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数学勾股定理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勾股定理中的常考问题(6种类型48道)—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解析版)

勾股定理中的常考问题(6种类型48道)—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解析版)

勾股定理中的常考问题6种类型48道【类型一用勾股定理解决折叠问题】1.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着AE折叠,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BC=10,则EC的长为()A.4B.3C.5D.2【答案】B【分析】长方形ABCD沿着AE折叠,得AD=AF=BC=10,EF=ED,根据勾股定理得BF=6,则CF=4,设EC=x,ED=8−x,根据勾股定理得EF2=EC2+CF2,即可解得EC的长.【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AD=BC=10,DC=AB=8,∵长方形ABCD沿着AE折叠,∴AD=AF=BC=10,EF=ED,∴BF=√AF2−AB2=√100−64=6,CF=BC−BF=4,设EC=x,ED=8−x,∴EF2=EC2+CF2,即(8−x)2=x2+42,解得x=3,所以EC=3,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折叠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内容,掌握图形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C=90°,AC=4,BC=3,将斜边AB翻折,使点B落在直角边AC的延长线上的点E处,折痕为AD,则BD的长为()【答案】C【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B=5,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AE=5,DB=DE,求得CE=1,设DB=DE=x,则CD=3−x,根据勾股定理可得12+(3−x)2=x2,进而求解即可.【详解】解:∵∠C=90°,AC=4,BC=3,∴AB=√32+42=5,由折叠的性质得,AB=AE=5,DB=DE,∴CE=1,设DB=DE=x,则CD=3−x,在Rt△CED中,12+(3−x)2=x2,,解得x=53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折叠的性质,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答案】B【分析】根据图形翻折变换的性质可知,AE=BE,设AE=x,则BE=x,CE=8−x,再Rt△BCE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CE的长度.【详解】解:∵△ADE翻折后与△BDE完全重合,∴AE=BE,设AE=x,则BE=x,CE=8−x,∵在Rt△BCE中,CE2=BE2−BC2,即(8−x)2=x2−62,解得,x=7,4.∴CE=74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4.如图,在Rt△ABC中,∠ABC=90°,AB=3,AC=5,AD为∠BAC的平分线,将△DAC沿AD向上翻折得到△DAE,使点E在射线AB上,则DE的长为()【答案】B【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得BC,进而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E=AC,可得BE=2,设DE=x,表示出BD,DE,进而在Rt△BDE【详解】解:∵在Rt△ABC中,∠ABC=90°,AB=3,AC=5,∴BC=√AC2−AB2=√52−32=4,∵将△DAC沿AD向上翻折得到△DAE,使点E在射线AB上,∴AE=AC,设DE=x,则DC=DE=x,BD=BC−CD=4−x,BE=AE−AB=5−3=2,在Rt△BDE中,BD2+BE2=DE2,即(4−x)2+22=x2,解得:x=52,即DE的长为5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与折叠问题,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矩形纸片ABCD的边AB长为4,将这张纸片沿EF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已知折痕EF长为2√5,则BC长为()A.4.8B.6.4C.8D.10【答案】C【分析】过点F作FG⊥BC于点G,则四边形ABGF是矩形,从而FG=AB=4,在Rt△EFG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EG=√EF2−FG2=√(2√5)2−42=2.设BE=x,则BG=BE+EG=x+2.由∠AFE=∠CEF=∠AEF 得到AE=AF=BG=x+2,从而在Rt△ABE中,有AB2+BE2=AE2,代入即可解得x的值,从而得到BE,CE的长,即可得到BC.【详解】过点F作FG⊥BC于点G∵在矩形ABCD中,∠DAB=∠B=90°∴四边形ABGF是矩形∴FG=AB=4∴在Rt△EFG中,EG=√EF2−FG2=√(2√5)2−42=2设BE=x,则BG=BE+EG=x+2∵在矩形ABCD中,BC∥AD∴∠AFE=∠CEF由折叠得∠CEF=∠AEF∴AE=AF∵在矩形ABGF中,AF=BG=x+2∴AE=AF=x+2∵在Rt△ABE中,AB2+BE2=AE2∴42+x2=(x+2)2解得x=3即BE=3,AE=5∴由折叠可得CE=AE=5∴BC=BE+EC=3+5=8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构造方程是解决折叠问题的常用方法.A.7B.136【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可得AD=AB=2,∠B=∠ADB,CE=DE,∠C=∠CDE,可得∠ADE=90°,继而设AE=x,则CE=DE=3−x,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解:∵沿过点A的直线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边BC上的点D处,∴AD=AB=2,∠B=∠ADB,∵折叠纸片,使点C与点D重合,∴CE=DE,∠C=∠CDE,∵∠BAC=90°,∴∠B+∠C=90°,∴∠ADB+∠CDE=90°,∴AD2+DE2=AE2,设AE=x,则CE=DE=3−x,∴22+(3−x)2=x2,,解得x=136即AE=13,6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掌握折叠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将边BC沿CE翻折,点B落在点F处,连接CF交AB于点D,则FD的最大值为()【答案】D【分析】根据将边BC沿CE翻折,点B落在点F处,可得FD=CF−CD=4−CD,即知当CD最小时,FD最大,此时CD⊥AB,用面积法求出CD,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如图:∵将边BC沿CE翻折,点B落在点F处,∴CF=BC=4,∴FD=CF−CD=4−CD,当CD最小时,FD最大,此时CD⊥AB,∵∠ACB=90°,AC=3,BC=4,∴AB=√AC2+BC2=√32+42=5,∵2S△ABC=AC⋅BC=AB⋅CD,∴CD=AC⋅BCAB =3×45=125,∴FD=CF−CD=4−125=85,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中的翻折问题,涉及勾股定理及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翻折的性质.A.73B.154【答案】B【分析】先求出BD=2,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CN,则BN=8−DN,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DN2= (8−DN)2+4,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D是AB中点,AB=4,∴AD=BD=2,∵将Rt△ABC折叠,使点C与AB的中点D重合,∴DN=CN,∴BN=BC−CN=8−DN,在Rt△DBN中,由勾股定理得DN2=BN2+DB2,∴DN2=(8−DN)2+4,∴DN=17,4,∴BN=BC−CN=154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与折叠问题,正确理解题意利用方程的思想求解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二杯中吸管问题】9.如图,有一个透明的直圆柱状的玻璃杯,现测得内径为5cm,高为12cm,今有一支15cm的吸管任意斜放于杯中,若不考虑吸管的粗细,则吸管露出杯口外的长度最少为()A.1cm B.2cm C.3cm D.不能确定【答案】B【分析】吸管露出杯口外的长度最少,即在杯内最长,可用勾股定理解答.【详解】解∶∵CD=5cm,AD=12cm,∴AC=√CD2+AD2=√52+122,露出杯口外的长度为=15−13=2(cm).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所述问题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勾股定理巧妙结合,可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如图,一支笔放到圆柱形笔筒中,笔筒内部底面直径是9cm,内壁高12cm.若这支笔长18cm,则这支笔在笔筒外面部分的长度是()A.6cm B.5cm C.3cm D.2cm【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C的长,进而即可求解.