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试题分析报告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精选3篇)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精选3篇)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1一、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总体评价1、题型基本稳定,知识布局合理,难易度把握较好:选取题以史料形式出现,非选取题的考查资料以小专题知识为主线进行综合整合、采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设置,注重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潜力的考查。
知识布局合理: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试卷难易度把握较好,问题设置有梯度。
2、体现高考的方向:从知识立意向潜力立意转化。
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有图片资源的运用;问题设计有务必的开放性(如40题第4小问)。
3、较好地把握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4、注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资料与提法(如30题)二、教学推荐1、加强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运用训练。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最后阶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务必要吃透考纲,对照说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新教材高考模拟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潜力要求。
(3)尝试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习,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法。
4、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每一次测试后,对学生答题状况作一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知识网络是否构成、分析问题是否较窄、新情境下运用知识潜力是否较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否停留在微观表面、主干知识是否宏观把握等,尔后教师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最大程度上发展思维。
5、继续加强解题方法、审题角度分析的讲解与渗透,讲与练相结合。
6、加强备课组的分工与协作。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2(一)基本状况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资料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资料个性细小,知识点比较碎。
初三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分析

初三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分析
一、试卷说明
从总体看试卷,试题覆盖面广,能紧紧围绕知识点,重视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紧扣书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侧重点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了并兼顾解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设计具有发展性。
题源于教材,试题难度适宜。
二。
建议
加强做题技巧的讲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尤其是材料题,一定要多训练多指导,力争使学生能够从容答卷,减少失误。
.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
没有看题就放弃了。
所以要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简便方法,是他们学习历史快乐起来。
.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这次考试中,导致失分严重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不认真审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清题,有的放矢地作答。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平时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主。
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
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
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2023年舟山中考社会试卷评析

2023年舟山中考社会试卷评析2023年的舟山中考社会试卷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
试卷内容的设置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才能应对。
首先,在历史部分,试卷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和近现代历史的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各个朝代的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历史背景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此外,还要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理清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展现自己的思考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更能够启迪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明白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其次,在地理部分,试卷要求考生对中国乃至世界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更能够培养他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地理知识的学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维方式。
在政治部分,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国家制度、政治体系、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了解。
政治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政治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行使自己的权利,参与国家的建设。
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运行机制,明白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在经济部分,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基本概念、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了解。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经济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积极参与经济活动。
经济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2023年的舟山中考社会试卷在内容设置上考察了学生对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综合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位置。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
简称及地理位置,中国行政区划的主要层次结构。
2. 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主要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基本解决途
