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

执教者:湛江市第十二小学曾主燕

一、谈话导入,激发热情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如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那这一节课,我们在一起去探索,看看又会有什么新发现。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电脑投影课文插图

2、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3、学生独立思考,反馈交流情况:

板演一:(6+4)×9 板演二:6×9+4×9

=10×9 =54+36

=90(块)=90(块)

答:一共贴了90块瓷砖。

4、师:算是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5、算一算,比一比:3×8+7×8 〇(3+7)×8

(电脑出示)(4+8)×25 〇4×25+8×25

6、小组活动:

师:请观察黑板上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齐说:算式不同,结果相等。)

再观察比一比的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请把你的发现与你的组员分享一下。

发现一:每道题左右两边算是的结果都相等。

发现二:每道题都有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合同一个数相乘,另一个算式是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和这个因数相乘,再把两个部分的积

相加。

7、学生举例、验证:

师:这还真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呢?但这个发现是否具有普遍性呢?需要我们去验证一下。下面请每个同学按照刚才你们所发现的规律在写

出一个这样的算式,并试着算一算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这个规

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个别学生板演:(1+2)×3=1×3+2×3

(20+10)×2=20×2+10×2

(5+6)×10=5×10+6×10

……

8、归纳、小结:

师:按照你们刚才所说的规律写出来的两个算式的数都相等的,请举手。

看来,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其实,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请全体学生齐读一次。(电脑演示规律的内容)

9、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集体试说,教师板书:(a + b)×c = a×c + 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样?

学生:方便、很快……

三、巩固发现,实践应用

1、对口令。

师:为了使大家对于这个规律更加熟练,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对

口令。请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

算式,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算式;如果他说出的右边部分算式,那

你就说出左边部分算式。看谁反应最快。

师生对口令:(80+4)×25 34×72+34×28

请一半同学接着完成这两题,另一半按照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做。算出结果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师:对了。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帮助我们在计算此类型题目时,计算简便。

2、填一填。(课本第48页)

(10+7)×6 =×6+×6

8×(125+9)=8×+8×

7×48+7×52=×(+)

3、找朋友。

(10+4)×6 5×(7+9)10×6+4 10×6+4×6 5×7×5×9 5×7+5×9

4×25+6×25

4+6×25 (4+6)×25

四、全课小结,课外拓展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互相评价

3、课外延伸:

思考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24×25—24×25 99×11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营造一个让孩子成为发现者的良好氛围。例如:在教学本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组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例题——贴瓷砖。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他们确实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这是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第二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做为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学习发展的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索氛围,真正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使学生感到有想法、有发现敢对老师说,激起了人人参与学习的欲望。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尽可能做到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尽情地放飞着数学的思维。

2008年3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