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
《论语》孝悌观综述

《论语》孝悌观综述华夏民族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向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的,所以想成了重亲情、重伦理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孝悌。
孝,善事父母者。
悌,善兄弟也。
孝悌便是爱父母,爱兄弟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一种爱的表现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它的的定义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孝悌有着不同的观念。
其中“至圣先师”孔子对于孝悌也有着他的一番看法。
孔子的孝悌观则反映在《论语》这本孔子弟子整理的语录集里,我们通过了解《论语》中的孝悌观,来了解孔子的孝悌观,了解先民们的孝悌观,或许对于我们能有一些启发。
《论语》中最主要的一个理念便是“仁,而孝悌为行仁开源。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礼记》中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别。
至亲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
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
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
凡侵犯侮慢等事,概不能作。
敬父母兄长名曰“孝悌“.礼敬一切名曰行「仁」。
这是修身至平天下一贯的路线,从始至终,有先有后.人知礼敬,才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礼,自然礼敬一切,普遍行仁。
既行孝悌,是知礼敬之理,那侵犯长上的事,是无礼不敬动作,孝悌的人,深以为耻,就少有这样事了。
再凡不守家庭规矩,破坏社会秩序,违犯国家法律,都非礼敬行仁,是名作乱。
因这些事都有级层主管,深耻侵犯长上的人,再去为非作乱,是不可能的,这是治安的根本办法。
《论语》中为什么要将“孝悌"作为“仁”之本呢?这是基于孔子对“人性”,即人之所为人的认识,或者说“觉悟”的结果。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而进入人类社会并经由愚昧的原始共产形态而进入野蛮的奴隶制统治形态之后向文明形态演进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只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因为以孔子为杰出代表的人类先期的思想家,站在朴素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关注了“人性”问题,对“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便是催生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根源——封建社会只所以文明于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不在被当作“生产工具”(奴隶)对待,其人格得到了承认.在孔子看来,人类之所以会脱离动物的愚昧而走向文明,最关键的是人除了具有动物的血缘本能情感之外,还有理性的亲情伦理关系,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类的最重要的标志,而维护这种亲情伦理关系,进而演生成人类社会秩序的,就是“孝”及由“孝"而生的“悌”,所以说,“孝悌”观念是人类伦理道德诸因素中的最本源、最基本的因素,人类只有发扬光大这种善端才能维护住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由文明走向文明,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古典中关于孝的论述

古典中关于孝的论述
在古典文化中,孝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献中关于孝的论述:
1. 《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其中最著名的论述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身,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是仁德的根本。
2.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也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论述。
例如,孟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还在世时,子女不应该长时间离开他们,如果要离开,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这是对孝顺的要求,即子女应该尽力照顾和陪伴父母。
3.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史书,里面也有关于孝的论述。
其中有一句话说:“孝者,善终也。
”这句话强调孝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也是一个人能够得到幸福和安宁的关键。
4. 《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里面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
其中有一篇章节叫做《孝经》,它详细阐述了孝的含义和实践方法。
这篇经典中强调,孝顺不仅包括言行上的尊敬和照顾,还涉及到心意的虔诚和感恩。
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古代社会中,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中关于孝的论述备受人们推崇。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几段经典语句入手,探讨孝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学而》)这一句话是孔子在论述学习礼仪的过程中提到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家中尽孝,不应该长期离家,否则就是不孝顺亲。
孝顺父母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被推崇的美德。
二、“父母在,舍我其谁?”(《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在为自己的言论作证时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一种思想观念,即在父母面前,自己要退居二线,把他们置于第一位。
这句话也寄托了孔子对父母的深情厚谊,表明了他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一份承诺。
三、“不敬远人,不友远人,以临近人。
”(《论语·里仁》)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孝的认识。
孔子认为,要想表现出对父母的孝顺之心,必须首先尊敬和友善远方的人,这样才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你对父母的孝心。
