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阅读的整体感知训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内容专项训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内容专项训练记叙文整体感知,概括内容我们先来说说在阅读时要做的的第一件事:先要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包括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
那么如何快速捕捉文章的内容?1.通过标题理解内容。
有时,读完标题时就可以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猜测——至少应该养成这样的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标题。
给标题补上一些成分,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其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这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有人将这种方法称为标题扩展法。
但大多数标题不能直接扩展,有的含有寓意,有的标明文章的线索,也有的点明文章中心。
这时可依据题目提供的线索,或具有比喻意的题目找出其本体,对其加以整理,然后再按照上面的句式加以概括即可。
探究其寓意,也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其寓意,文章内容就很容易把握了。
2.要素归纳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叙事类文章一般包含有工夫、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事件中包含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要素串联即找出记序文六要素(工夫、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构造一下即可。
3.此外不得当团体浏览的可用以下方法: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类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畅贯。
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2.)摘录句段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或记序文中的议论句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浏览时可直接援用或稍加整理,即可抓住主要内容。
4.找重点词句法(摘录句段法)。
即在浏览进程中,必需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匡助的关键词;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亲昵相关。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麦物语①“二月初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大部分的中国北方家庭,都会全家共吃意喻“龙耳”的饺子。
或许跟饺子里喷香的肉馅相比,饺子皮不太像是主角,但是没了用面粉做的饺子皮,又怎么能够称作饺子呢?它是安安心心地将一切包裹起来的基础。
我愿意把“神奇”二字赋予面粉的来源——小麦。
②人类通过“种植”“加工”这些方式驯化了小麦,使其成为人类的主食。
大约一万年前,在中东黎凡特新月地区、约旦河谷的某个好奇的人类,在土地里有意或无意地播下了一些野麦的种子。
后来,在这片土地丰饶肥沃、气候干爽的冲积平原上,这些种子萌发并生长起来,结出了野麦粒,人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劳作,掌控播种和收获,定居下来,不必再逐水草而生,原始农业就此应运而生,农业和耕作使人口开始有了稳定增长。
③我们食用的,其实是小麦的颖果,淀粉主要来源于给胚芽提供营养的胚乳。
和其它主食不一样,我们一般不把小麦的果实用来直接食用,而是将它磨碎成面粉,在面粉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
其中,未去除表皮麸质、粗糙且颜色较深的,就是我们说的“全麦”,而去除麸质的白面粉则更加细腻。
当然,白面最初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起的。
小麦的英语单词“wheat”来自古日耳曼语,意为“发光的、洁白的”,可见早期白面粉在人们餐桌上的崇高地位。
18世纪以后,白面才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食,在这之前,多数人吃的面都是带麸质的全麦、黑麦和燕麦的混合物。
④需要深加工的小麦,之所以能够打败可以直接吃的同行,成为当仁不让的主食,也是有其神奇之处的。
首先,是小麦中蕴含的能量密度相对较高,能够和它匹敌的就只有水稻和玉米,这也是为什么玉米、水稻、小麦分居全球主食产量前三名。
小麦强大的适应能力,则是它的另外一个优势。
只要在日照充足的季节,有稳定的灌溉水源,就能够生长,凭借发达的根系,小麦甚至可以在高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顽强生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全攻略:整体感知篇(一)

中考备考现代文阅读全攻略整体感知篇(一)[有言在先]传说有几个盲人摸一头大家,摸到象腿的说大象似一根柱子,摸到身子的说大家像一堵墙。
摸到尾巴的说大家如一条蛇,大家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我们的同学中,也会有不少类似的“盲人”。
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错把局部当成整体,因而闹出了不少笑话。
整体感知文章可以避免我们成为这样的“盲人”,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比较快捷地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全文的主旨了。
提醒你,闯关开始啦![第一关]睡美人①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女A脚却“失踪”了。
②“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看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绷断了。
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女B角:“你上!”⑤女B角在追光中独舞。
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潇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光融会在一整套芭蕾舞的语言里了……⑥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目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
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
这是最令人担心的,女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
奇怪,导演的眼前,女B角分明已被爱情簇拥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手臂的舞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
她和男A角的搭配真是天衣无缝!⑦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⑧女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上倾倒。
⑨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地轻叩观众的心扉。
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
女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有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道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接了一出“悲剧”。
唉!⑩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利浦纯真的爱情。
她,死而复生了!而女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11)“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灯》,回答下列小题。
灯①我和新中国同龄。
记忆中的灯也如我一样拔节成长。
②我刚刚记事时,我家窗台上放着一盏父亲自制的黑乎乎的小煤油灯。
灯托好像是个矮矮的烟色旧瓶子,瓶口上盖着一个中间钻了洞的圆铁片,把一小绺棉线穿过去做灯头,点燃后能发出微弱的光。
晚上,母亲常在灯下纳鞋底,缝衣服。
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母亲就用针往上挑挑灯头,马上就会亮些,不过烟也冒得高了,我凑近灯玩时,时常会被燎到头发。
第二天清早,我常看见母亲的鼻子、眼睛周围都是黑的,而靠着灯的那面墙也总是黑乎乎的。
③上学后,我家有了一盏泡子灯,灯有一尺多高,分灯托和灯泡两部分,上下都是玻璃的。
灯托上有个带花纹的扁圆“肚子”,是装煤油的,一个穿灯头的金属灯碗拧在上边,旁边有一个能调节灯头大小如扣子一样的小轮儿,上面扣的是半尺多高带肚的烟筒状透明灯罩。
这灯比原来的小煤油灯亮多了,常招来小飞虫围着它飞来飞去。
有时飞到灯泡上面的小飞虫会被烫死,于是我便一边轻轻用铅笔捅下它的“尸体”,一边说着“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有了这盏灯,我家便成了“富裕户”,每天晚上都有几个同学来我家写作业。
把灯放在炕桌的中间,我和同学围着它写作业,都能沾“光”。
只是这盏灯要比原来的小灯费油,我三天两头得去街里的商店打煤油。
为省钱,不做活儿或不写作业时,母亲就尽量把灯头拧小。
那时候我们都盼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④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小镇通上了电,我家安上了电灯。
记得电灯亮起来的那晚,我们一家人坐在炕头上激动得半宿没睡。
爸爸把里外屋相隔的窗户纸撕下来,换上了两块玻璃,把电灯吊挂在里屋玻璃窗上,十五瓦的灯泡能把里外屋都照亮。
