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闯关东

合集下载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摘要:从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大批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或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

他们挑着担子,带着无奈,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望,背井离乡,奔赴冰天雪地的关东,在那里开疆拓土,闯出了一段历史篇章关键词:闯关东;精神;内涵;影响“闯关东”,是中原地区对出山海关去东北地区谋生的统称。

“闯关东”最早起于清朝顺治年间,康乾时期曾一度禁止关内人去关东。

到了清末民初,关东再一次解禁,形成了一次空前的移民潮。

“闯关东”的百姓来源甚广,大都是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以及山东,但大多主要是山东人民一、“闯关东”精神的历史背景清末民初,山东地区人地矛盾明显加剧,加之连年的战争与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社会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

除仅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

”[1]然而关东又是另一番景象,它地广人稀,社会生活也相对稳定。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全面解禁东北,“闯关东”的人数便达到了峰值。

“闯关东”在当时形成了一股潮流,越来越多的山东人民进行“闯关东”,之所以称之为“闯”是因为这一路充满了挑战与未知。

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险路,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一命呜呼!但就是在这种条件苦楚的情况下,还是有许多山东人民通过海、陆两条途径进入东北。

陆路,从山东出发,要经过现在的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最终到达东北地区。

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闯关东”的大都是流民,穷人,陆路对于他们来说能节省一部分的开支;相比之下,海路就大大节省了时间,但由于没有很多钱,他们还是只能挤在甲板上。

从现在的蓬莱,烟台上船渡过渤海口,便到达了旅顺港,也就进了关东的属地。

山东人都有严重的安土重迁思想,他们选择如此远距离的,无依无靠的东北作为迁徙目的地可见当时他们遭受了怎样的苦难。

讨论内容电视剧《闯关东》成功之道与热播意义探析.

讨论内容电视剧《闯关东》成功之道与热播意义探析.

讨论内容:电视剧《闯关东》成功之道与热播意义探析一、《闯关东》剧情及热播情况2008年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性和较强思想性的电视佳作,该剧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力求真实还原那段悲怆、苍凉、恢弘、悲壮的民族血泪史。

该剧弘扬的一种“闯关东”精神,其实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动力之源。

故事在剧本策划阶段就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

《闯关东》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传奇色彩打动了观众的心,成为荧屏一大亮点。

这部开年大戏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热潮。

CSM全国测量仪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1月6日该剧前10集平均收视率达到5.9%,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5.2%,最高收视率(第10集)达到6.84%。

此成绩超过了前两年的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和《乔家大院》。

在东北及华北,该剧收视尤为火爆,前10 集平均收视率都在6.4%以上。

锦州、西安、沈阳、长春、北京、哈尔滨等城市,《闯关东》收视率都接近或达到7%。

《闯关东》在南方地区收视也表现不俗,在上海、广州、珠海、温州、湛江等城市的收视率都比前一部剧提升了26%以上。

在观众构成方面,《闯关东》在35岁以上成熟观众中极具吸引力,最大收视率超过8%;在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群体中收视率突破5.2%;在中高等收入观众中的最大收视率超过8%。

另外,《闯关东》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也双双丰收,《闯关东》创下一亿三千八百万元的广告标价,突破央视广告史上黄金时段的最高纪录。

正如该剧编剧高满堂所预言的:“《闯关东》的反响一定是个综合的,在历史学家、学术界、在民众间都会有一个很大的震动。

”据悉,山东已经开始筹建一条从山东到东北三省的闯关东旅游线路,而如《国家历史》等一些专业性的文化学术期刊也纷纷开始关注研讨“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

谈闯关东中的民族精神

谈闯关东中的民族精神

谈《闯关东》中的民族精神摘要:《闯关东》这部剧作通过朱开山一家背井离乡、艰苦创业闯关东经历,浓缩了1904年至1931年“九·一八”暴发的历史,在对一个一般人家闯荡历程的追踪中,完成了从小业到大业、从小人物到大英雄的塑造,从他们一般的生活历程中彰显出中华儿女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闯关东精神”;赞扬了中华儿女忠厚仁义、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歌颂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和睦共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电视剧《闯关东》通过来自山东农村的一般百姓朱开山一家背井离乡“闯关东”求生存,历经坎坷,饱受磨难,艰巨创业的奋斗历程,赞扬了中华儿女闯荡江湖,为生存、进展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国家、民族而不屈不挠、英勇抗争、抵御外侮,争取民族解放的高贵情怀。

剧中处处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什么缘故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久远不衰?权威的回答是:功在千年传承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诚如大学者张岱年先生所说:“民族精神乃是民族文化、民族聪慧、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价值目标、一起理想、思维法那么和文化标准的最高表现。

