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数学三境界

合集下载

量……新证自境之知觉,为量自性相。从定数分为非量…

量……新证自境之知觉,为量自性相。从定数分为非量…
已决智:谓于由引生自之前念量识证知功能尚未消逝之境,能消除增益而缘之知觉,为已决智之性相。 分为:由现量引生之已决智:如:谓由见青色之根现量所引生之认定青色之知觉; 由比量引生之已决智:如:谓由证知声音是无常之比量所引生之认定声音是无常之知觉。 由现量所引生之后念诸现识亦皆为已决智。 如执声音为常住之分别颠倒识 颠倒识:谓非该物而认为是该物之认识,为颠倒识之性相。分为: 及现见日月为各二之无分别颠倒识二种。 等分疑 如:认为声是常耶?无常耶? 现行疑 偏重疑 疑惑:谓于境不能认定执著之知觉,为疑惑之性相,分为: 潜伏疑 分别意:关于分别意之立破,详见余处。 见而未定知觉:谓见自相,但不能对之排除增益,为见而未定知觉之性相, 分为:

从定数分为:
及谓如未诸练量语言者相续中之量识。
比如:本身是量,由他力引生定解之比量及三种现量。
由他定解量识,谓具谬误缘因之现量,比如:现见远处之红焰焰是否是火之颜色,当生 起疑惑之后,尚须依其他量识,使自己对远处之红焰焰,方能认为是火之颜色,此即无 谬误认定远处红焰焰之根现量。 有学者举出由自定解量识及由他定解量识之性相云:为量之一,本身非欺诳,由自力能引生定解,为由自定解量识之性相。
现识: 谓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现识之性相。 分为:根现识 (此处所言现,即现识,量即准绳, 与直觉或感性认识相似。), 意现识,自证现识, 瑜伽现识四种。
缘声意根现识:谓由自之增上缘缘声意根亲生明了境象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
复次分为:
缘香意根现识:谓由自之增上缘缘香意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 缘味意根现识:谓由自之增上缘缘味意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 缘触意根现识:谓由自之增上缘缘触意根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
根现识: (此处所言现,即现识,量即准绳,与直觉或感性认识相似。)谓由自之增上缘净色根(即产生视觉的 分为: 内在水晶体)亲生明了境像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根现(五根即五官现识)之性相。 意现识:谓由自之增上缘意根亲生之识,亦即由自之前刹那同类识将消逝之际所生之识故,此说合理。 自证现识:谓唯向内缘取相,为自证现识之性相,于一切识上皆有。 瑜伽现识:谓由修持正确义境之力所生圣者离分别复无谬误之认识,为瑜伽现识之性相,分为:声闻,独觉, 大乘之瑜伽现识三种,举例如次:如声闻之见道,独觉之见道,大乘之见道。

修为境界——精选推荐

修为境界——精选推荐

修为境界修真者的修为境界共分为⼗⼀种,从低到⾼计有:旋照、开光、融合、⼼动、灵寂、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乘。

每种都有上中下之别。

(另⼀说是:筑基、开光、融合、⼼动、灵寂、⾦丹、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乘)⽬录1修为境界2详细解析3⼩说分类4境界简说5修炼⽅法6静功之道静功的外在动作静功的内在法诀静功⽌念法1修为境界编辑修真者若进⼊六层的元婴期,随着精劲能量的凝结,修炼出⾃⼰的“紫府元婴”,就可以达到所谓的灵魂不灭。