【详解】解:根据题意可得图形:AB=12cm,BC=9cm,在Rt△ABC中:AC=√AB2+BC2=√122+92=15(cm),所以18−15=3(cm).则这只铅笔在笔筒外面部分长度为3cm.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一支笔放到圆柱形笔筒中,笔筒内部底面直径是9cm,内壁高12cm.若这支笔长18cm,则这支笔在笔筒外面部分的长度是()A.6cm B.5cm C.4cm D.3cm【答案】D【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C的长度.然后求其差.【详解】解:根据题意可得:AB BC=9cm,在Rt△ABC中∶AC=√AB2+BC2=√122+92=15(cm),所以18−15=3(cm),则这只铅笔在笔筒外面部分长度为3cm.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正确得出笔筒内铅笔的最短长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将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高8cm的圆柱形水杯中,如图所示,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ℎcm,则ℎ的取值范围是()A.ℎ≤17cm B.ℎ≥16cm C.5cm<ℎ≤16cm D.7cm<ℎ≤16cm【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及直径为最大直角边时即可得到最小值,当筷子垂直于底面时即可得到最大值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由题意可得,当筷子垂直于底面时ℎ的值最大,ℎmax=24−8=16cm,当直径为直角边时ℎ的值最小,根据勾股定理可得,ℎmin=24−√82+152=7cm,∴7cm<ℎ≤16c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找到最大与最小距离的情况.13.将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高8cm的圆柱形水杯中,如图所示,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ℎcm,则ℎ的取值范围是()A.ℎ≤17cm B.ℎ≥16cm C.5cm<ℎ≤16cm D.7cm≤ℎ≤16cm【答案】D【分析】如图,当筷子的底端在A点时,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最短;当筷子的底端在D点时,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最长.然后分别利用已知条件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的取值范围.【详解】解:如图1所示,当筷子的底端在D点时,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最长,=24−8=16cm,∴ℎ最大如图2所示,当筷子的底端在A点时,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最短,在Rt△ABD中,AD=15cm,BD=8cm,∴AB=√AD2+BD2=17cm,=24−17=7cm,∴此时ℎ最小∴的取值范围是7cm≤h≤16cm.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明确题意,准确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A.5B.7C.12D.13【答案】A【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h的最短距离,进而可得出结论.【详解】解:如图,当吸管、底面直径、杯子的高恰好构成直角三角形时,h最短,此时AB=√92+122=15(cm),故ℎ=20−15=5(cm);最短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15.如图,某同学在做物理实验时,将一支细玻璃棒斜放入了一只盛满水的烧杯中,已知烧杯高8cm,玻璃棒被水淹没部分长10cm,这只烧杯的直径约是()A.9cm B.8cm C.7cm D.6cm【答案】D可.【详解】解:由题意,可得这只烧杯的直径是:√102−82=6(c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题的关键.16.如图,一根长18cm的牙刷置于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2cm的圆柱形水杯中,牙刷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h cm,则h的取值范围是()A.4<h<5B.5<h<6C.5≤h≤6D.4≤h≤5【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求出牙刷在杯子外面长度最小与最大情况即可得出取值范围.【详解】解:根据题意,当牙刷与杯底垂直时,ℎ最大,如图所示:故ℎ最大=18−12=6cm;∵当牙刷与杯底圆直径、杯高构成直角三角形时,ℎ最小,如图所示:在RtΔABC中,∠ACB=90°,AC=5cm,BC=12cm,则AB=√BC2+AC2=√52+122=13cm,∵牙刷长为18cm,即AD=18cm,∴ℎ最小=AD−AB=18−13=5cm,∴h的取值范围是5≤h≤6,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解实际应用题,读懂题意,根据牙刷的放置方式明确牙刷在杯子外面长度最小与最大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类型三楼梯铺地毯问题】17.如图在一个高为3米,长为5米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则地毯至少需要().A.3米B.4米C.5米D.7米【答案】D【分析】当地毯铺满楼梯时的长度是楼梯的水平宽度与垂直高度的和,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水平宽度,即可求得地毯的长度.【详解】解:由勾股定理得:楼梯的水平宽度=√52−32=4(米),∵地毯铺满楼梯的长度应该是楼梯的水平宽度与垂直高度的和,∴地毯的长度至少是3+4=7(米).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以及勾股定理,属于基础题,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水平边的长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8.如图,在高为5m,坡面长为13m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度至少需要()【分析】当地毯铺满楼梯时其长度的和应该是楼梯的水平宽度与垂直高度的和,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水平宽度,然后求得地毯的长度即可.【详解】解:由勾股定理得:楼梯的水平宽度=√132−52=12m,∵地毯铺满楼梯是其长度的和应该是楼梯的水平宽度与垂直高度的和,∴地毯的长度至少是12+5=17(m).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如图是楼梯的示意图,楼梯的宽为5米,AC=5米,AB=13米,若在楼梯上铺设防滑材料,则所需防滑材料的面积至少为()A.65m2B.85m2C.90m2D.150m2【答案】B【分析】勾股定理求出BC,平移的性质推出防滑毯的长为AC+BC,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解:由图可知:∠C=90°,∵AC=5米,AB=13米,∴BC=√AB2−AC2=12米,由平移的性质可得:水平的防滑毯的长度=BC=12(米),铅直的防滑毯的长度=AC=5(米),∴至少需防滑毯的长为:AC+BC=17(米),∵防滑毯宽为5米∴至少需防滑毯的面积为:17×5=85(平方米).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平移,将防滑毯的长转化为两条直角边的边长之和.A.13cm B.14cm C.15cm D.16cm【答案】A【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如图,由题意得AC=1×5=5(cm),BC=2×6=12(cm),故AB=√122+52=13(cm).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1.如图所示:某商场有一段楼梯,高BC=6m,斜边AC是10米,如果在楼梯上铺上地毯,那么需要地毯的长度是()A.8m B.10m C.14m D.24m【答案】C【分析】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B的长,再根据楼梯高为BC的高=6m,楼梯的宽的和即为AB的长,再把AB、BC的长相加即可.【详解】∵△ABC是直角三角形,BC=6m,AC=10m∴AB=√AC2−BC2=√102−62=8(m),∴如果在楼梯上铺地毯,那么至少需要地毯为AB+BC=8+6=14(米).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楼梯的高和宽与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等量关系.22.某酒店打算在一段楼梯面上铺上宽为2米的地毯,台阶的侧面如图所示,如果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为80元,则购买这种地毯至少需要()A.2560元B.2620元C.2720元D.2840元【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先把楼梯的横竖向上向左平移,构成一个矩形,再求得其面积,则购买地毯的钱数可求.【详解】利用平移线段,把楼梯的横竖向上向左平移,构成一个矩形,长宽分别为√132−52=12米、5米,∴地毯的长度为12+5=17米,地毯的面积为17×2=34平方米,∴购买这种地毯至少需要80×34=2720元.