径。
3. 欧洲联盟、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它们在国际政治与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试题分 析及教学建议
2019/1/4
1
一、试题分析的目的
研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 环节。研究考试题,寻找带规律 性的东西,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 的教学工作,这是教师必须具备 的一项基本功。
2019/1/4
2
“温故而知新”。对这两年中 考历史与社会试题进行分析,目 的是要通过不断的总结,把握命 题的思路、特点、重点、题型和 存在问题等,以便有的放矢地组 织好明年的中考复习。
2019/1/4 16
05年中考五大板块内容占分分布表
内容 题型
我们在社 会中成长 我们身边 的经济、 政治与文 化 我们生活的 区域与环境 世界历史与文 化
中国历史与文化
两道 选择题 (1、2)
一道 (3)
三道 (4-6)
十二道 (7-18)
七道 (19-25)
非选择 题
合计 (分数) 4′
26、27① ②④
(4)求活——以人为本,突出态度情感与价 值观的考查,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2019/1/4 18
八、中考试题的特点
1、“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 2、密切历史与现实联系,“鉴史识今”。 3、学科综合性强,政史地协调顺畅自然。 4、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学以致用。 5、重视历史,特别是中国史。 6、注重考试说明的权威性与强调知识的覆盖 面。试题与说明中知识点的前后顺序保持一致。
初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初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一、试卷基本情况。
1. 试卷结构。
- 本次初三历史试卷(人教版),满分100分。
题型包括选择题(共30分,每题2分,共15题)、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共20空)、材料分析题(共30分,包括3个小题)和简答题(共20分,1个大题,包含2 - 3个小问)。
2. 考试范围。
- 涵盖了初三历史教材中的世界近代史部分,从文艺复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
二、成绩分析。
1. 总体成绩。
- 本次考试年级平均分为65分,最高分为98分,最低分为30分。
从整体来看,成绩分布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态势,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集中在55 - 75分之间。
2. 各分数段分布。
- 90 - 100分:5人,占总人数的1%。
这些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综合分析能力都很强。
- 80 - 89分:15人,占总人数的3%。
他们基础知识牢固,在材料分析和简答题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但可能存在一些小的知识漏洞。
- 70 - 79分:30人,占总人数的6%。
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在一些较复杂的材料分析题上理解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
- 60 - 69分:50人,占总人数的10%。
他们能够掌握大部分的基础知识,但在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分析方面存在不足。
- 50 - 59分:60人,占总人数的12%。
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存在较多漏洞,在答题时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史实不够清晰。
- 40 - 49分:80人,占总人数的16%。
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在材料分析和简答题上失分较多。
- 30 - 39分:160人,占总人数的32%。
这些学生基础知识严重不足,对历史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学习方法不当。
三、试题分析。
1. 选择题。
- 考点分布。
- 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第1 - 3题):如文艺复兴的起源地、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
例如第1题:“文艺复兴起源于以下哪个国家?()A. 英国 B. 意大利 C. 法国 D. 德国”,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起源地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试题分析报告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报告一、试题概况1、试卷结构从考试的内容来看,知识范围仍然是社会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去年相同。
从考试水平来看,根据对26017分试卷的统计数据,平均分为29.12分,选择题平均分为16.67分,综合题平均分为12.36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综合题。
从分数分布来看,总分与往年相同,50分,今年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分值仍然分别为24分、26分。
其中社会知识占10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10分,中国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占2分,世界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考试的内容分布比较平衡。
从题型结构来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
“稳”体现在:今年试题的题型仍然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
综合题包括了3个材料题,材料题中又有填空题,例如14题的第3问,这保留了去年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的优点。
“变”体现在选择题由去年的16题减少为12题,每小题由去年的1.5分变为2分,这有利于控制题量和阅卷统计分数,这是今年试题在题型结构方面的一项重要优化。
2、试题的基本特点(1)依托教材,紧扣考纲。
这是今年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一、试卷中的图片基本上来源于教材。
例如,第3题、第8题、第14题、第15题中的图片,都出自于教材;只有13题的图片不是教材中的。
第二、6道选择题的答案在教材中能够找到原话,例如第3题题干的表述、基本上和教材中的习题一样;第4题“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第5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6题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第7题“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第9题“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罗马”。
第三、除了13题第4问外,主观题的答案都能在教材中找到。
总之,整张试卷的试题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超出考试大纲。
(2)测试点分布合理。
从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知:考试内容包括了三大部分,即中国史、世界史、社会知识,所占分数分别为22分、16分、12分。
可见,考试内容覆盖全面,又有侧重点。
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

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三篇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篇一: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一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参照2007年考试说明及试题类型命制了本套试题,试题呈现方式大稳小变,共分为五种题型:选择题、对号入座、归纳整理、读图说史、材料解析。
考试范围: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在争取部分教师建议的基础上,主要考察了八年级上、下册及九年级第一单元内容。
其中中国古代史占26分,中国近代史占19分,中国现代史占4分,世界古代史占11分,共60分。
