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ppt精品课件37

【评析】以今天的眼光看,孔 子“先富后教”之见,是颇合 唯物主义思想的。治国的最高 境界应是“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共同发展。冉有善追 问,孔子善巧答;问者求知心 切,答者思想深邃。师生互动, 可谓绝妙。
冉有(前522—前489), 名求,字子有,周朝春秋末 鲁国人。是孔子的直系(第 一代)弟子,比孔子小29岁, 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 名,多才多艺,曾做过鲁国 贵族季孙氏(鲁国的正卿, 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的家臣。 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后 封徐公。冉有出身卑微,性 格开朗,秉性刚直。
端木赐,字子贡,(前520前456)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 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 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 巧辞,善于雄辩。他还善于 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 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 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 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 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 共守了六年.
【评析】此段也是本篇的纲领所 在。孔子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而 不太赞成外在的强制的约束,这 是他人道思想的体现。内因是变 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事实上一个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 办法,是内心里有强烈的道德感 和羞耻感。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 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 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 家中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法治也是必要的,以法治国与以 德治国并非是对立矛盾的。
【2· 1】子曰:“为政以德,譬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 “用” 的意思。正常语序应为:以德为政, 即统治者应该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 即“德治”。介宾短语后置句
2以德”的 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 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 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 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 峻法。
论语第一课《为政以德》课件 (54张PPT)

总结归纳
当政者以身作则
办法5:
“羿、奡”“禹、稷”
恃德者昌,恃对力比者,亡
突出“
”的政治观点
提出问题
论点:为政以德
论据1:“刑”“德”对比,突出“德治”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富-教”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论据3:“食-兵-信”递进,突出“德治”重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
民富,君(国)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点: 为政以德
论据1:“刑 ”德“ ”对比,突德出治“
重要
分析问题
论据2:“庶 富- 教- ”递进,突出德“治
要
论据3:“食 -兵 信- ”递进,突出德“治
要
如何实施德政?办法1: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重 ”重
办法2: ①反对战争;②主张均平
解决问题
办法3: 反对聚敛和破坏礼制
办法4: 民富,君(国)富
论语为政以德课件

为政以德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读准字音
冉有仆 富庶 颛臾 盍彻乎 羿 浇奡
恪守 千乘 南宫适 后
通假字
“共”通“拱” “道”通“导”
“与”通“欤”精选完整ppt课件
2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2·1)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柔远人,消除内忧外患。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特殊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尓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是谁之过与?
特殊用法: 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精选完整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孔子为何不同意伐颛臾?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寡”是人口少,“贫”是财富少,属 于国力发展问题;“均”是贫富差距小,属 于社会公平问题;“安”是安定,属于国家 安全问题。发展当然是硬道理,但贫富差距 过大就会带来社会问题。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解决好公平问题
和安全问题,“远人”就会归顺。如果没有
解决好公平、安全问题,“远人”就不会归
服。不归服怎么办?只能自修文德,才好怀
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
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
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
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
以孔子要坚决反对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 主要思想: 以德从政、以礼从政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读准字音
冉有仆 富庶 颛臾 盍彻乎 羿 浇奡
恪守 千乘 南宫适 后
通假字
“共”通“拱” “道”通“导”
“与”通“欤”精选完整ppt课件
2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2·1)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柔远人,消除内忧外患。
精选完整ppt课件
15
特殊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尓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是谁之过与?
特殊用法: 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精选完整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
孔子为何不同意伐颛臾?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寡”是人口少,“贫”是财富少,属 于国力发展问题;“均”是贫富差距小,属 于社会公平问题;“安”是安定,属于国家 安全问题。发展当然是硬道理,但贫富差距 过大就会带来社会问题。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解决好公平问题
和安全问题,“远人”就会归顺。如果没有
解决好公平、安全问题,“远人”就不会归
服。不归服怎么办?只能自修文德,才好怀
治偶像是周公旦,其毕生使命是“克己复
礼”,恢复周公所制定的“礼”。孔子认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作为
一个大夫,却以下犯上,居然攻打周天子所
封的颛臾,这是对孔子政治信念的挑战,所
以孔子要坚决反对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 主要思想: 以德从政、以礼从政
《为政以德》课件

