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演变史的五个阶段

地球演变史的五个阶段地球演变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和环境的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个阶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地球的形成阶段。
大约在46亿年前,宇宙中的尘埃和气体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太阳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形成于约45亿年前。
在这个阶段,地球的表面温度非常高,有大量的火山活动和陨石撞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下来,形成了现在熟悉的地球。
第二个阶段是地球的原始大气阶段。
在地球形成后的数百万年内,地球被一个由水蒸气、氨气和甲烷组成的原始大气层所环绕。
这个大气层中没有氧气,但有着丰富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在这个阶段,地球上的生命还没有出现,但是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
这为后来的生命演化提供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早期生命的发展阶段。
在约4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这是通过化学反应在水面上形成的。
这些早期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如原核细菌和古菌。
它们在水中生存,并通过化学反应获取能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进化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第四个阶段是地球的氧气积累阶段。
大约在23亿年前,一些最早的光合作用细菌开始出现。
它们通过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和氧气。
随着光合作用的扩大,地球上的氧气逐渐积累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大气层。
这个阶段标志着地球上出现了更多的复杂生物,如海藻和叶绿素细菌。
最后一个阶段是地球的多样化生态系统阶段。
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开始迅速增加。
在这个阶段,海洋中出现了早期的多细胞动物,陆地上也开始出现了植物和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形成了各种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河流和海洋。
这个阶段也见证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和新物种的出现。
直到今天,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仍在不断变化和演化。
地球的演变史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它让我们了解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通过研究这五个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过去,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护地球的未来。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一、引言地球与宇宙是广阔宇宙中的两个重要存在。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宇宙则是包容地球的无边空间。
地球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地球与宇宙的起源、相互作用以及探索宇宙的意义等方面,探讨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二、地球与宇宙的起源1.地球的起源地球约于46亿年前诞生于宇宙深处。
根据现有科学研究,地球是由星云中的碎片逐渐聚集形成的行星。
地球上的生命始于约38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随后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了当今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2.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仍是科学探索的难题,目前学界主流观点是大爆炸理论。
据该理论,宇宙于约138亿年前由一次巨大的爆炸形成。
从此之后,宇宙不断膨胀,恒星、星系等天体逐渐形成,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宇宙景象。
三、地球与宇宙的相互作用1.地球对宇宙的影响地球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星球,其上孕育了众多生命形式。
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行与变化对宇宙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地球的大气层与宇宙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它不仅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辐射,也影响着宇宙中的星系演化。
此外,地球上的科学技术也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2.宇宙对地球的影响宇宙对地球则主要表现在它对地球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条件产生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气候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季节变化产生重要作用。
同时,宇宙中的各种天体现象,如流星雨、日食月食等,也给地球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与美妙。
四、探索宇宙的意义1.科学探索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追求着无尽的科学知识。
通过探索宇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与宇宙的起源、演化与命运,拓展我们的知识边界。
宇宙的探索也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创新与进步。
2.人类存在与发展宇宙的浩瀚与神秘都使人类感到渺小,然而它也证明了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不可忽视的价值。
地球是唯一我们知晓存在生命的星球,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的位置与使命,激发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世界物质的起源和演化

世界物质的起源和演化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对世界物质的起源和演化进行探索和思考。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不断开拓,我们已经逐渐了解到了物质的本质和演化规律,但这依然是一个庞大而充满未知的课题。
一、宇宙尘埃的形成在宇宙的早期,由于原始宇宙涌动、激烈的活动,一些质量非常小的物质颗粒形成了。
这些物质颗粒,随着宇宙本身不断的膨胀和扩张,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宇宙尘埃。
宇宙尘埃中,富含了各种元素。
其中,最丰富的是氢和氦元素。
这一点与地球上的元素分布有较大的不同,地球上的元素主要以金属元素为主。
二、星体的形成和演化在宇宙中,星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宇宙中的能量来源,也是宇宙中物质演化的主体。
星体的形成大多数都是通过原有的气体云和尘埃经过塌缩和聚集形成的。
而在这一过程中,能量释放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会加速气体云和尘埃的塌缩,从而进一步促进形成新星体的过程。
而对于星体演化的过程,则极大的受到其起始物质的影响。
如质量较大的星体,在演化过程中,可能会进化为白矮星、黑洞或中子星等不同类型的天体。
而质量较小的星体,则会演化成低温红矮星等。
三、地球和生命的诞生地球上的物质演化,可以说是宇宙演化的一个延伸。
