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周考试题

高一历史周考试题
高一历史周考试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D.天子为“天下共主”

2.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3.“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4.《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

A.周王室日趋衰微

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

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5.“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

6.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有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 A.宫廷内部的森严等级

B.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

D.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

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8.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9.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害引致邻国。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这说明()

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

10.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秦简的记载

D.史家的研究论文

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1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1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日益腐败

14.嬴政统一全国后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故制定了一系列的专有称谓,号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

A.皇权至高无上

B.嬴政功绩极大

C.嬴政决心效法先王

D.实行礼制

15.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

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16.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 ①

B. ①

C. ①

D. ①

17.“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18.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19.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

C.实行禅让制

D.实行郡县制

20.《励学篇》中记载:“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说明当时已经形成“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观念。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1、《吕氏春秋》中写到:“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的要求

B、任人唯才的要求

C、宗法制的羁绊要求

D、兄终弟及的要求

2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然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行省制的创立

23、秦统一后,“废分封,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障”,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24、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5、唐朝元和十三年,皇甫鎛为了谄媚皇帝,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根据材料来看崔祐是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

A.中书省B.门下省 C.尚书省 D.户部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26.(16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2分)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2分)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2分)

(4)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4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4分)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有何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8分)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按照宗法制,庶子自立门户,成为一宗,不可以奉戴始祖。祭祀天子祖宗的权利只有继承天子之位的嫡长子才能享有,分封到地方做诸侯的天子的其他儿子是没有此权利的。

2.【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藩地自己设置文武官吏,赋税由自己分配,并不上缴朝廷,虽然向朝廷称臣,实际上并不是臣。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A。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材料没有体现。

3.【答案】B

【解析】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A项是唐朝实行的;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4.【答案】A

【解析】从“责令”到“告”“求”,反映出周王地位的下降,是周王室衰微的体现。

5.【答案】B

【解析】抓住本题的关键词“制度沿革”。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初设县和郡,列国往往在新占领区置县,通过历史演变与制度完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优势逐步体现,通过比较,诸侯国内郡县制逐步普及,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因此B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C、D都不是故事反映的本质,只反映了表面现象。故正确答案为B。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是指汉代初期综合了周朝和秦朝的政治体制,即在地方管理模式上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答案选D,A、B、C三项与汉初的地方管理制度史实不符。

9.【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诸侯以邻为壑,是诸侯国之间的争端,材料不涉及远近尊卑的礼乐秩序,故A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壅防百川,各自为利,材料不涉及分封制与农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诸侯国之间在水利的斗争说明实行中央集权,有利于生产生活,是历史的趋势,建立大一统王朝具有合理性,故D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秦简是秦朝当时的官方文献,是第一手资料,最具有可信度,因此C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A与“公天下”无关,B、C体现不了“公天下”。

12.【答案】C

【解析】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采取的重要举措,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而不是建立法律体系,也不是实行科举制,确立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权力制衡的作用,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以藩屏周,而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大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所以应选C。

14.【答案】A

【解析】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感觉以前的称号“王”不能与自己的功绩相匹配,自称“朕”,命令称“诏”,为皇帝专称,任何人不得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说的是制定该称号的原因;C、D两项错误,并非效法先王,而是超过先王,实行法治并非实行礼制。故选A。

15.【答案】B

【解析】明代废除丞相,设立了内阁,A项属于秦代,C项属于宋代,D项属于元代。

16.【答案】C

【解析】根据宗法制的规定,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进行分封。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①为嫡长子,所以应选C。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家构成了国的基础和支撑,国利用家固有的孝伦理实现对乡村的统治,家和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A项符合题意。

1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周朝”,可以排除C、D项。又根据“部落政治”,显然是涉及地方管理,故

选A。

20.【答案】D

【解析】从材料“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使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通过考试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所以答案选D。

21.C 22.B 23.C 24.A 25.B

26.【答案】(1)秦朝;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三省六部制。减少决策失误。

(3)宋: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明:废丞相,皇权空前强化。

(4)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不断强化。

27.【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4分)

(2)关系:诸侯为周王臣下,服从周王命令。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6分)

(3) 变化: 周天子由“天下共主”到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强,制度本身弊端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8分)

28.【答案】(1)制度:世官制;标准:血缘、门第、等级、世袭。(4)

(2)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为西汉强盛选拔了人才。(两点即可)(4分)(3)影响:积极: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扩大了国家选官用人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体现了一定的人本精神;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用人权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用考试的方式、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来选官,相对公平公正。消极:有束缚知识分子创造性的一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8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