二试题分析(一)数据分析考试总体分析抽样人数满分最高分最底分平均分144660591442.67样本成绩分布分数段人数分数段人数60分051~55分22359分646~50分29958分1241~45分31757分2131~40分41656分2530分以下124(二)易错试题分析第3题: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学生错答开通“丝绸之路”较多。
知道张骞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说明学生知道是,但为什么方面还不是很清楚,理解不到位。
第4题:毕升对人类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成就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四大发明的有关知识,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少部分学生错答成造纸术,说明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识记不牢。
第7题: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投资办厂)。
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经济利益,此题需要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去理解,相对有些难度,此题失分率高。
第9题:我们到古巴比伦可以考察(《汉漠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题出错的原因是死记历史知识点,没能将知识点放到历史背景中去了解掌握。
第12题:考察学生对三大宗教的掌握情况。
此题采取图片呈现的方式,即考察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又考察了通过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历史中考卷面分析报告

历史中考卷面分析报告(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2.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丞相?()A. 诸葛亮B. 司马懿C. 周瑜D. 赵云3. “贞观之治”是哪位皇帝的治世称号?()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宋太祖D. 明成祖A. 商汤灭夏B. 西周分封制C. 春秋战国时期D. 秦始皇统一六国5. 下列哪个城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A. 长安B. 洛阳C. 开封D. 杭州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7. 下列哪个皇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A. 汉武帝B. 汉高祖C. 汉景帝D. 汉光武帝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2.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建立者。
()4.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5. “马一角”是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
()6.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7.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三代”指的是____、____和____。
2.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端的国家是____。
3. 《史记》是____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4. 唐朝的“开元盛世”是在____皇帝时期出现的。
5. 宋朝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超过了____和____,成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分)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
2. 请列举出北宋时期的三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五、综合题(1和2两题7分,3和4两题8分,共30分)1. 请分析唐朝盛衰的原因。
(7分)2. 请评价清朝康熙皇帝的统治成就。
(7分)3. 论述明朝“靖难之役”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8分)4.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报告一、试题概况1、试卷结构从考试的内容来看,知识范围仍然是社会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去年相同。
从考试水平来看,根据对26017分试卷的统计数据,平均分为29.12分,选择题平均分为16.67分,综合题平均分为12.36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综合题。
从分数分布来看,总分与往年相同,50分,今年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分值仍然分别为24分、26分。
其中社会知识占10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10分,中国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占2分,世界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考试的内容分布比较平衡。
从题型结构来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
“稳”体现在:今年试题的题型仍然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
综合题包括了3个材料题,材料题中又有填空题,例如14题的第3问,这保留了去年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的优点。
“变”体现在选择题由去年的16题减少为12题,每小题由去年的1.5分变为2分,这有利于控制题量和阅卷统计分数,这是今年试题在题型结构方面的一项重要优化。
2、试题的基本特点(1)依托教材,紧扣考纲。
这是今年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一、试卷中的图片基本上来源于教材。
例如,第3题、第8题、第14题、第15题中的图片,都出自于教材;只有13题的图片不是教材中的。
第二、6道选择题的答案在教材中能够找到原话,例如第3题题干的表述、基本上和教材中的习题一样;第4题“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第5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6题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第7题“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第9题“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罗马”。
第三、除了13题第4问外,主观题的答案都能在教材中找到。
总之,整张试卷的试题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超出考试大纲。
(2)测试点分布合理。
从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知:考试内容包括了三大部分,即中国史、世界史、社会知识,所占分数分别为22分、16分、12分。
可见,考试内容覆盖全面,又有侧重点。
中国史的分数占了40%多,特别是中国近现史占了14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在12道选择题中,除了第2、11、12题外,其它题目都是一些基础题目,灵活性也不是很大,学生做起来也比较顺手,根据对26017份试卷的统计,选择题的9道基础性试题中,除第9题的难度系数是0.57,其它8题的难度系数都在0.72-0.95。
选择题总共24分,其中基础性试题占了18分。
综合题总共26分,其中基础知识占了14分,例如13题的1、2小问,14题的1、2小问,15题的1、2、 3小问,这几问都是属于基础知识。
可见,在整张历史试卷中,基础知识占了32分,相当于总分的60%多,所以说重基础。
中考是一项选拔性的考试,必须有一定的区分度。
因此,它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测试,更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例如考查阅读能力、识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解题能力、感知和感悟历史的能力等。
例1,第2题:一艘5万吨级货船从中国广州驶往英国伦敦,最佳航线应是A.广州→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伦敦B.广州→悉尼→好望角→伦敦C.广州→马六甲海峡→好望角→伦敦D.广州→太平洋→巴拿马运河→伦敦此题就考到了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其实还隐藏考到了识图能力。