若是修成⼗层的渡劫,那就可以⾁⾝不灭。

修魔分成聚⽓⼂炼体⼂凝元⼂意欲⼂吞噬⼂魔婴⼂出窍⼂离识⼂合体⼂渡劫⼂⼤乘⼗⼀个阶段;修妖分成聚灵⼂通智⼂锻体⼂炼⾻⼂妖丹⼂化形⼂凝魄⼂神游⼂淬体⼂渡劫⼂⼤乘⼗⼀个阶段;修佛分成聚元⼂脱凡⼂元⼼⼂意散⼂明⼼⼂舍利⼂魂动⼂太虚⼂清灵⼂渡劫⼂⼤乘⼗⼀个阶段;修冥分成灵动⼂开灵⼂魂丹⼂⼼炼⼂灵噬⼂凝体⼂凝魄⼂炼魂⼂归虚⼂渡劫⼂⼤乘⼗⼀个阶段;仙界仙⼈分九个境界∶由低⾄⾼计为∶地仙⼂天仙⼂⽞仙⼂⾦仙⼂⼤罗⾦仙⼂九天⽞仙⼂罗天上仙、仙君⼂仙帝。

魔界天魔分九个境界∶由低⾄⾼计为:地魔(散魔)⼂天魔⼂⽞魔⼂真魔⼂罗天真魔⼂⼤罗真魔⼂九幽⽞魔⼂魔君⼂魔皇⼂魔帝⼂魔尊。

神⼈分六个境界∶真神、天神、神君、神王、古神、神皇。

修道境界:筑基、地仙、天仙、⽞仙、⾦仙、太⼄⽞仙、太⼄⾦仙、⼤罗⾦仙、准圣、圣⼈。

修真每个阶段⼜分上⼂中⼂下三个时期。

⽽每个等级有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

达到灵寂(⾦丹)期才算真正的修真者,能够御剑飞⾏了;达到元婴期后,就拥有者⽆尽的寿命(除横死外),还能改变⼀次⾃⼰的相貌和体型;到了出窍期,就能元神出窍神游天外了;⽽到了分神期,能利⾃⼰神识分成多份同时运⽤;合体期就是元婴和⾁⾝合⼀,达到完全合⼀的时候,⾝体能够⽀持瞬移了,就意味着要进⼊下⼀个境界——渡劫了;渡劫期,⼀个修真者修⾏路上最⼤的⼀道坎,需要接受天劫的考验,渡劫万分凶险,说是九死⼀⽣都不过分,如果侥幸成功渡过了天劫,那么就进⼊了修真者梦寐以求的⼤乘期;在⼤乘期,即使不刻意修炼,只要体内积攒⼀定量的仙灵之⽓也会飞升仙界,位列仙班,⽽⼤乘期的修真者在修真界除了少数渡劫不成兵解修成散仙外堪称⽆敌。

佛教的顿悟心理思想

佛教的顿悟心理思想

佛教的顿悟心理思想一、禅宗与顿悟(一) 印度佛教到中国禅宗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 后又东渡日本, 佛教在中国和日本的继承、发展远远超过了在其发源地的影响, 尤其以中国为最。

印度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 大乘乃梵文Mahayana的意译, 其音译为摩诃衍那。

摩诃是大的意思; 衍那是乘载(如船、车)或道路之意。

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槃之彼岸, 最终证得佛果。

小乘佛教,乃梵文Hinayana之意译, 音译为希那衍。

小乘佛教坚持释迦牟尼初创佛教时所制定的戒律, 在修持上追求自我解脱, 把灰身灭、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 在义学上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 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1] 。

禅宗正是印度大乘佛教在我国的变体, 相传, 禅宗的禅法是在6世纪初由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传人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入中国, 达摩便为禅宗初祖。

达摩传慧可, 慧可传僧璨 , 僧璨传道信, 道信传弘忍, 弘忍传慧能。

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 中国的禅宗才算由初创到成熟, 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禅宗的顿悟也由此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 禅宗是属于中国士大夫的佛教, 因为其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 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都更多地接受了老、庄思想, 以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 非常道和言不尽意、得意忘像等观念的影响。

只不过, 禅宗把它们纳入了内心反思的框架体系之中, 以空灵澄澈的本心体验为中心, 形成了独特的以神秘的直觉主义为特征的非理性思维方式[ 2] 。

(二)东方禅宗顿悟思想的发展过程顿悟思想的发展不是一顿而就的, 它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有着清晰的线索, 那就是从竺道生的一悟得意到天台、华严二宗的止观圆顿再到禅宗六祖慧能的直下顿了。