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解题关键是要注意利用平移的知识,把要求的所有线段平移到一条直线上进行计算.23.如图所示:是一段楼梯,高BC是3m,斜边AC是5m,如果在楼梯上铺地毯,那么至少需要地毯()A.5m B.6m C.7m D.8m【答案】C【详解】楼梯竖面高度之和等于AB的长.由于AB=√AC2−BC2=√52−32=4,所以至少需要地毯长4+3=7(m).故选C24.如图,是一段楼梯,高BC是1.5m,斜边AC是2.5m,如果在楼梯上铺地毯,那么至少需要地毯()A.2.5m B.3m C.3.5m D.4m【答案】C【分析】当地毯铺满楼梯时其长度的和应该是楼梯的水平宽度与垂直高度的和,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B,然后求得地毯的长度即可.【详解】解:由勾股定理得:AB=√2.52−1.52=2因为地毯铺满楼梯是其长度的和应该是楼梯的水平宽度与垂直高度的和所以地毯的长度至少是1.5+2=3.5(m)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图形平移性质和勾股定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类型四最短路径问题】25.如图,透明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2厘米,蚂蚁在圆柱侧面爬行.从圆柱的内侧点A爬到圆柱的外侧点B处吃食物,那么它爬行最短路程是厘米.(π≈3)【答案】30【分析】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透明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透明圆柱的底面周长为2×6π=厘米≈36厘米,作点A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A′,连接A′B,则A′B的长度即为它爬行最短路程,×36=18厘米,∴A′A=2AE=24厘米,AB=12∴A′B=√AB2+A′A2=√182+242=30(cm),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计算出圆柱展开后所得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值,然后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答案】10【分析】将圆柱侧面展开,由图形可知蚂蚁在圆柱侧面爬行,从点A爬到点B的最短路程即为AB的长,再由勾股定理求出.【详解】解:根据圆柱侧面展开图,cm,高为8cm,∵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π∴底面圆的周长为2×6×π=12cm,π×12=6cm,∴BC=8cm,AC=12由图形可知蚂蚁在圆柱侧面爬行,从点A爬到点B的最短路程即为AB的长,AB=√AC2+BC2=10cm,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线问题,勾股定理,将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求解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有一个棱长为9cm的正方体,一只蜜蜂要沿正方体的表面从顶点A爬到C点(C点在一条棱上,距离顶点B 3cm处),需爬行的最短路程是cm.【答案】15【分析】首先把正方体展开,然后连接AC,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详解】解:如图,连接AC,由勾股定理得,AC=√92+(9+3)2=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展开图、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爬行的最短路线.28.如图,桌上有一个圆柱形玻璃杯(无盖),高6厘米,底面周长16厘米,在杯口内壁离杯口1.5厘米的A处有一滴蜜糖,在玻璃杯的内壁,A的相对方向有一小虫P,小虫离杯底的垂直距离为1.5厘米,小虫爬到蜜糖处的最短距离是厘米.【答案】10【分析】将杯子侧面展开,作A关于杯口的对称点A′,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P的长度即为所求,再结合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详解】解:如图所示:将杯子侧面展开,作A关于杯口的对称点A′,连接PA′,最短距离为PA′的长度,)2+(6−1.5+1.5)2=10(厘米),PA′=√PE2+EA′2=√(162最短路程为PA ′=10厘米.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将图形展开,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答案】20【分析】先把圆柱的侧面展开,连接AS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S 的长.【详解】解:如图,∵在圆柱的截面ABCD 中,AB =24π,BC =32,∴AB =12×24π×π=12,BS =12BC =16, ∴AS =√AB 2+BS 2=20,故答案为:20.【点睛】本题考查平面展开图−最短路径问题,根据题意画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是解题的关键.30.如图,圆柱形玻璃杯的杯高为9cm ,底面周长为16cm ,在杯内壁离杯底4cm 的点A 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上,它在离杯上沿1cm ,且与蜂蜜相对的点B 处,则蚂蚁从外壁B 处到内壁A 处所走的最短路程为 cm .(杯壁厚度不计)【答案】10【分析】如图(见解析),将玻璃杯侧面展开,作B关于EF的对称点B′,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B′的长度即为所求,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得.【详解】解:如图,将玻璃杯侧面展开,作B关于EF的对称点B′,作B′D⊥AE,交AE延长线于点D,连接AB′,BB′=1cm,AE=9−4=5(cm),由题意得:DE=12∴AD=AE+DE=6cm,∵底面周长为16cm,×16=8(cm),∴B′D=12∴AB′=√AD2+B′D2=10cm,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蚂蚁从外壁B处到内壁A处所走的最短路程为AB′=10cm,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将图形展开,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同时也考查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1.如图所示,ABCD是长方形地面,长AB=20m,宽AD=10m.中间竖有一堵砖墙高MN=2m.一只蚂蚱从A点爬到C点,它必须翻过中间那堵墙,则它要走的路程s取值范围是.【答案】s≥26m【分析】连接AC,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再把中间的墙平面展开,使原来的长方形长度增加而宽度不变,求出新长方形的对角线长即可得到范围.【详解】解:如图所示,将图展开,图形长度增加4m,原图长度增加4m,则AB=20+4=24m,连接AC,∵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AB=24m,宽AD=10m,∴AC=√AB2+BC2=√242+102=26m,∴蚂蚱从A点爬到C点,它要走的路程s≥26m.故答案为:s≥26m.【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面展开最短路线问题及勾股定理,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答案】5【分析】要求彩带的长,需将圆柱的侧面展开,进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结果,在求线段长时,借助于勾股定理.【详解】解:将圆柱表面切开展开呈长方形,则彩灯带长为2个长方形的对角线长,∵圆柱高3米,底面周长2米,∴AC2=22+1.52=6.25,∴AC=2.5,∴每根柱子所用彩灯带的最短长度为5m.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线问题,勾股定理的应用.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此矩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等于圆柱的高,本题就是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矩形,“化曲面为平面”,用勾股定理解决.【类型五旗杆高度问题】【答案】6m【分析】设AD=x,在△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之即可.【详解】解:∵BF=2m,∴CE=2m,∵DE=1m,∴CD=CE−DE=1m,设AD=x,则AB=x,AC=AD−CD=x−1,由题意可得:BC⊥AE,在△ABC中,AC2+BC2=AB2,即(x−1)2+32=x2,解得:x=5,即AD=5,∴旗杆AE的高度为:AD+DE=5+1=6m.【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并在直角三角形中正确运用是解题的关键.34.荡秋千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项目,如图,小丽发现,秋千静止时踏板离地面的垂直高度DE=0.5m,将它往前推送至点B,测得秋千的踏板离地面的垂直高度BF=1.1m,此时水平距离BC=EF=1.8m,秋千的绳索始终拉的很直,求绳索AD的长度.