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合集下载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文体“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作者简介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世称“震川先生”。

归有光以散文创作为主,其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文风朴实自然,浑然天成,无故意雕凿痕迹,是我国明代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

《项脊轩志》是其散文的代表作,以几件小事表达其唯真、朴素、简洁的为官作风。

文章寄情于叙事之中,情之真,意之切,无不为之动容,实乃大家风范。

著有《悠然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原文翻译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我常常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

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我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书架摆满了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东西两家的狗相互对着吠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注释、译文【原文】《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①,旧②南阁子③也。

室仅方丈④,可容⑤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⑥,雨泽⑦下注⑧;每移案⑨,顾视⑩无可置(11)者。

又北向(12),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13)。

余稍为修葺(14),使不上漏(15)。

前(16)辟(17)四窗,垣墙周庭(18),以(19)当(20)南日,日影(21)反照,室始(22)洞然(23)。

又杂(24)植兰桂竹木于庭(25),旧时栏楯(26),亦遂增胜(27)。

借(28)书满架,偃仰(29)啸歌(30),冥然(31)兀坐(32),万籁(33)有声;而庭阶寂寂(34),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5)。

三五之夜(3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37),风移影动,珊珊(38)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39)喜,亦多可悲。

先是(40),庭中通(41)南北为一(42)。

迨(43)诸父(44)异爨(45),内外多置(46)小门,墙往往(47)而是(48)。

东犬西(49) 吠(50),客逾(51)庖(52)而宴(53),鸡栖(54)于厅。

庭中始为(55)篱,已(56)为墙,凡(57)再(58)变矣。

家有老妪(59),尝(60)居于此。

妪,先大母(61)婢(62)也,乳二世(63),先妣(64)抚(65)之甚厚(66)。

室西连于中闺(67),先妣尝一至(68)。

妪每(69)谓余曰:“某所(70),而(71)母立于兹(72)。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73),呱呱(74)而泣;娘以指叩(75)门扉(76)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77)外相(78)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79)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80)曰:“吾儿,久不见若(81)影,何竟日(82)默默(83)在此,大类(84)女郎也?” 比去(85),以手阖(86)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87),儿之(88)成,则(89)可待(90)乎!”顷之(91),持(92)一象笏(93)至,曰:“此吾祖太常公(94)宣德间执此以朝(95),他日(96)汝当(97) 用之(98)!”瞻顾(99)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100)不自禁。

《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1、《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

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项脊轩志注释全解

项脊轩志注释全解

《项脊轩志》注释全解注释: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书斋名。

轩:小的房室。

旧:旧日的,原来的。

方丈:一丈见方。

尘泥渗漉:(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

渗:透过。

漉:漏下。

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

下:往下。

雨泽:雨水。

案:几案,桌子。

顾视:环看四周。

顾:环视。

得日:照到阳光。

昏:光线不明。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辟:开。

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

垣: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

当:挡住。

洞然:明亮的样子。

栏楯:栏杆。

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增胜:增添了光彩。

胜:美景。

偃:伏下。

仰:仰起。

啸歌:长啸或吟唱。

文章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

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兀坐:端坐。

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珊珊:树影移动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

迨:及,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往往:指到处,处处。

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

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庖:厨房。

已:已而,随后不久。

凡:总共。

再:两次。

相为应答:一一回答。

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岁前指儿童时代。

竟日:一天到晚。

竟:从头到尾。

阖:通合,合上。

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

瞻:向前看。

顾:向后看。

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扃牖:关着窗户。

扃:(从内)关闭。

牖:窗户。

殆:恐怕。

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古代女子出嫁。

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

几:小或矮的桌子。

书:写字。

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

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亭亭:直立的样子。

盖:古称伞。

全解: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项脊轩志》-(完整版)

《项脊轩志》-(完整版)

靠着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
转述
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写字, 名作动
什么叫
45
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 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 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 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 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 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 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 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 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 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 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 一人而已”。
5
项脊轩,书斋名,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 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 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义。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 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 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14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
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
然而,表转折 状语后置句
错杂 值得
喜,亦多可悲。
15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 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 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优 美舒缓,美丽可爱。
16
修葺之后又有什么特点?
17

项脊轩
修缮


室仅方丈,
29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连词,表修饰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
偏指一方,“她” 位于动词前,助词,
泣,妪亦泣。 不译
30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 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 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 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回答 她。”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 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项脊轩志》全文逐字详解翻译.

《项脊轩志》全文逐字详解翻译.