地球上的物质来源来自于宇宙物质,但也有着一些与宇宙物质不同的特点。
首先,地球上的元素分布与宇宙物质有所不同,地球上的金属元素比例较高,而宇宙物质中氢和氦的比例是最高的。
其次,地球与宇宙物质相比更加稳定,这也为地球上的生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对于生命的诞生,也是地球上一个复杂而充满未知的课题。
但考虑到地球上有着适宜的环境、足够的时间和生命体所需的水、碳、氧等元素等有利因素,生命在地球上诞生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四、未来展望对于世界物质的未来,我们目前只能进行一些揣测和预言。
但可以确定的是的是,物质的演化过程永远不会停止。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系泊系统,而物质的演化则是这个系统不断运行、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年级语文宇宙生命之谜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宇宙生命之谜知识点
1. 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非常炽热、高密度的初始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不断膨胀。
2. 星系和恒星:星系是由大量恒星、气体、尘埃等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恒星是一种自行燃烧的天体,根据质量的大小,恒星可以分为不同等级。
3. 行星和卫星:行星是绕着恒星运行的天体,由固体和液体组成。
卫星是绕着行星等天体运行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4. 宇宙中的生命: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但科学家通过探测太空中的行星等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生命的线索。
5. 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的生命主要由细胞组成,根据细胞的结构和营养方式,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6. 生命的起源: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某种原始有机物,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最早的原始生物,进而演化为现在的生物多样性。
7. 生物的分类:为了对生物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科学家将生物分为五个大类: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和病毒。
8. 生物的进化: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产生新的特征和品种。
9. 生物的遗传:生物的遗传是指通过基因的传递,父母生物将自己的特征和品质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10. 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生物需要根据自身的生存需求,通过寻找食物、适应环境等方式保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宇宙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宇宙生命之谜的来源)

宇宙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宇宙是一个神秘而广阔的空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知的奥秘和可能性。
人类对宇宙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一直充满了好奇与探求,这个话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引发了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宇宙生命的起源,有一种主流的理论被广泛接受,那就是“大爆炸”理论。
据该理论,宇宙在约138亿年前由一个极其热密且高能量的点爆炸而形成,从而开始了宇宙的膨胀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逐渐冷却下来,物质开始聚集形成恒星、行星等天体,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生命的起源是一个更加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
目前,关于生命起源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原始生命”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化学反应逐渐组合形成了最早的生命形式,如原核生物。
这些生命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化,最终演化出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在宇宙中,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生命形式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也相互竞争、合作,推动着生命的多样性和进化。
从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再到人类这个高度智慧的生物种群,生命在宇宙中不断演化、进化,展现着无限的可能性。
尽管我们对宇宙生命起源与进化的了解还存在许多未知和谜团,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信心能够揭开这些谜团,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生命的奥秘。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将能够找到其他星球上的生命迹象,甚至与外星生命进行接触,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突破与壮举。
总的来说,宇宙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它牵扯着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也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无论未来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发现和惊喜,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并尊重生命,珍惜宇宙赋予我们的这份珍贵礼物。
愿我们能够继续探索、学习,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未知。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1)宇宙、天体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包罗万象,中国古代就有人做出了“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的概括。
宇宙是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总体。
目前人们所观测到的“宇宙”,总星系的范围约为200亿光年。
关于宇宙的起源,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假说。
后来由于出现了理论困难,诸如视界问题、量度问题、磁单极子问题等无法克服,从而导致了古斯暴胀宇宙论的产生。
按照这些学说,宇宙起源于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原始火球经过瞬时的大爆炸,膨胀而成。
当宇宙膨胀到原来的1050倍,像夸克、轻子、玻色子等最基础的基本粒子产生时,标志宇宙的形成。
(2)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是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迄今已有46亿年。
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
“冷”起源说认为,原始地球在形成初期温度是比较低的,后来由于压缩效应、冲击效应和放射性衰变,使原始地球温度上升,物理化学作用使物质形态相互转化。
当地球内部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构成地球的物质开始熔融、分化。
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下,铁、镍等重元素组成的物质开始下沉,逐渐形成地核,而较轻的物质硅酸盐等上浮形成地幔。