【答案】3m【分析】设绳索AD的长度为xm=(x−0.6)m,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解:设秋千的绳索AD长为xm,则AB为xm,∵四边形BCEF是矩形,∴BF=CE=1.1m,∵DE=0.5m,∴CD=0.6m则AC为(x−0.6)m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即:(x−0.6)2+1.82=x2解得:x=3∴绳索AD的长度为3m.【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由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35.如图,数学兴趣小组要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发现系在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并多出一段(如图1),聪明的小红发现:先测出垂到地面的绳子长,再将绳子拉直(如图2),测出绳子末端C到旗杆底部B的距离n,利用所学知识就能求出旗杆的长,若m=1米,n=5米,求旗杆AB的长.【答案】12米【分析】设旗杆的高为x米,在Rt△ABC中,推出x2+52=(x+1)2,可得x=12,由此解决问题.【详解】解:设AB=x米,因为∠ABC=90°,所以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x2+52=(x+1)2,解之,得:x=12,所以,AB的长为12米,答:旗杆AB的长为12米.【点睛】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构建方程.【答案】风筝的高度CE为61.68米.【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D的长,再加上DE的长度,即可求出CE的高度.【详解】解:在Rt△CDB中,由勾股定理,得CD=√CB2−BD2=√652−252=60(米).∴CE=CD+DE=60+1.68=61.68(米).答:风筝的高度CE为61.68米.【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熟悉勾股定理,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37.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们是否想过旗杆到底有多高呢?某数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旗杆高度,进行以下操作:如图1,先将升旗的绳子拉到旗杆底端,发现绳子末端刚好接触到地面;如图2,再将绳子末端拉到距离旗杆8m处,发现绳子末端距离地面2m.请根据以上测量情况,计算旗杆的高度.【答案】17米【分析】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设旗杆高度为xm,可得AC=AD=x m,AB=(x−2)m,BC=8m,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x.【详解】解:如图所示设旗杆高度为x m,则AC=AD=x m,AB=(x−2)m,BC=8m,在Rt△ABC中,AB2+BC2=AC2(x−2)2+82=x2解得:x=17,答:旗杆的高度为17m.【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38.同学们想利用升旗的绳子、卷尺,测算学校旗杆的高度.爱动脑的小华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如图,将升旗的绳子拉直刚好触底,此时测得绳子末端C到旗杆AB的底端B的距离为1米,然后将绳子末端拉直到距离旗杆5米的点E处,此时测得绳子末端E距离地面的高度DE为1米.请你根据小华的测量方案和测量数据,求出学校旗杆的高度.【答案】12.5米【分析】过点E作EF⊥AB,垂足为F,在Rt△ABC和Rt△AE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出AC2=AB2+BC2,AE2= AF2+EF2,根据AC=AE,得出AB2+12=(AB−1)2+52,求出AB的长即可.【详解】解:过点E作EF⊥AB,垂足为F,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四边形BDEF是长方形,△ABC和△AEF是直角三角形,∴DE=BF=1,BD=EF=5,BC=1,在Rt△ABC和Rt△AEF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2=AB2+BC2,AE2=AF2+EF2,即AC2=AB2+12,AE2=(AB−1)2+52,又∵AC=AE,∴AB2+12=(AB−1)2+52,解得:AB=12.5.答:学校旗杆的高度为12.5米.【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AB方程AB2+12= (AB−1)2+52.39.学过《勾股定理》后,某班兴趣小组来到操场上测量旗杆AB的高度,得到如下信息:①测得从旗杆顶端垂直挂下来的升旗用的绳子比旗杆长1米(如图1);②当将绳子拉直时,测得此时拉绳子的手到地面的距离CD为1米,到旗杆的距离CE为6米(如图2).根据以上信息,求旗杆AB的高度.【答案】9米【分析】设AB=x,则AC=x+1,AE=x−1,再根据勾股定理可列出关于x的等式,解出x即得出答案.【详解】解:设AB=x依题意可知:在Rt△ACE中,∠AEC=90°,AC=x+1,AE=x−1,CE=6,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E2+CE2,即:(x+1)2=(x−1)2+62,解得:x=9答:旗杆AB的高度是9米.【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结合题意,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是解题关键.40.如图,学校要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发现系在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并多出一段(如图1),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多出的这段绳子长度为1米,再将绳子拉直(如图2),测出绳子末端C到旗杆底部B的距离为5米,求旗杆的高度.【答案】12米【分析】因为旗杆、绳子、地面正好构成直角三角形,设旗杆的高度为x米,则绳子的长度为(x+1)米,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旗杆的高度.【详解】解:设旗杆的高度AB为x米,则绳子AC的长度为(x+1)米,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x2+52=(x+1)2,解得,x=12,答:旗杆的高度为12米.【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知勾股定理是解题关键.【类型六航海问题】【答案】30海里/小时【分析】先根据题意结合方位角的描述求出∠ABC=90°以及AB、BC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由题意得,∠HAB=90°−60°=30°,∠MBC=90°−∠EBC=60°,∵AH∥BM,∴∠ABM=∠BAH=30°,∴∠ABC=∠ABM+∠MBC=90°,∵巡逻艇沿直线追赶,半小时后在点C处追上走私船,∴BC=18×0.5=9海里,在Rt△ABC中,∠ABC=90°,AB=12海里,BC=9海里,∴AC=√AB2+BC2=15海里,∴我军巡逻艇的航行速度是15=30海里/小时,0.5答:我军巡逻艇的航行速度是30海里/小时.【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正确理解题意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是解题的关键.(1)求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2)若在点C处有一灯塔,灯塔的信号有效覆盖半径为处有一艘轮船准备沿直线向点多能收到多少次信号?(信号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答案】(1)AB=1000海里(2)最多能收到14次信号【分析】(1)由题意易得∠ACB是直角,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2)过点C作CH⊥AB交AB于点H,在AB上取点M,N,使得CN=CM=500海里,分别求得NH、MH的长,可求得此时轮船过MN时的时间,从而可求得最多能收到的信号次数;【详解】(1)由题意,得:∠NCA=54°,∠SCB=36°;。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是用硬纸板做成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和一个正方形(边长为c).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能验证勾股定理的图形.(1)画出拼成的这个图形的示意图;(2)用(1)中画出的图形验证勾股定理.【答案】见解析【解析】(1)(答案不唯一)如图.(2)验证:∵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a+b)2,又大正方形的面积也可表示为,∴,即a2+b2+2ab=c2+2ab.∴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如图所示,一场暴雨过后,垂直于地面的一棵树在距地面1米处折断,树尖B恰好碰到地面,经测量AB=2米,则树高为( )A.米B.米C.米D.3米【答案】C【解析】树干垂直于地面,于是可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可以计算出(米),所以树高为米.3.如图所示是一段楼梯,高BC是3米,斜边AB长是5米,现打算在楼梯上铺地毯,至少需要地毯的长为________.【答案】7米【解析】(米).利用平移,得至少需要地毯的长为AC+BC=4+3=7(米).4.