”《闯关东》通过朱开山一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一次次悲欢聚散,一场场苦难纷争,把传之千古、泽被现今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忠厚仁义、和睦共处、保家卫国、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一步步凸现出来。

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闯关东精神”该剧对历史脉络做出了纵向的呈现,对具体事件做出了横向的拓展。

通过朱开山一家在闯关东的历程中所参与的淘金、砍木、开矿、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片断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一般的山东家庭在地广人稀、肥沃荒凉的白山黑水间,在坎坷多难的命运中艰巨创业、生息繁衍,家业不断进展的历程,透射出闯关东的顽强精神,展现了中国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也确实是“闯关东精神”。

在朱开山的身上,咱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他是那个时期中国农人的典型形象。

浅析闯关东

浅析闯关东

浅析闯关东摘要:“闯关东”是17到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约定俗成的一种略称。

这次移民浪潮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它构成了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主体,使东北地区发展为一个移民社会。

关键词:闯关东历史探源影响现实意义一、闯关东的历史背景[1]关东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因为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

闯关东的历史事实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满清政府下达关闭山海关的大门开始,黄河下游一带的游民不断徒步跋涉进入关外的举动就被官方鉴定为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

为了保护满洲固有的风俗和八旗生计,清朝政府设定的隔离制度非常严酷,丝毫不允许汉人进入满洲的“龙兴之地”,哪怕是迫于生计的压力。

1860年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严重受挫,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能力日益削弱,与此同时沙俄不断侵蚀边疆,最终导致清政府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

“安土重迁”是“乡土中国”的典型特性,且这种特性根深蒂固。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黎民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这是“乡土中国”社会的一种“变态”。

关内人民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缘由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人口压力清代以后,山东、河南和直隶省人口猛增,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一度成为密度最高的省份。

据统计,华北冀鲁豫咸丰元年(1851)人均耕地4.46亩,1912年前后下降至3.66亩,1928年以后又下降到2.93亩。

耕地与人口的失调对华北农村压力极大,土地对农村人口来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生存没有保障的状态下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便成了必然。

2、天灾人祸据资料显示,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殃及鲁、豫、直省,山东省灾情在六分以上的村庄即达7161个,灾民逾700万人。

从该年到1912年清朝覆灭的56年中,山东省仅因黄河决口成灾的竟有52年之多,共决口263次,成灾966县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八国联军、捻军都曾波及华北地区,到民国时期,连年军阀混战。

《闯关东》观后感

《闯关东》观后感

《闯关东》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呐!这部剧讲述的是朱开山一家在闯关东路上的种种艰辛与奋斗。

他们从山东老家出发,一路历经磨难,只为了能在东北这片土地上谋得一份生计,过上安稳的日子。

朱开山这个角色,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身上有着山东人的豪爽、正直和坚韧。

在老金沟挖矿的时候,那环境恶劣得没法说,又危险又艰苦,可他硬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化险为夷。

他能在众多矿工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因为他有一身的力气,更是因为他脑子活泛,懂得察言观色,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生存的法子。

还有那文,原本是个格格,可家道中落,不得不嫁到朱家。

一开始我还担心她那大小姐的性子适应不了朱家的生活,没想到她不仅适应得很好,还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比如说,在处理和韩老海家的矛盾时,她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化解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大冲突。

她拿着擀面杖在那挥舞的样子,真是又好笑又让人觉得佩服。

传武呢,是个有血性的汉子。

他不喜欢被束缚,一心追求自由和真爱。

他和鲜儿之间的爱情,那叫一个坎坷。

两个人明明相爱,却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一起。

传武为了鲜儿,敢和家里对抗,敢去当兵打仗,这份深情和勇敢,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传杰就不一样了,他头脑灵活,做生意是一把好手。

从跟着夏掌柜学做生意开始,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他懂得察言观色,能揣摩顾客的心思,也能在生意场上和各种人打交道。

看着他一步步把生意做大做强,真让人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再说说朱家在东北的日子,那真叫一个不容易。

开荒种地,要和恶劣的天气作斗争,要防着土匪的骚扰。

好不容易庄稼有了收成,还得担心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可就算是这样,朱家也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是越挫越勇。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场景是,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把朱家的房子都快压塌了。

朱家人不得不全体出动,去清理屋顶上的积雪。

那寒风呼呼地吹着,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都咬着牙坚持着。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闯关东呢?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闯关东呢?