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孝顺的真谛。
孔子在这句话中明确表述了孝与仁的关系。
他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子女对待父母的孝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直接的道德行为,不孝不仁,仁者必定是孝子。
五、“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论语·雍也》)这句话强调了孝子对父母年龄的关注。
孔子认为,对父母的年龄要心知肚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关照、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和孝心。
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句话与第四句的意思类似,孔子认为,孝顺和悌亲(对兄长或姐姐的顺从尊敬)是仁之本,只有通过坚守孝悌之行,才能达到精神修养和道德修养。
总体而言,《论语》中的孝坚定了中华民族孝亲爱老的传统道德观念,它可以引导人们用心体会对亲人的孝心,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实践。
浅探《论语》中孝文化

浅探《论语》中孝文化浅探《论语》中的孝文化摘要:当今国学越来越热,传统文化正日益复兴。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以儒家的思想为核心。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开篇之作,可谓瑰宝。
不论探寻何种文化,须追源溯流,须解读元典。
故而从《论语》元典出发,探寻孔子思想中的孝文化,以求抛砖引玉,窥孝文化之底蕴,并推广传播,走向世界。
关键词:《论语》;孝文化;文化传承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
”[1]孝文化源远流长,基本成为国人的做人准则,为人的首善。
有“百善孝为先”之说,那么孝悌成为每个人必修课。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鲤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样的大同社会,不正是孝观念的萌芽吗?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到“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即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
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
”[2]因而,笔者从儒家文化的代表作《论语》入手,集中解读《论语》中的孝文化。
一、何谓孝什么是孝呢?孝字最早见于殷甲骨卜辞。
梳理孝字释义如下:《尔雅·释训》:“善事父母为孝。
”事,侍奉之意。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书·尧典》“克谐以孝”,同样是指侍奉之意。
清代段玉裁的《礼记》:“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
是之谓畜。
”畜者,养也。
从古到今,孝的基本意义是子女能侍奉父母,可以为孝。
侍奉包含两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方面,我们需要提供父母基本所需的物质条件,第二层次是精神方面,我们需要时常陪伴他们。
孝的广义是孝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
论语一孝悌.ppt

《孝经》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为清朝康熙年 间秀才李毓秀。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 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 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文除“总叙”外,分
为七个部分,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 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首孝弟 有余力
父母命 父母责 晨则省 居有常 苟擅为 苟私藏 亲所恶 德有伤 亲憎我 怡吾色 号泣随 昼夜侍
次谨信 则学文
行勿懒 须顺承 昏则定 业无变 子道亏 亲心伤 谨为去 贻亲羞 孝方贤 柔吾声 挞无怨 不离床……
提倡孝悌,着眼于从小培养爱心,知道 感恩,懂得关爱他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一位小男 孩刚被救出时,在担架上举起右手向搜救人 员行了一个礼。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 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焉。”(卫灵公)
《礼记·祭义》: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 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经》是一部专讲“孝道”的儒家 经典 (《十三经》之一),旧说为曾参所 作,但成书可能在战国后期。全书分为 十八章,1799字。古人认为“百行孝为 先”,又有“以孝治天下”之说,所以 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孝经》。首章开 宗明义,是全书总纲,阐明孝道是做人 的最高道德,治理天下的最好手段。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奉养
古人说:“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 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 者亲也。”(《韩诗外传》卷九)
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 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 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 存也。”(《韩诗外传》卷七)
论语《孝悌友信-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孝悌友信-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孝悌友信-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二]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孝悌观”综述

论语“孝悌观”综述文传学院09中文一班090102048 刘丹“天下归仁”是孔子一生为之努力的终极目标。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
”在“仁”的储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
同时,这种观念已深深地沉淀于我国民族心理之中,对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时至今日,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
