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文化学期末考试思考题汇总-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58]《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58]《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458]《中国文化史》2.试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0分)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有以下几个的原因:(1)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20分)答:中国文化史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学派针对经学正统问题和如何统一经学思想等问题的争论。

始于西汉末年,斗争高峰在东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化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文化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文化学导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什么?A. 经济B. 政治C. 社会D. 文化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化学的研究方法?A. 比较研究B. 历史研究C. 统计分析D. 实验室实验答案:D3.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的是:A. 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B. 所有文化都是相同的C. 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之分D. 文化是不变的答案:A4. 文化学中的“文化圈”是指:A. 地理上的区域划分B. 社会阶层的划分C. 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人群D. 经济利益集团答案:C5.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文化学中常用的?A. 符号B. 习俗C. 语言D. 基因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文化学研究的领域包括:A. 物质文化B. 非物质文化C. 社会结构D. 个人心理答案:A B C2. 文化学研究可以揭示:A. 文化传承的规律B. 文化变迁的动力C. 文化冲突的原因D. 文化创新的途径答案:A B C D3. 文化学中“文化冲突”可能表现为:A. 语言冲突B. 宗教信仰冲突C. 价值观冲突D. 饮食习惯冲突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

(对)2. 文化学只关注文化的表层现象。

(错)3. 文化学的研究可以跨越国界和文化界限。

(对)4. 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仅限于定性研究。

(错)5. 文化学认为所有文化都是有价值的。

(对)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答案:文化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为解决文化冲突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提供理论支持。

2. 描述文化学中的“文化适应”概念。

答案: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不同文化环境时,通过学习、模仿或创新等方式,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3. 解释文化学中的“文化同化”现象。

文化学试题及答案

文化学试题及答案

文化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什么?A. 经济B. 政治C. 社会D. 文化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化的基本特征?A. 传承性B. 多样性C. 统一性D. 相对独立性答案:C3. 文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A. 实证分析B. 历史比较C. 理论推导D. 以上都是答案:D4.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哪种观点?A. 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B. 只有一种文化是优越的C. 文化之间没有可比性D. 文化是固定的答案:A5.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人类起源B. 人类文化C. 人类进化D. 人类行为答案:B6. 哪种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A. 结构主义B. 功能主义C. 符号互动论D. 冲突理论答案:B7. 以下哪个不是文化学研究的领域?A. 艺术B. 宗教C. 法律D. 物理答案:D8. 文化适应是指什么?A. 文化变迁B. 文化冲突C. 文化同化D. 文化保持答案:C9. 哪种理论强调文化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A. 系统理论B. 符号互动论C. 冲突理论D. 功能主义答案:B10. 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A. 描述文化现象B. 解释文化现象C. 预测文化现象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文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A. 文化起源B. 文化传播C. 文化变迁D. 文化冲突E. 文化适应答案:ABCDE2. 文化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哪些?A. 比较研究B. 历史研究C. 实证研究D. 理论分析E. 案例研究答案:ABCDE3. 文化学研究的学科分支包括哪些?A. 文化人类学B. 文化地理学C. 文化社会学D. 文化心理学E. 文化经济学答案:ABCDE4. 文化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包括哪些?A. 结构主义B. 功能主义C. 符号互动论D. 冲突理论E. 后现代主义答案:ABCDE5. 文化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包括哪些?A. 促进文化交流B. 增强文化认同C. 理解文化差异D. 促进文化创新E. 指导文化政策答案:ABCDE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文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西大成人教育语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大成人教育语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1北京话属于七大方言区的()A、赣方言B、吴方言C、闽方言D、北方方言正确答案:D2下列元音中属于“后高圆唇元音”的是()A、iB、aC、uD、ɑ正确答案:C3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中,最大的类别是()A、语支B、语族C、语系D、语群正确答案:C4下列句子不属于非主谓句的是()A、热得我满头大汗。