地幔进一步分化,更轻的物质从地幔中上浮到地表,形成原始地壳。
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
当地球内部重力分异时,大量气体放出地面,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附着在地球周围,形成原始大气圈。
其中主要成分是342NH CH CO CO 、、、和O H 2蒸汽。
地壳运动。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整个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的板块,板块不受海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限制,板块驮在地幔的软流圈上,随着软流圈的热对流发生移动。
因此,不仅大陆在飘移,海底也在飘移,整个地壳都由于板块的移动而进行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3)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
”这个定义是依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做出来的。
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看,蛋白质应该是指蛋白质和核酸两大类生物大分子的复杂体系。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PPT课件(初中科学)22张)

熔岩流 冷却、凝固 固态地壳 原始大气 温度降落、水蒸气凝结、汇流 原始海洋
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
科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逐步揭示了地球在 25亿年前至今的演变过程。
25亿~5.7亿年前的元古代,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 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出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 增多。
5.7亿~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 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 裸蕨类等生物。
牛刀小试
5.有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其他星球”, 他们的根据是( A ) A.在陨石中发现了有机物 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不可能形成有机物 C.在其他星球上已经发现了生命 D.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为该估计提供了证据
课堂小结
地
球 的
地球的演变
演
变
和
生
命
的 生命的起源
起
源
地球的形成 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
2.5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 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繁盛。
0.65亿年前至今的新生代,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 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 被子植物出现;人类产生。
2.生命的起源
自然产生假说
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
自然产生假说 化学进化假说 宇宙胚种假说
原始海洋
有机大分子物质(蛋 白质、核苷酸等)
过
程
原始生命(能生长、繁育、遗传等)
宇宙胚种假说
1959年9月,人们在落到澳 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发现了 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
原始生命物质可能来自外星球。
陨石坑
牛刀小试
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

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自然界中生命的出现和演化是一个充满奇迹和神秘的过程。
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宇宙的生命起源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现代科学逐渐开始揭开宇宙的迷幻面纱,寻找生命的初始来源。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生命起源的演化过程。
一、宇宙和地球的成因大爆炸是宇宙的始点,大约在138亿年前,宇宙从一颗旋转的点瞬间扩散开来,这是标志着宇宙诞生的一瞬间。
然后,太阳系和地球在距今约46亿年前诞生。
在地球成形后的千万年间,随着天体的碰撞,地球表面曾被巨石砸出过深坑,也曾有过化学反应和热液活动,地球开始形成最原始的有机分子。
二、生命诞生前的分子世界科学家们从最原始的有机分子入手,推测最原始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最初的有机分子很可能是一些小分子,如甲烷、氨、水等转化而成,比较重要的是在碳、氢、氧原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叫做核酸的分子。
如DNA、RNA等核酸分子具有复制自己的能力,并能把自身的信息通过蛋白质转导到其他地方,进而使生命产生交流和适应能力。
因此,核酸分子被认为是生命产生的先决条件。
三、原核生物的演化原核生物也称为古细菌和细菌,是生命演化的起点,是早期陆地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没有包裹在细胞核丝状体内,被称为原核生物。
最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需要一些化学物质保持形状,也没有细胞器,细胞内化学反应全都在液体溶液中进行。
原核生物属于单细胞生物,由于生活的原因,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习性,有些进化成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生物,有的成了盐湖中的生物。
随着时间流逝,原核生物逐渐演化出多种形态,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
四、真核生物的演化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包裹在细胞核与染色体上,与原核生物相比,其形态更为复杂。
大多数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各细胞通过分工合作,协调有序地完成不同的生化反应。
真核生物从普通的蓝菌转变为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的生态体系,其中包括了高等植物、真菌、动物等,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此外,彗星也是太阳系家族的成员,彗星在接近太 阳时,在背离太阳的方向拖着长长的彗尾,在天空中显 得十分美丽壮观。彗星沿着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轨道 上运动。彗星在运动中如果受到附近的大行星的引力摄 动,也有可能与大行星相撞。
23
行星: “八大”?“九大”?“十大”? “十二大”?
许多科学家认为太阳系有可能还存在着第10颗大行 星。这种看法是有依据的,因为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算 出太阳系的引力范围达4500天文单位,而九大行星的范 围仅在50天文单位之内。难道说,在99% 的太阳系引 力范围内,就什么天体都不存在了吗?况且,冥王星的 质量只有地球的1/400,这么小质量的天体根本不足以 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动产生那么大的摄动影响。所以 才推断出冥王星的外边还可能存在第10颗大行星。
1.大尺度的均匀和各向同性 这是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础,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 测结果已经证实宇宙学原理的正确性.即宇宙在大尺度上 一定是均匀各向同性,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对微波 背景辐射的精密测量进一步表明在10-4精度内宇宙是各 向均匀、同性的.
14
2.哈勃定律 从哈勃定律得到启示建立的大爆炸宇宙模型反过来可 以预言这种定律.它已被28000个星系的红移(或退行速度) 与距离的关系的观测数据所证实.
