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之---通假字 教用

合集下载

通假字复习课教案

通假字复习课教案

高三第一轮复习通假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要求。

2、了解通假字的概念和类别。

3、了解并学习辨析通假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通假字。

教学难点:怎样识别通假字。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讲练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引入新课(一)导入课题: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接触到许多通假字,那么什么是通假字呢?板书课题:通假字复习(二)明确概念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字是古人临时借用,或写了错别字,后来又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现象。

课内通假字辨析(10个)(见课件)二、讲练结合,归纳方法(一)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1、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和本字同音。

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和本字同音,如:善刀而藏之。

善——缮一尊还酹江月尊——樽因击沛公于坐。

坐——座2、通假字和本字有一部分相同,字音相同,如: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崛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销——消3、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箕子阳狂阳——佯4、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近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又5、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读音也不同如:冯虚御风冯——凭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罢——疲(二)归纳识别判断通假字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某个字按照通常的意思讲不通了或不合事理,就要考虑“通假”的问题。

(1)以字义为出发点,以字音为依据,联系上下文来揣摩,考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那个字来理解。

(2)以字义为出发点,考虑形近的字代替那个字来理解。

(三)引导学生明确辨析判断通假字要注意的三点。

(例句见课件)1、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一定都是通假字。

2、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都是通假字,但所通的本字不同,意义也不同。

3、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都是通假字,且所通的本字相同,但意义有所不同。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辨:同“辩”,辩论。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同“避”,躲避。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同“遍”,遍及,普及。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同“弼”,辅弼。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同“辨”,辨别。

荡胸生曾云(《望岳》)“曾”(céng) :同“层”,重叠。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同“才”,才能。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同“德”,感激恩德。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同“俱”,全,皆。

小麦覆陇黄(《观刈麦》)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同“披”,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同“叛”,背叛。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同“缺”,空缺。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阙:同“缺”,缺点。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八则》)女:同“汝”,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同“饲”,喂养。

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孰:同“熟”,仔细。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熙:同“嬉”,开玩笑。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同“现”,显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同“现”,出现。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同“向”,原先,从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说:同“悦”,愉快。

其真无马邪?(《马说》)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yāo):同“邀”,邀请。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羞”(xiū) 同“馐”,食物。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同“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通假字

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通假字

通 ,含义: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通 ,含义: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通 ,含义: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通 ,含义: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通 ,含义: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通 ,含义:

<14>《诗经》两首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必修1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1.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3.归通馈,赠送。 4. 匪通“非”,不是。 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 6.无通毋,不要。 7.于通吁,表感叹。 8.说通脱,解脱。 9.泮通畔,边,岸。
第四|、音近形异 例1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huán——旋xuán
例1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quē——缺què
例2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yào——邀yāo
第五、音异形似 例21: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被bèi——披pī
文言文复习
考点解说:
理解常见实词 理解常见虚词 理解常见句式 理解并翻译句子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一、什么是通假字?
例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 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
“逝”跟音同(shì)形似的“誓”字相通; “女”跟字音(nû——rû)相近、字形相似的“汝” 字相通。
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4: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通假字复习-新人教..

通假字复习-新人教..

同“挥”;指挥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同“拣”;挑选,选 拔
10、距关,毋内诸侯。
同“暮”;日落的时候,晚
1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上
12、距关,毋内诸侯。
同“纳” 接纳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通“擒”捕捉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大军卻,离城三里止营。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 亲
2、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班” “斑” 头发 花白
同“杯” 酒器
4、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背叛,忘 同“披”;记覆盖在肩背

6、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7、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同“遍”遍及,普遍
8、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9、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同“傧”;迎接客人的 人
通“才”;刚刚
1、屈平既绌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4、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5、盖亦反其本矣。 6、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7、秦王还柱而走。 8、麾众拥豪民马前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距关,毋内诸侯。 1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12、距关,毋内诸侯。
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 “早” )
通假字的类型:
一、双声通假 二、叠韵通假 三、同音通假
四、形近通假
一、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1、孰为汝多智乎 ? (“为” 通
“ 谓”)
2、没死以闻
(“没”通“冒”)
3、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县”通 4、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悬物”)力必屈。

2025年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偏义复词课件

2025年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偏义复词课件

“属”通“嘱”
2、去掉偏旁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代替“才”
② 拜送于庭
“庭”代替“廷”
3、更换偏旁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绌”通“黜”,罢免,革除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振”通“赈”,赈济
通假字的判断方法:
一、联想同音字
1.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环绕。)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1.
练一练: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②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③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
文言实词的特点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 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 动宾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 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本字 古人在书写时本应该使用的字。
示例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
(供)
乏困。
②失其所与,不知。
(智)
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 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 出本字。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
②距关,毋内诸侯。
(拒)
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266个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266个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古字通假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

