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 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 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 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 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 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 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 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 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 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 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 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 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 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 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 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 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 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畜牧学复习要点(完整版)

牛一、名词解释1、吉尔-涅尔度:以酚酞为指示剂,中和100ml牛乳所消耗0.1NNaoH溶液的ml数,单位T。
2、发生酸度:由于乳酸增加而增加的酸度。
3、总酸度:自然酸度与发生酸度之和。
4、乳酸度:计算公式为:0.1N NaOH ml数χ0.009乳酸% = χ100供试牛乳重量正常牛乳为:0.15—0.16%5、泌乳单位:由乳腺泡、细小乳导管、中等乳导管、粗大乳导管、乳池所构成的具有泌乳功能的单位,近似于一串葡萄。
6、泌乳(Secretion):乳腺上皮细胞吸收来自血液的营养物质合成乳汁,泌入腺泡腔的过程。
7、排乳反射:当犊牛吸吮或人工挤乳时,引起乳房容纳系统紧张度的改变,排乳中枢兴奋,垂体后叶分泌催产素进入血液,乳导管平滑肌收缩,导致储存在腺泡腔和细小乳导管中的乳汁迅速通过粗大腺导管而流向乳池,这一过程称为排乳反射。
8、标准乳:也称乳脂校正乳(Fat corrected milk,FCM),一般国际上以乳脂率4%作为标准2312166318@..coM:泌乳期产奶量 F:平均乳脂率9、排乳速度(Milking speed):以每分钟排出的奶量(kg)为准。
10、前乳房指数(fore Udder Index):前两乳区产量前乳房指数(%)= ×100总产量11、屠宰重: 成年或18月龄公、母、阉牛宰前空腹活重。
12、胴体重:屠宰、放血、剥皮以后截去腕关节以下的前肢、飞节以下的后肢、头、毛、内脏(不包括板油和肾脏),剩余部分的(即胴体)重量。
13、屠宰率:胴体重占屠宰重的百分率。
14、熟肉率:取腿部肌肉1kg,于沸水中煮沸120分钟,取出后立即称重。
(屠宰后两天进行)。
煮后重熟肉率(%)= ————————χ100煮前重15、输精的标准 :指一次输入母牛生殖道内的精液量及其中所含呈直线运动的精子数。
16、繁殖率:是本年度出生的活犊牛数(不包括死胎和流产的)占上年度末可繁殖的成年母牛头数的百分比。
家畜环境卫生复习资料

思考题【名词解释】【温热环境】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小气候】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产热调节】指在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
【散热调节】指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
【气温年较差】指一年中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指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过高温度】指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过高温度。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时的温度范围。
【露点】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
【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饱和差】指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差。
【风向玫瑰图】是依据某地区一定时间内风向变化的情况绘制成的可以表明一个地方一定时间内的主风向的图。
【有效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温湿指数】指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风冷指数】是指由气温与风速相结合评价寒冷程度的指数。
【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FXT2221921706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22192)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威尔逊法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动物的粗毛量与温度呈正比②动物的绒毛量与温度呈正比③动物的粗毛量与湿度呈正比④动物的绒毛量与湿度呈正比2、红外线照射过度可引起家畜发生()。
①热射病②皮肤炎③皮肤癌④色素沉着3、家畜适应性指标应以()为主。
①生化指标②生理指标③生产力指标④综合指标4、种群间的关系不包括()关系。
①寄生②捕食③群体④竞争5、动物处于等热区时,()维持体温恒定。
①依靠物理调节②依靠化学调节③依靠物理和化学调节④不需要任何调节即可6、在解释种群增长与密度关系问题中,外因说包括()。
①气候学派和行为调节学说②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③生物学派和遗传学说④遗传学说和行为调节学说7、在生态系统中,蛙属于()。
①生产者②一级消费者③二级消费者④三级消费者8、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速度相比,()。
①原生演替快②次生演替快③两者一样快④无法比较9、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从种内来看主要是()。
①疾病②气温③迁移④水源10、关于家畜采食特点,错误的是()。
①牛总是喜食茂盛浓密的牧草②羊善食矮短的牧草③猪能拱取泥土下的食物④羊喜食茂盛浓密的牧草11、在历史上不曾存在的生态农业的提法是()。
①有机农业②再生农业③自然农业④生物农业12、下列指标一般为常数的是()。
①实际出生率②种群的死亡率③种群的生理寿命④生态寿命13、关于生态系统,错误的是()。
①生态系统与一定时间相联系②物流是单向的③系统各部分功能存在补偿④有一定的空间结构14、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概括起来基本上有几种类型?()①2②3③4④515、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①浮萍②人③蚯蚓④家畜16、只呈金字塔形的生态锥体是()。
