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部门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现代农业已经进入科技化、精细化生产的阶段。

而基因工程作为21世纪人类科技的一种重要分支,对于提高作物生产效率和改进品种品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是指把体细胞或细胞间质遗传信息中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基因,通过DNA重组技术从一种器官发育种或生理机制复制到另一种器官发育种或生理机制的过程。

基因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克隆、DNA操作、基因传递等方面,其应用范围涵盖多个领域。

二、植物作为人类的主要农作物,一直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长时间的筛选和交叉杂交,其效率很低。

借鉴基因工程的技术,科学家可以加快植物品种的繁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1.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引入植物中,使植物具有抗病虫害、耐旱、耐高盐等特性的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植物表达或不表达特定基因,从而达到改良植物性状的目的。

例如,在玉米中引入抗虫基因可以使其在生长季节中遭受害虫的攻击而免受损害,从而提高产量。

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将特定基因的序列直接修改或删除,从而改变种植物的性状。

例如,利用CRISPR/Cas9等编辑技术可以对植物基因进行编辑,使植物产生更高的产量和更高的病虫抵抗力。

三、基因工程的优劣势1. 优势A. 加快了植物育种进程。

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长时间的筛选和交叉杂交,且效率很低,而基因工程可以快速实现指定基因的特定操作,提高植物的繁殖速度和品质。

B. 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植物进行优化,可以使植物容忍恶劣环境的生长,提高抗病虫害效果,从而大幅度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C. 更为精准和可控。

传统的育种方法主要是靠交配来进行,而基因工程可以直接对基因进行操作,发挥更为精准和可控的效果。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与风险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与风险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与风险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其中之一就是在植物育种中。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能够将有益基因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以改善植物的性状和提高产量。

然而,尽管这项技术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好处,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抗虫性和耐草药性。

一些植物天生就具有抗虫能力,而其他一些植物则需要依赖农药来保护免受虫害侵袭。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具有抗虫性的基因转移到其他植物中,使其获得自我防御能力,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同样地,耐草药性的基因也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转移到植物中,使其在除草剂处理下不受伤害。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增加植物的抗虫性和耐草药性,农作物能够减少因虫害和杂草带来的减产。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改善植物的耐旱性和抗病性,使其更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

这对于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和争议。

首先,基因工程可能导致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不可逆变化。

转基因植物的基因可能会通过传粉和杂交等方式传播到野生植物中,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威胁。

其次,转基因植物可能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植物的基因在人体中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副作用,或者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毒性。

另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不可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风险,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一直在加强对转基因植物的监管和研究。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监管机构,以确保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努力研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在面对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和风险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基因工程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改善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粮食安全性。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一、引言基因工程技术(Genetic engineering)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的组成或结构,从而在基因层面上实现对生物特性的修改和改良的技术手段。

在农作物育种中,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作物产量、抗逆性和改善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产量提高中的应用1. 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作物中,实现对其生长发育、抗病虫害等方面进行改良的一种方法。

例如,将爆米花菌的Bt基因导入玉米中,使其具备抗虫害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同样地,将拟南芥中的生长素合成基因转入水稻,使得水稻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产量。

2. 基因组选择基因组选择是通过对作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区域,从而实现选择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育种效率,也避免了传统育种方法中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基因组选择技术在小麦、水稻等重要作物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三、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抗逆性改良中的应用1. 抗病虫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导入一些植物来源的抗病虫害基因到作物中,从而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例如,将抗白腐病基因导入到土豆中,使得土豆对白腐病的抵抗力增强。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抗逆性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也成功导入了一些耐盐碱、耐旱、耐寒等逆境相关基因到作物中,从而提高了作物的逆境胁迫能力。

例如,使水稻中的HVA1基因在非逆境胁迫下能够高表达,以提高其耐旱性。

这些抗逆性基因的导入有助于农作物在恶劣环境中存活和生长,提高了作物的稳定产量。

四、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质改良中的应用1. 增强营养价值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向作物中导入一些增强营养价值的基因,如控制蓝光感受器基因的表达,提高蓝莓中花色苷类物质的含量,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植物育种中,基因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探索。

本文将从植物育种的角度探讨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什么是基因技术?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基因进行改造的一种技术。

通俗来讲就是在实验室里对一些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得这些生物拥有某种特殊性状或功能。

二、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1. 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根据植物品种的需求,将特定的基因进行改造,使植物拥有某种特殊性状或功能。