如图,AB=BC=CD=DE=1,AB⊥BC,AC⊥CD,AD⊥DE,则AE的长为( )A.1B.C.D.2【答案】D【解析】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在Rt△ADC中,由勾股定理得.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得.5.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AB=4,BD=5,则点D到BC的距离是( )A.3B.4C.5D.9【答案】A【解析】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又点D是∠ABC的平分线上的点,它到BA,BC边的距离相等,所以点D到BC的距离等于DA之长3.6.图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在Rt△ABC中,若直角边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乙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图乙中的实线)是________.【答案】76【解析】在题图乙的四个大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12,所以斜边长为13,所以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为4×13+4×6=76.7. (2014四川甘孜州)如图,点D在△ABC的边AC上,将△ABC沿BD翻折后,点A恰好与点C重合.若BC=5,CD=3,则BD的长为( )A.1B.2C.3D.4【答案】D【解析】由题意得△ABD≌△CBD,所以∠ADB=∠CDB,而∠ADB+∠CDB=180°,所以∠BDC=90°,即BD⊥AC.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BD2=BC2-CD2=52-32=16,所以.8.(2013四川资阳)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内,满足∠AEB=90°,AE=6,BE=8,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48B.60C.76D.80【答案】C【解析】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9. (2012吉林)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AB 于点D ,则BD =________.【答案】2【解析】∵AC =3,BC =4,∠ACB =90°,∴.∵以点A 为圆心,AC 长为半径画弧,交AB 于点D ,∴AD =AC =3,∴BD =AB -AD =5-3=2.10. [问题情境]勾股定理是一条古老的数学定理,它有很多种证明方法,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根据弦图,利用面积法进行证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把“数形关系(勾股定理)”带到其他星球,作为地球人与其他星球“人”进行第一次“谈话”的语言.[定理表述]请你根据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叙述勾股定理(用文字及符号语言叙述).[尝试证明]以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为基础,可以构造出以a 、b 为底,以a +b 为高的直角梯形(如图(2)),请你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知识拓展]利用图(2)中的直角梯形,我们可以证明.其证明步骤如下:∵BC =a +b ,AD =________,又∵在直角梯形ABCD 中,有BC________AD(填大小关系),即________,∴.【答案】见解析【解析】[定理表述]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尝试证明]∵Rt △ABE ≌Rt △ECD ,∴∠AEB =∠EDC .又∵∠EDC +∠DEC =90°,∴∠AEB +∠DEC =90°,∴∠AED =90°. ∵S 梯形ABCD =S Rt △ABE +S Rt △DEC +S Rt △AED ,∴,整理,得a 2+b 2=c 2.[知识拓展];<;11.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的长分别为a ,b ,c ,∠C =90°.(1)若a =6,b =8,则c =________;(2)若a =5,c =13,则b =________;(3)若c =34,a ︰b =8︰15,则a =________,b =________.【答案】(1)10 (2)12 (3)16;30【解析】(1)已知两直角边长a 、b ,由c 2=a 2+b 2=62+82=100,得c =10.(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c 和一条直角边长a ,则由b 2=c 2-a 2=132-52=144,得b =12.(3)因为a︰b=8︰15,所以可设a=8k,b=15k(k>0),又因为∠C=90°,c=34,所以c2=a2+b2,即342=(8k)2+(15k)2.所以k=2.所以a=16,b=30.12.(2013鞍山)△ABC中,∠C=90°,AB=8,AC=6,则BC的长为________.【答案】【解析】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BC的长.∵∠C=90°,∴AB为斜边,∴.13.在Rt△ABC中,∠C=90°,AC=8,BC=6,CD⊥AB,垂足为D,求DB的长.【答案】在Rt△ABC中,AB2=AC2+BC2,∴AB2=82+62=100,∴AB=10.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在Rt△BCD中,DB2=BC2-CD2,∴DB2=62-4.82=12.96.∴DB=3.6.所以DB的长为3.6.【解析】用勾股定理求AB的长,再利用面积求CD,在Rt△BCD中,用勾股定理求DB.14.如图,∠A=∠D=90°,AC与BD相交于点O,AB=CD=4,AO=3,则BD的长为()A.6B.7C.8D.10【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ABO≌△DCO,∴OA=OD.在Rt△ABO中,,∴BD=BO+OD=5+3=8.故选C.15.如图,在锐角△ABC中,已知AB=25cm,AC=30cm,BC边上的高AD=24cm,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答案】300cm2【解析】在Rt△ABD中,.在Rt△ACD中,.所以BC=BD+DC=7+18=25,所以.16.(2013吉林)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6,0)、(0,8).以点A为圆心,以AB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正半轴于点C,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答案】(4,0)【解析】∵A(-6,0),B(0,8),∴OA=6,OB=8,∴AB=10.∵以点A为圆心,以AB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正半轴于点C,∴AC=AB=10,∴OC=4,∴C(4,0).17.如图,某人欲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上岸地点C与欲到达地点B偏离50米,结果他在水中实际游的路程比河的宽度多10米,求:该河的宽度AB为多少米?【答案】根据题意可知BC=50米,AC=(AB+10)米,设AB=x米,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即(x+10)2=x2+502,解得x=120.即该河的宽度AB为120米.【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BC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直角边AB的长度.18.(2013资阳)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内,满足∠AEB=90°,AE=6,BE=8,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48B.60C.76D.80【答案】C【解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然后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即可.19.在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中,分别沿两直角边上一点与斜边中点的连线剪去两个三角形,得到如图所示的直角梯形,则原直角三角形纸片的斜边长是________.【答案】或连接EF,则.∵E为AB的中点,∴.【解析】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此题要分两种情况,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斜边上的中线,最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斜边的长.①如图所示:连接CD,则.∵D为AB的中点,∴.②如图所示:20.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为边长作一个正方形,以数轴的原点为旋转中心,将过原点的对角线顺时针旋转,使对角线的另一端点落在数轴正半轴的点A处,则点A表示的数是( )A.B.1.4C.D.【答案】D【解析】由勾股定理求得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由作图得,所以点A表示的数是.。