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
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在物质上的供养、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就从两点来分析。
(一)孔子认为,“孝”是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主要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论语》中,孝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被不断地强调和推崇。
本文将从孔子对孝的理解、孝的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浅析。
孔子对孝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的言行中。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榜样的父亲。
他常常教导弟子要孝顺父母,言行中也十分注重自己的孝悌行为。
孔子的母亲去世后,他不仅亲自主持了母亲的丧事,并且还不顾别人的嘲笑,为母亲修起了一座重墓,以表达对母亲的孝心。
这种行为充分展示了孔子对孝的重视和理解。
孝在《论语》中的内涵主要包括尊敬、侍奉、照顾等方面。
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明了孝是仁的根本,是品德修养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还强调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道的体现。
例如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不仅体现在语言上的尊敬,更要体现在行动上的孝心。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观点,强调孝要在任劳任怨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孝在实践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责任感的承担等方面。
《论语》中记载了子贡之于曾子的孝心,子曰:“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之于孔子的孝心以及曾子、子贡和另一位弟子曾参对孔子去世后的孝心表现,充分展示了弟子对师长的至深孝感。
孔子也强调了个人修养在孝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需要先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向往。
《论语》中介绍了孔子的弟子孟子的事迹,他的言行着实令人敬佩。
孟子曾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强调个人修养对于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对孝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言行中,通过自己的榜样行为来教育后人。
孝在《论语》中的内涵主要包括尊敬、侍奉和照顾等方面,是仁的根本。
在实践中,孝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责任感的承担等方面。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道德典范,对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
摘要:《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
语行事汇编,内容比较分散,但把所有谈孝悌的内容归纳到一起的
话,我们发现它还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学说体系。
《论语》中
所说的孝悌观存在许多独特之处,其中有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
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悌观;儒家;基督教伦理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1)-12-0-02
孔子身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对周公推崇备至,故一
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
《论语》中孔子从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维度对
传统的孝悌之道作了新的阐释和发展,强调子女应责无旁贷地担当
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论语》中的“孝”被定义为衡量一个人品性
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孝”的核心在于无违和从礼
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首先是孝顺。
子游问孝。
子曰:“今
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可
见,孝悌之道的关键还在于有无孝敬之心。
孝敬之心又具体落到“无
违”这一点上。
若无孝敬之心,则物质上的赡养便会同动物之间的
“能养”一样,根本无法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这就要求子女对父
母持恭敬之心,要做到尽可能地顺从父母的意志,满足他们的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从已有的“礼”制。
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这就是强调“孝道”的施行不能违背“礼”。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做到:“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
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
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
”只有依礼而行,才能真正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
由此可知,“孝道”施行的本质还在于无违。
孝心始终是孝行的发端。
《论语》强调施行“孝道”一方面要做到“无违于礼”,另一方面也要做到“无违于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指出对于父母的孝顺体现在继承父母的遗志。
对于这个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看来,大有可商榷之处。
一方面,“三年不改于父之道”作为孝道的一种规定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行得通。
因为,如果“父之道”本身是不正确的,或者因为社会的发展,“父之志”在现实社会中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是否还要固执“父之志”呢?其次,这种片面强调父子之间价值观的绝对依从关系,是否会抹杀个体思想的独立性和个体生命的自由性?当然,这句话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使其更适合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对于父亲准确的教导以及对自己殷切的期待,作为儿子的理应听从,并积极饯行。
