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参考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 km 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
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3.D4.A【解析】第3题,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包括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A包括。
水汽、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B包括。
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雨,C包括。
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D不包括。
第4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对,B错。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C错。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错。
5.C6.D【解析】第5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C对。
第6题,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
7.A8.A【解析】第7题,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第8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
9.A10.B【解析】第9题,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 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故选B。
11.D12.A【解析】第11题,从表中可知,干洁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和质量所占比例均>70%,故选D。
第12题,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形成温室效应。
13.C14.B【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地球辐射的纬度变化比太阳辐射小,A错误。
图中显示,高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比损失能量少,B错误。
【高三地理专题】地球上的大气-专题练习(含答案)

大气运动的规律专题日光温室大棚一般有砖墙、土墙和拱棚三种不同类型。
砖墙、土墙日光温室采用铜架或竹木结构,顶部蒙上塑料薄膜;拱棚日光温室全由塑料薄膜蒙在刚性支架上构成,没有任何不透光的墙和坡。
我国某地农业科研工作者于某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开展观测试验,绘出砖墙、土墙、拱棚日光温室内和室外晴天时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下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四条曲线中,表示拱棚日光温室大棚室内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该地在11月1日到12月1日晴天时( )A.室外昼夜温差最大B.砖墙、土墙温室内气温变化趋势差异显著C.拱棚温室内气温始终高于室外D.白天拱棚温室升温最快3.该地可能位于( )A.黑龙江省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江苏省 D.海南省答案 1.A 2.D 3.C解析第1题,拱棚日光温室是全由塑料薄膜覆盖在刚性支架上构成,没有任何不透光的墙和坡。
所以白天时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温室效应最强,最高气温最大。
图中四条曲线中,表示拱棚日光温室室内的是①,A项正确;②③最高值较低,是因有墙遮挡阳光,B、C两项错误;④夜晚温度最低,是室外温度曲线,D项错误。
第2题,该地在11月1日到12月1日晴天时白天拱棚温室升温最快、昼夜温差最大,A项错误、D项正确。
砖墙、土墙温室内气温变化趋势差异小,B项错误;拱棚温室内气温多数时间高于室外,C项错误。
第3题,12月份是冬季,该地室外平均气温大部分时间大于0 ℃,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一般低于0 ℃,A、B两项错误;海南省位于热带,不需要建温室大棚,D项错误;该地可能位于江苏省,C项正确。
(2017·全国Ⅰ卷,9~10)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回答(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思路点拨:第(1)题,材料提示图示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寒冷期气温变化,因此膜内温度要高于膜外温度,先排除③和④;枯雪年,降水少、云层薄,削弱和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平均温度较低;丰雪年,反之。
新版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新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1.(2011上海地理,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答案】B
【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B项正确。
2.(2011上海地理,16)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C
【解析】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
的上空,而最为严重的地方是南极附近上空,C项正确。
【考点2】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考点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下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011 ,5)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答案】C
【解析】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
右偏,即形成西北风,C项正确。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题。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必须掌握的典型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必须掌握的典型题综合题1、读某年3月20日20时与21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3月20日20时,图示A、B两地的风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说明图示时段北京雾霾加重的自然原因。
(3)3月20日20时,①地的天气最可能是________(填“晴朗”或“阴雨”),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
(4)简述3月20日20时到21日20时图示②岛屿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社会有许多充满科学气息的诗文,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____(填名称)。
(2)“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陈恬《程伯淳赞》),“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____(填序号)代表的____(填名称)增强。
(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填序号)。
(4)“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放火作煴(燃烧不旺的火堆),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贾思勰《齐民要术》),是因为“烟气”可以____增强/减弱)____(填名称),从而防止农作物受到冻害。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材料一:图甲为某模拟实验示意图,图乙为某海岸近地等压面示意图材料二: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