公共选修课
现代物理概论
1
第二讲
宇宙、地球、生命的起 源与演化
3
4
5
6
7
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
宇宙:泛指天地万物.中文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银河系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成.银河系中有2000亿颗以上 的恒星,厚10 4Ly(光年),银河系发光部分距离约70000Ly,银 晕直径10 5 Ly. 银河系外还有数十亿的类似银河系的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大约含1.0 x 10 11颗恒星,质量约为1.0 x 10 11个地球. 几种典型的宇宙模型:
自转周期 /s 3.68×104
公转周期 /s
特点
9.31×10 太阳系家族中, 8 体积第二大
天王星 25900 (Uranus)
海王星 (Neptun e) 冥王星 (Pluto) 24750 1200
14.63
17.22 0.0024 7.92×106 5.51×106
2.65×10 自转轴与公转轨 9 道面平行
2.10×107 1.94×107 8.64×104 3.16×107 8.68×104 5.94×107 3.54×104 3.74×108
运动最快的星
除日月外,全天候 最亮的星 火红色 1.太阳系家族中, 体积第一 2.亮度仅次于金星
20
半径 /km 土星 (Saturn) 60000
质量 /地球质 量 95.18
13
三、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成就 宇宙早期的温度极高,今天的温度已降到极低(绝对温 度3K).如此巨大的温度跨度是任何实验室条件都无法 办到的.但是人们可以把已有的关于粒子物理、核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以及其他的物理知识应用于不同的宇宙演化 阶段来预言各种宇宙学效应.例如,大爆炸核合成及微波 背景辐射等.通过多年的天文观测,这些预言已逐渐被证 实,从而成为大爆炸宇宙模型的有力证据.
15
4.大爆炸的核合成 大爆炸宇宙学认为最初的宇宙中,既没有分子,也没 有原子.第一批原子核是在大爆炸后10-2秒到3分钟 这一时间内,由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并遗留至今的.因而 预言了宇宙中轻元素的丰度(如氦的丰度约为25%,氢 的丰度约为75%).多年来人们对天体范围内的轻元素 丰度的观测结果,正好与大爆炸的预言相一致.从而成为 大爆炸宇宙学的最早证据. 5.微波背景辐射 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温度降低到3000K左右时,中 性原子将大量形成,光子与他们失去耦合,从而作为宇宙 中的一个独立组分存留下来.伽莫夫预言,这种作为历史 遗迹的背景光子应当可以在今天观测到,并估计出大约温 度为10K.
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如果谷神 星表层25%由水构成,那么其淡水含量就比地球还多。 齐娜简介 据《中国日报》报道德国科学家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 被天文学家称作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齐娜”比冥王星 的体积还要大。该研究报告发表在2日出版的《自然》 杂志上。 发现两年才被公布
美国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2003年在太阳系的边 缘发现了一颗行星,将其编号为UB313,命名“齐娜”, 直到2005年7月才向外界公布了这一发现。该行星与太 阳间的距离大约是冥王星和太阳间距离的3倍。发现者 从其亮度判断,这颗行星的体积应该比冥王星大,但由 27 于其位于太阳龄 宇宙既然是在一次大爆炸中诞生,那就可以谈论它的 年龄.大爆炸宇宙学预言宇宙今天的年龄约为150亿年, 宇宙中的结构,例如恒星、星系等,都是在宇宙形成以后 逐渐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年龄必须小于宇宙年龄.近年来, 人们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测定星系和恒星的年龄, 例如测量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在星体中的丰度等,最 后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即星系和恒星的年龄,都在 几十亿年的数量级,这与宇宙的年龄是相容的.
12
35分钟后,宇宙温度进一步下降到3亿摄氏度,核形成停 止了.氦和自由质子的质量之比大致保持在0.22~0.28这 一范围内.由于温度还很高,质子仍不能和电子结合起来 形成中性原子.中性原子大约是在大爆炸发生后30万年才 开始形成的,这时的温度已降到3 000摄氏度,化学结合 作用已足以将绝大部分自由电子束缚在中性原子中.到这 一阶段,宇宙的主要成份是气态物质,随着温度的进一步 降低,它们慢慢地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到109年后, 进一步形成各种星系,1010年形成恒星系统.这些恒星系 统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 宙.
