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教案
初中课本生物圈的教案

初中课本生物圈的教案教学内容:生物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各种生物的图片。
4. 板书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圈是什么,包括什么内容,为什么生物圈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如此重要。
二、讲授(15分钟)1. 生物圈的定义和组成。
2. 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实践(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圈的调查和研究,每组选取一个生态环境,观察并记录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讨论(10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讨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生物圈的内容,强调生物圈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护生物圈,促进生物多样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圈的作文,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组成、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圈的方法等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生物圈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了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生物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作业:教学反思: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作业: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9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生物学》中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物圈”。
详细内容将围绕生物圈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掌握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功能及保护作用。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生物圈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提出问题:“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那么生物圈是什么呢?它对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功能及保护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生物圈现象,如森林、湖泊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生物圈结构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概念2. 生物圈的结构3. 生物圈的功能4. 生物圈的保护作用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生物圈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2. 答案:(1)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生物生存、繁衍和进行生命活动的区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生物圈的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
大气圈为生物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圈为生物提供水分;岩石圈和土壤圈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讲解生物圈知识方面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圈保护方面的新闻和资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圈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表格式)[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表格式)[1]](https://img.taocdn.com/s3/m/79809564f7ec4afe04a1df68.png)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七年级生物上《生物和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法治渗透教案

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课题教学教案册亨县坡坪中学:张银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生物和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2、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4、结合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爱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及食物网。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三、教学难点1、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里面,听到的是城市的喧嚣声,有没有机会到大自然中,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呢。
那我们想一下,大自然和所有的生物是一个整体呢还是相互分开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我们走进大森林里我们会看到、听到什么?生:我听到了风声、水声、昆虫声。
师:除了听到的,你还能感觉到什么?生:我感觉到还有阳光、树木、花、草。
师:那你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还有阳光、空气、水。
师:想象的很美,真是一片美丽的大森林。
现在我有了一个疑问,当植物落叶、动物死去后,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的遗体会堆积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吗?生:不会,它们会腐烂,会被分解。
师:对,森林中还有很多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
我们形象的称它们为分解者。
那植物和动物在森林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生:植物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能自己生产食物并供给动物食用。
动物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因为它们要靠吃植物和动物获得食物。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圈》教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生物教材第二章《生物与生物圈》的第一节《生物圈》。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的构成、生物圈的作用、生物圈的分类及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定义,理解生物圈在生物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圈的构成、作用及分类,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生物圈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生物圈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构成、作用及分类。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定义、特点以及环保意识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不同生物圈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圈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2. 知识讲解(15分钟)(1)生物圈的定义及构成(2)生物圈的作用及分类(3)不同类型生物圈的特点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圈的理解。
5. 互动讨论(5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提高环保意识?六、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定义、构成、作用、分类及特点2. 不同类型生物圈的比较3. 环保意识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圈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列举三种生物圈,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谈谈如何保护生物圈,提高环保意识。
2. 答案:(1)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范围,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例如:森林生物圈、草原生物圈、海洋生物圈。
特点见教材。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圈的理解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圈的现状,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细节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生物圈作用及分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设置与答案开放性二、重点细节的补充和说明1. 实践情景引入(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涵盖不同类型的生物圈,如森林、草原、海洋等。
生物教案:生物圈

