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科技大赛终稿

合集下载

交通科技大赛终稿

交通科技大赛终稿

交通科技大赛终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领域的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交通科技大赛就是一个展示和推广交通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

经过一系列的选拔和比赛,各种创新性的交通科技得以展示并得到更多关注。

本文将介绍交通科技大赛的概况,成果与应用方向等。

交通科技大赛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以此为契机,围绕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绿色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展开多层次、高水平的创新竞赛,为我国的交通行业注入新动力、新思维、新活力。

该大赛设有多个赛项,包括智能交通、智能车辆、智慧交通安全、绿色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等。

这些赛项不仅展示了交通科技的最新成果,更鼓励了新一代创新人才的涌现。

在智能交通领域,交通科技大赛的参赛项目覆盖了智能交通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智能公共交通、智能停车场等多个方面。

大型物流管理系统、优先级方案理论、ITSC混合交通控制等项目,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智能车辆领域,交通科技大赛的参赛项目覆盖了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车辆感知等多个方面。

无限Z5、微软XSHELL、芯片达人等项目,在智能车辆领域的技术层面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智慧交通安全领域,交通科技大赛汇聚了各种创新性方案,包括交通安全预警系统、智慧交通视频监控、区域协调交通安全等。

比如威创51、视觉培训机及人体热成像测温设备等项目,已经在交通安全领域找到了应用。

在绿色智能交通领域,交通科技大赛的参赛项目涉及电动汽车、新能源车辆、燃油车减排、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

比如智能电池管理系统、混合动力系统、无保函焊接、智能能源管理及储能系统等项目,已经在节能减排和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无人驾驶方面,交通科技大赛也承接了很多业界的关注。

无人驾驶车队协同控制、智能配送机器人、地面无人机等项目,运用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主导航等技术,在无人驾驶的探索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从上述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科技为基础的交通科技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推动交通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交通科技大赛

交通科技大赛

交通科技大赛交通科技大赛是一个旨在推动交通领域创新发展的盛会,为交通行业的科技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本次比赛以解决交通问题、提高交通效率、推动可持续交通为主题,期望参赛团队能够在交通科技领域做出突破性的创新。

交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系着人们的日常出行、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

然而,传统的交通方式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等。

因此,交通科技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在交通科技大赛中,各参赛团队可以通过设计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交通管理软件以及应用物联网技术等多种途径来解决交通难题。

例如,团队可以设计出一种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和算法分析来实现智能调控交通流量,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量。

另外,团队还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智能导航系统,提供更准确的路况信息和出行建议,从而提高交通效率。

此外,参赛团队还可以结合交通科技与共享经济的概念,开发出共享交通解决方案。

例如,团队可以通过开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将私家车主的闲置座位与有需求乘客匹配,实现拼车共乘,减少车辆总数和交通拥堵。

这样的共享交通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道路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

当然,交通科技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法规的配套。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交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交通行业转型升级。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交通科技的发展,并加强对交通科技企业的监管。

总之,交通科技大赛的举办为交通行业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相信在交通科技的推动下,我们能够建设更加智能和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让人民出行更加便捷、安全和舒适。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科技创新能够为交通行业带来变革,助力交通领域的发展。

交通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

交通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

交通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
本次交通科技创新大赛共收到众多优秀作品,经过评审专家的严格评选,最终评选出以下几个优秀作品:
1.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该作品利用智能化技术,通过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了交通信号灯的自适应调控,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2. 城市轨道交通优化运行系统:该作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算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优化运行,实现了列车间隔时间的精准控制和车速的自动调节,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该作品通过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数据分析,实现了车辆行驶路线的智能规划和自动控制,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驾驶舒适度。

4.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该作品利用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和空中交通管制算法,实现了对空中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和调度,提高了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这些作品在交通科技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将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和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 1 -。

交通科技大赛论文资料

交通科技大赛论文资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物质需求的提高,对私家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了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

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协调,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其中,城市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就是一个重要手段,它已成为各城市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继电控制的交通信号灯电路存在设备体积大、控制电路外部接线多、故障率高、寿命短、维护不便等缺点。

另外,传统的交通信号灯显示系统均采用每组三灯(红、黄、绿)独立显示系统,使用材料多,不经济。

同时,交通信号灯的亮度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一样,不节能,且夜晚灯光较刺眼,给交通带来不安全性。