初二勾股定律试题及答案

初二勾股定律试题及答案

初二勾股定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那么斜边的长度是()。

A. 5cm
B. 7cm
C. 8cm
D. 9cm
答案:A
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cm、4cm和5cm,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不是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答案:A
二、填空题
1.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6cm和8cm,那么斜边的长度是_______cm。

答案:10cm
2.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9cm,斜边长为15cm,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答案:12cm
三、解答题
1. 一个梯子的底端离墙5米,顶端离地面8米,求梯子的长度。

答案:梯子的长度为 \sqrt{5^2 + 8^2} = \sqrt{89} 米。

2. 一块直角三角形的木板,其中一条直角边长为12cm,斜边长为
13cm,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答案: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 \sqrt{13^2 - 12^2} = 5cm。

四、应用题
1.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

已知a=9cm,b=12cm,求斜边c的长度。

答案:斜边c的长度为 \sqrt{9^2 + 12^2} = \sqrt{225} = 15cm。

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7cm,其中一条直角边长为8cm,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答案: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 \sqrt{17^2 - 8^2} = \sqrt{225} = 15cm。

八年级数学 勾股定理 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数学 勾股定理 练习题及答案
设路线1的长度为 ,则 =AC =AB +BC =5 +(5π) =25+25π .
路线2:高AB+底面直径BC,如图甲所示:
设路线2的长度为 ,则 =(AB+BC) =(5+10) =225.
∵ - =25+25π -225=25π -200=25(π -8)>0.
∴ > ,∴ > .所以选择路线2较短.
勾股定理
练习题
温故而知新: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 +b =c .
2.勾股定理的验证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据说已有400余种,其证明的内涵极其丰富.常用的证法是面积割补法,如图所示.
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两锐角互余(角的关系)、勾股定理(边的关系),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边角关系),这些性质在求线段的长度、证明线段倍分关系、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通过探究,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S,则S =________.
解析:利用正方形与三角形面积扩大与缩小的规律推导出公式.
答案:解:∵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为 ,它的面积就是 ,也就是第一个正方形面积的 ,
同理,第二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第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的 ,
∴S2=(1+ )× ,依此类推,
S3=(1+ )× × ,即S3=(1+ )×( ) ,
解析:S3=S1+S2=SA+SB+SC+SD=2+5+1+2=10.
例5如图,△ABC中,已知∠BAC=45°,AD⊥BC于点D,BD=2,DC=3,求AD的长.小萍灵活运用轴对称知识,将图形进行翻折变换,巧妙地解答了此题.请按照小萍的思路,探究并解答下列问题:

勾股定理初二练习题及答案

勾股定理初二练习题及答案

勾股定理初二练习题及答案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定理之一,它在数学中的应用广泛,是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基础。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勾股定理的初二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练习题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解答: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设斜边长度为x,则根据勾股定理可得:x² = 3² + 4²x² = 9 + 16x² = 25两边同时开方,得到x = 5。

因此,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5cm。

练习题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10cm,直角边为6cm,求另一个直角边的长度。

解答: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设另一个直角边长度为x,则根据勾股定理可得:10² = x² + 6²100 = x² + 36x² = 100 - 36x² = 64两边同时开方,得到x = 8。

因此,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直角边长度为8cm。

练习题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13cm,另一个直角边的长度为5cm,求第二个直角边的长度。

解答: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设第二个直角边长度为x,则根据勾股定理可得:13² = 5² + x²169 = 25 + x²x² = 169 - 25x² = 144两边同时开方,得到x = 12。

因此,该直角三角形的第二个直角边长度为12cm。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勾股定理的运用。

只需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即可求解第三个量。

这是数学中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总结起来,勾股定理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斜边² = 直角边₁² + 直角边₂²其中,斜边表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边₁和直角边₂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