中庸思想
01
中庸思想概述
中庸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主张在处理问题时应该
采取适中的原则,避免过度或不及。
02
中庸思想的内涵
中庸思想认为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适中的态度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
效果。同时,中庸思想也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ຫໍສະໝຸດ 03中庸思想的意义
中庸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平衡和稳定,有助于促
《为政以德》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政治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为 后世的道德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政以德》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影响,它启示我们 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应注重道德建设,以人为本,实现社 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
02
《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概述
仁爱思想是《为政以德》中的重要思 想之一,它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对 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福祉。
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爱思想的意义
仁爱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 义,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 的权益和福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 平与正义。
仁爱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慈、关爱和 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尽可能地减轻 百姓的负担,增进百姓的福祉。
通过道德规范和准则,约束公职人员的行 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启示:如何借鉴《为政以德》
传统与现代融合
将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政治文明相结合,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治理模式。
德法并重
在法治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中 的作用,实现德法互补。
榜样力量
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课件

儒家道德观与现代社会的 融合
分析儒家道德观与现代社会的 契合点,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 中践行儒家道德观。
案例分析与实践探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 为政以德”思想在实际工作中 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探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 和工作中践行“为政以德”的 理念。
课程总结与展望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展望“ 为政以德”思想在未来的发展 前景,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和探索。
学习成果
学生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德治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德治理念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同时,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使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学 习过程,加深对德治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培育“四有”新人
通过课程学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会主义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传播“为政以德”的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持 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课程内容与安排
“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 与意义
深入讲解“为政以德”思想的 起源、发展和内涵,阐述其在 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为政以德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应注重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 企业文化,强调道德、诚信等价
值观念,提高员工道德素质。
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 境保护、公益事业等,树立良好的 企业形象。
建立道德规范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规范 员工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 氛围。
04
为政以德实践案例分析
古代为政以德实践案例
为政以德公开课PPT课件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 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那 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 围。”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 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 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 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 故事背景:鲁国的三家(史称“三桓”, 即鲁国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 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 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 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 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 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 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 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 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
太史公曰:《传》(《论语》)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an1如鄙人,口不能 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 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那 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 围。”
•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 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 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 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 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 故事背景:鲁国的三家(史称“三桓”, 即鲁国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 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 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 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 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 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 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 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 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
太史公曰:《传》(《论语》)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an1如鄙人,口不能 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 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为政以德优秀公开课PPT课件

政(政令)和刑(刑罚) 对比
德(道德)和礼(礼教)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 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 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小结: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 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 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 遵守。
思考: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 人民,孔子持什么态度?
孔子不赞同,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 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 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 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 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 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 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 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 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 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 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子欲善而民善矣:形做名,善道;形做动,从善。 风:名词做动词。好比风 草:名词做动词。好比草
上:加
偃:倒伏,这里比喻被感化。
孔子两次言政
2.20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 教不能,则劝。
——主张爱民、举贤、教民
•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由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 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 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 幅都不长。
德(道德)和礼(礼教)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 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 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小结: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 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不会有羞 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 遵守。
思考: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 人民,孔子持什么态度?
孔子不赞同,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 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批评冉有搜刮民财行径。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 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 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 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 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 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 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 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 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 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子欲善而民善矣:形做名,善道;形做动,从善。 风:名词做动词。好比风 草:名词做动词。好比草
上:加
偃:倒伏,这里比喻被感化。
孔子两次言政
2.20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 教不能,则劝。
——主张爱民、举贤、教民
•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由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 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 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 幅都不长。
《为政以德》ppt