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

“甚矣,汝之不惠”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

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读音完全相同。

如: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错”(cuò) 通“措”(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学习资料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学习资料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学习资料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因击沛公于坐


4芳菲菲其弥章。 5举酒属客 6合从缔交
悯 猝 座 彰 嘱 纵
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8君子生非异也,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府吏见丁宁 12北冥有鱼
曝 性 熟 否 叮咛 溟
13曹军不能抵当。 14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
至于古今字,不论是为本字造今字,还是 为借字造今字,大都是由字形演变而来。因为它 们大都有本字可寻,而且古今是相对的,谁先谁 后有的也不易查清,所以也列入通假字一类中来, 不另述古今通假了。
通假字和古今字,一般都写成 “×”通 “×”,前边是通假字或古字,后边是本字或今 字。读时,通假字读本字字音,古今字读今字音。 例如:“趣”通“促”,“趣”读cù,不读q ù; “县”通“悬”,“县”读xuán,不读xi án,等 等。
二、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 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庭”通 “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倍”通“背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与”与“欤” 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尊”通“樽”

2、 声母相同。
“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劝学》) “有”通“又” “要”通“邀”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韵母相同。
“乡”通“向”, 先前
举酒属客 “属”通“嘱”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从”通“纵”
例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背
(二)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 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4: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例5:或隐弗章。——《甘薯疏序》 章——彰 例6: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三、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 一、通假字与本字在字音与形体的联系上 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音同形似 例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材——才cá i 例1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具——俱jù 例11: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列——裂liè
第二、音同形异
卒——猝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终老不复取 毋内诸侯。
供 授 娶 纳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小知不及大知 3失其所与,不知


A“秦王必说见臣,..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 .. C“而民说之, 悦 D“秦王不意
例1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裁——才cāi
例13:曲罢曾教善才伏。——《琵琶行》 伏——服fú 例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蚤——早zăo
第三、音近形似
例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参cān——叁sān 例16:合从帝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从có ng——纵zò ng 例17:行李(使节)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戊退秦师〉 共gò ng——供gōng

4、声韵均不相同,但形体相近。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生”通“性”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不(fǒu)”通“否”
三、怎样辨析通假字?
(一)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 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倡
第四|、音近形异 例1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huá n——旋xuá n 例1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quē——缺què
例2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yà o——邀yāo
第五、音异形似
例21:成归,闻妻言,如被冰血。——〈促织〉 被bè i——披pì 例22: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女nü ——汝rŭ 例23: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适shī——谪zhé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 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 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 字的读音相差甚远。此外,通假字是单方面的,单向 的,不能理解为双向相通。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 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 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 “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二、为何会出现通假字?
通假字是属于假借现象的一种。假借字一般有两种 现象: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借旧字表达新义, 这是属于“六书”的范畴,这里不多加讨论;二是本有 其字而不用,却去借用其他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此外,还有在本字以外后造的新字,叫古今字。 我们这里讲的通假字主要属于第二种,也兼及古今字。 出现通假字,主要是由于当时写书或抄书的人,一 时记不清、查不到本字而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 替;或只图省事而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 似的别字。后来的人对这些“代替字”、“别字”沿用 下来,成了通假字。 例如:“伸”写成“信”, “剂”写成“齐”,“邀”写成“要”等等。
内——纳(古代同读nà ),今“内”读nè i,与“纳”nà 读音不同
现在通用的通假字,哪些读音相同,哪些不同,一 时也难于查对,这是一大困难。其次,从字形的笔画来 说,虽然一般是以少代多,但也有一多代少的。
距——拒 指——旨 庭——廷
卒离散; 1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 16一夜飞度镜湖月
挡 惶 影 渡
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1秦王还柱而走。 2此小大之辩也 3距关,毋内诸候 4偭规矩而改错
环 辨 拒 措
1常在床蓐 2蒲苇纫如丝
3云销雨霁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褥 韧
消 途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 被甲上马。 6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披 诀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1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廷 旨非
综合练习
1.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 2.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
现 擒 又
4.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 5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刺秦 8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苏武传》
文 言 文 专 题 复 习
通 假 字
一、什么是通假字? 例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 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
“逝”跟音同(shì )形似的“誓”字相通; “女”跟字音(nû ——rû )相近、字形相似的“汝” 字相通。 可知:“逝”、 “女”是借字, “誓” “汝”便是本字。 这种有本字(有的本无正字)不用,而借用 一个音同或音近(有的字形相似)的字来代替字, 就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 就是借的意思。)
横旁凌震沾 襟 诀
1、孰为汝多知乎 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至莫夜月明
(三)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 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罢——疲(古代同读pí ),而今音“罢”读bà ,与“疲”pí 不 例8: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