八年级初二数学 勾股定理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初二数学 勾股定理练习题含答案

系.“折竹抵地”问题源自《九章算术》中:“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四尺,问折者
高几何?”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处离 竹子底部 4 尺远(如图),则折断后的竹子高度为多少尺?(1 丈=10 尺)( )
A.3
B.5
C.4.2
D.4
7.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 C 90 ,两直角边长及斜边上的高分别为 a,b, h ,则下列
22.如图,在△ABC 中,AB=30 cm,BC=35 cm,∠B=60°,有一动点 M 自 A 向 B 以 1 cm/s 的速度运动,动点 N 自 B 向 C 以 2 cm/s 的速度运动,若 M,N 同时分别从 A,B 出 发. (1)经过多少秒,△BMN 为等边三角形; (2)经过多少秒,△BMN 为直角三角形.
C.如果 a2:b2:c2=9:16:25,那么△ ABC 是直角三角形
D.如果 a2=b2﹣c2,那么△ 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A=90°
9.如图,已知△ABC 中,∠ABC=90°,AB=BC,三角形的顶点在相互平行的三条直线
l1,l2,l3 上,且 l1,l2 之间的距离为 2,l2,l3 之间的距离为 3,则 AC 的长是( )
20.四边形 ABCD 中 AB=8,BC=6,∠ B=90°,AD=CD= 5 2 ,四边形 ABCD 的面积是
_______.
三、解答题
21.如图,一架长 25 米的梯子,斜靠在竖直的墙上,这时梯子底端离墙 7 米. (1)此时梯子顶端离地面多少米? (2)若梯子顶端下滑 4 米,那么梯子底端将向左滑动多少米?
18.已知 Rt△ABC 中,AC=4,BC=3,∠ACB=90°,以 AC 为一边在 Rt△ABC 外部作等腰直 角三角形 ACD,则线段 BD 的长为_____.

初二勾股定理习题附答案

初二勾股定理习题附答案

C勾股定理评估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长为12,另两条边长均为自然数,那么其周长为( ). 〔A 〕30 〔B 〕28 〔C 〕56 〔D 〕不能确定2.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直角边长2 cm ,另一直角边长为6 cm ,那么它的斜边长〔A 〕4 cm〔B 〕8 cm 〔C 〕10 cm〔D 〕12 cm3. 一个Rt △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那么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 〔A 〕25〔B 〕14〔C 〕7〔D 〕7或254.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长为12,那么其底边上的高为( ) 〔A 〕13 〔B 〕8 〔C 〕25 〔D 〕645. 五根小木棒,其长度分别为7,15,20,24,25,现将他们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715242520715202425157252024257202415(A)(B)(C)(D)6. 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同时扩大同一倍数, 得到的三角形是( )〔A 〕 钝角三角形 〔B 〕 锐角三角形 〔C 〕 直角三角形 〔D 〕 等腰三角形. 7. 如图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那么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 ( ) 〔A 〕 25 〔B 〕 12.5 〔C 〕 98. 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 c b a 2)(2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 〕 等边三角形 〔B 〕 钝角三角形 〔C 〕 直角三角形 〔D 〕 锐角三角形.9.△∠C=90°,AC=30米,AB=50米,如果要在这块空地上种植草皮,按每平方米草皮a 元计算,那么共需要资金〔 〕.〔A 〕50a 元 〔B 〕600a 元 〔C 〕1200a 元 〔D 〕1500a 元 10.如图,A B ⊥CD 于B ,△ABD 和△BC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CD=17,BE=5,那么AC 的长为〔 〕.〔A 〕12 〔B 〕7 〔C 〕5 〔D 〕135米3米〔第10题〕 〔第11题〕 〔第14题〕二、填空题〔每题3分,24分〕11. 如图为某楼梯,测得楼梯的长为5米,高3米,方案在楼梯外表铺地毯,地毯的长度至少需要____________米.12. 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斜边AB =2,那么222AB AC BC ++=______. 13.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偶数,那么其周长为 .14. 如图,在△ABC 中,∠C=90°,BC=3,AC=4.以斜边AB 为直径作半圆,那么这个半圆的面积是____________.〔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15. 如图,校园内有两棵树,相距12米,一棵树高13米,另一棵树高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小鸟至少要飞___________米. 16. 如图,△ABC 中,∠C =90°,AB 垂直平分线交BC 于D假设BC =8,AD =5,那么AC 等于______________. 17. 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E 垂直于BE ,且AE =3,BE =4,阴影局部的面积是______.18. 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和长为7cm,那么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___cm 2.EABCDBDE ABCD第18题图7cm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9. 11世纪的一位阿拉伯数学家曾提出一个“鸟儿捉鱼〞的问题:“小溪边长着两棵棕榈树,恰好隔岸相望.一棵树高是30肘尺〔肘尺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另外一棵高20肘尺;两棵棕榈树的树干间的距离是50肘尺.每棵树的树顶上都停着一只鸟.突然,两只鸟同时看见棕榈树间的水面上游出一条鱼,它们立刻飞去抓鱼,并且同时到达目标.问这条鱼出现的地方离开比拟高的棕榈树的树跟有多远?20.如图,一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底边上的高是4.求这个三角形各边的长.21.如图,A、B两个小集镇在河流CD的同侧,分别到河的距离为AC=10千米,BD=30千米,且CD=30千米,现在要在河边建一自来水厂,向A、B两镇供水,铺设水管的费用为每千米3万,请你在河流CD上选择水厂的位置M,使铺设水管的费用最节省,并求出总费用是多少?BALC D第21题图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D〕;2.〔C〕;3.〔D〕;4.〔B〕;5.〔C〕;6.〔C〕;7.〔B〕;8.〔C〕;9.〔B〕;10.〔D〕;二、填空题〔每题3分,24分〕11.7;12.8;13.24;14.258;15. 13;16.4;17.19;18.49;三、解答题19.20;20. 设BD=x,那么AB=8-x由勾股定理,可以得到AB2=BD2+AD2,也就是(8-x)2=x2+42.所以x=3,所以AB=AC=5,BC=6A′,连结B A′,与CD交于点E,那么E点即为所求.总费用150万元.。

初二勾股定理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勾股定理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勾股定理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的长度是多少?A. 5B. 6C. 7D. 82.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且这两边构成直角,那么第三边的长度是多少?A. 10B. 13C. 15D. 17二、填空题3.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6和8,那么斜边的长度是_________。

4.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3,一条直角边长为5,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是_________。

三、计算题5.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已知斜边长为10,一条直角边长为6,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6.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x和y,斜边长为z。