B、妈妈来北京了。

C、禁止吸烟。

D、刮风了。

正确答案:B5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单纯词的是()A、热乎乎B、辗转C、蛐蛐D、三明治正确答案:A6下列辅音中属于“不送气音”的是()A、p'B、kC、ʨ'D、t'正确答案:B7下列语言不属于英语的亲属语言的是()A、波斯语B、德语C、泰尔米语D、景颇语正确答案:D8下列辅音中属于“送气音”的是()A、p'B、kC、ʨD、t正确答案:A9下列材料各成分之间属于组合关系的是()A、了着过B、你她我他C、He is sickD、the an a正确答案:C10下列不属于自源文字的是()A、古埃及文字B、腓尼基文字C、古代楔形文字D、甲骨文正确答案:B11下列词语中“兵”的意义属本义的是()A、短兵相接B、纸上谈兵C、哀兵必胜D、兵强马壮正确答案:A12下列词语中“兵”的意义属引申义的是()A、纸上谈兵B、短兵相接C、秣马厉兵D、兵不血刃正确答案:A13下列属于“可以造成引人发笑又引人顿悟”的修辞格的是()A、降格B、岔断C、夸张D、排比正确答案:B14下列词语中属于惯用语的是()A、泥菩萨过江B、离退休C、出洋相D、南辕北辙正确答案:C15下列属于“先肯定前一句,再通过与前一句相近的语言形式否定前一句”的修辞格的是() A、反复B、排比C、倒置D、比拟正确答案:C16下列几组词语的词义带有感情色彩的是()A、滑溜梆硬B、成果结果后果C、叮咚呼噜D、商榷商量合计正确答案:B17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正确的是()A、政治经济的集中使方言成为共同语B、社会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C、语言发展平衡D、不同语言的发展差异不大正确答案:A18下列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A、面包B、跑步C、沙发D、狂热正确答案:C19梅县话属于七大方言区中的()A、北方方言B、客家方言C、粤方言D、湘方言正确答案:B20下列属于象形字的是()A、上B、惧C、火D、梅正确答案:C21古人把律诗的第五六、两句叫做()A、首联B、颔联C、尾联D、颈联正确答案:D22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不正确的是()A、语言发展平衡B、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C、不同语言的发展差异很大D、政治经济的集中使方言成为共同语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共13题,23.4分)1下列词语不属于“借词”的是()A、榻榻米B、逻辑C、通勤D、考试E、事业正确答案:DE2谓词属性范畴的范畴意义包括()A、时B、体C、人称D、态E、数正确答案:ABCD3语用的主要性质包括()A、线条性B、规约性C、社会性D、情境性E、民族性正确答案:BCD4语音的物理四要素是()A、音高B、音色C、音长D、音质E、音强正确答案:ACDE5发音器官主要有()A、肺B、声带C、胃D、声腔E、嘴正确答案:ABD6下列属于圆唇元音的是()A、iB、oC、uD、ɔE、e正确答案:BCD7人类的语言跟动物的“语言”相比较,有几个显著和重要的特点()A、内容更多B、流传更久C、用处更大D、能够创造E、种类更多正确答案:ACD8语汇的特点包括()A、任意性和理据性B、普遍性和民族性C、活跃性和稳定性D、随意性和条理性E、普适性和流畅性正确答案:ABC9下列属于等义词的是()A、沙龙座谈会B、派对聚会C、发挥发扬D、成立建立E、热水袋暖水袋正确答案:ABE10下列属于简缩词语的是()A、导弹B、高考C、一本D、春晚E、地铁正确答案:ABCDE11语义的特点有()A、概括性B、任意性C、模糊性D、民族性E、稳定性正确答案:ACD12下列属于清辅音的是()A、[x]B、[t]C、[ʨ]D、[ʂ]E、[m]正确答案:ABCD13各种文字的“字符”根据与语言的音义关系,大体上可归纳为()A、形符B、声符C、记号D、义符E、意符正确答案:BCE三.判断题(共10题,18.0分)1对言语行为的认识来自于人们对语言实际运用的观察和体验。

西南大学《中国历史文化》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南大学《中国历史文化》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340)《中国历史与文化》复习思考题一、判断题1、欧阳询的书法标志着唐代书法完全摆脱了六朝的影响,建立起一代宏伟书风。

2、唐代的健舞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其特点是动作爽朗刚健。

3、《扁担舞》是苗族重大节日里的一个重要舞蹈。

4、我国著名的浓香型白酒主要有五粮液、泸州老窖、陕西西凤酒、山西竹叶青等。

5、绿茶是全发酵的茶叶,所以汤呈绿色。

我国著名的绿茶有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铁观音、君山银针等。

6、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和庐山香炉峰瀑布被称为我国三大瀑布。

7、唐代开始出现的山水画是国画中重要的类别之一。

8、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他最重要的楷书作品。

9、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刻艺术的宝库。

10、孔子在齐国听了《云门》的乐曲后,由衷地赞叹道:“尽美矣,又尽善矣!”11、关汉卿是明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他的《窦娥冤》、《西厢记》、《南柯记》、《牡丹亭》被称为《临川四梦》。

