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火、退火、回火、淬火的区别

合集下载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的区别与联系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的区别与联系

退火与回火的区别在于:(简单地说,退火就是不要硬度,回火还保留一定硬度。

)回火:高温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回火一般不单独使用,在零件淬火处理后进行回火,主要目的是消除淬火应力,得到要求的组织,回火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回火。

分别得到回火马氏体、屈氏体和索氏体。

其中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其目的是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都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因此,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机床等的重要结构零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

回火后硬度一般为HB200-330。

退火:退火过程中发生得是珠光体转变,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为后续加工和最终热处理做准备。

去应力退火是为了消除由于塑性形变加工、焊接等而造成的以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锻造、铸造、焊接以及切削加工后的工件内部存在内应力,如不及时消除,将使工件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影响工件精度。

采用去应力退火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十分重要。

去应力退火的加热温度低于相变温度A1,因此,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

内应力主要是通过工件在保温和缓冷过程中自然消除的。

为了使工件内应力消除得更彻底,在加热时应控制加热温度。

一般是低温进炉,然后以100℃/h左右得加热速度加热到规定温度。

焊接件得加热温度应略高于600℃。

保温时间视情况而定,通常为2~4h。

铸件去应力退火的保温时间取上限,冷却速度控制在(20~50)℃/h,冷至300℃以下才能出炉空冷。

时效处理可分为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种自然时效是将铸件置于露天场地半年以上,便其缓缓地发生形,从而使残余应力消除或减少,人工时效是将铸件加热到550~650℃进行去应力退火,它比自然时效节省时间,残余应力去除较为彻底.什么叫回火?--------------------------------------------------------------------------------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把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热处理。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分别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分别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正⽕,退⽕,淬⽕,回⽕分别对⾦属材料性能的影响退⽕和回⽕的区别退⽕与回⽕的区别在于:(简单地说,退⽕就是不要硬度,回⽕还保留⼀定硬度)。

回⽕:⾼温回⽕所得组织为回⽕索⽒体。

回⽕⼀般不单独使⽤,在零件淬⽕处理后进⾏回⽕,主要⽬的是消除淬⽕应⼒,得到要求的组织,回⽕根据回⽕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中温和⾼温回⽕。

分别得到回⽕马⽒体、屈⽒体和索⽒体。

其中淬⽕后进⾏⾼温回⽕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其⽬的是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都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因此,⼴泛⽤于汽车,拖拉机,机床等的重要结构零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

回⽕后硬度⼀般为HB200-330。

退⽕:退⽕过程中发⽣得是珠光体转变,退⽕的主要⽬的是使⾦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为后续加⼯和最终热处理做准备。

去应⼒退⽕是为了消除由于塑性形变加⼯、焊接等⽽造成的以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进⾏的退⽕⼯艺。

锻造、铸造、焊接以及切削加⼯后的⼯件内部存在内应⼒,如不及时消除,将使⼯件在加⼯和使⽤过程中发⽣变形,影响⼯件精度。

采⽤去应⼒退⽕消除加⼯过程中产⽣的内应⼒⼗分重要。

去应⼒退⽕的加热温度低于相变温度,因此,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不发⽣组织转变。

内应⼒主要是通过⼯件在保温和缓冷过程中⾃然消除的。

为了使⼯件内应⼒消除得更彻底,在加热时应控制加热温度。

⼀般是低温进炉,然后以100℃/h左右得加热速度加热到规定温度。

焊接件得加热温度应略⾼于600℃。

保温时间视情况⽽定,通常为2~4h。

铸件去应⼒退⽕的保温时间取上限,冷却速度控制在(20~50)℃/h,冷⾄300℃以下才能出炉空冷。

时效处理可分为⾃然时效和⼈⼯时效两种⾃然时效是将铸件置于露天场地半年以上,便其缓缓地发⽣,从⽽使残余应⼒消除或减少,⼈⼯时效是将铸件加热到550~650℃进⾏去应⼒退⽕,它⽐⾃然时效节省时间,残余应⼒去除较为彻底。

什么叫回⽕?回⽕是将淬⽕后的⾦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温度,保温⼀定时间后,以⼀定⽅式冷却的热处理⼯艺,回⽕是淬⽕后紧接着进⾏的⼀种操作,通常也是⼯件进⾏热处理的最后⼀道⼯序,因⽽把淬⽕和回⽕的联合⼯艺称为最终热处理。

退火 回火 正火 淬火概念

退火 回火 正火 淬火概念

退火回火正火淬火概念退火回火正火淬火概念一、概述金属材料在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改善其性能。

其中,退火、回火、正火和淬火是常用的热处理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冷却速率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二、退火1. 定义: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过程。

2. 目的:消除应力、改善塑性、提高韧性和降低硬度。

3. 分类:(1)全退火:将材料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使其完全均匀地达到晶粒长大的状态。

(2)等温退火:将材料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使其晶粒长大并保持在同一尺寸范围内。

(3)过共析退火:将材料加热到共析线上,使其冷却时形成所需组织结构。

三、回火1. 定义:在淬火后,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过程。

2. 目的: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和强度。

3. 分类:(1)低温回火:在350℃以下进行,可提高材料硬度和强度。

(2)中温回火:在350-500℃进行,可平衡材料硬度和韧性。

(3)高温回火:在500-650℃进行,可提高材料韧性和塑性。

四、正火1. 定义: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后,以适当速率冷却至室温的过程。

2. 目的:提高强度和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 分类:(1)普通正火: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缓慢冷却至室温。