竺道生认为, 十住之内, 无悟道之可能, 皆是大梦之境, 十住后之金刚心, 才能豁然大悟, 把一切结惑断得干干净净, 由此得正觉, 证法身。

嘉祥之二谛义说: 大顿悟义, 此是竺道生所辨。

佛教中的数学观新

佛教中的数学观新

的,是古来印度相传的计算方法,
今列表如下:
17
十个十等于一百
十个百等于一千
十个千等于一万
十个万等于一洛叉(亿)
十个洛叉等于一大洛叉(兆)
十个大洛叉等于一俱胝(京)
十个俱胝等于一额部昙(垓)
十个额部昙等于一钵昙摩
十个钵昙摩等于一大阿庾多
十个阿庾多等于一那庾多
十个那庾多等于一大钵昙摩
十个大钵昙摩等于一钵罗庾多
31
佛教对数学的看法
一、佛教看数量 二、佛教看空量 三、佛教看时量
32
一、佛教看数量
“一个不是少,万亿不是多。一 就是多,多不离一。”
对佛教没有研究的人,见了这句 话,一定大惑不解,然而,这的确是一 种无法加以否认的真理。
33
试以“一个”而言:“我”是一个;如 果我在教室中讲话,这间教室也是一个;这 间教室在农大,呼和浩特也只有一个;呼和 浩特在内蒙古,内蒙古也只有一个;内蒙古 在中 国,中国也是一个;中国是世界的一成 员,世界也是一个;世界在虚空中,然而虚 空也是一个。宇宙中没有两个同样的东西, 然而这些“一个”,究竟那“一个”多, 那 “一个”少呢?仔细思量,“一个”实不为 少。
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3
今以小乘《俱舍论》为例说明,以七 个极微为一个微量,积七个微量为一个金 尘量,积七金尘为一水量,积七水尘为一 兔毛尘量,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量,积 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量,积七牛毛尘为一 隙游尘量,积七隙游尘为虮,七虮为一虱, 七虱为穬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
24
佛经常常以微尘比喻量极小,若一个佛 刹或一个国土,究以多少微尘集合而成,以 我们普通的数法,那是难以计算的。
26
佛学中的时量,分小时、中时、大时,以《俱

佛教的数学

佛教的数学

佛教的数学媒体:原创作者:佚名发布:众生无边2009-10-27 21:45:14我们生存在世间上,一切的思想、言说,都是用推比来觉知的,这个推比首要的工具就是数量,不然的话,我们既无法求得觉知,也无法运用思想言说。

数量不离数学,一切科学是以数学为基础,即使哲学上也有人主张数量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如老庄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都是由于一般人懂得了比量而没有了解到真现实量。

现在,我们就先从比量上的数学说起:本来,数学并不是单来计算数量的,除了数量的计算以外,更有空量(空间)和时量(时间)的计算。

数量的计算,好比二加二等于四,空量的计算如形体的几何学,时量的计算即古今过去现在未来。

但是,在空量和时量上,还是离开不了数量,所以,近人就综合之称为数学。

数学中既然分有数量、空量、时量,我现在就以佛学上的说法,把它一一解释如下:一.先解说数量 A我们中国计算数量是以十进制,共计为:一、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的等单位。