12、我国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把茶作为饮料了。

13、我国丹霞风光类型的风景名山主要有丹霞山、泰山、黄山、武夷山和雁荡山等。

14、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名词解释1、《步輦图》2、秦始皇陵兵马俑3、奉先寺4、《广陵散》5、昆山腔6、安济桥7、顾恺之8、《清明上河图》9、昭陵六骏10、《霓裳羽衣曲》11、秧歌12、《茶经》13、商鞅变法14、两税法15、《诗经》16、玄奘17、颜真卿18、吴道子19、苏轼三、简答题。

1、简述宝鼎山大佛湾佛窟造像的特点。

2、简述川菜的特点。

3、我国的山水文学具有哪些文化价值?4、简述汉字书体演变的历史。

5、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按材料和制作工艺可分为哪几种类型?6、简述我国古代的五服制度。

7、简述我国古代的五服制度的特点。

8、简述元杂剧的特点。

9、简述我国古代主要的丧葬形式。

四、论述题1、我国的山水名胜具有哪些文化意蕴?2、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3、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我国饮食发展的鼎盛时期?4、论述我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及其构景手段。

文化学试题答案【最新】

文化学试题答案【最新】

文化学考试试题1.谈谈你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2.简要论述文化变迁的途径及原因。

3.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你认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文化学试题答案一、试述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答:1、两者的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与人类一起诞生,至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文明则是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如果以文字的诞生为文明起源的标志,那么文明的历史最多不过六、七千年。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④从性质特征上看,文明不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只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有的特殊现象,而文化则是人类的根本属性,与人类共生共荣;文明以社会进步的价值形式而存在,而文化则是以人类活动的表现形式而存在。

⑤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

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2、两者的联系①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现。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在随文化的发展而提高。

②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本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文化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不间断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文明则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状态,跃进式发展过程。

渐进的文化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跃进,出现新的文明,在新的文明基础上经过文化的进步还会创造更高级的文明。

西南大学课堂教学艺术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南大学课堂教学艺术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南大学课堂教学艺术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0289)《教学艺术》复习思考题2.I.口译1、技术2、教学艺术3、语流4、语气5.口头板书6、框架板书7、教学8、幽默艺术9、灵感10、讲述性口语11、解说性口语12、议辩性口语13.课堂教学逻辑技术14,点、线、面、体操作15,重叠评分法16,减法评分法17,加法评分法18,态度奖惩19、课堂教学听辩、问答技术20、风度21.批量注入黑板书写22、推黑板书写23、分数示例24、融合示例25、变体示例26、体验示例27、课堂教学管理意识28、语气幅度29、塔式操作3.二、简述1.技术与艺术的关系2、课堂教学艺术与教育学的关系3、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实习的关系4、课堂教学艺术与微格教学的关系5、教学逻辑叠式操作的基本模式。

6、教学逻辑圆心操作的基本模式。

7、课堂教学手势活动的分区。

8.解释性思维是操作技术的规则和要素。

9、课堂教学逻辑思路操作的基本规程和要领。

10、课堂教学技术体系11.口语单词和句子教学的规则和要点。

12、教学口语句式操作的规程和要领。

13、教学书面言语的特点。

14.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的特点。

15.课堂教学中口语的特点。

16.口语教学与日常口语教学的区别。

17.口语教学和新闻报道之间的区别。

18.口语教学和诗歌阅读的区别。

19、课堂教学议辩口语操作的基本要求。

20、课堂教学书面言语的种类。

21、课堂教学体态言语的技术构成。

22、课堂教学逻辑操作的种类。

23.课堂教学响应技术的程序和要点。

24.语音技巧的构成。

25、概念分类操作的规程和要领26、解说性思路操作的规程和要领。

27、讲述性思路操作的规程和要领。

28、加数计分法的弊端。

29、套叠计分法的特点。

30.使用减法评分法时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31.一般艺术的特点。

32、教学导入艺术的基本规程和要领。

33、教学幽默艺术必须遵循的规程和要领。

34、教学应变艺术的规程和要领。

35、概念释义。

36.原则、操作程序和要点。

西南大学文化学期末考试思考题汇总考试重点

西南大学文化学期末考试思考题汇总考试重点

文化学思考题汇总第一讲绪论二、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拓展]可根据以下“下定义”的三条途径进行思考第一,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第二,经验主义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第三,分析的途径——“理性昭示什么?”C、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总和,这是对文化的基础层次也是总体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各个民族中都是肯定的。

第二种观点:从主体活动角度,对文化的核心即它的决定性因素予以观念性的阐释。

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学与文化研究有关联,大多数人对这一观点并不太熟悉,主要以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为代表。