适用于一般钢材。

(2)快速正火:加热到临界点以上,并在水或油中淬火。

适用于碳素钢、合金钢等高强度材料。

五、淬火1. 定义: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的过程。

2. 目的:提高强度和硬度,改善耐磨性和耐蚀性。

3. 分类:(1)水淬: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等材料。

(2)油淬:适用于中碳钢、高碳钢等材料。

(3)气淬:适用于不锈钢、合金钢等材料。

六、总结退火、回火、正火和淬火是常见的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

通过控制温度和冷却速率,可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应用范围。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简述
1. 退火:是把工件放在炉中缓慢加热到临界点以 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慢冷却 下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炉冷) 2. 正火:是将加热后的工件从炉中取出置于空气 中冷却(空冷) 3.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至淬火温度(临界点以上 30-50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投入淬火 剂中冷却 4. 回火:是零件淬火后进行较低温度的加热与冷 却
回火
• 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 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 淬火后的钢件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后才能使用。因为 淬火钢的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发生脆断。通过回火可以消 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淬火钢 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可分 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种。
淬火
•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45号钢 淬火温度为840-860℃,碳素工具钢的淬火 温度为760~780℃),保持一定的时间,然 后以适当速度在水(油)中冷却以获得马氏 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 淬火与退火、正火处理在工艺上的主要区别 是冷却速度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组织是钢经淬火后获得的不平衡组织, 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马氏体的硬 度随钢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
1. 2. 3. 低温回火:150~250,降低内应力,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 磨性. 中温回火:350~500;提高弹性,强度. 高温回火:500~650;淬火钢件在高于500℃的回火称为高温回火。 淬火钢件经高温淬火后,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既有一定的强度、 硬度,又有一定的塑性、韧性)。所以一般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常采 用淬火后的高温回火处理。轴类零件应用最多。淬火+高温回火称为 调质处理。

钢筋退火淬火正火

钢筋退火淬火正火

钢筋退火淬火正火
钢筋的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1. 退火:将钢筋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

退火的目的在于降低钢筋的硬度,消除内应力,提高塑性和韧性。

2. 正火:将钢筋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筋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

3. 淬火:将钢筋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一段时间,迅速冷却至室温或让在稍高于Ms点温度等温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者下贝氏体,提高钢件硬度。

4. 回火:将淬火后的钢筋在加热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再以适当的速度冷却到室温。

回火的目的是降低脆性,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

一般情况下是最后一道工序。

这一过程随着保温温度的不同,马氏体会发生不同的转变。

正火、退火、回火、淬火的区别

正火、退火、回火、淬火的区别

1.退火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退火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a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称为完全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b,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化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良切削性能,主要用于高碳钢.c,去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冷到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产生变更,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2.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良钢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故退火与正火同样能达到零件性能要求时,尽可能选用正火.3.淬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45号钢淬火温度为84 0-860℃,碳素东西钢的淬火温度为760~780℃),坚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在水(油)中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淬火与退火、正火处理在工艺上的主要区别是冷却速度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是钢经淬火后获得的不服衡组织,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马氏体的硬度随钢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4.回火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淬火后的钢件一般不克不及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后才干使用.因为淬火钢的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产生脆断.通过回火可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淬火钢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按照回火温度的不合,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种.A 低温回火150~250.降低内应力,脆性,坚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B 中温回火350~500;提高弹性,强度.C 低温回火500~650;淬火钢件在高于500℃的回火称为低温回火.淬火钢件经低温淬火后,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既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又有一定的塑性、韧性).所以一般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常采取淬火后的低温回火处理.轴类零件应用最多.淬火+低温。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对比和区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对比和区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对比和区别1、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种基本工艺,称为“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2、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3、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4、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以下是网上查阅的资料,可以了解退火、淬火、回火的差异和作用,供参考:1.退火概念:所谓退火,就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

退火目的和作用:(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2)细化晶粒,消除因锻、焊等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或开裂。

2.淬火概念: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和作用: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注: 淬火态工件不允许直接投入现场使用,通常在此之后必须实时进行1~2 次或以上之回火加工,以调整其组织及应力等。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及硬度知识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及硬度知识

退火、正火、淬火zhan huo(cuihuo)金属处理用第一个读音、回火对比和区别1、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种基本工艺,称为“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2、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3、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4、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了解退火、淬火、回火的差异和作用:1.退火概念:所谓退火,就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

退火目的和作用:(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2)细化晶粒,消除因锻、焊等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或开裂。

2.淬火概念: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和作用: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注: 淬火态工件不允许直接投入现场使用,通常在此之后必须实时进行1~2 次或以上之回火加工,以调整其组织及应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去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冷到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发生变化,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
2.正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1.退火
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
退火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a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称为完全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
b,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化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主要用于高碳钢.
淬火与退火、正火处理在工艺上的主要区别是冷却速度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是钢经淬火后获得的不平衡组织,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马氏体的硬度随钢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
4.回火
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淬火后的钢件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后才能使用。因为淬火钢的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发生脆断。通过回火可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淬火钢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种。
A低温回火150~250.降低内应力,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
B中温回火350~500;提高弹性,强度.
C高温回火500~650;淬火钢件在高于500℃的回火称为高温回火。淬火钢件经高温淬火后,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既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又有一定的塑性、韧性)。所以一般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常采用淬火后的高温回火处理。轴类零件应用最多。
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故退火与正火同样能达到零件性能要求时,尽可能选用正火。
3.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45号钢淬火温度为840-860℃,碳素工具钢的淬火温度为760~780℃),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在水(油)中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火称为调质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