闯关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闯关东呢?闯关东,指在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中原地区的许多人被迫或积极越过山海关,至东北地区闯荡,开垦和定居的过程。

在传统意义上,关东是指由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为主的东北地区.由于该地区位于山海关的东部,因此一直被称为'关东”.'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一次伟大的移民壮举.从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前,以山东人为主的几千万华北人迁移到富饶的东北地区创业谋生.'闯关东”不仅为无数的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等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也为后人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们为何要'闯关东”?闯关东的人群中,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多,而其中山东为'最”.1911年,东三省人口总计1841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都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然高居不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接近2000万人,其中1927、1928、和1929年连续三年都超过百万人之多.规模如此庞大,难怪'闯关东”被人视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也被誉为'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壮举”.'闯关东”的浪潮持续了数百年,人们在惊叹其数量之大的同时,也会不约而同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关内人非要去闯入关东呢?尤其是清朝前期,'闯入关东”被认为是'违法现象”,那是要冒风险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还要去关东,是关东有吸引人去闯的东西?还是自身所在地有迫使自己离开的东西呢?安土种田,是中国农民的特性,可是人们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到底有什么迫切的理由呢?人口压力:清代'康乾盛世”以后,人口迅速增加.许多地方土地面积小,人口众多。

当时,社会发展不发达,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粮食产量也不足。

观看闯关东的个人领悟

观看闯关东的个人领悟

观看闯关东的个人领悟《闯关东》是一档历史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通过挑战各种历史题目,模拟历史事件的方式,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时代,了解历史文化、传统风俗,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回味那段人文。

我非常喜欢观看这个节目,每当推出新一季的时候,我总是第一时间去看。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学历史的人,但是我喜欢了解历史文化。

而且这个节目不仅能够带给我快乐和乐趣,更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文化。

节目中的每一道历史题目都是围绕一段历史事件而设置的,每道题目都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观看过程中,我经常会尝试着思考这道题目涉及到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事件发展过程等。

这样的思考过程,让我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慢慢地对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这种思考方式,也使得我对其他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探索兴趣。

例如,我经常会借助网络平台或书籍,去更深入地了解与历史相关的文化传承。

其次,这个节目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

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迅速,传统文化的衰败也成为了一种趋势,而这个节目恰是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

在节目中,很多环节都是涉及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例如神话传说、礼仪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一代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智慧的象征。

这些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元素,以各种方式被展示出来,这就让观众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让人感受到诸多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观看这个节目,让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复杂性。

在节目中,每个有关历史的问题都是具有普世性的,例如人性、道德、政治。

这些问题无论是在历史的哪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这就让人看到,历史文化是具有复杂性的,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思考和问题。

这也是我观看这个节目最大的收获之一,让我在观看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总之,观看《闯关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这个节目让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文化的复杂性。

闯关东读书心得

闯关东读书心得

闯关东读书心得我通过阅读《闯关东》这本书,对于那段真实而艰苦的闯关东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环境和人物。

通过对书籍的学习,我深刻领略到了勇气、坚毅和智慧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在读《闯关东》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该书生动地展示了在异乡谋生的困境和艰辛。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而远离故乡,来到东北闯关发展。

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遇到了各种困难,面对着既艰苦又残酷的生活条件。

他们不仅要适应严寒的气候,还要与当地人打交道,学会一门全新的方言。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够逐渐适应新环境。

其次,《闯关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书中的主人公展现了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们展现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不畏困难,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

正是这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使得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让我明白了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态度和信念的重要性。

此外,《闯关东》还出色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状况。

书中描述了当时闯关东的年轻人们是如何通过不懈努力逐渐改变东北的面貌的。

他们建立了各种行业和企业,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部分内容让我对闯关东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的探索欲望。

最后,《闯关东》一书给予了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更深刻理解。

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初到闯关东,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逐渐增长了见识和知识。

他们学习新技能、接触新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正是这种持续学习的精神,使得他们在艰难的闯关东时期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激励着我要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通过阅读《闯关东》,我不仅了解了闯关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还汲取了其中蕴含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历史的作品,更是一本让人深思和启迪的书籍。

我希望能够将其中的精神态度和学习方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闯关东摘要:“闯关东”是17到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约定俗成的一种略称。

这次移民浪潮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它构成了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主体,使东北地区发展为一个移民社会。

关键词:闯关东历史探源影响现实意义一、闯关东的历史背景[1]关东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因为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

闯关东的历史事实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满清政府下达关闭山海关的大门开始,黄河下游一带的游民不断徒步跋涉进入关外的举动就被官方鉴定为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