①数量锥体②生物量锥体③能量锥体④都不一定17、生态农业区别于其他农业的最大特点是()。
①禁止“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②追求整体效益③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④与传统农业完全不同18、农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不包括()。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19.叶面系数:是反映光合作用面积的指标,即叶子总面积对植物占地面积的倍数。
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

20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20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家畜生态大纲及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教学大纲及复习资料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家畜生态学》是畜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它专门研究环境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但同时也包括人类社会经济因素在内)对家畜种类及数量分布、形态和机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种和不同品种家畜的适应性和风土驯化。
全世界当今主要的家养动物约有三、四十个种,其中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与昆虫。
它们的生存环境系统不仅包括自然界的环境条件,也包括人类社会环境条件。
家养动物的生存环境系统,是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多维网络结构,这些动物在这一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又是转化者,因此,关心它们的经济性状及其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出其规律性,就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任务。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研究家畜生态学的意义;2 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3 掌握气象因素对家畜产生影响的一般规律(参考家畜环境卫生学);4 了解土壤、水以及社会因素对家畜的影响;5 掌握家畜适应的概念与原理;6 掌握环境因素对家畜分布的影响规律;7 了解世界家畜的分布与生态地理;8 掌握种群和群落生态概念及其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启示;9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结构;10 掌握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流动的一般规律;1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原因及保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措施;12 了解家畜疫病生态及家畜生态学的应用;13 了解系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4 理解畜牧业资源和区划的基本方法;15 了解牧业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三、考试内容及考核要求绪论第一节家畜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第二节研究家畜生态学的意义第三节家畜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第四节家畜生态学的分支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五节家畜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考核要求:理解家畜生态学的定义,了解家畜生态学的特点,清楚其研究意义。
其余仅作一般了解。
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属于家畜生物环境因素的是()。
①土壤②水③空气④草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家畜行为生态学:绪论

家畜行为生态学:绪论1.家畜行为的概念:家畜行为是家畜对某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或家畜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某种生活方式的反应。
不同的家畜有不同的行为,同一个家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如牛羊有反刍行为、母畜发情时会主动接近公畜等等。
公牛发狂挑死主人,村民用怀孕母牛诱捕捕猎者利用大雁团队精神设置陷阱当家畜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家畜会通过行为的调节来缓解环境变化对家畜个体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家畜的行为适应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环境变化超过家畜行为适应限度,家畜会表现出不适应,严重的会出现异常行为。
随着畜牧业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生产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异常行为,如鸡的啄羽,猪的咬尾等,家畜的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
2.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家畜在各种环境下的活动模式,了解它们的习性。
2.探索家畜行为习性的神经内分泌机理。
3.获得知识,供畜牧兽医及畜舍建筑应用,所以家畜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了解畜禽的行为及本质。
创造适合于畜禽习性的条件,使之生活舒适,以提高生产性能。
3.行为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工厂化集约畜牧业获得迅速发展,畜群规模扩大采用颗粒饲料,笼养,自动供水供料以及漏粪地板等措施,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畜禽的正常行为习性,严重时会引起行为反常,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导致疾病。
1.通过对家畜行为的研究,掌握畜禽的生活习性,创造适合于畜禽习性最佳的生活条件。
2.满足家畜健康需求和福利要求。
3,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和发挥遗传的最大潜力。
