮的次子世杰很贤良,于是对与淮说:“您不入仕途,最终恐怕要涉及犯罪,是不是能用儿子代你前行吗?”不得已,于是补录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而王与淮最终凭脚伤能免去出仕。
王与淮对别人说:“我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只是我的命运很浅薄,况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变啊。
”又说:“我要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避世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它。
”于是自号通石翁。
王与淮体貌魁伟长髯潇洒,精心研究《礼》《易》,著有数千言的《易微》。
曾经居住在秘图湖南,遇“大有卦”之“震卦”,对他的儿子说:“我们祖先兴盛到了极点就衰败了,现在衰败到了极点就应该复兴了。
然而一定要我日后再世才能兴盛吗?一旦复兴必定旺盛且持久。
”在与淮去世将近十年的时候,王世杰凭名儒的名望和渊博的学识荣膺贡生,来南雍游学。
大司成陈公一看见他,以朋友的礼节接待他,没有将他放在学生的行列里;命国子监的贡生把他当老师对待。
我有愧于世杰与他同学,我是受世杰教益是最多的,而了解他是最深的,于是能详尽地了解老先生的谦虚的品德,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