例2,第11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①都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②都是人类文明的浩劫③德国最后都成为战败国④都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此题就考查了比较问题的能力,将两次世界大战各方面进行比较;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和运用排除法解题的能力。
此外,13题的第3、4小问,15题的第4小问都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等。
14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4)增设“导练”语,体现了人文关怀。
在13题中,出现了【图说江西】和【数字江西】这些“导练”性质的语句,关注学生心智,改变了以往严肃的面孔,拉近了试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试卷增强了服务意识,增强了试卷的亲和力,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指导了学生做题的方法,充满人性关怀。
(5)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今年试题中,涉及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较多,共有28分,占试卷分数的50%多。
试题力求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注意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和现实的能力。
例如,第1题、14题的第3小问涉及到了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资源和资源互补问题;13题涉及到了南昌起义80周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4题涉及到西部大开发问题,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家对西部的政策;15题涉及到科技革命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意识,理解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总之,紧扣当代时事进行思想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今年命题的特色之一,由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
二、成绩分析及试题评价1、成绩分析表2、试题难度评价表0.40-0.59 9 18 36 适中0.20-0.39 3 10 20 偏难0.20以下0 0 0 很难注:计算题目数量时,综合题的每小问为一题。
3、试题区分度评价表区分度题目数量分值占分比(%) 区分度评价0.4以上20 40 80 优秀0.30-0.39 2 4 8 良好0.20-0.29 1 6 12 合格0.20以下0 0 0 不合格4、试卷综合评述今年试卷以教材为依托,以考纲为依据,注重对初中历史与社会主干知识的考查,知识点分布合理,对政治、文化、经济三方面内容的考察比例恰当,测试目标明确,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
试卷整体难易适当,选择题部分题目偏易,问答题稍微偏难,,具有较好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
试题结构、题量趋于稳定与合理,实行网上阅卷提高了阅卷的质量和速度。
重视对“双基”的考察,重视思想教育性在历史知识与能力考查中的渗透,突出考查了教材中的重点和时代热点。
总之,命题坚持了“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原则,此试卷是一份高质量的中考试卷。
三、考生答题质量分析、命题建议与教学建议1、考生答题质量情况萍乡市中考历史与社会试题分析报表(全市)题目名称难度系数区分度系数平均分数正答率%正确答案空白多涂错涂漏涂正确 A B C DDX-1 .78 .40 1.57 78.45 C 439 4 5163 20411 1458 2280 20411 1425 DX-2 .49 .46 .98 49.20 A 982 14 12220 12801 12801 3250 5651 3319 DX-3 .95 .15 1.89 94.65 C 387 10 996 24624 198 472 24624 326 DX-4 .80 .47 1.59 79.64 B 539 13 4745 20720 1274 20720 1424 2047 DX-5 .86 .36 1.71 85.57 B 437 15 3303 22262 1649 22262 1141 513 DX-6 .74 .49 1.48 74.07 D 475 13 6258 19271 3166 1700 1392 19271 DX-7 .74 .57 1.49 74.31 C 445 9 6229 19334 2992 1284 19334 1953从上面表格中可知,选择题平均得分为16.67分,其中第1、3、4、5、6、7、8、10小题的得分率在72%以上,特别是第3题的得分率达95%,反映出考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的较好,错误主要集中在第2、9、11、12小题。
综合题的平均得分只有12.36分,学生在综合运用方面有缺陷,错误主要集中在13题的第3、4小问和14题的第3小问。
原因是考生的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有限。
例如13题的第3小问:“从‘南昌’到‘井冈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许多学生将答案写成“农村包围城市”。
可见,我们的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能够很好的掌握,但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综合运用方面显得较弱,能力不强,对于开放性试题不能抓住切入点,缺乏应变能力。
从考生具体答题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稍有欠缺和漏洞。
通过上面表格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基础知识,例如:有8道选择题的正答率在72%以上。
但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稍有欠缺,例如:第9题,“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A 埃及文明 B 两河流域文明C印度文明 D 希腊罗马文明”,显然,这是一道非常基础的题目,可是正答率只有56.64%。
13题第1小问的正答率也只有69%。
(2)基本能力差。
从第2题的得分就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有待提高。
从13题第4小问学生所写的答案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
例如,许多学生不能抓住第13题【数字江西】中两段文字的主旨意思,所以将答案写成“学习长征精神”之类的答案,而参考答案的两层意思、有的学生一层都没有答到。
从14题第3小问的平均得分来看,6分的题目,学生的平均得分仅有1.53分,难度系数达到了26%。
由于此小问将社会知识和中国古代史知识融合在一起,所以许多学生就不知道到哪一本教材中找答案了,可见,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3)学生有教材不愿意翻、不知道翻、有的甚至没有教材,造成答案错误或者不完整。
例如15题第1小问中的“你认为这项科技成果能够荣登榜首的理由是什么?”。
这一问多数学生知道答案的意思,由于没有翻教材,将答案写成“结束了蜡烛时代”或“不要使用油灯了”等,这样的答案显然不完整。
(4)、审题不准确。
例如,15第3小问,“这项发明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因为1946年发明电脑,有的学生没有注意题目中“时代”两个字,可能看成了年代,所以答案写成“20世纪40年代”,这就是审题不准确造成的后果。
(5)错涂答题卡的考号,答题目的位置不正确。
今年萍乡地区实行网上阅卷,将姓名、考号、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在涂答题卡时出现了两种错误:第一种是错涂答题卡的考号,根据统计,26017份试卷中,有245份试卷错涂答题卡的考号;第二种是答题目的位置不正确,例如将13题的答案写在14题的答题处,13题的答题处写14题的答案,26017份试卷中,这类试卷出现了1000多份。
2、教学中暴露的问题(1)重基础,忽视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教死书”,即教师照本宣科,只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规范、语言阅读和理解能力、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所以中考时学生最主要就是靠基础性试题得分,而综合题失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