为了保护满洲固有的风俗和八旗生计,清朝政府设定的隔离制度非常严酷,丝毫不允许汉人进入满洲的“龙兴之地”,哪怕是迫于生计的压力。

1860年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严重受挫,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能力日益削弱,与此同时沙俄不断侵蚀边疆,最终导致清政府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

“安土重迁”是“乡土中国”的典型特性,且这种特性根深蒂固。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黎民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这是“乡土中国”社会的一种“变态”。

关内人民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缘由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人口压力清代以后,山东、河南和直隶省人口猛增,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一度成为密度最高的省份。

据统计,华北冀鲁豫咸丰元年(1851)人均耕地4.46亩,1912年前后下降至3.66亩,1928年以后又下降到2.93亩。

耕地与人口的失调对华北农村压力极大,土地对农村人口来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生存没有保障的状态下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便成了必然。

2、天灾人祸据资料显示,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殃及鲁、豫、直省,山东省灾情在六分以上的村庄即达7161个,灾民逾700万人。

从该年到1912年清朝覆灭的56年中,山东省仅因黄河决口成灾的竟有52年之多,共决口263次,成灾966县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八国联军、捻军都曾波及华北地区,到民国时期,连年军阀混战。

近代以来,无论是外国的侵略战争还是国内战争都为华北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3、东北地区人少地广,物资丰富东北地域广阔,人口稀少。

据史料记载,1840年东北人口总计约300多万,三省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13。

这一情况与当时的关内三省山东、河北、河南相比差距很大,而当时土地状况是东北的土地是华北的2倍,华北三省土地面积比东三省小一半,但人口总数是东北的10倍以上。

由此东北的自然环境就为人口稠密的华北人民迁移东北创造了广阔的地域条件。

4、文化的一致性[2]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虽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5、移民政策的推动鸦片战争之后, 清政府实际上对东北已经放弃了封禁政策,到光绪六年(1880)便公布了放荒、免税、补助的法令。

此后, 清政府和东北地方当局对移民一改过去的限制政策,采取了积极态度,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巩固边疆,增加国家税收。

二、闯关东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按照“闯关东”精神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 结合当代振兴东北的现实需要, 可把“闯关东”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3]。

1.开拓进取开拓精神是“闯关东”移民在新的环境压力下形成的。

“闯关东”移民背井离乡面对荒凉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压力下并没有消沉, 而是以生存的渴望, 坚强的毅力为支撑, 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一改过去安土重迁的心理和保守的性格, 以拓荒者的心态和性格去迎战艰难困苦, 在生存危机中奋发图强, 披荆斩棘, 风餐露宿, 筚路蓝缕, 把千里荒原变为肥田沃土。

开拓精神是“闯关东”移民深刻的文化基础与最具标志性的精神特征。

2.勤劳勇敢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还必须勤劳勇敢,理想才能实现。

勤劳是社会发展和一切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

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 配第说, 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是财富之父。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闯关东”移民素有勤劳的美德, 对勤劳勇敢的精神有深刻的理解。

“闯关东”移民到东北之后, 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 要想获得肥田沃地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充分发扬勤劳勇敢的精神, 加倍劳动。

“闯关东”移民在同自然和社会环境抗争中身体力行, 锻炼出了勤劳勇敢的精神。

3.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闯关东”移民的本色, 同时也是“闯关东”移民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绝对不行的, 在长途跋涉中, “闯关东”移民闯关, 四处闯荡, 风餐露宿。

“闯关东”移民在艰苦中探求, 与自然抗争, 与困难抗争。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闯关东”移民自觉的精神追求、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

自强不息是“闯关东”移民赖以形成、繁衍、生存、发展及自立于东北大地的直接动力和牢固基石。

在漫长的“闯关东”历史中, 只有自强不息, 奋发有为, 才能为生存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才能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 才能使“闯关东”绵延不断, 生生不息。

5.报本爱乡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闯关东”移民, 注重血缘亲情, 讲究家庭伦理和报本追源。

再加上离乡背井的心理情境, “闯关东”移民潜移默化地形成思乡爱家的情愫。

这种意识使“闯关东”移民都有一颗赤诚的故乡心。

无数“闯关东”移民, 经常向家乡寄钱, 带财物回乡过年探亲, 追忆祭拜祖宗。

他们还与山东老家的亲属、邻里、老乡保持着各种社会联系。

山东广大破产农民正是从“闯关东”老移民那里取得了各种信息、物质帮助而去投亲靠友, 靠“闯关东”谋生。

6. 诚实守信诚信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观念。

诚者,天之道也, 只有心胸坦诚、言行真诚, 才能使人受到感动, 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闯关东”移民笃守信用、诚实厚道、不蒙虚欺诈背信弃义。