生物教案:生物圈生物教案:生物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对生命科学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难点:生物圈中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以及生物圈稳态的维持机制。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生物圈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知识讲解:系统介绍生物圈的定义、结构层次和主要功能,同时辅以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生物圈中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或模拟实验,亲身感受生物圈的实际运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合实际案例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生物圈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与生物圈相关的思考题或调查报告,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讨论。
评价方式: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软件:利用生物学相关的电子教材和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实验器材:为野外考察或模拟实验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装备,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七、结论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教育理论指导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理论,有效学习是个体基于自己的学习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学应通过设置问题解决活动来激发学生思维,形成对知识结构的深刻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思考与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节知识内容的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这两条要求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为学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打基础,而后者是本节乃至本章知识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何才能真正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一要理解生物圈是生态系统,其内涵是: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在空间上是分开的,看似互不相干,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特点与生态系统的概念完全吻合,因此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二要理解“最大”,其内涵是:生物圈的范围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生物分布的空间,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恰当地引导可以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学会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科学的严谨性,善于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3)光对鼠妇生活分部影响探究的设计过程难点: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来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修改一、新课导入以熊猫为例,大家阅读一下课本中的“想一想说一说”然后想想当中的两道问题。
1.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些地区?大熊猫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2.地区有哪些适应于熊猫生活的特点?这些地方土质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假如这些地方没有空气、没有食物、没有水源等,仅仅是一片空旷的的土地,熊猫还能正常生活吗?(不能)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指其生活的空间,还包括了存在与生物周围,影响其生活和分布的各课题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课型新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不同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二)能力目标尝试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1.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素材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教学过程:修改1.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出示思考题。
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把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以及学校的花园等,都是生态系统。
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2.生态系统的组成(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资料分析”,组织讨论①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②树桩腐烂是由那些生物引起的?腐烂的树桩和苹果最终会消失吗?③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草被网罩起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①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②树桩腐烂是由于细菌和真菌引起的。
细菌、真菌将树桩和苹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给植物重新利用,所以树桩和苹果最终会消失。
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④在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各种生物外,还有那些组成成分?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作用?(④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以为,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无机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阳关、空气等。
)(2)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构建知识框架。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
3.食物链与食物网(1)谚语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教师:我们知道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统一的整体中,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而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三种常见生物,让学生们理顺一下,这几种生物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把关系图展示给大家,并描述这种关系。
教师以这一简单链条为基础,教会学生食物链概念和食物链写法。
在讲解中要强调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并且“”指向一定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并一直到最高级的消费者为一条食物链。
(2)组织活动“尝试正确书写食物链”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并判断自己所写的食物链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讨论:①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②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③通常怎样写食物链?④可以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3)组织学生进一步正确书写食物链,并引导分析食物链。
板书展示正确的草原生态系统食物链,引导进一步讨论:①你数出几条食物链?你是怎样数出来的?②这些食物链为什么会出现交叉?(学生回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食草动物的食物,而一种食草动物即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食肉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①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它们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②生产者(绿色植物)③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④不能,因为箭头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其方向总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学生尝试连接“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数出食物链的条数;逐一说出各条食物链。
(数食物链的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间停止。
)①大鱼体内有毒物质最多。
有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也不易排出,会在生物体内积累。
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过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
人类是否也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活动是否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呢?(4)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思考①那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最多?为什么?②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教师以食物链:草→兔→狐为例,4人小组进行讨论①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怎样变化?②兔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如某一种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者会先增加后减少,捕食者会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达到新的平衡。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分析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师提问:①在草原上适度放牧,草原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
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②这个例子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类捕杀鹰或狼使其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完全去除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同学们会联想到北方草地的现状,分析出草食动物会因为失去制约而大量的繁殖,最终草地退化,从而整个草地生态系统崩溃。
同学们也同样会认识到一种新的生物的加入也会打破这种平衡。
通过分析,同学们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链条关系存在,但是正如这条链的细线一样,这种保持平衡的能力是有限,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整个生态系统也要发生瘫痪的,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板书设计②人类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①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后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狐的数量会增加。
②不会,随着天敌数量的增加与食物的缺乏,兔的数量会相应减少;兔的数量减少又导致狐的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增加……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加①草原会被破坏,最后可能演变成沙漠。
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产者:绿色植物生物部分消费者:各种动物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土壤等三、食物链和食物网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学反思:课题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举例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来源:学|科|网]2.树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和职责。
教学难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素材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 1教学过程:修改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以及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的图片,并指导学生欣赏美丽多姿的生态系统。
学生质疑: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是否都存在于生物圈中呢?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存在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的范围教师提问: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存在呢?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学生思考,并归纳得出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km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km左右的深度,整个厚度约为20km.教师讲述: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
这一薄层的区域内,却生活着各种各样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
学生体会地球之大、生物圈之小。
教师提问:在这个约20km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成几个圈层呢?教师提问:(1)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些圈层?(2)在生物圈的每个圈层中各有哪些生物生存?(3)生物圈中的各个圈层是否是截然分开的呢?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在组内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这三个圈层却不是截然分开的,因为水圈中含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