那么,如何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呢?为此,笔者通过对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依据自己的改造思路,收集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现有的知识,对传统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造: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参观者将达到7000万人次以上。

随着世博会相关交通规划的落实和交通设施与工具的完善,人们将感受到“交通,让出行成为享受”。

但我发现,社会上存在着庞大的色盲群体(占男性近5%,全国共约4000万人),交通安全法禁止他们开车。

今天,汽车已经步入寻常百姓家,驾驶已成为一项日常生活技能,这条禁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色盲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作品汇总公告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作品汇总公告
大连混合料性能的关键技术
赵勇张岩曾维樵熊俊萍耿军军
大连理工大学
道路工程
3
主干道高精度交通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
郑剑峰、孟令一、鲍泽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
1
模块化的交通信息视频采集教学软件开发
吴克寒袁星柢姚萌、龚萍
北京工业大学
交通工程
1
基于大学生出行特征与意愿的校园步行环境评价研究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和模板匹配相结合的车牌识别系统研究
马晓伟,张旭乔,苏婷婷,胡妤,张龑华
清华大学
智能交通系统
3
盲人公交出行辅助系统
杨浩博、郭思媛、王可、兰振飞、周兴
南京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类
1
交通信号灯识认性研究
计婧瑶杜赛胡加甲冯维一
南京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类
2
基于流线分析的地铁站外导向标识布点优化方法研究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作品汇总公告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电子版作品收到122件作品,各高校名额为3件作品,承办学校名额为4件,根据组委会规定,报3件以上作品的高校,按校内排名取前三名,作品名单入下:
空地数据链信息处理系统及应用设想
张云志、毕于思张宇、张明楠、曹少谦
中国民航大学
轮机工程、油气储运类
江超、施欣东、张阳、李娟婷、林海宇
中山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类
3
寒区冻土温度自动采集器
邵晓华
东北林业大学
交通土建类
1
基于压电陶瓷特性的铁路压力发电系统研究
连鸿鹤
东北林业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类
2
信号参数对道路通告效率的影响研究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优秀作品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优秀作品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优秀作品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赛事,旨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水平。

在本届大赛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下面介绍几个优秀的作品。

1. 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道路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智能调整信号灯的周期和时长,从而实现道路交通的高效流动和减少拥堵现象,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 高速公路智能安全监测系统
该系统采用了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发现交通安全隐患并及时报警,有效提高了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性。

3.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
该充电桩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识别车辆类型和电池容量,优化充电算法,提高充电效率和充电速度,同时还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和管理,确保充电设备的安全和可靠性。

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代表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也为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方向。

- 1 -。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获奖作品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获奖作品

交通运输科技大赛获奖作品标题:交通运输科技大赛获奖作品一、背景简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切实提升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应运而生。

二、参赛情况本次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支参赛队伍,涵盖了汽车工程、轨道交通、水路运输、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参赛作品的主题涉及车辆自动驾驶、物流智能化、票务升级、航空航天气动力学、移动出行等热门话题。

三、获奖作品推荐1.车辆自动驾驶技术(一等奖)该团队以深度学习算法为基础,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城市道路条件的车辆自动驾驶系统。

该系统通过前视摄像头、激光雷达、紫外线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配合,实现了对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行人和障碍物的高精度识别和感知,进而实现了自动驾驶。

该团队所研发的车辆自动驾驶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国内最具潜力和应用价值的自动驾驶技术之一。

2.物流智能化管理系统(二等奖)该团队发掘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重要痛点,针对性地研发了一套基于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物流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时收集、整合并分析各类相关数据,通过智能化算法对配送路线、货物配载等方面进行优化和预测,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和减少管理成本。

该团队的物流智能化管理系统获得了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3.智能化出租车票务系统(三等奖)该团队针对城市出租车票务难,流程复杂等问题,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智能化出租车票务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时记录车辆信息、出租车上下客信息并与服务器同步,实现了即时查询、在线支付等便捷功能。

该团队所研发的智能化出租车票务系统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始了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结语通过本次交通运输科技大赛的激烈角逐,不仅促进了不同领域科技专家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协作,也为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样本。

相信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会更加科技化和智能化。

交通科技大赛终稿

交通科技大赛终稿

交通科技大赛终稿交通科技大赛终稿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出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打造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环保的交通系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交通科技大赛应运而生。