10
根据哈勃定律和后来更多天体红移的测定,人们相信宇宙 在长时间内一直在膨胀,物质密度一直在变稀.由此反推, 宇宙的结构在某一时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产 物.因而1948年伽莫夫等人首先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学模 型. 二、大爆炸宇宙学模型 1948年,伽莫夫等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 关于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文章:提出宇宙是由甚早期温度 极高且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物质迅速膨胀形成的,这是 一个由热到冷、由密到稀,不断膨胀的过程,尤如一次规 模极其巨大的超级大爆炸.
17
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发展至今,特别是关于轻元素丰度的解 释和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说明大爆炸宇宙学模型正在走 向成熟.但这并不能说明该理论无可挑剔.相反,大爆炸 理论存在诸多包括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现已被暴涨理 论所解释)、奇性问题、磁单极子问题、重子不对称问题、 暗物质问题和宇宙常数等困难,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相信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必将进一步完善大爆炸 宇宙学模型.
1.爱因斯坦宇宙---静态有限无界(1917).根据广义相对 论.
8
2.费理德曼(苏联)宇宙---膨胀;收缩膨胀的振荡(1922). 根据爱因斯坦场方程一组动态解(两类膨胀解和一类振 荡解). 3.费理德曼-梅特勒(比利时)宇宙---膨胀(1927).根据河 外星系光谱红移.
4.拜迪、霍伊尔和戈尔德(英国)宇宙---稳恒态(1948).根 据完全宇宙学原理.认为宇宙密度不变,由于膨胀密度 变小,必须在引力场方程中引进物质创生项.该理论没 有奇点(空间、时间曲率为无穷的点)困难,但不能对3K 微波背景辐射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5.伽莫夫、古斯等人热宇宙---大爆炸.
5.20×10
9
7.83×10 离太阳最远,质 9 量最小的行星
21
太阳系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和众多的小行 星、彗星、流星以及弥漫的行星际物质。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 量的99.87%。 太阳系家族的所有成员都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 转。大多数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也有 少数的相反,金星、天王星和冥王星就是这样的“另 类”。
18
大爆炸宇宙
19
九大行星
半径 /km 水星 2440 (Mercury) 金星(Venus) 地球(Earth) 火星(Mars) 木星 (Jupiter) 6073 6378 3395 71400 质量 /地球质 量 自转周期 /s 公转周期 /s
特点
0.05
0.80 1 0.08 318
5.07×106 7.60×106
9
宇宙大爆炸理论介绍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最感兴趣和不懈 探索的问题.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但 宇宙的起源本身却是一个科学问题.20世纪以来,由于科 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对宇宙观测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重 大发现,从而逐渐建立起科学的宇宙模型棗大爆炸宇宙学 模型.
一、提出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背景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斯莱弗在研究远处的旋 涡星云发出的光谱时,首先发现了光谱的红移,认识到了 旋涡星云正快速远离人们而去.1929年哈勃把这种退行红 移的测量与星系的距离的测量结合起来,总结出了著名的 哈勃定律:星系的退行速度v与它的距离r成正比,即v= Hr.
24
谷神星简介
谷神星是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人类发 现的第一颗小行星,这颗叫谷神星的小行星,是 1801年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的,直径约 933公里,等于月球直径的1/4,质量约为月球的 1/50,又被称为1号小行星。初发现时被列为八大 行星之一。 据统计,太阳系中约有50万颗小行星和九大行星一 样绕着太阳公转,目前已登记在册的超过8000颗。 它们大多体积很小,最早发现的四大小行星(谷神 星(Ceres)、智神星(Pallas)、婚神星(Juno)和灶 神星(Vesta))中,谷神星是最大的一颗,通常被称 作『伟大的母亲』。这种称呼,就是来自那些遥远 的罗马神话。 25
11
根据这一学说,在宇宙的最早期,即距今大约150亿年前, 今天所观测到的全部物质世界统统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 围内,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开始后0.01秒,宇宙 的温度约为1000亿摄氏度,其物质的主要成分为轻粒子 (如光子、电子或中微子),而质子和中子只占十亿分之 一.所有这些粒子都处于热平衡状态.由于整个体系在快 速膨胀,因此温度很快下降.大爆炸后0.1秒,温度下降 到300亿摄氏度,中子与质子之比从原来的1下降到 0.61.1秒钟后,温度已下降到100亿摄氏度.随着密度 的减小,中微子不再处于热平衡状态,开始向外逃逸.电 子棗正电子对开始发生湮没反应,中子与质子之比进一步 下降到0.3.但这时温度还太高,核子仍不足以把中子和 质子束缚在一起.大爆炸后13.8秒,宇宙温度下降到30亿 摄氏度.这时质子和中子已可形成像氘、氦那样稳定的原 子核.化学元素从这时候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