某地理兴趣小组记录了某天的海陆气温变化,如下图。
(1)从图甲中观察到的该模拟实验结果,烟的运动方向呈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循环;其模拟的自然地理过程是____;若实验模拟的是夜晚的海陆风,则热水代表的是____(填“陆地”或“海洋”);若实验模拟的是白天山坡与谷地之间的环流,则冰块代表的是____(山地或谷地)。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1.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读图回答下题.(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B.二氧化碳C.臭氧D.人类活动(3)下列关于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2.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据此完成下题.(1).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 )A.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B.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C.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D.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2).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 )A.对流运动强盛B.易出现逆温层C.等压面下凹D.水平气压梯度力大3.2013年11月18日,印度尼西亚的两座火山先后爆发,其中一座喷出的火山灰高达8000米.据已学知识完成下列两题.(1)依据材料可知,这次火山灰物质飘浮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2)该层的主要特征有(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天气复杂多变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④厚度基本相同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2014年7月17日23时左右,马来西亚MH17航班,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机上载有283名乘客与15名机组人员,298人全部遇难.据此完成下列两题.(1)一般认为飞机在平流层中飞行是较为安全的,那么该客机在飞行中的安全高度为( ) A.10千米以内 B.13千米以上 C.50千米以上 D.3000千米以上(2)据统计,多数失事飞机基本上发生在对流层,以下解释最可能正确的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空气密度最大C.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导致飞行环境不稳定D.该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5.飞行航向是指飞机在空中所在位置的经线由北端顺时针测量至飞机纵轴前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下图为北京时间2020年2月5日22时43分某国际航班从我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往该国首都的飞行信息实况记录图(空中飞行航向总体在180°-220°之间).据此完成下题.(1).推测该国的首都国际机场可能是( )A.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B.加拿大渥太华国际机场C.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机场D.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机场(2).该国际航班飞行到甲地上空后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改变飞行航线B.提高机舱温度C.遭遇云雨天气D.防止飞机失重6.“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读图,据此完成下题.(1).“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空气对流增强B.热量交换变缓C.水汽蒸发加快D.地面风速增强(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7.近年来,滑翔伞运动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极限运动之一.滑翔伞需要借助自然上升气流达到滑翔与滞空目的,下左图示意了滑翔伞运动的部分自然动力原理,右图是我国某大型滑翔伞训练基地(30°N,120°E附近)地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如左图所示,在右图中甲、乙两地驾滑翔伞滑翔和滞空需要借助不同的上升气流,其中( )A.乙地上升气流白天比夜晚强烈B.甲地气流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C.在乙地主要借助热气流上升D.在甲地主要借助山脊气流上升(2).图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因其( )①起飞场位于山谷,地形较低平开阔②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③起飞场高度适中,与山麓落差约370米④全年气候暖湿适合训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____半球.(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A;(2)C;(3)D.解析:(1)图中大气层高度位于12km—50km之间,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在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只有①曲线符合.故选A.(2)结合上题及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故选C.(3)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无对流运动.排除A、B、C项.读图分析①曲线可知其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故选D.2.答案:(1).C;(2).B解析:(1).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C项,冬季暖流底层气温高,密度低,上层气温低,密度高,可能出现“下现蜃景”.A项,夏季白天湖面气温较低,密度高,上层气温略高,密度低,可能出现“上现蜃景”.故A项错误.B项,夏季的沙漠底层气温高,密度低,上层气温低,密度高,可能出现“下现蜃景”.故B项错误. D项,夏季的柏油路面底层气温高,密度低,上层气温低,密度高,可能出现“下现蜃景”.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故选C.(2).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B项,此时上层空气可能气温高于底层空气,形成逆温层.故B项正确.A项,此时底层空气密度高,对流运动弱.故A项错误.C项,底层空气密度高,气温低,等压面上凸.故C项错误.D项,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同一水平面气压差.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故选B.3.答案:(1)A;(2)A解析:(1)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在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为17~18千米,中纬厚度为10~12千米,高纬厚度8~9千米.由材料分析可知,喷出的火山灰高达8000米,由此判断火山灰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故选A.