实际上现在亿以上都是由万数来表达,比如十万,百万,千万等,亿兆的数量名称已不多用,京垓秭壤更是少人知道了。

这不但中国是如此,就是说西洋的计数,虽然或者是不止这些单位,但实际用的也不过六七位。

佛教各经论中,计算数量多用洛叉(亿)、俱胝(京)、阿僧只等,实在已经超过人间常用的数字。

在大小乘的论典中,以及《佛所行赞》、《法华经》、《华严经》等,虽然计算数法及数目多少的次序,并不一致,但综合的来看,还是一般的十进的加法与倍进的乘法而已。

现在解说佛经上的数量,分三点次第说明,一是代表初期小乘佛学的上座部说,二是代表后期小乘的《俱舍论》说,三是代表大乘学的《华严经》说。

初期的原始佛教,本分有上座部与大众部,今日锡兰、缅甸、暹罗所传的佛教,就是属于上座部,这一派对于数量的说法,根据所传承而共信的,从十进百的十进制,共十六位,和我国的数量相较,已多了二位,因为中国虽然也说有十六位,但那是从一数起。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佛、菩萨、罗汉的说法是按照⼤⼩乘做的简单划分。

如按⼤乘圆教之义,则把成佛路上的果位分为五⼗⼆个阶位。

从低到⾼分别是: 1、⼗信:也叫“⼗信⼼”,即信⼼、念⼼、精进⼼、慧⼼、定⼼、不退⼼、回向⼼、护法⼼、戒⼼、愿⼼。

2、⼗住:也叫“⼗⼼住”,即发⼼住、治地⼼住、修⾏⼼住、⽣贵⼼住、⽅便⼼住、正⼼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住、灌顶⼼住。

3、⼗⾏:也叫“⼗⾏⼼”,即欢喜⼼⾏、饶益⼼⾏、⽆嗔恨⼼⾏、⽆尽⼼⾏、离痴乱⼼⾏、善现⼼⾏、⽆著⼼⾏、尊重⼼⾏、善法⼼⾏、真实⼼⾏。

4、⼗回向:也叫“⼗回向⼼”,即救护⼀切众⽣离相回向⼼、不坏回向⼼、等⼀切佛回向⼼、⾄⼀切处回向⼼、⽆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切众⽣回向⼼、如相回向⼼、⽆缚解脱回向⼼、法界⽆量回向⼼。

5、⼗地:也叫“⼗地⼼”,即四⽆量⼼、⼗善⼼、明光⼼、焰慧⼼、⼤胜⼼、现前⼼、⽆⽣⼼、不思议⼼、慧光⼼、受位⼼。

6、第五⼗⼀位;称为⼊法界⼼,即为等觉。

7、第五⼗⼆位:称为寂灭⼼,即为妙觉。

即是最⾼圆满的果位——佛。

⼆、补充说明: 1、⼀般说的阿罗汉是⼩乘四个果位中的最⾼果位,其初果须陀洹断惑的程度等同于圆教初信位菩萨,但是神通智慧与圆教初信位菩萨⽆法相⽐。

同理,⼆果斯陀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三信位菩萨,三果阿那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五信位菩萨,四果阿罗汉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七信位菩萨。

辟⽀佛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信位菩萨,权教菩萨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九信位菩萨。

圆教初住以前的⼗信位菩萨没有证得法⾝,也叫“假菩萨”,⼗信位圆满则明⼼见性,⼤彻⼤悟,进⼊圆教初住位,即是法⾝⼤⼠,才是“真菩萨”。

2、在佛教中,最低的果位是⼤乘初信位菩萨,即⼩乘初果,证得此果位,则已⼊圣流,不再是凡夫,虽然未出六道,但永不堕落三恶道,天上寿命终尽,降⽣⼈间,⼈间寿命终尽,上升天上,如此七次往返,即证得阿罗汉果位,出离轮回,永⽆分段⽣死。

包含乘的词语大全

包含乘的词语大全

1.乘甲[chéng jiǎ]:战车上的甲士。

2.乘驵[chéng zǎng]:亦作“乘且”。

亦作“乘旦”。

骏马名。

3.乘虚蹈隙[chéng xū dǎo xì]:犹言切中窾窍。

比喻叩击中节。

4.乘鲤[chéng lǐ]:汉刘向《列仙传·琴高》:“琴高,赵人,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