妈妈说:“这辈子没白活,赶上有电灯了!”爸爸说:“有了它,我晚上都能做木工活!”我更是高兴地上窜下跳,喊着:“我趴在被窝里都能看书喽!”上中学以后,我们教室里安上了“电灯棍儿”,一个教室里就有十多根,晚上亮得如白天一样。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之浅谈整体感知文章的好处

在阅读文章时如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阅读文章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文章,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性作品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如《藤野先生》2、整体感知的方法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如《最后一课》、《芦花荡》(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如《春》、《济南的冬天》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
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
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在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段意来提炼。
初一阅读理解训练方法指导

初一阅读理解训练方法指导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而初一学生正处于建立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阶段。
为了帮助初一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指导。
一、理解阅读的基本要素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阅读理解的基本要素,即文章的主旨、关键词和逻辑关系。
初一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对这些要素的敏感度:1. 阅读前预测: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读标题、副标题和首段,然后尝试预测文章的主旨和大致内容。
这个预测过程可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 关注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密切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与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相关。
通过理解和记忆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 辨别逻辑关系:文章中的信息通常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转折关系等。
初一学生需要学会辨别这些逻辑关系,并理解它们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二、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的训练方法除了理解阅读的基本要素,初一学生还需要训练阅读速度和准确度,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1. 阅读量大于质量:初一学生应该尝试读更多的文章,以提高阅读速度。
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过于关注细节,而是注重整体理解。
2. 使用辅助工具:初一学生可以使用指纹、速读器等辅助工具来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
3. 制定阅读计划:初一学生可以每天定一个阅读计划,坚持每天读一篇文章。
通过坚持阅读,学生可以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方法除了阅读速度和准确度的训练,初一学生还应该进行针对性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以下是一些方法:1. 制作题目汇总表:学生可以整理和总结各类阅读理解题型的题目,包括主旨题、细节题、推理题等。
学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对各类题型的理解。
2. 制定解题思路:初一学生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应该养成先审题、预测、定位信息、选择答案的解题思路。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导语:初一语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会介绍一套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设计,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2. 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4. 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初一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并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展开。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音视频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阅读、合作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步骤:1. 预习与导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时,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短视频或故事化的导入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感知与理解通过短文、课文等多样化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和理解。
可以采用配图阅读、多角度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互动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展示感知和理解的结果。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阅读、听说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4. 拓展与应用通过开展拓展活动,巩固和应用学生的所学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等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课程结束时,进行小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体会到学习的收获。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分享,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评价方式:1. 日常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讨论与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课后习题等方式,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通过考试、小组项目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初中阅读理解复习专题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方法技巧与思路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现代文语段阅读专题一
✮常考题型: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或某段)的主要内容。 • 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或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 3.阅读全文,概括……(景物或人物)的特点。 • 4.仔细阅读文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把下面的表格(空格)补充完
整 • 5.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情节补充完整。
✮真题演练:(一)《晒 书》贺宽叶
•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2 分)
•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 世,考答案: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二)赵三贴 刘剑飞
• 1.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 参考答案: • 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 • 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 • 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 •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例题解析:《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人物: 腿有残疾的弟弟; • 地点:广场上; • 事件: 把弹吉他的钱分给周围的乞丐; • 由此得知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 腿有残疾的弟弟每天到广场上弹吉他,并把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
✮答题模板:
• 谁(事物) 何时在何地十什么情况下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 ✮思路指引: • 浏览标题,通读全文,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抓住重
点进行准确完整概括。 • 具体方法: • 1.抓住时间标志词;2.抓住地点转移标志词;3.抓住情节转换标志;4.
