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质量分析一、总体评价今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的命题,涵盖知识面广,重视基础,命题形式富于变化,既有常见的选择、填空题,又有材料题,还有图中学史,及问答题。

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材料等能力,难易适中,兼顾到了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二、具体分析全卷分两种题型,即:选择题、非选择题。

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15小题,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图表、问答题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

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

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如选择题3、8、11等题,不仅涉及面宽,且命题形式新颖,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

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

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均是七年级上册后半册书的重点内容,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

同时材料分析题和图中学史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平时基础扎实,此题根本不用死记硬背,一看就能很容易答出来,否则,不能把知识系统化,只知一味死学的孩子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三、今后教学措施1、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七历史试卷分析

七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报告清华中学杨娜一、命题意图本次历史期末考试的目的是检测本学期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出题方向以《课程标准》为主,以历史课本为辅,题目类型紧贴中考的题型,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本次考试既能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中考题型,一举两得。

通过此次考试,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以便日后教学予以加强。

也使得教师在这次考核中,了解到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及加强的问题,使日后的任教更加得当,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试题分析本次试题由客观题(选择、填空、)和主观题(读图题、材料分析、探究题)构成,其中客观题占65分,主观题占35分,试题突出了七年级历史教材的重、难点,题量和题目难度适中。

客观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主观题属于难度较大的部分,需要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所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去回答,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问题设问跨度小,主要针对本册重点内容所提出,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例如选择题第8题:“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的最高学府太学,你将在这里学习()?”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推行的“独尊儒术”措施的理解和知识的前后联系。

又如第18题:“《教育论坛》招聘主持人,哪位历史人物最适合?”则是考察学生在识记孔子的思想主张的同时,还不能忘记他是大思想家、教育家,并根据题目灵活作答。

三、考试效果及成绩分析本次考试实考人数:1752人总分:118162 平均分:67.44 及格数:1188 及格率:67.81% 优良数:585 优良率:33.39%此试卷满分100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选择题和填空题得分率高,材料分析等主观题得分率较低。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篇一」本次考试我们采用的是我校自己出的试卷,试卷还是很符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的,不管是从试卷的难易程度,还是从试卷的适应范围,还是切合中考题型等方面,都是质量不错的,既能检测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太难而丧失学习兴趣。

但本次考试的历史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较细,有重点,感觉整体很好,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本次考试的试卷:一、历史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历史期中考试全校参加27人,及格的24人,50分以上的3人,40分以上的10人,24分以下的3人初一历史期中考试卷,最高分57分,最低分19分,平均分37分,及格率72%。

从总体上看,要求识记的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要求理解部分的内容相对较弱。

从题目上看,选择题的正确率比较高,材料题中22题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的思想家是谁?他是那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题变相考查了诸子百家的学派、代表人物。

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

第21题分封制在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由于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低,导致写不出完整通顺的答案。

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或不能熟练运用,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表现尤为突出、历史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准确。

2、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

如相当部分选择题的错误,纯粹属于审题不细心所造成的。

3、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过死,灵活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尤其表现在对课本上的一些变式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搬硬套,照猫画虎,因而得分率较低。

4、态度不端正。

表现在字迹马虎潦草,随意性大,写错的地方乱涂鸦,卷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错别字太多,综合素养差。

试卷中部分学生答题态度不认真,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字体工整。

二、改进建议:针对这次考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觉得今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认真备好一堂课。

七年级上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历史试卷分析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包括成绩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2部分,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对于正确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都至关重要。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历史试卷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上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一一、试卷的评价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45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

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一第二学期教科书中。

大部分都是考察学生的能力。

3、试卷的基本特点:(1)依纲据本。

命题依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

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初一5个班,总体考试成绩:6.1班:平均分43.8,优秀率0,及格率为17.4%;最高分80分;最低分9分6.2班:平均分42.4,优秀率0,及格率为11.4%;最高分84分;最低分14分6.3班:平均分39.5,优秀率0,及格率为6.8%。

最高分76分;最低分16分6.4班:平均分43.2,优秀率0,及格率为13.6%。

最高分80分;最低分15分6.5班:平均分44.4,优秀率0,及格率为15.9%。

最高分76分;最低分19分5个班平均分差距不大,但及格率差距较大,对于初一年级来说,6.3班的成绩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