(2)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该层的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对流层的厚度与纬度有关,不同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不同.因此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4.答案:(1)B;(2)C解析:(1)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高度范围为10~12千米.故选B.(2)对流层因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不利于飞机飞行,故选C.5.答案:(1).A;(2).C解析:(1).本题考查对飞机飞行航向的判断,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常飞机起飞后多在平流层飞行,飞机到达平流层前需要穿越对流层.由于对流层在不同的纬度带高度不同,一般而言,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最高,中纬度地区次之,高纬度地区最低,并且夏季高于冬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在10-12km,在飞行的后半程飞行高度不断升高,且超过12km,说明这架航班的目的地应位于低纬度地区,再结合该航班空中飞行航向总体在180°-220°之间,飞机向西南方向飞行,所以可推测该国首都国际机场最可能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囯际机场.故选A.(2).本题考查大气运动对飞机飞行产生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该国际航班在到达甲地上空后飞行高度迅速上升主要是由于甲地区上空的前方对流云团厚,为避免遭到云雨天气的干扰,给飞机造成安全隐患,飞机被迫爬升到云层上部.故选C.6.答案:(1).B;(2).B解析:(1).“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B对. 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 A、D错.下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C错.故选B.(2).读图,图中甲、丁、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C、D错.乙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最显著, B对.故选B.7.答案:(1).A;(2).C解析:(1).从图示可知,甲地为平地,只能借助热气流上升,乙地可以借助山脊气流上升.甲地为平地多为耕地,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地为山地,白天吹山风,上升气流比夜晚强.故A 正确, BCD错误.故选A.(2).滑翔运动要求大气稳定,起飞高度要适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应该在大气稳定地区安全,高度适中,不一定全年适合,起飞点应位于高处.由图可知,图中滑翔伞起飞点海拔高度是410米,山麓地带的海拔高度是50米左右,其落差大约是370米.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8.答案:(1)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2)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成一夹角;北(4)N;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风速之间的关系.图中①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与等压线成一夹角,从高压指向低压,应是风向;③与风向垂直,应为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方向相反,应是使风速减小的摩擦力.。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5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

训练5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项选择题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的最高点),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CO2“零排放”),图1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1960—2021年全球大气CO2浓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图1图21.图中属于长波辐射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大气的直接热源是①B.深秋时节北方经常出现霜冻的主要原因是③强C.地面的直接热源是②D.新疆瓜果颜色特别鲜艳的主要原因是④相对较强(2023·浙江嘉兴期末)冬季,东北的商场、菜场等门口总会挂着厚重的帘子,厚重的门帘总会大幅度飘向一侧。
下图为门帘飘动的照片。
据此完成3~4题。
3.此生活现象所体现的地理原理是()A.逆温现象B.阳伞效应C.热力环流D.保温作用4.下列表示门两侧气压与气流,正确的是()有人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客机飞行时的照片,深色为蓝天,白色为云。
据此完成5~6题。
5.飞机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大气层中的某一层,对该层的描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C.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D.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6.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该气体()A.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是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D.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2022·浙江嘉兴期末)甲、乙分别位于高原和平原,丙位于乙上空,甲与丙同高度、同纬度。
据此完成7~8题。
7.丙地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A.吸收太阳辐射少B.吸收大气逆辐射少C.吸收地面辐射少D.大气削弱作用弱8.甲地出产的蔬菜品质较好,是因为()①光照充足②土壤肥沃③热量丰富④日温差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读某区域海陆分布示意图、陆地某观察点气温变化图、海洋某观察点气温变化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M地风向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1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M地吹陆风B.12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M地吹陆风C.1时海洋气温低于陆地,M地吹陆风D.12时海洋气温低于陆地,M地吹陆风10.海水温度有时间和空间变化,一般情况下()A.南部温度高于北部B.正午温度高于夜晚C.1月温度高于7月D.海洋边缘高于中部在距离地面400千米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183天后,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于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宇航员平安回到地球家园。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考点专题训练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考点专题训练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某地的气压状况图P”,图P是图N中A层的某地,该地位于北半球。
(1)图甲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____。
其直接热源是____,该层气温变化特点____,原因是____。
(2)B层空气以____运动为主。