又讯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加第二大党保守党的支持率继续攀升 ,已经领先连续执政12年的自由党13个百分点。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 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传统文化爱好者胡祖尧老人根据曲阜市档案 馆提供的信息,从国家图书馆得到了一张报道诺 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的《堪培拉时报》(1988 年1月24日)复印件,该报一篇名为“诺贝尔奖获 得者说要汲取孔子智慧”的报道说,从事等离子 物理学研究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 斯·阿尔文在1988年1月举行的主题为“面向21 世纪”的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会上说:“人 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 孔子的智慧。”
13.9章:富民、教民 12.7章:富民、正己 1.5章:正己 16.1章:正己 11.17章:举贤(去恶) 12.9章:富民 13.6章:正己 12.19章:正己、教民 2.20章:正己、教民、举贤
14.5章:正己
从政思想 以德为政
:
以礼为政
从政手段 :
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
为政以德现实意义的思考
客观地讲,无论有什么样的原因,官员说话不算话,承诺不兑现,都应视 为不讲诚信、官德缺失,偶尔一次,或是无心之过,可以原谅,但若是频频食 言,那么官员的品质就值得怀疑,就真该讨论他(她)是否该继续担任这一职
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取信 于民必须诚实无欺,讲究信用 。 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 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 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 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家训
任人唯亲 任人唯贤
黑龙江省长喝哈尔滨恢复供水后第一口水 11月27日18时,在哈尔滨市民庞玉成家中,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从容地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 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传统文化爱好者胡祖尧老人根据曲阜市档案 馆提供的信息,从国家图书馆得到了一张报道诺 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的《堪培拉时报》(1988 年1月24日)复印件,该报一篇名为“诺贝尔奖获 得者说要汲取孔子智慧”的报道说,从事等离子 物理学研究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 斯·阿尔文在1988年1月举行的主题为“面向21 世纪”的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会上说:“人 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 孔子的智慧。”
13.9章:富民、教民 12.7章:富民、正己 1.5章:正己 16.1章:正己 11.17章:举贤(去恶) 12.9章:富民 13.6章:正己 12.19章:正己、教民 2.20章:正己、教民、举贤
14.5章:正己
从政思想 以德为政
:
以礼为政
从政手段 :
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
为政以德现实意义的思考
客观地讲,无论有什么样的原因,官员说话不算话,承诺不兑现,都应视 为不讲诚信、官德缺失,偶尔一次,或是无心之过,可以原谅,但若是频频食 言,那么官员的品质就值得怀疑,就真该讨论他(她)是否该继续担任这一职
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取信 于民必须诚实无欺,讲究信用 。 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 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 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 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家训
任人唯亲 任人唯贤
黑龙江省长喝哈尔滨恢复供水后第一口水 11月27日18时,在哈尔滨市民庞玉成家中,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从容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 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 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愚谓以人情而 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 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 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 以危急而可弃也。” 9
(5)【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1·5 )
为政以德
.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即德政主张的策略)?
.
2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2·1)
——对统治者的要求:敬、信、节用、爱民
【评析】 本章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 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以民为本”, 就是主张治理国家要为人民负责,要取信于 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 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 ,要合理利用民力等。10
(7)【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 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你认为“政”和“德”、“刑” 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 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
5
孔 子 “
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 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
政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
以 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
德” 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思
想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
的 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
局 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
限 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性 服务的。
.
6
(3)【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13·9)
——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
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
了儒学的人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
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 能存在下去了。
8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 民”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 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 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12
(9)【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13·6)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
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
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
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
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
.
3
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主张德治、礼治,将之与法令、刑法比较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 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 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 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 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 该的,却忽视了刑政、法制. 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4
——统治者应“正身”
【评析】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
身,才能使民信服。这也是“德政”
的体现。
.
13
(1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统治者应注重道德的感召引导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 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 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 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 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
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
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
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
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
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
其他学生去声讨冉求。 .
11
(8)【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 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12•9)
——建议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藏富于民。
——先富民,后教民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
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
.
7
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4)【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 )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 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 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
14
(11)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 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
(5)【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1·5 )
为政以德
.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即德政主张的策略)?
.
2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2·1)
——对统治者的要求:敬、信、节用、爱民
【评析】 本章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 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以民为本”, 就是主张治理国家要为人民负责,要取信于 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 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 ,要合理利用民力等。10
(7)【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 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你认为“政”和“德”、“刑” 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 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 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
5
孔 子 “
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 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
政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
以 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
德” 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思
想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
的 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
局 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
限 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性 服务的。
.
6
(3)【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13·9)
——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
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
了儒学的人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
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 能存在下去了。
8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 民”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 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 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12
(9)【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13·6)
——提倡以德治国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
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
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
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
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
.
3
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主张德治、礼治,将之与法令、刑法比较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 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 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 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 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 该的,却忽视了刑政、法制. 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4
——统治者应“正身”
【评析】
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
身,才能使民信服。这也是“德政”
的体现。
.
13
(1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统治者应注重道德的感召引导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 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 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 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 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
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
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
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二。
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
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
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
其他学生去声讨冉求。 .
11
(8)【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 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12•9)
——建议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藏富于民。
——先富民,后教民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
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
.
7
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4)【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 )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 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 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
14
(11)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 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