比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庄稼的生长周期进行调节、增强植物的抗旱性、提高产量等。

基因工程育种使得植物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人们想要的效果,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

同时也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育种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抗性等特性。

2. 基因剪接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基因剪接是以不同方式剪接出不同的剪接产物,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基因剪接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主要用于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通过基因剪接技术,可以将植物的抗病基因与其他基因进行剪接组合,产生更为强劲的抗病基因。

通过这种方式强化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来提高庄稼的农业生产性能。

3. 基因编辑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在植物育种中是一种用于改变植物基因序列的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改变植物的基因序列,来影响植物的型态、生长、发育和品质等。

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精细的基因编辑,来催化植物基因功能的变化或调控。

三、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优势1. 提高了植物育种的效率传统育种方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育出符合人们期望的新品种。

而利用基因技术,可以让庄稼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与需求,使育种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 改善庄稼的生长性能和产量植物的性状和功能是由基因所决定的。

利用基因技术可以改变植物基因构成,达到改变植物性状和功能的目的。

这些改变可以帮助庄稼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和产量。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植物遗传育种一直是实现高产、优质、抗性等农业生产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首先,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基因的精确编辑。

CRISPR/Cas9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设计合适的引物,使Cas9蛋白能够剪切DNA链上的目标序列,并且可以据此实现基因的添加、敲除、修饰等操作。

通过此技术,我们可以精确地编辑和控制植物基因,以强化其产量、抗性等性状。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还能够使植物具有新的功能或特性。

例如,以转基因玉米为例,其在遗传上被加入了一种叫做Cry9C蛋白的物质,该物质能够有效对抗玉米象等害虫。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可以向植物中加入外源基因,或是修改其内源基因,以实现更强的抗病、抗虫、耐盐碱等特性。

另外,基因工程技术还能够加速遗传育种的进程,并提高遗传育种效率。

传统的遗传育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如今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实现基因编辑和定点突变等操作,能够显著缩小育种周期和提高育种效率。

这对于种植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但同时,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和解决。

一方面,出于健康原因,有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一定程度的抵制和顾虑。

因此,在把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到植物遗传育种的同时,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区别对待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的产地和销售,以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和健康。

另一方面,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较新的技术,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少技术问题,对此需要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们的不断研究和创新。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其能够通过精确基因编辑、引入外源基因等操作手段,加强或创造新的抗性、耐性等特性,以实现高产、优质、抗病、抗虫、环保等农业生产目标。

但同时需要注意消费者健康与安全及技术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们严谨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更好的维护和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互信和交流。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针对植物疾病抗性、耐旱、耐寒等特性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探讨其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1、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是通过改变植物基因来提高其产量和营养价值、抵抗病虫害等特性的一种农业技术。

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普及,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例如,玉米、大豆、棉花、番茄等农作物都已经被转基因改良,使其耐旱、抗虫害及抗草害等特性得到了增强。

在转基因作物中,最常用的基因工程技术是植物转录因子技术,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转录因子变化,来识别并控制植物某些基因的表达,以达到种质改良的目的。

2、基因组编辑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它通过引入或删除基因片段来改造植物基因组,并实现对植物特征的控制。

例如,通过应用CRISPR/Cas9技术对植物基因进行定向编辑,可以使植物产生更好的品质、更高的产量、更强的抗性等特性。

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研究植物发育、细胞分化等生物学问题。

3、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多样性评估是一个重要的植物育种研究方向。

它通过对产地、品种、种类等植物样本进行DNA序列分析,针对不同植物特征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以确定植物材料的可变性和遗传关系。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植物育种者在固有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遗传演化规律,更好地引入优良基因,实现质量提高和品种选育等目标。

二、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尽管目前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它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1、技术开发当前,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育种中应用依旧存在技术瓶颈。

例如,目前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虽然能够通过对基因序列进行编辑,来实现植物的遗传改良,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不可预知的遗传变异和代价等问题。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应用于作物育种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应用于作物育种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应用于作物育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作物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以用来改良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增强其抗逆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从而提高其生产效率和质量。

一、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是指将人工合成的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体内,使它们成为植物遗传物质的一部分,从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移和基因表达三个方面。

基因克隆是指从某个生物体中提取出一个特定基因,并且将它在细胞层面上扩增成大量的复制品。

基因转移是指将克隆好的基因导入到一个新的寄主体(如人工合成的细菌或植物细胞)中,然后将其整合到寄主体染色体上,使其成为寄主体遗传物质的一部分。

基因表达是指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寄主体的内部蛋白质合成机制中被转录成RNA和翻译成蛋白质,并且与寄主体的代谢和生长的相应环节相互作用。