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餘年,后入涿水取龙子,与诸弟子期:某日当返。

诸弟子日斋洁,待于水傍,设祠。

高果乘鲤而来,观者万餘人,留一月,復入水去。

”一本作“乘赤鲤”。

另有子英乘赤鲤升天为神仙的传说,见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后因以“乘鲤”比喻登仙。

南朝宋鲍照《代白纻舞歌词》之四:“池中赤鲤庖所捐,琴高乘去腾上天。

”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斐然继声》:“羽化如乘鲤,楼居旧冠鼇。

”5.大乘赋[dà chéng fù]: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

6.乘化[chéng huà]:顺随自然。

化,造化。

7.乘疑可间[chéng yí kě jiàn]:利用对方的猜疑可以进行离间活动。

8.乘胜追击[chéng shèng zhuī jī]:乘:趁着。

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9.因利乘便[yīn lì chéng biàn]:因:顺着。

凭藉有利的形势。

10.乘具[chéng jù]:骑马的用具。

11.烛乘[zhú chéng]:烛车。

12.乘肥[chéng féi]:见“乘肥衣轻”。

13.乘虚以入[chéng xū yǐ rù]:趁着空隙或无人防范而进入。

14.乘机打劫[chéng jī dǎ jié]:指利用机会掠夺钱财。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诸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虚妄的心。

所有一切分类的众生,如卵生的、胎生的、湿气而生的、应化而生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有思想活动的、无思想活动的、好像有思想活动的又好像没有思想活动的,我皆让他们进入无余涅槃而度化他们。

虽然菩萨灭度无法估量数目的众生,但在菩萨心目中却是没有一个众生可以灭度。

为什么呢?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执着,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解说:在这里,几种众生的分类,我们必须认真理解。

释迦牟尼将所有众生划分得很详细。

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一个“若非有想非无想”。

对这么高深的佛法,我们要懂得用拆分的方法把句子分解掉,这样才好理解。

有想可以理解为有思想活动的;无想可以理解为无思想活动的。

这样借用拆分法就能很好地理解其正确的意思。

《金刚经》到这里,第一次出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很多的初学者一看这个文字般若,看不懂。

不知道“相”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无法理解佛法的高妙。

佛法之所以为佛法,那就是因为其高深,所以让很多修行者在修《金刚经》的时候,望而生畏,望洋兴叹。

因此,对于一些难懂晦涩的字眼,我们必须采用技巧性的思路来理解,这样才能够破解《金刚经》的妙义。

这个“相”字可以理解为形态。

在《金刚经》的理解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多次出现,因此作为受持《金刚经》的修行者,一定要彻底搞懂其内在的意思。

所以,可以理解为我的形态、他人的形态、大家的形态、生死寿命的形态。

紧接着,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就是说,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执着,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乘数学三境界数学= 小乘数学+ 大乘数学。

小乘数学= 推理+计算,大乘数学= 哲学+艺术。

小乘数学是术,大乘数学是道;小乘数学是剑招,大乘数学是剑意;小乘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大乘数学是科学的女王。

治大乘数学经历三种境界。

苏武慢仙峰绝壁,攀登无数,往往到头虚老;支离破碎,细微末节,多少青春废了;鲸吞碧海,芥纳须弥,中西合璧最好,只凭这微分代数,消融那纤维同调;谁听得,千尺崖前,百丈悬冰,杜宇一声春晓?黑洞路远,夸克关深,行人原自稀少;体系我立,定理自出,此心可通天道;寻根本,识破源流,自有人间真宝。

此乃第一境界。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寂寂寞寞依依,万水千山独行,登天有计,有我美梦做伴,怎怕他晚来风急,我来也,正悦目,别有一番天地。

满室书本堆积,翻阅尽,查找蛛丝马迹,中西合璧,探索数学真谛,春风化物细雨,会心处点点滴滴,这次第,唯极乐差可比拟。

此乃第二境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寂寂寞寞依依。

万水千山独行,登天有计。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用中国数学传统文化破解数学七十二绝技。