交通科技大赛作为一个科技创新赛事,旨在鼓励和支持交通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本届大赛的主题为“智慧交通”,要求参赛者通过自己的创新成果和技术方案,解决现有交通领域中的难题,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为广大市民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

本次大赛的报名人数达到了2000余人,涵盖了从高中生到专业科研团队的各个层面。

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筛选,最终有30支优秀的团队晋级到决赛。

其中,有来自著名高校的科研团队,也有专业的交通科技创业公司,他们在各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展示了交通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案。

决赛现场,团队们通过现场展示、演示和口头报告等方式,向评委和观众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中不乏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

有一支团队通过推进车辆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智能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和智慧路况预测,成功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并有效减少了拥堵和事故的发生。

另一支团队则研发出一款具有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充电等功能的智能新能源车,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还有一支团队则开发了一套快速反应的、实时传输道路摄像头拍摄到的交通事故的智能分析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得出最准确的事故结论,有效降低了事故认定的时间和成本。

最终,评委们从中评选出了头等大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三支,以及优秀奖、创新奖多项。

同时,举办方还为这些优秀的团队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推进自己的科研项目。

此外,此次交通科技大赛也得到了各大科技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进一步促进了交通科技在社会中的普及和应用。

通过本次交通科技大赛,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交通科技创新成果,也在生动的现场展示中感受到了智慧交通所带来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科技大赛终稿第一部分:绪论1.1设计背景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极端形式,西南地区是我国遭受石漠化最为严峻的地区,也是我国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地区,缺水、少土和土质贫瘠是造成土地石漠化的要紧缘故,专门是今年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涝使石漠化更加严峻,严峻旱情导致西南5省6130多万人受灾,目前,部分旱区绝收后面临口粮危机。

这场灾难还出现出蔓延和加剧的态势,面对如此一场重大的自然灾难,我们一方面要考虑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施救,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21世纪中国的进展,从全然上遏止生态环境危机的蔓延。

大规模收集自然界的雨水也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新技术。

图1今年石漠化地区洪涝时土地的开裂情形表面上看来我国石漠化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然而由于石漠化地区的专门的地势结构,夏、秋季节大量白花花的雨水流走,专门是公路上的雨水.如果我们能够在公路收集雨水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把这些雨水收集起来,在洪涝的时候这些收集的雨水对缓解供水压力就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图2石漠化地区大量雨水流走的情形公路雨水的收集利用不仅仅解决的是水的咨询题,他能够解决路面积水给交通造成的拥堵、事故、公路的破坏等咨询题。

对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等咨询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图3 石漠化地区公路路面积水对交通造成的阻碍图4 雨水对公路的破坏1.2石漠化地区雨水收集量分析假设本系统设计的公路全长为73.5公里,双向四车道,路幅为L=24米,则其积水面积为A=1764000m2,以贵州省1998年~2008年5~8月平均月降雨量150.86mm为参考数据,则该高速公路的月集水量可达Q0=266117.04 m3。

考虑到路面收集雨水的损耗,设收集率为Ia=80%。

Qi= IaQ0=26611 7.04×80%=212893.63 m3,即212893.63吨。

1.3国内外雨水收集研究进展国外有专门多国家差不多开展了雨水利用工程,近20年来,美、法、德、日、澳等经济发达、都市化进程进展较早的国家,均将都市雨水资源利用作为解决都市水源咨询题的战略措施推广。

日本最早实施“雨水利用”工程。

东京都墨田区把降到各家屋顶的雨水通过导水管收集到水箱中,然后用于冲厕所、浇庭园和洗车等。

德国Ludwigshafen差不多运行十年的公共汽车洗车工程利用1000 m2屋面雨水作为要紧的冲洗水源;法兰克福Possmann苹果轧汁厂将绿色屋面雨水作为冷却循环水源等。

从国内外来看,开发雨水作为一种水源还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尽管国外有许多收集雨水的成功范例,然而他们都只局限于屋面雨水收集或者都市道路雨水收集,没有考虑到公路雨水收集也是一个专门好的场所。

目前,就国内来讲,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南京等都市开始结合自身情形相继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应用,然而该技术并没有大面积的推广。