相应地,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了A中的基因工程农业、基因工程药品、基因工程纺织品、基因工程能源和基因工程环境这五个方面。

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基因工程农业中的作物育种。

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克隆和改造某些植物的基因,改变它们的遗传物质,因此以生成新的演化路径,从而增强它们的生长和生殖能力,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作物的品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案例:(一)抗虫昆虫作物农民在大规模种植一些农作物时,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昆虫害虫的侵袭,研究表明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的方式再植物体中注入相应的基因也可以使得作物拥有相应的抗虫的能力。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成功地将一种有毒菌物用于改良玉米,这种菌物可以杀灭玉米螟,从而提高玉米收成。

另外,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也在其他农作物(如玉米、棉花、大豆和水稻等)中注入抗虫基因的方法,也被研究出来。

(二)耐旱作物由于有许多地方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的复杂其给作物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而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最需要保证的就是足够的水分供应,但是在强旱的气候条件下,很容易让土壤水分十分的紧缺,而植物将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使得作物难以正常生长。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对生物基因进行重组和改造的手段,以实现农作物的良种选育和优质改良。

它的出现为传统的农作物育种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本文将从提高农作物产量、抗病虫害性、提高抗逆能力及提高食品品质等方面,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转基因技术,我们可以向农作物内部引入抗病虫害基因以及其他重要基因,并使其有效表达。

这样一来,农作物将具备更强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侵害,提高产量。

一些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可以提高20%以上的产量,转基因棉花产量的提高更是达到50%以上,这无疑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能够使农作物具备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许多农作物常常受到病原菌和害虫的侵害,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向农作物内部导入一些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基因,从而使其免疫病虫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例如,在转基因水稻中,科学家们通过将拟南芥的抗病毒基因导入水稻内部,成功地使得水稻具备了抗病毒能力,有效地解决了水稻病毒病的问题。

第三,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气候变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日益加剧,农作物对抗逆境的能力是确保农业生产稳定的重要因素。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向农作物中导入一些与逆境相关的基因,从而增强其抗逆能力。

例如,通过向玉米中导入耐旱基因,可以使得玉米在旱季中减少水分的消耗,提高抗旱能力。

这将有助于农作物在逆境环境下依然能够稳定生长和产量。

最后,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提高农作物的食品品质。

农作物不仅要求产量高,还要求品质好。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农作物中的一些关键基因进行改造,从而使得农作物具备更好的食品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官玲(GUAN Ling)(莆田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福建莆田351100)摘要: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基因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已经在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断成熟的基因工程技术它解决了传统育种不能突破的问题,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 基因工程技术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定向修饰植物的某些目标性状并保留其它原有性状通过引入外来基因扩大基因库。

本文主要综述了基因工程在药用植物和花卉植物育种中的研究状况及对以后的发展现状进行的展望。

关键词:基因工程;植物育种;基因芯片技术;前景展望基因工程是指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将目的基因或DNA片段通过载体或直接导入受体细胞, 使受体细胞遗传物质重新组合, 经细胞复制增殖, 新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 最后从转化细胞中筛选有价值的新类型, 继而它再生为工程植株, 从而创造新品种的一种定向育种技术。

与传统育种相比, 植物基因工程具有以下特点植物基因工程是在基因水平上来改造植物的遗传物质, 更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同时育种速度也大大加快能定向改造植物的遗传性状, 提高了育种的目的性与可操作性植物基因工程大大地扩展了育种的范围, 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障碍, 实现了基因在生物界的共用性, 丰富了基因资源及植物品种。

1.基因工程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由于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野生药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尤其是许多原料性药用植物资源已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 加之人工驯化和栽培的药用植物物种退化和濒危的问题极为突出。

根据这些中药资源的活性成分、生长规律、生产特性, 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对其进行保存性研究, 从而保护濒危紧缺的药用植物资源.。

通过遗传转化, 将目的基因(如抗逆、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等相关基因)导入药用植物以改变传统遗传性状, 培育优良品种, 增强药用植物抗病毒、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 利用植物生产异源蛋白及改变植物质量性状、保护和繁殖濒临灭绝的植物材料[1].1.1优良品种的培育刘建勋等[2]利用PCR 技术克隆出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和东北红豆杉中紫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起限速作用的紫三烯合成酶基因, 该基因cDNA 片段由2586 个核苷酸组成, 将该cDNA 片段导入红豆杉细胞后, 影响紫杉醇含量。