抓住叙述角度、顺序变化;5、抓住心理、情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的整体感知训练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3、能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教学难点: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本章知识网络:知识点: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导读1、注意诵读。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朗读技巧与层次,融入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语感。
2、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赏析文章意境,训练阅读感知能力。
3、理清思路。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生动而有层次地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精巧构思的写作方法,领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4、整体概括。
抓住比较明显的语言标志,在文字浅显的内容中去捕捉信息,感知文章的层次与层意。
5、抓住主干。
即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句段,迅速感知全文的主要意思。
6、组合关键词。
从句段中找出点示本段主要内容的词,组合起来,感受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7、提取中心句寻找关键句,在段首、段中、段尾感受句式,感受文章的构思及美点。
8、揣摩品味。
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及词语。
9、感悟理解。
展开联想与想象,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注重积累。
巧妙迁移,以读促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学习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融入阅读体验,倾听自然天籁,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典型例题讲练】秋天的风秋天的风是一个顶惹人厌的顽皮孩子。
他唱着叫人讨厌的曲子;他撒着沙尘;他抛着石子;他敲着你的窗子;当你骂他的时候,他却做着鬼脸对你笑。
秋天的风从墙上爬过来,他走到院子里,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梧桐姑娘静静地站在那儿。
她好像有点忧愁似的。
秋天的风走过去,粗鲁地推了她一下,推得梧桐姑娘前俯后仰地不容易站稳。
她气得脸通红地骂着说:“哪儿来的野孩子呀?你打算做什么!”秋天的风伸着舌头,涎(xián)皮赖脸地说:“你真美呀,来跟我跳个舞吧!”梧桐姑娘气得浑身发抖。
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无赖的孩子!你欺侮一个孤独的女孩子,是多么可耻呀!”她说到这里,就嘤嘤地哭起来了。
“好呀!你哭了吗?哭是女孩子的法宝,你以为把我吓坏了吗?但是,梧桐姑娘哭得更伤心了。
她向院子里四处望了一眼,可是没有谁在那儿,只有一张铁青着脸儿的石凳。
他向来是很沉默的,而且他的年纪又很大,从来不喜欢多管闲事的。
梧桐姑娘哭得更响了。
秋天的风拉着梧桐姑娘的衣服说:“小姑娘,你别哭啦!跳个舞给我看,我就走了。
”但梧桐姑娘挣脱着秋风的手。
嘶!嘶!她的红衣给撕破啦。
一片又一片,掉下来啦!在一边沉默着的老石凳,实在看不过去了,他用那沙哑得吓人的声音斥责秋天的风说:“为什么你要欺侮她!赶快滚开去!”秋天的风伸出手,摸摸老石凳的光头说:“嘻!老头儿你来打抱不平吗?但是你别以为我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见了老头儿会吓倒的!”“唉,你太顽皮了啊!不尊敬老年人的孩子,会受到责罚的!”老石凳气呼呼地叹了一口气,脸显得更青了。
“你说什么鬼话!老头儿值多少钱一斤哪?老头儿才不值得尊敬呢。
”老石凳气得说不上话来了。
他的脸变得青里夹白,白里夹青,谁只要一看到,就可以知道他已经气得不能再多气一下了。
秋天的风在院子里胡闹了好久。
把梧桐姑娘的红衣服撕得粉碎,又把这些碎衣服片弄在石凳的光头上。
秋天的风,真是一个野孩子,没有爸爸和妈妈,也没有老师教他。
他这样到处乱闹,不知恼怒了多少人家。
到现在,他还在乱来,说不定他也常常到你家的院子去,我想:你是不会喜欢他的吧!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整体感知)2、请找出文章中表现“秋天是一个顶惹人厌的顽皮孩子”的词语。
(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3、文章结尾说“说不定他也常常到你家的院子里去”,请想象秋风到你家院子里的情景,把它描写下来,(锤炼语句)4、“老石凳”在文中出现有什么作用?(体会故事情节的波澜)5、秋风如此顽皮,你认为作者对他的感情怎样?(领会作者情感倾向)解题模式小结:1.概括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谁做了什么事?B、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描写的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a肖像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d动作描写e语言(对话)描写f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自然景物)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4. 文章写作特色一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课堂练习开花的课桌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
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钢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
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
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
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受得到。
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
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
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
桌缝里,有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下削下的碎屑。
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纤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
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
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打碗花、紫地丁、黄地丁、映山红、葛条……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
有些野花,我根本叫不出名字。
一到春天,山里野花真是太多了,山坡上、田埂上、河边、路旁,到处都是。
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
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无忧无虑地吹着柳笛,摇着手里的野花,沿着弯弯的小路跑着、跳着,到了学校,便把那花插在课桌上。
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钢笔上,看上去,他像是捏着花枝在写作业了。
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有一天。
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也插了几朵野花。
我的课桌最破,桌面上满是裂缝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
那课桌,仿佛是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
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红。
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
我没有说什么,便开始讲课。
其实不必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大家共守着默契。
这一节课,上得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
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
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
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
春天是从孩子们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
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细读全文,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感知作者行文意图)2、“发现了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把握要点)3、指出文中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说说其表达的作用。
(品味句意)4、文章最后为什么说“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如何理解“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解读文意)5、自选角度,就本文写作特色写一点赏析性的文字。
(欣赏美点)课后巩固: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