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层(填字母),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层(填字母),电离层所在的是____层(填字母)。
(3)在图乙中,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____(填数字)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
(4)图P中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处。
(5)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____(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____(城市或郊区)。
(6)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
2、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某地理原理示意图,图乙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
材料二: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
某地理兴趣小组记录了某天的海陆气温变化,如下图。
(1)从图甲中观察到的该模拟实验结果,烟的运动方向呈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循环;其模拟的自然地理原理是____;若实验模拟的是夜晚的海陆风,则冰块代表的是____(填“陆地”或“海洋”);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那么代表城市的是____。
(2)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请就强化实验现象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两项即可)(3)据图乙中等压面分布所知,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压从高到低依次为:____;M、N两地气压较高的是____;①、②两地降水概率较大的是____,昼夜温差较大的是____。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读“我国某地某时段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经过该地该时段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冷锋B.暖锋C.台风D.寒潮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3.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下图是某区域形成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图中四个箭头代表含义正确的是A.a-风向B.b-摩擦力C.c-地转偏向力D.d-水平气压梯度力6.关于影响风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且大小与地转偏向力相等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7.某同学在图示区域背风而立,高压区域在他的A.右前方B.左前方C.右后方D.左后方8.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下图为俄罗斯年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与圣彼得堡相比,奥伊米亚康年均温明显偏低的原因是()①盆地地形,冷空气易聚集②深居内陆,冬季低温时间长③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④受千岛寒流影响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作为人类最冷的永久定居点,下列对奥伊米亚康的描述不可信的是()A.由于纬度较高,夏季的夜晚非常短B.气温年较差非常大,气温日较差却很小C.为防止室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该地民居多建在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上D.由于气温低,全年降水中的大部分是固态降水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一)地球上的大气、选择题(2016 •山东济南高三期末考试)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A .①强B .②弱C .③弱D .④强(2016 •山东济宁3月一模)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 “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 下面甲图为贝加尔湖位置示意图,乙图为某年5月贝加尔湖遥感影像。
读图完成2〜4题。
甲乙2•贝加尔湖“湖水清澈、温柔碧绿”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 •水量大,自净能力强B •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C.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 D •湖泊周围人类活动少3•贝加尔湖区与周边地区的气温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贝加尔湖与周边水域相比()A .结冰期早,化冰期早B .结冰期早,化冰期晚C.结冰期晚,化冰期早 D •结冰期晚,化冰期晚4•贝加尔湖周围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约为一38C,而冰层以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其原因是()A •湖底地壳运动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 .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C .冬季阳光透过冰层,形成“温室效应”D •夏季冰雪融水注入,降低湖水温度(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一次模拟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图 1示意洞庭湖与岳阳市之间一天中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图2示意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
据此完成5~7题。
6.图2所示日期陆风转湖风的时刻所在时段是 ()A . 6: 00~7: 00B . 7: 30~8: 30C . 10: 00~11: 00D . 13: 00~14: 007.关于岳阳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岳阳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 .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 .湖陆风使岳阳市昼夜温差减小 D .湖陆风使岳阳市降水减少(2016 •河南洛阳市高三期中测试 )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 物的增加有关。
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
在我国雾霾 天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多。
据此回答 8~9题。
A .①B .②C .③D .④9.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 .果林园艺及乳畜业B .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C .钢铁及汽车制造业D .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t LOC■?■1 ・MWr■ 网1paL0(9i'八"*MH5. 图1所示时刻() A .①处为陆风 C .③处风力小于① B .②处更易形成降水 D .④处盛行上升气流 &下图所示天气状况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fl]囲2(2016 •湖南长沙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速度会持续增强。