1.4设计目的本系统设计的目的:确实是把公路的雨水收集起来,用来配合公路的沿线绿化带的建设,例如灌溉、洗车、公路养护等。

1.5可行性分析一方面,西南地区位于东亚大陆的季风区内,气候类型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潮湿气候,常年雨量充沛,雨水充沛是西南地区的一个要紧的气候特点,这是我们能不能收集雨水的一个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的公路建设迎来了黄金时期。

各省都在加大对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门是交通方面的建设。

西南地区公路的快速进展为本系统设计的可行性提供了保证。

第二部分:公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设计2.1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提供一种实现公路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包括公路面层、防渗层、公路垫层、集水沟、可置换的初级过滤系统、透水渗透填料、反滤积物、横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蓄水池。

其面层即为公路的表层,其与公路垫层之间为防渗层;公路垫层位于地层土壤以上,其上为防渗层,由防水材料制成,;在上述三层结构两侧,沿公路延伸方向挖有深沟,在该深沟内的地层土壤表面以及公路垫层的断面铺设有防渗层,该防渗层与上述公路垫层与可渗路面之间的防渗层连为一体;同时在深沟底部沿公路延伸方向设置有纵向排水管,在公路集水沟上设计可置换的初级过滤系统,能操纵路面带来的树叶、垃圾、油类和悬浮固体等污染物,纵向排水管周围用反滤织物填充,反滤织物上方为透水填料,透水填料表层为集水沟。

沿该纵向排水管延伸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连接一个与之交叉相通的横向排水管,该横向排水管伸出深沟以外,横向排水管的出水端连接到带有u型管的蓄水池。

可置换的初级过滤系统具有过滤、截污功能,而且能够多次使用。

本系统还能有效地操纵雨水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2.2附图讲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简易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讲明。

附图所示为本简易装置的横断面图,由于横断面对称,故只显示一侧。

图5 石漠化地区公路雨水收集系统总体图图中所示标号分不为:1、可置换初级过滤系统2、集水沟3、透水渗透填料4、反滤积物5、纵向排水管6、横向排水管7、带有u 型管的蓄水池8、面层9、放水层 10、垫层为了更好地讲明本系统的实施方式,我们做了挖方和填方的断面图 图7挖方断面图图填方断面图1、可置换初级过滤系统2、集水沟3、透水渗透填料4、反滤积物5、纵向排水管6、双向横向排水管7、面层8、防渗层9、垫层2.3本系统优点2.3.1纵向排水管在深沟底部延公路延伸方向设置有纵向排水管。

在该纵向排水管的管体上有小孔;纵向排水管通常采纳聚氯乙烯PVC 塑料管和聚乙烯PE 塑料管;纵向排水管管壁上方等间距(120°º)布设3排槽口或孔口,其开口总面积应为42cm2以上(可设直径10mm 、间距50mm 的小孔,每束每延米20个孔)。

纵向排水管管径按设计流量由水利运算确定,通常在在70-150mm 内选用。

纵向排水管的埋设深度应保证不被车辆或施工机械压裂,并应超过当地的冰冻深度。

在非冰冻地区,新建路面时,排水管管底常与防渗层底面(如图8)所示。

图8 纵向排水管断面图2.3.2横向排水管和反滤织物双向横向出水管选用不带槽或孔的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塑料管,管径与排水管相同。

其间距和安设位置由水利运算并考虑邻近地面高程和公路纵横断面情形确定,一样在50m-100m 范畴内选用。

出水管的横向坡度不宜小于5%,横向排水管的端头通过半径不小于30cm 的90°弯管与排水管相接,出水口的下方应铺设水泥混凝土防冲刷垫板。

埋设出水管所开挖的沟,须用低透水材料回填。

出水管外露管口用镀锌铁丝网或格栅罩住,以防杂物、植物等侵入,同时设置防逆水阀,防止水回流。

在上述纵向排水管周围用反滤积物(土工布)填充水填料的底面和外侧围以反滤织物(土工布),以防垫、基层和路肩内的细粒侵人而堵塞填料间隙或管孔。

反滤织物可选用由聚醋类、尼龙或聚丙烯材料制成的无纺织物,能透水,但细粒土不能随水一起透过。

土工织物可采纳无纺土工布,其单位面积质量宜为300g/cm2~500g/cm2,我们通过试验得反滤积物性能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反滤积物质量(N/m 2) 握持强度 (N ) 撕裂强度 (N ) 顶破强度 (N ) 刺破强度 (N ) O 95等效 孔径(mm ) 渗透系数(cm/s )≥300 ≥700 ≥250 ≥1350 ≥250 ≤0.21 ≥0.052.3.3透水填料和集水沟关于透水性水泥稳固碎石混合料,间隙率应≤20%,有效孔隙率应≤1 5%,渗透系数应≤1500m/d,7天浸水抗压强度≤3.5MPa。