这一定义有助于从意识和无意识角度对人类文化进行界说。

第四种观点: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看成是民族自我认证的产物,文化的构成是结构性的。

这种观点的代表加拿大学者、著名文学理论家弗莱,他的文化观体现了结构主义思想。

第五种观点:是卡西列的符号论,即从文化的工具特性方面来认识它,卡西列认为这种工具是符号。

第二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1、文化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各自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是谁?主要观点或学术贡献是什么?请对相关学派的相互影响及其发展进行分析。

﹙怎么联系?怎么影响?怎么发展?﹚①批判的角度②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不同③时代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需求不同。

第三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思考题三、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内涵、路径分别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二者的关系怎样?二者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源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归根结底源自文化累积。

这种累积取决于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因此,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决定着文化的创新。

文化累积是文化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累积为基础,没有文化累积,文化1.分类概括2.分析关系的思路第四讲六、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具有怎样的辩证关系?1.累积性——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2.变异性——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3.累积性与变异性——矛盾统一体①文化的累积性是一种渐变,文化的变异性是一种突变和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文化学期末考试思考题汇总-考试重点文化学思考题汇总第一讲绪论二、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拓展]可根据以下“下定义”的三条途径进行思考第一,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第二,经验主义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第三,分析的途径——“理性昭示什么?”C、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总和,这是对文化的基础层次也是总体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各个民族中都是肯定的。

第二种观点:从主体活动角度,对文化的核心即它的决定性因素予以观念性的阐释。

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学与文化研究有关联,大多数人对这一观点并不太熟悉,主要以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为代表。

这一定义有助于从意识和无意识角度对人类文化进行界说。

第四种观点: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看成是民族自我认证的产物,文化的构成是结构性的。

这种观点的代表加拿大学者、著名文学理论家弗莱,他的文化观体现了结构主义思想。

第五种观点:是卡西列的符号论,即从文化的工具特性方面来认识它,卡西列认为这种工具是符号。

第二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1、文化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各自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是谁?主要观点或学术贡献是什么?请对相关学派的相互影响及其发展进行分析。

﹙怎么联系?怎么影响?怎么发展?﹚①批判的角度②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不同③时代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需求不同。

第三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思考题三、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内涵、路径分别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二者的关系怎样?二者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源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归根结底源自文化累积。

这种累积取决于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因此,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决定着文化的创新。

文化累积是文化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累积为基础,没有文化累积,文化1.分类概括2.第四讲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思考题六、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具有怎样的辩证关系?1.累积性——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2.变异性——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3.累积性与变异性——矛盾统一体①文化的累积性是一种渐变,文化的变异性是一种突变和飞跃。

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量变,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质变。

累积性体现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变异性体现文化发展的非连续性和间断性。

②文化仅有累积没有变异,只是数量累加,而没有性质、结构的变异,不会有文化的创新。

没有累积,文化只能永远原地踏步,不会有文化的创新、变异和发展。

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是文化发展条件与文化发展环节的统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变异性(中性)≠创新性(褒义)】判断关系:①连续性对人类发展起促进作用②间断性需要条件七、文化具有哪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满足需要认知功能引领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调节功能第五讲文化与存在的关系(一)四、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推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经济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

但是,经济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

经济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与文化是一种同生同构关系2.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3.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文化一体性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从广义上说,政治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现象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

1.政治与文化的联系是历史的、必然的2.政治生活与宗教文化经常是一体的3.政治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影响政治的进程。

二者始终相辅相成,相伴相生。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与之相适应;反过来,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的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发展。

4.人类文化发展促成了制度的出现,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功能(与政治、经济的联系)第六讲文化与存在的关系(二)如何理解文化生态、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答:①概念内涵:文化生态主要研究社会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环境既包含自然环境(物理、化学、生态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及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

把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历史相关性和分布普遍性的现象,称为“文化圈”。

文化层是文化元素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历史累积的结果,展示的是相似的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进行层层叠加的过程。

文化区是研究文化空间的最小单位,其基本含义就是指具有特定文化丛的地理区域。

②相互关系:文化生态是一个系统概念,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观念,是一个共时性概念,文化层是一个历时性概念。

文化的空间观主要是指包括文化生态、文化环境以及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概念。

(老师当时好像是画了三个圆,具体怎样你可以自我思考也可找一下别人的笔记参考)。

文化生态→基础文化层→积累文化圈/区→结果圈:文化传播发展(传播路线、轨迹)(有文化中心散发)区:特点(从本土个案与实证经验出发,强调文化特质的相似性)圈:同一时期,多样性,差异性层:纵向,历史时期,叠加过程(传播时间)相同:都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六、如何理解“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和“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答:这两个观点都是研究的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①文化对教育:(1)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时时处处受到文化的制约(2)文化的民族性影响着教育的本质特征,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