下图示意某锋面系统过境后的风速等值线分布(单位米/秒)状况。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此时甲测站的风向为西北风B •此时丁测站的风向为东南风C.此时四测站中风速最大的为丙D •此时四测站中风速最大的为乙11•关于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纬度低气温高导致甲测站风速大B •摩擦力变化导致甲、乙两测站间风速变化C.天气系统过境时丙测站大风、增温、降水D •天气系统过境后丁测站气压降低二、非选择题12 . (2016 •四川成都调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 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______ T热力环流。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等压面。
C......... U......... 岛蛀(町軒杵站空]可打怖新定面}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 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由此可总结出不同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你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创新导向题命题角度一:大气受热过程(对接2015 •新课标I, 37)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 ,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
下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T____________________ 严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 弯曲,高压处等压面通风路基横断面。
据此完成 1~2题。
1 •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2 •专家建议青藏铁路东西走向路段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层,且南坡厚度要大于北坡,其目的是 A .进一步降低路基的温度 B .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对接2016 •江苏地理卷,5~6)下图示意某日亚洲部分地区天气状况。
读图完成4.对该日天气形势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A .西安(34 °N , 109 °)风力等于北京B .台北晴,偏北风C .首尔阴雨,西南风D .东京阴雨,偏东风5. 若图示天气状况保持稳定,北部各天气系统略有东移,则对次日天气推断可信的是 A .北京大风降温 B .我国东北地区天气晴好 C .香港大风降温D .东京日均温下降命题角度三:热力环流6.(对接2011全国卷,9~1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 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下图为拉萨位置图、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C .降低南坡风力侵蚀强度命题角度二:等压线与风D .增加北坡路基散热效率3~5 题。
3.这一天最有可能是 A . 10月12日 C . 12月31日 ()B . 9月 D . 521日 22日朋聘 一停川歧几九24城巾世当“均117亡拉萨位置图mm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
(2)推测拉萨的气温日较差特征,并简述原因。
(3)说明拉萨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一)地球上的大气答案一、选择题1~5. DBDCD 6~10 . CCABA11.B二、非选择题12.(1)如下图。
空气上升或下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2)如下图所示。
C 一云一商社斗可址JW「・枚板(可向下;向上(3)B > A > D > C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
创新导向题1~5. DBCBA6.( 1)以高原为主,在高原中部、南部分布着宽阔河谷,西北部有高山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两点即可)(2)气温日较差大。
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
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
(答出(任答两点即可)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一)地球上的大气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因为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气温较高,所以霜下得也晚了。
④是大气逆辐射,D对。
诗人庆幸留下了干枯的荷叶,可以听到雨打荷叶的声音,与图示内容无关。
①是太阳辐射,②是云层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对霜来的晚无影响,A、B、C 错。
2~4.解析.第2题,“湖中藻类植物繁殖快”会使湖水变绿,影响湖水清澈透明程度。
第3题,贝加尔湖面积较大,热容量大,与周边(小块)水域相比,升温慢,降温慢,故其结冰期晚,化冰期也晚。
第 4 题,冰层起到“玻璃温室”的作用,使得冰层以下的水温较高。
5~7.解析第5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风向从湖水面吹向陆地,是湖风,左图气流运动为逆时针方向。
②处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③处风受摩擦力较小,风力大于①,④处盛行上升气流,所以D 正确。
第6 题,由于湖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湖风湿度较大且温度变化小,而陆风正好相反。
由图可直观看出二者转化时刻在10 : 00〜11: 00。
第7题,城市地面硬化,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湖陆风加强,湖陆风将湿润的空气带入城市,使城市湿度加大,缩小城市昼夜温差,城市规模扩大,湖水位下降,湖陆间热力差异减弱,使湖陆风减弱,所以C 正确。
8~9.解析第8 题,注意材料中介绍“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
”①图在垂直方向约1 千米以下出现逆温现象,空气稳定,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第9 题,出现雾霾天气时,大气透明度差,空气质量不好,直接影响的是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10~11.解析第10 题,由图可知,该湖为太湖,从风速等值线图上判断出风从太湖西北岸至东南岸速度持续增强,最大风力在东南部甲处,由题干可知“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因摩擦力减小,速度会持续增强所以甲处的风向是由西北部经过湖泊吹向东南部的,所以甲测站为西北风。
选 A 项。
同样道理丁处风向应为西北风,B 错;甲处是风力最大处,C、D 错。
第11 题,甲处风力较大是因为气流由陆面经湖面时,因摩擦力减小,速度会持续增大的缘故,摩擦力的大小,会产生风力大小的差异, A 错,B 对;由上题判断,该地吹的为西北风,故该锋面应为冷锋天气系统,而冷锋过境后一般会出现大风、降温、气压上升等现象,C 错;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丁处气压应该升高, D 项错。
此题选B 项。
二、非选择题12.解析本题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相关知识。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地表冷热不均,因此要紧密结合冷热差异对气压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注意区分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别。
创新导向题1解析第1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常用的冻土区防护措施。
”这一段文字材料告诉我们,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铁路路基是建筑在多年冻土层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