NSFC 资助的“银杏内酯合成二萜环化酶基因克隆与生物转化研究”、“水母雪莲P 基因克隆及其对3-脱氧类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丹酚酸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克隆与调控研究”、“重组蝎毒素基因的表达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及“鹿茸活性多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等项目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旨在实现对它们在植物细胞内代谢的人工调控[4].1.2 DNA序列标记鉴别育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图谱研究资料的积累,一种全新的育种方法———基于分子连锁图应用于育种技术相结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 应运而生。

在加强药用植物传统育种的基础上,利用RFLP (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等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构建重要药用植物遗传连锁图,开展重要药用植物QTL 的研究和实践,从野生类型筛选优良目的基因,对药用植物进行遗传改良,将成为今后药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多项这方面的研究项目,例如2002 年资助的“应用AFLP 技术筛选与红花品质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项目, 就是采用DNA2AFL P、cDNA2AFL P 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出DNA 指纹图谱,筛选出与红花品质相关的分子标记,为探索红花品质形成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为红花新品种的高效选育及药用植物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有效途径[6]。

总之, DNA分子标记技术为药用植物亲缘关系鉴定、单味药材鉴别、濒危物种保护、复方质量分析、基因定位与分离、品种鉴定、资源评价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1.3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是指采用点样法, 将数以万计的DNA 探针固化于支持物的表面上, 产生二维DNA 探针阵列,然后与标记样本杂交, 通过检测杂交信号来实现对生物样品的检测或医学检测. 该技术为解决新药开发中分离和鉴定药物有效成分这一重大障碍提供了有利手段, 它可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 分析用药前后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基因表达的差异, 从而发现一组病症相关基因和药物效应基因作为药物的筛选靶标. 利用基因芯片找出待鉴定中药的特定DNA序列是基因芯片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药用植物鉴定的关键.朝晖等[7]在对川贝母、浙贝母、皖贝母和湖北贝母等4 种主要贝母品种5SrRNA 的序列分析时发现川贝母有一特异性碱基序列CTTTTGTCA TCA, 以此序列作为探针, 制成芯片, 将待检测样品提取DNA 并经扩增和荧光标记后与芯片上探针进行杂交, 通过荧光检测可准确鉴定出川贝母. 基因序列分析已成功地用于贝母、黄芪、人参、川芎等鉴别.2.基因工程技术在花卉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是作物改良的新型技术。

目前, 它不仅广泛用在农作物的改良方面, 而且也是花卉改良的主要手段。

植物基因工程解决了传统育种不能突破的问题, 为花卉性状改良提供全新的思路。

因此, 人类希望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能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培育出向往已久的奇异花卉。

2.1新基因导入观赏花卉植物, 改良花色花色是观赏花卉植物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

花色的母体是花色素, 主要由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花青素3类物质决定。

花色素的形成以及花色素在花瓣中的含量和分布等都受基因控制[ 11 ]。

正是由于这些基因的存在和改变, 致使观赏植物花色丰富多彩、变化多样。

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尤其是杂交育种技术, 虽然在花色改良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其远缘杂交亲和力差, 物种生殖隔离和基因连锁难以打破, 染色体重组时交换值小, 创造符合人类各种需求的新种质所需的育种周期长、效率较低。

通过基因工程, 利用农杆菌介导和直接转移将控制花色的目的基因转入植物受体, 从而使受体增加1个或几个新性状, 创造出具有优良花色性状的新种质, 例如对于单基因控制的花色, 如果某观赏植物种或品种体内缺乏这种基因, 可直接导入外源结构基因改变其花色。

世界上首例基因工程改变矮牵牛花色的实验便采用此法: 将玉米DFR基因导入矮牵牛R1O1突变体, 产生了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含花葵素的砖红色矮牵牛。

基因工程技术修饰花色性状的方法有反义抑制法( antisense supp ression) 和有义抑制法( sense supp res2sion) 。

李艳等[14]将chsA2uidA 融合基因导入矮牵牛中,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花色发生了明显改变, 转化概率达到100%。

2.2基因技术改变花型花卉形态是花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改良花卉形态长期以来一直是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

花卉形态改良包括花朵的大小、花朵的分布状态等。

转基因育种研究在改变形态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德国研究人员将一种基因导入蔷薇, 使植株的花枝数和每枝上的花朵数量大幅度增加。