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

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初中历史试卷分析范文(通用7篇)试题分析是指根据学生对每一试题的答案,对试卷进行分析研究,并作整体性评价。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试卷分析范文(通用7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篇1一、试题分析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内容。

3、试卷的基本特点:(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情况分析: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

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

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但通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

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如选择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一、命题思想
本次试卷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重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情分析
1.题型:本试卷分为选择题、改错题、材料题、综合题四大类型,题目设计精巧,考查全面,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

2.难度:试题难度适应中考的要求,紧扣教材重点进行出题,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尚不能完全适应这类题目。

3.范围:本次期末考试范围是历史七年级上册,试题对基
础知识的考查是主体内容,且重点突出,符合新课标要求。

三、题型分析和总体评价
1.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学生回答情况较好,但失分率较高,需要加强学生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事件与事件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比较。

2.改错辨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判断历史是非的能力。

部分题目新颖,能够很好地考察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上是本次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的质量分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考试质量分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考试质量分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考试质量分析初一上学期的课程已经结束,现将本次教学质量成果作如下分析:一、试卷基本情况试卷为冕宁县统考卷,考核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史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掌握。

试卷涵盖广,考察基础知识最多,总体难度不大。

卷面结构为:选择题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非选择题(4-6个小题),共50分。

共计100分,时间60分钟。

二、学科成绩分析七年级8班七年级9班在本次测验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及格率高,优分不优。

对试卷做了分析后,发现以下问题:1、选择题部分,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考察,但选择题部分也是失分比例最大的在部分。

在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中,对时间、人物的重大历史事件考察最多。

这说明学生对细小知识点还没有掌握,还有就是我自身对知识点理解及传达还不到位。

2、在非选题中,在平时测验中,个别学生能做到拿满分。

但此次测验结果却不尽人意,没有满分,且大多数同学失分仍然严重。

究其原因:学生对知识掌握、记忆不牢。

不会转换概念,比如意义、作用、地位这一类问题。

此外,最可惜的是学生在作答过程当中,出现错别字。

三、具体改进措施1、提高学生做选择题能力。

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细化和落实细节知识点,采取一问一答方式,强化学生记忆。

②训练学生解题技巧,比如教会学生审题,弄清题目考点。

③定时测验。

2、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高非选择题分数。

在非选择题中,存在“活”的题,比如考察历史事件一类,应教会学生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从事件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几方面去理解历史事件,并学会找几个历史事件下的共通点,类比记忆,让学生作答时有话可说。

3、规范学生大题大题格式,注意使用关键词列出,再分点踩点大题。

4、避免最不该丢分的情况:出现错别字。

我准备在行课过程中,对易错字、高频考点,进行特别强调,适当地进行纠正错字训练。

历史七年级上期末质量分析

历史七年级上期末质量分析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分析报告
非统一阅卷学科
一、检测数据统计
1.全卷数据统计
2.分数段统计
二、检测结果分析
1.优势分析
2.问题分析
三. 问题综述及改进措施
1.知识方面
要求实记的知识没有记住;看书不细致,对书中细节不了解;缺少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不能综合运用、灵活运用。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看书,在今后的教学中经常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脉络和知识网。

2.能力方面
还不具备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材料的能力;个别学生识图能力较差。

今后课堂上多设置问题,给学生思考锻炼的机会,多看地图,培养识图能力。

3.其它方面
加强课堂管理;备课做到精细;坚持记笔记,并定期检查。

加强平时的知识检测,做到及时复习,即使巩固住。

四、对本试卷的评价及建议
1.评价
本套试卷知识面考察广泛,几乎覆盖全书,重点突出;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题型多样,包括单选、改错、识图答题、史料分析等。

2.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为宗旨,严格按照《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教材为基本点,把考察知识转化为检查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

本次试题彻底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一、试题评价及特点
本次试题分为四个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和探究题。

本次试题既遵循了新课标要求,又注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知识储存量,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1、注重对历史基本概念、基本史实的考核
历史基础知识是构建历史思维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源泉。

如第1题、第3题、第8题、第11题、第12题、第21题,考察学生对元谋人、原始农耕、青铜器、商鞅变法、黄帝陵、都江堰等基本概念、基本史实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2、贯彻多元史观理念,鼓励多元历史思维
试题潜在导向性为引导运用不同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发现历史规律、诠释历史。