已知x=9,y=12,求z的值。

四、解答题7. 一个梯形的两底边长分别为3和5,高为4,求梯形的对角线长度。

8.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米、4米和5米,求这个长方体的对角线长度。

答案:一、选择题1. A(根据勾股定理:3² + 4² = 5²)2. B(根据勾股定理:5² + 12² = 13²)二、填空题3. 10(根据勾股定理:6² + 8² = 10²)4. 12(根据勾股定理:5² + 12² = 13²)三、计算题5. 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8(根据勾股定理:6² + 8² = 10²)6. z的值为15(根据勾股定理:9² + 12² = 15²)四、解答题7. 梯形的对角线长度为5(根据勾股定理:(3+5)² + 4² = 5²)8. 长方体的对角线长度为5(根据勾股定理:3² + 4² + 5² = 50,再开方得5)结束语:通过本次测试,我们复习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如图,等边 ABC 的边长为1cm , D , E 分别是 AB , AC 上的两点,将 ADE 沿直 线 DE 折叠,点 A 落在点 A' 处,且点 A' 在 ABC 外部,则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为( )
A.1cm
B.1.5cm
C. 2cm
D. 3cm
2.在 Rt△ABC 中,∠C=90°,∠A=30°,BD 是∠ABC 的平分线,交 AC 于点 D,若 CD=1,则
8.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3 和 5,则第三边长是( )
A.5
B.4
C. 34
D.4 或 34
9.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 ABC 为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a : b : c 5:12:13
B. A B C
C. A: B : C 2: 3: 5
D. a 6 , b 12 , c 10
1 如图 1,若 DF AC ,垂足为 F, AB 4, 求 BE 的长;
2 如图 2,将 1 中的 EDF 绕点 D 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 DF 仍与线段 AC 相交于
点 F .求证: BE CF 1 AB . 2
3 如图 3,将 2 中的 EDF 继续绕点 D 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使 DF 与线段 AC 的
A. 2016
B. 2017
C. 2018
D. 2019
4.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将勾股形(古人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
和两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得到一个恒等式.后人借助这种分割方法所得的图形证明了勾
股定理,如图所示的矩形由两个这样的图形拼成,若 a=3,b=4,则该矩形的面积为( )
17.已知,在△ABC 中,∠C=90°,AC=BC=7,D 是 AB 的中点,点 E 在 AC 上,点 F 在 BC 上,DE=DF,若 BF=4,则 EF=_______ 18.如图,在△ABC 中,AB=AC,∠BAC=120°,AC 的垂直平分线交 BC 于 F,交 AC 于 E, 交 BA 的延长线于 G,若 EG=3,则 BF 的长是______.
A.20
B.24
C. 99 4
D. 53 2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机器人接受指令“[α,A]”(α≥0,0°<A<180°)后的行动
结果为:在原地顺时针旋转 A 后,再向正前方沿直线行走 α.若机器人的位置在原点,正 前方为 y 轴的负半轴,则它完成一次指令[4,30°]后位置的坐标为( )
A.(-2,2 3 )
这只蚂蚁从 A 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 B 点的最短路程是 dm.
13.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摆放成四边形 ABCD,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一边的长就可以求出
其它各边的长,若已知 AD= 3 2 ,则 AB 的长为__________.
14.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B =AD,BC=DC,点 E 为 AD 边上一点,连接 BD、CE,CE 与 BD 交于点 F,且 CE∥AB,若 A =60°,AB=4,CE=3,则 BC 的长为_______.
19.如图,在等边△ABC 中,AB=6,AN=2,∠BAC 的平分线交 BC 于点 D,M 是 AD 上的 动点,则 BM+MN 的最小值是_____.
20.如图,把平面内一条数轴 x 绕点 O 逆时针旋转角 θ(0°<θ<90°)得到另一条数轴 y,x 轴和 y 轴构成一个平面斜坐标系.规定:已知点 P 是平面斜坐标系中任意一点,过点 P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 x 轴于点 A,过点 P 作 x 轴的平行线交 y 轴于点 B,若点 A 在 x 轴上对 应的实数为 a,点 B 在 y 轴上对应的实数为 b,则称有序实数对(a,b)为点 P 的斜坐
15.如图是由边长为 1 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图,线段 AB,BC,BD,DE 的端点均在格点 上,线段 AB 和 DE 交于点 F,则 DF 的长度为_____.
16.如图,已知△D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 与 CD 交于点 O,∠BDC=∠BEC=90°,
BF=CF,若 BC=8,OD= 2 ,则 OF=______.
标.在平面斜坐标系中,若 θ=45°,点 P 的斜坐标为(1,2 2 ),点 G 的斜坐标为 (7,﹣2 2 ),连接 PG,则线段 PG 的长度是_____.
三、解答题 21.在等边 ABC 中,点 D 是线段 BC 的中点, EDF 120, DE 与线段 AB 相交于点 E, DF 与射线 AC 相交于点 F .
(如图 1).图 2 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
形 ABCD,正方形 EFGH,正方形 MNKT 的面积分别为 S1,S2,S3,若 S1+S2+S3=10,则 S2
的值是_________.
12.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 5 dm、3 dm 和 1 dm,A 和 B 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 点有一只蚂蚁,想到 B 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
10.如图,在△ABC,∠C=90°,AD 平分∠BAC 交 CB 于点 D,过点 D 作 DE⊥AB,垂足
恰好是边 AB 的中点 E,若 AD=3cm,则 BE 的长为( )
A. 3 3 cm 2
B.4cm
C.3 2 cm
D.6cm
二、填空题
11.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副“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
AB 的长是( )
A.2
B. 2 3
C. 4 3
D.4
3.如图,OP=1,过点 P 作 PP1⊥OP,且 PP1=1,得 OP1= 2 ;再过点 P1 作 P1P2⊥OP1
且 P1P2=1,得 OP2= 3 ;又过点 P2 作 P2P3⊥OP2 且 P2P3=1,பைடு நூலகம் OP3=2……依此法继续作
下去,得 OP2018 的值为( )
B.(-2,-2 3 ) C.(-2,-2)
D.(-2,2)
6.下列结论中,矩形具有而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
A.内角和为 360° B.对角线互相平分 C.对角线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
7.以下列各组数为边长,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3,4,5
B.1,1, 2
C.8,12,13
D. 2 、 3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