一、学数参禅学数浑似学参禅,一经领悟便超然。

五灯会元东方亮,光芒四射照人间。

破除迷信,张扬自我,众生平等,皆可成佛;解粘去缚,方便接引,就近取譬,随机化寻;真参实证,圆融无碍,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因缘契合,自悟本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禅是穷理尽性之学。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

禅者,意也,以人意会天意,以己意会大师之意,禅的真理以心传心,心灵相通时方可传授。

禅师接引学人,讲求心心相印,因缘相契,以心传心,啐啄同时。

灵犀相通才称得上因缘相契。

禅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

禅的真理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平凡的生命,变为充满真实内容的创造性真理。

做学问是一种精神统一的修行,面壁就是面书壁,在精神上创造自己理想的世界。

疑生滞,通破疑,疑被通破则无可生滞。

禅宗张扬自我,崇尚自我,使学人确立自信,崇拜自我,打破外在权威,敢于作祖成佛。

云门一曲,高古绝唱,涵盖乾坤,截断众流。

云门天子,金口风范,一语既出,万法顺从。

孙悟空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是觉悟了的人,自性即佛,心外无佛,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学数=参禅悟道。

唯天是我师,唯心通天道,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外师造化,内法自然,此心可通天道。

二、言数明理数理同源,理数相倚,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理一分殊,月映万川;知书达理,理在书外,穷心尽性,尽性知天;由博返约,以简御繁,一花六瓣,五灯会元。

数是数学,理是道理。

道理=道+理,言数者必先明理,数与道非二本也一花六瓣:不学数无以言;不学理无以立;不知哲学无以知根本,不知历史无以知源流,不知大美无以知天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数学中逻辑推理只是形式,不是精髓,思想才是数学的灵魂。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形式推理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证明应该通过思想完成,而不是用大量计算完成,数学的威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

数学是通过发展概念和技巧使我们轻快前进的科学,并非靠蛮力计算的技术。

圣人之学,心学也。

今日之数学犹昔日之经学,虽数十年不能通也。

DTP 模式,微局部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剖析愈繁,支离愈甚。

数学不能分解成一个个概念和定理,而是要融会他的思想和精神,打破原有的理论框架,超越其中的逻辑束缚,使人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

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画出一幅简单而又容易理解的世界图景,以这个世界图景解释研究经验世界。

众多定义定理并非没有章法,而是受一个中心思想统率,由一个根本的规则所支配。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约以存博,简以御繁,一以贯之,形之所归者为道,众之所归者为一,其事弥繁,则愈滞于形,其理弥约,则转近乎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圣人只要减去,常人只要添上,言数者必先明理,数与道非二本也。

三、五灯会元1) 本源性原理:明示根本,指解源流,正本清源,融会贯通。

2) 不变性原理:变易不易,不易简易,简易直接,把握整体。

3) 对偶性原理:阴阳对偶,此长彼消,互逆互补,相反相成。

4) 协调性原理:一生万象,万象协调,协调正合,正合归一。

5) 奇正性原理:奇出正合,以奇制胜,奇正相生,循环无穷。

一生万象曰生,生生之为易。

易一名而三义,曰变易、不易、简易。

变易者,万物也,不易者,道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故圣人于错综纷纭之中,指认其不变之真体。

大道必易,大理必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万象协调曰和,协调正合曰中,和则立,不和则废,和实生物。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谓也。

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定理也。

定理者,天下不易之理也。

中庸者,无过不及而平常之定理,充分必要恰当正合之定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正合归一曰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归根曰复,复者其见天地之心乎。

万象皆流,本源为一。

一生万象,放之弥于六合;万象归一,卷之不盈一握。

明示根本,指解源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本立而道生,洞悉大本大要乃学问之极致。

阴阳对偶,此长彼消,互逆互补,相反相成。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气混元,两仪化元,三才运元,四象会元,阴阳升降,进退左右,互通变化,错综无穷。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为奇,可道为正,奇正相生,循环无穷四、数学神功分析三法,先人指路,运算四则,算法之宗。