如第16题、第22题(1)中“唐代诗人胡曾的咏诗诗《流沙》中的诗句描绘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政治局面?”,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平民分别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学生可以从唯物观、发展观等多个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发现历史规律,从而诠释历史。

3、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感
试题在题材选取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现实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鼓励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如第21题(3)中“谈谈我们可以从上述人物中汲取哪些智慧?”,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4、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整套试卷考试分值得当,考试时间合理,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情出发,提问方式简单明了,基本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递进;从学生角度出发,重视情境的鲜活,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另外,本次检测学生的总体情况一般,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扎实,但没能够将本学期的知识点尽数掌握,综合应用能力不强,阅读量大,有的同学还不太适应,对历史答题技巧还没掌握。

本次试卷共分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四道答题。

第一道题:选择题。

本题分为20道选择题,总分40分。

选择题除了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典型考察历史基础知识的有第1、2、3、8、10、11、12题,此外第5题、第13题、第19题失分最为严重,这些题都有一个特点,即考察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如第5题考察历史学习方法,归纳三个图片文物,可以得出的结论;第6题考察的是中国最早具备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第11题的考察内容为两幅图片,关于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共4个选项,4选3,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知识。

第二道题:简答题。

共三题,分值为10分。

第一小题是历史遗址承载的历史价值,任选一组进行简要阐述。

此题作答比较容易,直观性强,易得分。

第二小题考察的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此题通过四则名言来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第三小题是谈谈我们可以从上述人物中汲取哪些智慧。

考察拓展应用层面,要求学生会学以致用。

第三道题:材料解析题。

共两个题,第1个题为14分,第2个16分,共30分。

第一个题共3小问。

第一问是商鞅变法有关材料,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平民分别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着重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影响分析,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第二问是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哪一家?如何看待“重刑”思想?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上有点难度,回答问题比
较简单。

第三问商鞅被害,新法没有废止,说明了什么?此题考察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如何,能不能灵活应用。

第二个题是考察春秋战国方面。

围绕这个主题出二个材料,设计了四个问题。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考察学生对春秋时期特征的识记理解情况,但是材料很含蓄。

第二问分析“诸侯强并弱”产生的影响。

考察学生对诸侯争霸的影响的识记,学生对材料看的不透,理解能力还不够,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欠佳,思维的逻辑性不强,需要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

第三问根据材料二,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第四问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两问考察学生对战国时期出现原因分析,需要概括回答,难度较大,大多能回答不理想。

第四题:探究题。

此题分四个小题,总分20分。

围绕西周到秦的变化来设计。

此题着重考察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让学生自己学会梳理历史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失分情况也最为严重。

第一小题指出图一、图二实施的政治制度,并回答变化说明了什么?第二小题图二提供哪些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

此题的综合性强,首先要会读图,从中读懂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第三小题分析秦朝相对于西周发生吧怎样的改变?有的同学看不明白图,不会分析之间联系,不会去联系课本知识。

一方面考查内容源于课外,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线索自己总结相关知识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

三、存在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功较差。

时间类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应强化对重要时间知识点的记忆训练。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较普遍。

应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记各种知识点,避免混淆。

3、审题不明,归纳总结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不理想,还需在日常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题缺乏条理,缺乏答题技巧,知识点不能学以致用。

这个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慢慢养
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提高逻辑分析能力。

5、学生知识面窄,对社会和时事的关注度低,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和社会情况,从中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客观情况。

三、改进意见
1、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历史成绩的好坏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是否牢固。

从本次考试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很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很不牢固,对时间的记忆不清楚,写错别字,我们要把握课标要求,夯实基础知识,注意历史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对时间的记忆积累,同时还要注意历史史实的阅读,努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2、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同时注意对重点历史事件的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重视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要注意方法、思维的训练,也要重视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记忆方法。

3、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综观历史考试,历史不仅是基础,更是一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用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历史分析的能力。

4、重视答题训练,提高学生答题能力
对历史试题的答题能力不是天生具来的,是靠后天不断的积累训练的,在让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方法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不断训练中掌握基本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6、加强对时事新闻和时事政治的关注,在工作中能够兼顾全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

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使书本知识与时事新闻有机结合起来,在平时教学中要进一步把握好具体目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注重历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理解、表述和应用能力,制定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