表转折
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 雨。在屋前新开四扇窗户,围着庭院筑起 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 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院我又混 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 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 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 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端坐着,自然 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 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 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
先前这里
名作状

到处
一个整体
修饰关系
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
名作状,向西 开始 不久
名作状
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
表修饰
状语后置句
墙,凡再变矣。
总共
修筑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一 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 在室内外设置了很多小门、隔墙,到 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 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庭院中开始修筑了篱笆,不久就又修 筑了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连词,表修饰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
偏指一方,“她”
泣,妪亦泣。
位于动词前,助词, 不译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 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 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 想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回答 她。”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 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东家的狗对着西得越过厨房去吃饭得越过厨房去吃饭得越过厨房去吃饭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庭院中开始庭院中开始修筑修筑了篱笆了篱笆不久筑了围墙筑了围墙总共总共变动了变动了两次分家以后以后对着西家叫客人家叫客人鸡鸡在厅堂内在厅堂内栖宿鸡在厅堂内在厅堂内栖宿不久就又修两次

《项脊轩志》全文逐字详解翻译

《项脊轩志》全文逐字详解翻译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
助词,“的〞
错杂
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
然而,表转折 在
喜,亦多可悲。
值得
状语后置句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 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 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优 美舒缓,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很多值得喜 悦的事,也有很多值得悲伤的事。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
判断句
〔古今异义〕今义:寺院的住持
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
名作状,向下
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
每次,副词
环视 ……的地方
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北,名作状,向北。
得到 过了
已经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 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 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 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 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 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 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 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 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连词,表修饰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
偏指一方,“她 位于动词前,助词,
泣,妪〞亦泣。 不译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 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 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 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答复她。 〞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 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
为,动词
省略使句〔之〕不(从)上面漏雨 名作状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作者:曹朱龙
导入——
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
生:“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师:四大喜排在最后的一个是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后就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古代的读书人谁不向往啊据此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他是谁呢
生:归有光
检测——
文言文学习一般要求同学们积累的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本课比较集中的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哪组同学做准备了生:我找的是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的“下”是名词作状语,“使不上漏”的“上”、“前辟四窗”的“前”也是名词作状语,从前面。

还有最后一段“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手”,亲手。

“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还有“垣墙周庭”的“垣墙”是“砌墙”的意思,是名词动用。

还有“乳二世”的“乳”是名词动用“喂奶”的意思。

还有就是“执此以朝”的“朝”是名词动用“上朝”的意思。

师:刚才说的一个用法我仔细昕了,你说“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多”是什么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大家同意吗
生:议论。

师:“多”后带“可喜之事”是不是应该解作“多有可喜之事”。

我觉得解释成名词解不通吧。

动词好一些吧。

那么用法方面还有没有别的疑问师:句式方面哪组准备了
生: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省略句:“使不上漏”应是“使之不上漏”“垣墙周庭”省略了介词“于”。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也省略了介词“于”。

还有介宾结构后置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还有一个被动句:“轩凡四遭火”。

还有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师:好,请坐。

归纳得非常好。

你们的学习习惯很好,希望保持下去。

操练——
教师投影文本语句操练: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段话里面有哪些知识点呢
生:“东犬西吠”的“西”是名词作状语;“鸡栖于厅”是介宾结构后置。

“迨”是等待,“异爨”是分家。

师:说出了4个,还有补充吗
生:“内外”是名词作状语。

“往往而是”是到处都是的意思。

师:“往往”的意思和今天一样吗不一样。

今天一说“往往”,是常常的意思。

这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能答对。

(学生笑)这里是“到处”。

梳理——
“东犬西吠”“归宁”等重要词语。

解读——
文本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A,赏读轩中景致,缘景探情
师提问:作者是怎么描写项脊轩的景色的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借书满架——人至不去”。

我是这样鉴赏的。

屋外是错杂而生冰清玉洁的兰花,挺拔坚韧的竹子,芳香四溢的桂花夹杂着飘入书房,混合着我那满架的竹书宣纸和桌前那淡淡的墨香,在这浓郁的知识味道里,在这淡淡墨香和浓郁的书香中,作者或起居吟诵或默然兀坐,或静听大自然独特的韵音和节律,微妙如清晨跳动的露珠,似乎就因为这寂静、芳香,那可以唱动听歌曲的鸟儿,也被这环境吸引,悠
“多可喜,亦多可悲”中“悲喜”的理解
师大燕化附中(崔军)
《项脊轩志》第二段首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个过渡句。

这里的“喜”和“悲”常常被误认为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高兴的事”“悲伤的事”。

这种解释实属牵强。

之所以会有这种解释,是因为教学参考书上的译文为“然而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又有许多可悲的事”,这显然是意译。

“喜”和“悲”在这里的语境意应是动词。

即使解释为动词活用为
名词也是错误的。

语法的关键在于“可”字。

它是助动词,所以后面要紧跟实义动词。

若后面跟了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要作动词。

如“芙蕖可目,芙蕖可鼻”,这里的“目”和“鼻”活用为动词,
“可以观赏,可以闻到香气”。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此句呢?这里有两个条件,既要合乎语法又要翻译通畅,我以为“多”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之意。

翻译为“然而我在这里居住,许多事让人欣喜,又有许多事让人悲伤”这样结解决了大家的争
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