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周考试题
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A.甲为西周王族成员 B.乙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 C.丙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为平民,但才德俱佳 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
)这则材料说明了 A.列侯所献酎金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C.汉武帝加强君主*D.汉武帝贪财暴虐 3、下图是秦朝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日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主*不断强化 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该对联反映的是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B.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C.烟草传入中国后的盛况D.工业文明冲击中国 7、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2017年9月14日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8分)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截了当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截了当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能够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该故事反映了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B。
西周宗法观念淡化C。
周王室以仁政治国D、礼制等级关系松弛【答案】D【解析】从“楚王问鼎”的材料中能够看出,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逐渐瓦解,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战乱频繁,故A项错误;“公元前606年”是东周时期,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3。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
题干中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或“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
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 A .二月革命的发生 B .“四月提纲”的提出 C .七月事件的发生 D .十月革命的胜利2.秦朝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三公九卿制D .皇帝制度 3.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B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4.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
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
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这里的“起义”指的是A .南昌起义B .武昌起义C .广州起义D .秋收起义5.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新时期我国确立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①共同管理、团结一致 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D.②④6.1832年6月,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的方案得到国王的批准,其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
英国的这次议会改革A.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B.满足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进一步加强了议会的权力D.满足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7.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
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8.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
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
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突出法治B.对君主的制约C.对权力的监控D.实现共和参考答案:C2.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A.铁幕演说发表B.杜鲁门主义提出C.马歇尔计划提出D.北约成立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提出。
选项中B项符合题意。
A项是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C项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D项是冷战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所以选B。
3. 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A..福利制度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C.第三产业的兴起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参考答案:B略4.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B.人文主义精神C.自由公正意识D.天赋人权思想参考答案:B5.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重新高涨,迎来所谓“新经济时代”。
这一时代的到来,主要得益于A.国家干预,全面调控B.市场调节,保护竞争C.削减开支,紧缩货币D.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参考答案:D6. 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A.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B.德国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建设C.工业迅速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D.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可知,当时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但是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促使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建立起社会保险体系,故C项正确,D项排除;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而无法得出最早建立,故B项排除。
高一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实行军事化管理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 .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 .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D .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制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 .政治文明完全被自然地理环境左右4.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 .原始社会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5.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
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6.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7.右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某一城市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
新高一历史考试题库

新高一历史考试题库# 新高一历史考试题库一、选择题1. 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的封建王朝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位皇帝的政策?A. 汉武帝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光武帝3.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发明的是: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印刷术4. 唐朝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指的是哪位皇帝的治世?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5.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共进行了几次?A. 5次B. 6次C. 7次D. 8次二、填空题6.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_________。
7. 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这一年被称为_________。
8. 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中“儒术”指的是__________。
9. 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杜甫被称为__________。
10.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其航海活动被称为__________。
三、简答题11. 简述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12. 描述一下唐朝的开放政策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13. 说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4. 阐述一下宋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5. 描述一下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四、论述题16. 论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7. 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文化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18. 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
19. 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0. 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经济特点及其对近代化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21.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材料:《史记·平准书》记载:“始皇既并天下,天下以为一统,罢诸侯,置郡县。
”22.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唐朝的对外政策及其对当时世界的影响。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历史事件。
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开疆拓土C. 唐朝开元盛世D. 明朝永乐大典2. 以下哪一位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家?A. 商鞅B. 王安石C. 张居正D. 司马迁3.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造纸术改变了书写材料B. 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C. 火药主要用于军事D. 指南针用于航海4.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科举制度始于汉朝B. 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完善C. 科举制度在宋朝被废除D. 科举制度在明朝被恢复5.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铁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B. 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C. 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耕作方法上D. 农业经济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6.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家庭作坊B.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官营工场C.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私营工场D.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际贸易7.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B.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经济的发展C. 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衰退D.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8.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B. 道家思想在唐朝时期成为主导思想C. 佛教思想在宋朝时期成为主导思想D. 法家思想在明朝时期成为主导思想9.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B. 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几何学上C. 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草药学上D. 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10.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唯一通道B.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C.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没有进行过文化交流D.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主要依赖于军事征服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天下一统,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同制。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
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
这种局面A.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B.巩固了分封制度C.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D.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4.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士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5.《全球通史》中载:“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下列属于秦汉时期实行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削弱7.汉景帝中期,“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这表明A.汉代已解决王国问题B.汉代改王国为郡县C.此时王国出现郡县化倾向D.“推恩令”的实行取得一定效果8.从两汉到明清,“封建”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中央集权制并存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这主要反映了西周()A.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C.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D.天子为“天下共主”2.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3.“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A.在边疆设立军镇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4.《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
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葬费、“告饥”“求车”。
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A.周王室日趋衰微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5.“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郡县制度C.官僚制度D.朝议制度6.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有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
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
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 A.宫廷内部的森严等级B.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D.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8.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9.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害引致邻国。
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
这说明()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10.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秦简的记载D.史家的研究论文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1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日益腐败14.嬴政统一全国后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故制定了一系列的专有称谓,号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以上材料说明()A.皇权至高无上B.嬴政功绩极大C.嬴政决心效法先王D.实行礼制15.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A.三公九卿制B.内阁制C.二府三司制D.一省制16.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 ①B. ①C. ①D. ①17.“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18.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家国同构观念B.宗法血缘关系C.中央集权意识D.安土重迁理念19.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实行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20.《励学篇》中记载:“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说明当时已经形成“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观念。
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1、《吕氏春秋》中写到:“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的要求B、任人唯才的要求C、宗法制的羁绊要求D、兄终弟及的要求2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然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A、分封制的实行B、郡县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D、行省制的创立23、秦统一后,“废分封,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障”,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24、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5、唐朝元和十三年,皇甫鎛为了谄媚皇帝,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
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
根据材料来看崔祐是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A.中书省B.门下省 C.尚书省 D.户部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16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 ——《朱子语类》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2分)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分)(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4分)(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
(2分)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2分)(4)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4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狩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4分)(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有何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6分)(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8分)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按照宗法制,庶子自立门户,成为一宗,不可以奉戴始祖。
祭祀天子祖宗的权利只有继承天子之位的嫡长子才能享有,分封到地方做诸侯的天子的其他儿子是没有此权利的。
2.【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藩地自己设置文武官吏,赋税由自己分配,并不上缴朝廷,虽然向朝廷称臣,实际上并不是臣。
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A。
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材料没有体现。
3.【答案】B【解析】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