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文化理念不同,相应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也会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民族的个性。

(3)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决定了教育的内容(4)文化与教育双向互动,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传承和创造。

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教育担负着传承和创造文化成果的责任和功能,是文化延续与传承的根本方式,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路径。

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进步,物质文化的繁荣推动了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丰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信息量的大大增加。

②教育对文化:(1)教育促进文化的保存与延续(2)教育促进文化的传播(3)教育促进文化的创新(4)教育与“文化识能”的关系?④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⑤互动第七讲文化的传播、变迁与冲突二、文化传播是如何体现其选择性的?文化传播具有选择性特征1、选什么?并非所有的文化因素都能为其他文化所理解,一种文化是否被接受往往是由其外在形式决定,而非其实质涵义。

如果某个新的文化要素在适应另一个社会的需要时,优越性表现得很明显,并且与当地文化的其他方面(需要、价值与目标)不发生抵触和冲突,就很容易被选中并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发挥特定的功能。

2、怎么选?并不是更高效、更优越、功能更多的文化要素必然成为传播的首选。

新文化因素或被采纳或被拒绝,如果被采纳,则该新文化因素被传播、同时被修改,和谐地融于原有文化中。

3、约束条件都有什么?习惯会成为接受与传播的障碍,传统的惯性力量会束缚新文化要素的传播;四、分别从文化自身出发和引起变化的力量出发,分析文化变迁的原因有何异同?文化既然是人类适应客观环境的一种手段,那么当客观环境改变时,文化也会随之改变。

文化变迁,从文化自身出发来看,可以概括为3方面原因:(1)内部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的内部变化引起的变迁,如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部的矛盾冲突等引起的文化变迁。

(2)外部因素是指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变迁,如自然灾害、战乱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动乱等引起的文化变迁。

(3)内外因共同作用引起文化变迁的内外因素通常是相互影响、共同发生作用。

有的变迁是有偶然因素引起的,这往往是外部原因造成,如突遇大的自然灾害;有的变迁是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这往往是内部原因或内外部原因共同造成,如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内部矛盾积淀到一定程度达到不可调和时导致政治动乱引起文化变迁;或者同时又有外族入侵或遇自然灾害,加快了变迁的速度、加大了变迁的深度和广度。

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文化的传播、借用、交流、创新、革命、灾害等。

文化变迁,是多种力量发生综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从引起变化的力量来看,文化变迁的原因可以概括为4方面:(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即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会引起社会其他方面发生变化。

经济改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改革。

(2)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分化即因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内部的文化长期发展不平衡、矛盾冲突重重引起的文化变迁。

(3)生态环境的变化即因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人地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4)外来文化的影响即当一个文化群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的文化变迁。

内:矛盾分化同:变化产生影响外:生产方式变更,生态环境变化,外来文化异:①内:文化内部自身的矛盾无法调和.②外:偶然突发性(战争,外来文化;长期积累经济:生产力发展环境破坏五、请对文化冲突的形式、原因和结果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文化冲突形式多样,包括1.区域文化冲突;2.民族文化冲突;3.宗教文化冲突;4.阶层文化冲突;5.代际文化冲突;6.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文化模式中的深层结构。

一是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当它们在接触、传播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竞争和对抗,甚至产生企图消灭对方的想法。

二是有些民族具有狂妄自大的特点,常常以为自己的文化最为优越,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其他民族的文化与自己的差异越大就越低级。

三是当两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经济、政治力量存在较大差距时,它们之间的接触就很容易产生文化的自卑或自负,进而导致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冲突,一般表现为排斥、争吵、斗殴直至战争等形式。

文化冲突的结果(1)同化指外来文化适应了主流文化并逐渐合并进主流文化,成为整体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美国的移民文化,中国诸多少数民族的“汉化”等,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等。

(2)融合两类文化在接触与冲突之后分别从对方文化中吸取一定的文化要素,遵循一定的组合规律融入自身文化。

(3)分化文化冲突还可能产生分化现象,即一方拒绝接受另一方的文化,坚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六、请分析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答:文化传播、文化变迁、文化冲突都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主要内容与不同手段。

文化传播不一定导致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

传播:质变量变/传播有结果:融入或冲突/文化传播→文化变迁变迁:主体结果/一个群体→另一个/变迁(量变达质变)联系①都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②传播学派:文化传播必然导致冲突吗?变迁可能是传播,也可能是自身内部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