研究人员还发现, 金鱼草和兰花的花朵不具辐射对称是由控制花卉形状的基因所控制。

现在, 人们已能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雄蕊转换为花瓣, 或是将萼片转为叶片等。

如一些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转基因技术, 成功育出2 盆转基因非洲菊。

与一般的非洲菊相比, 转基因非洲菊的花朵更大、更饱满。

第一盆非洲菊由原来的纯橙黄色转变为一半橙黄、一半金黄; 而第二盆非洲菊的萼片、花瓣、花蕊等外形保持原状,花瓣为深橙色, 花蕾呈浅绿色, 叶脉为橘红色。

转基因非洲菊花期可维持1个月左右。

这一系列进展为人类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修饰花卉的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基因技术延长鲜花的寿命为提高鲜花的商业价值, 不仅需要花朵美丽, 尽可能延长花朵寿命也非常重要。

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了花期相当于普通品种约3 倍的康乃馨。

在花卉研究所进行的试验中, 普通康乃馨完全开放后5~7d 就开始枯萎, 而新开发的康乃馨“筑波1 号”一直到第19.5 天也没有枯萎。

如果是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可以保持1 个月以上。

花期长短的关键在于化学物质乙烯的释放量。

花朵在开放一定时间后, 自身就会释放出乙烯促使花瓣枯萎, 这是为了保存后代而将体内能量集中到果实或种子的缘故。

“筑波1 号”产生的乙烯大约只有普通康乃馨的1/ 20, 因此可以保持很长的花期[13]。

3.问题与前景展望影响植物品质的因素很多, 如花卉植物观赏寿命、花朵形状及大小、花香、鲜重、颜色、株型和抗性等;药用植物如抗逆、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等。

基因工程技术作为植物育种的重要途径,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将在植物育种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能有效地解决杂交育种中所遇到的“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杂种后代强烈分离”三大难题。

同时, 应加强对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寻求新的突破口。

插入基因的稳定性及其是否稳定遗传是转基因植物商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虽已获得大量植株, 但由于外源基因的插入是随机的, 特别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农杆菌介导的T2DNA定点整合不稳定, 导入以后往往不能稳定表达且有可能影响其它的代谢, 而关于这方面研究较少。

今后应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根据相关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基因工程技术, 加快基因功能的研究, 把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结合起来以加快工业化生产的步伐, 把基因工程技术和其它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优良新品种, 建立高效转基因植物栽培技术体系。

相信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1]刘屏,王昌恩,我国中药资源基础研究的现状与热点[J ] . 中国科学基金,2004 , (1) :5~9.[2]刘建勋, 丛伟红. 我国植物药(中药)研究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 484~484.[3]张弛,陈彩艳.基因工程技术提高药用植物次生物质产量研究进展.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26(6):52~54[4]高山林. 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的思路和实践. 世界科学技术[J ] . 中医药现代化,2006 ,8 (1) :80~83.[5]唐克轩主编. 中草药生物技术[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5.[6]吴英,郭安平,孔华等.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热带农业科学,2005,25(2):46~52[7]朝晖, 李萍, 董婷霞等. 运用PCR 揭示贝母属柏物5SrRNA 基因间区序列的分子多样样[J]. 植物药, 1999, 65(4): 360.[8]宋智青,梁运章,李玉峰等.药用植物的多倍体育种.生物学通报,2006,41(7):13~14[9]黄璐琳,胡尚钦,杨晓等.药用植物生物工程研究进展Ⅲ.分子标记、遗传转化及功能基因研究.中草药, 2006,37(5)647~65.[10]MIZUKNUNI H, HAO R S, TANAKA T. Nuclcoride soqucnce of 5srRNA intergenie specer region in Angelica acuilogba[J]. NaturalMed, 1997, 51: 3~6.[11]张海新.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种质创新中的应用[J]. 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3) : 80~81[12]谭勇, 粱宗锁, 王渭玲. 生物技术在中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10): 41~46.[13 ]李守丽,石雷,张金政等康乃馨育种研究进展[J ] . 园艺学报,2006 ,33 (1) :203~210.[14]李艳, 惠有为等.转查儿酮酶基因矮牵牛共抑制的研究[ J ] .中国科学(C辑) , 2001, 31 (5) :401~407.[15]张红梅.转基因观赏植物的研究进展[ J ] .河北农业科学, 2004, 8 (2) : 91~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