集料与水泥的质量比可在9.0:1~10.5:1的范畴内选用,水泥用量≤160kg/m(实际用量由配比设计定),通过孔隙率、渗透系数和抗压强度试验后确定混合料配比。

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粒径4.5mm以下的细粒含量不超过1 6%,2.36mm以下的细粒含量不超过6%,为幸免带水排水管被堵塞,透水填料3在通过率率为85%时的粒径应比纵向排水管5的槽口宽或孔径口直径大1.0~1.2倍。

透水性水泥稳固碎石排水基层的集料级配以(表2)的级配为参考级配进行室内材料组成设计,下表是我们试验透水性水泥稳固碎石建议级配。

表2 透水性水泥稳固碎石建议级配粒径31.5 26.5 12.5 4.75 2.36 0.075 (mm)100 95~100 25~60 0~10 0~5 0~2通过率(%)透水填料上方为集水沟,集水沟顶部的高度略低于公路面层表面。

集水沟的内侧边缘可设在行车路面边缘处,有时为了排水管被施工机械压裂,或者幸免露肩铺面受集水沟沉降变形的阻碍,必要时将集水沟向外侧移出60cm~90cm。

集水沟底面的最小宽度,对新建路面,不应小于30cm;对改建路面,应能保证排水管两侧各有至少3cm宽的透水填料其间距和安全位置由水利运算并考虑临近地面高程和公路纵横断面情形而定,一样在50~100cm范畴类选用。

在挖方路段坡坡度按土质类不采纳1:1.0-1:1.5,梯形集水沟的底宽和深度不应小于0.4m。

受条件限制而需采纳矩梯集水沟形横断面时,应在顶面加带槽孔的混凝土盖板,这种情形要紧关于挖方路段。

可置换初级过滤系统周围的截水沟用防渗层铺设。

2.3.4可置换的初级系统所述的可置换初级过滤系统,能操纵路面带来的树叶、垃圾、油类和悬浮固体等污染物。

所述的初级可置换系统是由1-2mm直径的不锈钢编织而成的,栅空5-8mm,其形状为圆角的长方形,其大小由水利运算确定,滤料采纳洁净、坚硬而耐久的碎石或卵石,关于碎石其压碎值不应大于30%,最大粒径可为4-5cm,粒径4.75mm以下细料的含量不应大于10%。

所述的初级可置换系统确实是指在雨后能够把该系统拿出来,把里面的浮渣去掉,然后再次使用,里面放置碎石,不仅能更好地过滤公路路面带来的树叶、垃圾、悬浮固体等污染为,还能够节约本系统的成本,同时能够就地取材。

可置换的初级过滤系统边缘应与集水沟表面平齐。

2.3.5带u型管的蓄水池所述的蓄水池包括:可移动的盖板、u型管、冲刷垫板、排水管、水廊道、接水槽、沉水池、抽沙泵和抽水泵,u型管设在距离蓄水池底部不高的外墙上,排水管设也设在蓄水池的外墙上,如此能把余外的雨水排走,幸免造成对蓄水池的破坏,在蓄水池底部建立矮墙,该矮墙将蓄水池分隔成两个流水廊道。

在矮墙的两侧有水泥混凝土做成防冲刷垫板,或出水口的下方的蓄水池表面进行浆砌片石防护,应保证出水口的下方即为防刷垫板。

防冲刷垫板设置在蓄水池底部的表面。

所述的蓄水池带有u形管,目的确实是能容易测出蓄水池里德水位,为不锈钢制成,其管径大小在1.5cm-2cm内选用所述的带图蓄水池俯视断面图1蓄水池处 6板 2.3.6集水沟输送系统储存系统净化系统收集系统图7 雨水收集流程图实例1要紧用于挖方路段,要紧是在地下建立蓄水池,蓄水池在地下的深度要要考虑水压咨询题,为了更好地排水和排沙,抽水泵连接沉水池,抽沙泵连接沉水池;或者抽沙泵设置在沉沙池底部,抽水泵设置在沉沙池内离底部一定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