4,及早预防和避免由于行为异常带来的经济损失。
4.动物福利包括的内容:(1)动物免受饥饿的自由,为动物提供清洁的饮水和保持健康精力的食物,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
(2)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动物能够舒适的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之苦。
(3)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患病家畜及时治疗,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痛之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畜生态学填空1环境的分类(1)生态因子①生存条件(主导因子,非主导因子)②非生存条件(2)非生态因子2. 最适范围并不一定位于耐受限度的正中央。
它一般偏向于耐受上限3.动物的表型适应可以划分为解剖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适应4. 遗传适应的最大特点是在对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定向的变化,它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得以实现。
5. 对一个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具有影响的三种因素是遗传漂变、突变和迁移6.适应分为表型适应,遗传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7.牧区和半牧区(1)草原地带(东部草甸,中部典型干草原地区,西部荒漠草原地区)(2)荒漠地带(内蒙古东部,北疆荒漠地区,南疆荒漠地区)(3)高寒地带(东部高寒草甸地区,西部与藏北高喊草原及荒漠地区,藏南山原与河谷地区东南部边缘高山峡谷地区,柴达木盆地区)8.农区(1)东北农区(三江平原地区,松嫩地区,辽河地区,)(2)华北-西北地区(华北与黄淮海平原地区,西北与黄土高原地区)(3)长江中下游农区(4)南方亚热带山丘地区(东部山丘地区,西部山丘地区)(5)华南农区9.生态系统总的说来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大部分构成。
(1).无机环境主要由太阳能、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部分或全部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则系统越稳定。
(2)在生物群落中,根据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和还原者(腐食生物)三大类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并且在通过的每一个环节中逐级递减。
11.食物链的类型:牧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屑食物链12.循环类型分为气体型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沉积型循环(磷的循环, 硫的循环),水循环13.生态系统的类型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14.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5.牧业生态工程的结构设计包括:平面结构设计,垂直结构设计,时间结构设计,食物链结构设计16.家畜流行病的分布分为空间分布,时间分布17.畜牧业区划的指标分区的指标包括畜禽结构、饲料类型、生产水平三个方面。
18.资源的分类分为自然资源(分为不可枯竭的自然资源,可枯竭的自然资源①可更新的自然资源,②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名词解释1、家畜生态学的定义:它是研究家畜与其生存环境间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家畜的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2、家畜生态现象是指家畜及其环境相互影响和不断统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状态3.环境是指周围空间中对家畜生存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条件所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在一定空间内的实体。
4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5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叫做生存条件6.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7.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本物质,随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况而异。
在稳定的条件下,当某种物质的可利用量紧密地接近于生物所需要的最低量时,这种物质就会起限制的作用,严重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一规律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8.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9.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10.最适范围:在耐受限度内,有一个最适合于该种生物的区域,称为最适范围。
11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2.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变化。
13.遗传适应:动物在对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基因型变化的。
14.遗传稳态:在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群体能够维持本身的遗传特征,这称为遗传稳态。
15. 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216. 生物性气候周期:由于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产生了适应,因而表现出交替发生的周期性生物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生物性气候周期。
17.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8.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9. 种群:种群是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的组合,它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结成的统一体。
20.种群的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21.寄生:即一种动物寄居在另一种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依附其生活的方式。