“闯关东”移民能够恰当地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坚持义利统一。

7. 重情尚义齐鲁之地, 是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的核心就是义字。

“闯关东”移民重感情,讲义气,敢为知己者死, 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这是“闯关东”移民给人的鲜明印象之一。

有两个人物支配着“闯关东”移民的灵魂与言行, 一个是孔子, 一个是梁山泊的好汉。

孔子道德是“闯关东”移民内心的信仰, 梁山泊好汉是“闯关东”移民外在的言行。

山东人重情尚义, 敢打敢拼。

面对严酷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闯关东”移民把义作为联络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以义交结, 以义为群。

8. 同舟共济崇仁尚爱、乐善好邻是“闯关东”移民的优秀品格。

儒家以仁爱思想深刻影响了“闯关东”移民。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闯关东”移民大多看重家族观念和同乡情谊, 乡土情谊纽带把散布在东北的“闯关东”移民连成一个整体, 使他们能够相与协助, 同舟共济, 形成一个团体, 一人有难, 众人相帮, 在艰难中相互支持。

正是能够同舟共济, 闯关东移民有了开拓生产生活新领域的有力保障, 才能散居于东三省各个地区, 从事着各种业。

三、闯关东的影响1、有助于东北地区的开发[4]“闯关东”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 促进东北地区生产力的变革有着重大影响。

山东移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食问题, 减少了内乱之源, 有利于社会的巩固与稳定。

此外, 移民有利于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巩固与团结。

史书曰: 满汉旧俗不同,多经同化, 多已相类, 现有习俗, 或源于满, 或移植与汉。

2、孕育新的精神面貌移民的最初动机是谋取生路, 但是开发东北富源的实践却远远超出这一狭隘界限, 孕育出一种悲壮感人的文化精神, 具体表现为: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精神和启迪民智的文化开发精神, 这种精神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 但它所体现出的则是人类所共有的进取、创业精神。

3、融合醇厚的齐鲁文化“闯关东”逐渐成为具有山东特色的地区文化传统, 在齐鲁大地承传、沉淀、累积。

这种传统积淀越厚, 闯关东的内驱力越强, 闯关东越是普遍化, 这种地区文化传统越厚重, 形成一条不绝如缕的因果链。

流民扎根在关东, 这就意味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社会关系的扩大。

关东成为山东人的第二故乡。

在胶东地区, 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

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4、开辟新的文化特质关东文化研究的学者董鸿扬强调: 力辟荒芜的土地开发精神讲的是早期“闯关东”的移民或为旗人雇佣开荒或开垦土地, 体现出一种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使荒原变为良田。

这种力辟荒芜的土地开发精神还内含一种反传统性, “闯关东”的人们突破了安土重迁的传统念观念,在不自觉中创造出一种文化新质。

四、闯关东的现实意义1、政治建设的民主化[5]广大移民身上所具备的政治属性体现在他们越轨犯禁的迁移谋生过程中,正是这种政治属性引导他们不断诉求自己应有的政治权利,逐渐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在人民的正常诉求得不到合理回应时,更多的矛头应该是指向政治体制的,缺乏制度的保障,手无寸铁的流民只能铤而走险勇闯关东。

闯关东是一种对封建统治的挑战,他们以一种大无畏的勇者精神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打了头炮、开了历史的先河。

2、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东北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在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考察历史,流民在开荒拓地、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明新的生产工具,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流民们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逐渐培养和塑造出一种“闯关东”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事业中凸显出重要的功能。

2009 年,国务院批复7 个区域规划,东北的图们江区位列其中,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批准的唯一一个沿边开发区域,这正说明了东北的经济正在实现长足进步。

3、文化的多样化[6]文化在不断进化、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吸收借鉴,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和差异性。

历史上东北地区以游牧民族为主,游牧民族自古就彪悍勇猛,因而东北传统文化首先表现为崇武尚勇的特点。

移民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培育和创新的过程,清朝以来的大规模拓荒,使清朝文化中增加了以武力拓展疆域的成分,因而以移民开发为动力的“闯关东”文化构成了东北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形成的“大庆精神”创业文化也不可回避的延续了闯关东移民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精髓,即敢于创业和艰苦奋斗。

这些创业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市民社会的构建当前,社会的流动机制更加灵活,农民可以进入城市求生,其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广。

立足今天去思考闯关东的社会意义,除了正面的角度,还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反例启示今天的社会建设。

闯关东的流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勇闯关东,绝不是其强烈的社会意识驱使,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生存压力的迫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