而对父母不准确的观点要委婉地指出。
毕竟,孔子也不赞同对父母的错误的盲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把“谏”作为子女孝行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孔子对传统孝
道观念的新发展。
但是,这种劝谏也存在原则底线。
那就是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作为儿子的仍然要恭敬地侍奉父母。
即使自己感到忧愁,也不能对父母心存怨恨。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对父母和颜悦色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来谈如何具体的孝顺父母,如何为父母代劳。
此外,儒家还有事君如事父的观点。
但是,对待父母的这种孝顺如果被照搬到事君上,发展到极端就容易出现“愚忠”的现象。
所以,中国历史上不乏文臣死谏的例子。
在父母和儿子产生矛盾与分歧的时候,在他们中间始终存在一种天然的润滑剂——血缘关系,来对彼此的矛盾加以消解。
而君臣之间却不存在这样一个隐性的调节器,君对臣本质上就缺乏父对子的温情慈爱。
当然,《论语》中的“孝”除了强调侍奉父母要“无违、从礼”之外,还指出“孝”的更高境界在于把父母时刻放在心上。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在孔子看来,这样细致的关心和体贴更能彰显一个人的孝心可嘉。
此外,“孝”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作为儿女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在这里强调的是:“子事父母,唯其疾病然后可使父母忧之,疾病之外,不得妄为非法,贻忧于父母也”。
出门远行也是让父母最为担忧的。
因此,“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既存,或时思欲见已,故不远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也。
如今,时代不同了,社会结构趋向多元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当中,通讯和交通事业也日趋发达,
“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显然不合时宜。
但是,游必有方却是孝子必须做到的。
二、“孝悌”为行仁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尽管不能由此判定仁性就是孝悌,但是明显孝悌却是仁性的重要内容以及现实根据。
此外,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一直主张躬行孝悌是学习其它文化知识的基础。
“泛爱众,而亲仁”,则将儒家“孝”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了,以“入则孝,出则悌”为基点,扩展为朋友之谊、同窗之谊,一层层辐射出去,最终达到泛爱众人的理想境界。
在儒家思想中,一方面以“爱亲”规定仁爱,另一方面又以“泛爱众”来规定“爱亲”。
“泛爱众”强调的是爱的普遍性与超越性,而“而亲仁”则是要突出爱的重点性与倾向性。
两者互相补充,相互约束。
由此可知,儒家关于爱的理念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讲究爱有差等。
儒家首先强调的是:“亲亲,仁也。
”“仁之实,事亲是也。
”再推及到“仁者,爱人”。
这属于一种以“孝悌”为原点向外辐射而成的“仁爱”。
但是,当“孝”和“仁”产生矛盾时,我们又将如何处置呢?孔子认为,维护这种血缘关系是根本所在。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种思想,对现代法制社会的构建,明显存在阻碍。
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孔子选择将孝悌之道从内化和外化两个维度进行实践。
一方面,孝悌之道被认为是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衡量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另一方面,孔子将其外化为推行仁道的起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论语》中的“孝悌”乃是仁性之本,也是儒家所倡导的“仁”之观念的现实化。
三、以“孝悌”为核心的儒家仁爱和基督教圣爱理念之比较
基督教的爱在本质上是属于神性的,爱不可能仅凭人类自身的力量产生。
爱必须由神性灌注到人性之中,人再回应这种灌注,通过这种回应,爱才能在人那里获得表现形式。
基督教主张的爱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爱上帝,一是爱邻人。
两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是不能割裂。
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滥用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在蛇的引诱下偷食禁果,从那一刻起原罪便通过血缘关系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人类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来修复遭到破坏的人神关系。
只能通过上帝的慈爱与恩典,以及他主动实施的救赎计划,才能重新建立人与上帝沟通的渠道。
当人类回应上帝关于“爱邻人”的诫命时,“圣爱”也就演变成了世俗的伦理关系。
爱上帝必然要表现为人类之间的互爱。
在上帝的呼召中,爱邻人的对象不仅包括亲人、朋友、陌生人、甚至还包括你的敌人。
当然,无论是爱你的亲人还是爱敌人,这一切根本上都是来自于上帝的命令,上帝乃是世俗中一切爱的源泉。
关于孝道,基督教十条诫命中就有“当孝敬父母”一条,但是耶稣又强调信徒爱父母的程度绝对不能超过爱上帝。
由此可知,儒家的仁爱是以孝
敬父母为践行基础的,而基督教所倡导的孝道则是“爱上帝”的一项伦理实践。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儒家的孝悌观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道德基石上的,而基督教则强调人的原罪性,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的。
在儒家看来,我们施行“孝悌”,是出自对人之初、性本善的美好愿望,认为孝顺父母既是理所当然的反哺过程,也属于一种血缘亲情的本能激发。
其目的在于修身养性,培养仁爱之心,从而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
基督教则认为,敬爱父母,只是为了荣耀上帝。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高长山.荀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陈戍国.四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出版集
团,2007.
[6](古罗马)奥古斯丁,周伟驰译.上帝之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8][英]姚新中,赵艳霞译.儒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