22.共生:两种动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没有危害就叫共生。
23.互利共生:两种动物彼此生活在一起,并且双方都会因此而得到好处,称为互利共生。
24. 阿利氏定律指的是:动物集群生活需要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当密度过小时,不利于集体觅食、抵御天敌、改善小气候和配种繁殖以及幼体的行为形成,从而抑制了种群的增长;当密度过大时,由于空间和食物不足,个体间的斗争加剧,动物的性欲、交配能力、繁殖率、幼仔存活率和生长发育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样会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
25.群落演替:是指一定地段上的生物群落由一个类型演变为另一个类型的过程26.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27.能流:能量在生态系统内不断地被吸收,固定,转化,不停地运动着的现象2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之间,靠以食物为中心的摄食,被摄食关系而联结在一起,具有一定序列或顺序,构成一个整体,这称为食物链29. 生态效率:是指生态系统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上能量输出和输入之间的比率。
30.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对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各种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在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运动31. 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32.次级生产;以初级生产的利用为基础生产各种畜产品和繁殖幼畜的过程。
33.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长时期处于动态平衡。
34.定植抗力是宿主对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在正常微生物群中定植和繁殖的抵抗力35.最大持续产量是最大限度地、持续地利用一种资源,而又不损害其更新能力大题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最小因子定律(2) 耐受性定律(3) 限制因子(4) 生态价(5)生态型(6)因子的综合作用(7)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2.耐受定律可以概括为(1)每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并不固定,在同一物种内,随品种个体、年龄、生理状况而异。
(2)一种生物可能对一个因子的耐受限度较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受限度较窄。
(3)对所有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都很广的生物,一般都分布很广。
(4)当一个物种的某一个生态因子处在最适范围之外时,该物种对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将会下降。
(5)在生物的繁殖阶段,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特别明显。
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和幼体等的耐受限度,比非繁殖期的植物或动物要狭窄些。
3.怎么样衡量家畜的适应情况?适应的效果通常根据以下表现来衡量:①不利条件下生长发育情况②繁殖力受影响的大小③发病率高低④死亡率高低。
总之,衡量家畜的适应是以生产性能是否受影响为主要依据的。
也可利用总适应能力综合指标来加以评定。
4. 、适应的基本理论(1)格罗杰法则格罗杰法则主要阐述的是动物皮毛色素与气候的关系。
(2)白格曼法则白格曼法则主要阐述的是动物体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3)白纳德法则白纳德法则主要阐述的是动物血液循环与气候的关系(4)威尔逊法则威尔逊法则主要阐述的是动物体表绝缘层与温度的关系动物的粗毛量与温度呈正比,而绒毛量则与温度呈反比5. 由白格曼法则分析气候与动物体格的关系,一般说来,同种动物北方的品种比南方的大,原因(1)从气候上比较,北方比南方寒冷(2)从家畜散热角度分析,体型大则单位体重所占散热面积小。
故有利于适应寒冷气候(3)从热调节分析,家畜只有产热和散热总量平衡,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而体型大的适应于寒冷地区,体型小的适应于炎热地区。
6. 适应过程的调节(1)适应调节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体内的平衡即达到热平衡、化学平衡和循环平衡。
(2)动物最重要的适应调节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3)在动物的适应性反应中,行为的、心脏血管和呼吸的反应属于快速反应,而内分泌、酶和代谢反应属于缓慢反应。
7.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表现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首先出现的是物理性适应表现,如果温度下降到临界温度以下时,动物出现化学性热调节反应。
具体表现有(1)行为表现:蜷缩、打堆、寒颤等(2)生理变化:外周血流量减少、被毛竖立、毛孔收缩、甲状腺素含量升高等;当动物长期生活于寒冷环境中时,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体形外貌和生理功能也随之出现适应性改变,其变化特点总的说来与炎热环境下相反。
8. 风土驯化的途径主要有1)直接适应:即家畜在新环境条件下,在行为上和生理上产生了一系列反应,直到基本适应新环境条件为止。
2)定向改变遗传基础:当新环境条件超越了该品种的耐受范围,家畜就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的反应,甚至发病、死亡。
此时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淘汰不适应的个体,留下适应的个体,从而改变了群体的基因频率,使家畜群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9. 为争取引种工作成功,在引种前后应注意的问题(1)引种前,应研究引入地区与引入品种原产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之间的相似性(2)引种时,充分考虑畜禽通过逐渐过渡和杂交育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一般说来,家畜从低劣环境引入到优良环境时,比较容易适应,反之则反(4)由温暖地区引种到寒冷地区,宜在春季运输,以便适应气候寒冷的变化(5)家畜在性成熟年龄迁徙最合适,而母畜在妊娠后期迁徙是最不适当的(6)在一个品种范围内,较小的或中等的体形比大体形动物有较大的耐受力,能顺利地完成风土驯化过程。
10. 关于生物钟机理的两种假说(1)内源定时假说认为生物钟是生物体内固有的,生物节律受遗传基因所控制,不依赖于任何外界力量,是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于外界环境而得到的结果,这种观点称为内源定时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