独孤九符,以符代数,阴阳升降,进退左右,九阴九阳,降龙十八掌;太极圆转,圈圈连环,五灯会元,以理御数,六脉神剑,凌空飞渡,吸人内力,化功大法,借力打力,乾坤大挪移。

分析三法:化问题为方程法,用方程证定理法,解方程法。

独孤九符:A C B D R =⋅+。

九阴九阳,降龙十八掌,对偶空间,对合代数。

()***A B A B αβαβ+=+,()***AB B A =,()**A A =。

化功大法乃通透之学,博览以为通,洞察以为透。

数学抽象,抽是抽取,象是万象。

抽象三部曲:观象寻意,得意忘象,以意制象。

“非忘象无以制象,非遗数无以极数,至精者无筹策而不可乱,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应,斯盖功用之母,象数之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变至神则不可与于斯也。

”由表及里是化功大法,由此及彼是乾坤大挪移。

五、诗化数学学海无边多分支,大本大要诗先知,至精至简诗中出,每逢妙处便有诗。

数学道理化,道理哲学化,哲学浪漫化,浪漫艺术化,艺术诗词化,诗词模块化,模块艺术化。

1) 读书由薄到厚,由厚到薄,从几十万字变成几个字;2) 找出几个字的物理意义(不学数无以言,不学理无以立);3) 从哲学上予以概括(不知哲学无以知根本);4) 从历史上考察其发展,预测其未来(不知历史无以知源流);5) 用诗词的形式表达(不知大美无以知天地);6)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

诗者天地之心,理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

非诗人无以感知,非哲学无以提升,非数学无以确立。

没有数学不能探测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不能探测数学的深度,没有这二者就不能探测一切的深度。

大自然以巧妙的方式包含数学,数学家要成为自然哲学家。

浪漫化是世界的诗意化,用灵性之光临照世界。

只有浪漫化才能找到世界的本意。

诗是思想的浓缩,激情的升华,诗意是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受。

发现诗意的一刹那是灵感降临的一刹那,是摆脱枷锁获得顿悟的一刹那,是人和大自然沟通的一刹那。

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简单美丽,光芒四射!数学诗词化将一系列数学分支变成一系列诗词链,将一系列思想模式凝聚成一系列模块,将诗词的对仗转化成学科之间的对偶,只要更换几个字就将一个分支变成另一个分支,建立各分支间出人意料的联系,实现学科之间的乾坤大挪移。

因此诗人的诗句表示自己不理解的意思,具有诗人所不体会的感召力。

开天辟地,阴阳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曰映象,形曰流形,易行乎其中。

在阳为乾,在阴为坤,乾为粒子,坤为波动,一阴一阳之谓道。

夫乾者,其动也直,其静也专,是以粒子生焉。

夫坤者,其动也翕,其静也辟,是以波动生焉。

乾坤交合,天地交感,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万物皆流,流者群也。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云者气也,气者场也,信息能量,皆在场中,气者质也,质者气也,气聚为孤子,质聚为万物,气散则死,气聚则生。

沁园春万物皆流,大化流行,阴阳对偶。

看何处奇异,何处障碍;从何处来,向何处流。

亏格示性,指标计数,拓扑场论刚开头。

神通有,揽彼造化力,渡我飞舟。

科学艺术漫游,读历史峥嵘岁月稠。

恰英雄少年,风华正茂;统一数学,思想建构。

流形奠基,群论分类,笑傲当年万户侯。

凌空起,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

这是大乘数学的第三境界。

数学物理大统一是一个美丽的梦,也是大乘数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大乘数学= 学数参禅= 言数明理= 诗化数学= 一花六瓣,五灯会元= 天眼通,凌空飞渡= 化功大法,乾坤大挪移= 用中国传统文化破解数学七十二绝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