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X哥”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浅说“X哥”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

浅说“X哥”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

哥 ”只 是D T 游 戏 里 的 一 个 火 枪 手 ,而 现 在 的 “ 说 哥 ” OA 传 含 义 已经 被 彻 底 地 扩 大 化 , 用 于 代 表 那 些 有 一 定 影 响 和 励
到 “ 饼 哥 ” , “ 哥 ” 已从 一 些 有 一 定 影 响 的娱 乐 事 件 蔓 志 作 用 的 对 象 , 如某 学 生 在 日夜 赶 工 毕 业 论 文 时 的 精 神 动 煎 x 延 到大 众 日常 生 活 中 。 “ ” 的 词根 义 在 一 些 “ - ”里 缓 力 是 “ 哥 xt  ̄ : 信春 哥 , 写 论文 ”。 “ 哥 ”俨 然 已是一 种 信念 的化 春 慢 弱 化 ,附 属 义 逐 渐 增 多 。下 面 从 语 域 、 词 义 和 搭 配 上 论 身,存在于大众的信仰里,随后 出现 的 “ 曾哥” “ 双刀哥 ” 述 “ 哥 ”形 成 和发 展 的特 点 。 X
已经 超 出 了 “ 缘 ”范 围 ,表 “ 男子 的尊 称 ”义 ;经 过不 血 对
是 … … , 是 寂 寞 。 ”这 句 流 行 语 , 由此 延 伸 出 的 “ 寞 一 寂 族 ”多 称 “ 哥 ” 。有 学 者 认 为 “ 哥 ”的 盛 行 源 于 现 代 人 x x 的寂 寞 和 无 聊 ,其 特 有 的 调侃 和 娱 乐 风 味 使 得 该 类 词 日渐 蒸饺 哥 ”等 。 “ 哥 ”还 有 附 属 [ X +
关键词 : “哥 ”形式 x 形成 特点 发展 X
( )词 语 意 义 二 “ 哥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在 词 义 上 主 要 表 现 在 “ ” 的 X 哥 “ ”在 “ 哥 ” 中主 要 有 三 种 词 义 :首 先 是 表 昵 称 义 ,无 哥 X 论 是 在 生 活 还 是 学 习 中 ,人 们 都 倾 于 称 那 些 自 己推 崇 、敬 重 的人 为 “ 哥 ” 。 “ ” 表 昵 称 义 在 宋 代 文 献 中 已有 出 X 哥

“X”哥词族探微

“X”哥词族探微

语。 僧 言应 吕压 用何 用研 究
哥 ” 的大 面 积 出现 ,表 明 “ 哥 ” 已取 得 了类 词 缀 的功 能 。


本身。 三、 “ x 哥 ”词 族 的构 造 ( 一 )构词 法 就组 成成 分之 间的结 构关系 而言 , “ X N ”词族 中 ,
哥 ”中 的 “ 哥 ”具 有 实 义 虚 化 、位 置 固定 、结 构 能 产 等
析 ,我 们发现 “ 哥” 的语义 正在虚化 、泛 化,其语 义特 征
经 历 了 如 下变 化 过 程 : 表1 : “ 哥 ”字 义 素变 化 历 程
所含义素变化过程
本 义
例 证
帝 呼 宁 王 为 宁哥 。 (《 酉 阳杂
俎 》) 晋 王 深 信 之 , 即厚 给 田宅 ,任 赐 锦
[ + 血亲] 脱落
衣 玉 带 ,军 中 目为 “ 刘二哥”。
(《 旧五 代 史》卷 十 三 列传 第 = 明清 时期 称 呼 比 自己小 一 辈 的 男
孩 ,也 常 叫 “ 哥 ” 。并 出现 了 “ 哥
[ + 年年 龄 大 小 。如
特点 。这为新兴词族 “ x 哥 ”的 出现提供 了可 以借鉴 的外在
形 式 和 内在 基 础 。
涂 海 强 、杨 文 全 ( 2 0 1 1 )① 首 先 提 出 了 将 李 宇 明 的 “ X ”与 其 后 “ 哥 ”之 间 均 为 偏 正 关 系 , 这 一 点 毋 庸 置 疑 。
二、 “ x 哥 ”词族的成因
( 一) “ 哥 ”字 语 义 的 变 化 涂 海 强 、杨 文 全 ( 2 0 1 1 )① 指 出, “ 哥 ” 的语 义 衍 生 、
泛化路 径是 :亲 属称谓一类 亲属称谓 一泛 亲属称谓 一亲属

“X哥”背后的语言、文化思考

“X哥”背后的语言、文化思考
“ 工地哥” 热心哥 ” 沧桑哥 ‘ 哥” 三轮哥” 火车哥” 奔跑哥 ” 曾哥” 春哥 ” “ “ 丝袜 “ “ “ “ “ ……层 出不穷 , 这些 强大的语 言现 象的 冲击不得 不让我们思考 , 哥文化 背后 隐藏 的究竟是怎样的语言、 文化 力量和 大众 心理 。
关 键 词 :X哥 ” “ 利 哥 ” 文 化 力量 ; 众 心 理 “ ;犀 ; 大 D :0 36 /.sn 10 - 4 5 . 00 0 .0 0I1. 9 9ji . 0 9 4 8 2 1. 5 11 s
“ 真情” 深邃” “ 等等, 这些都是 双音节词 , 并且双音 节的“ ” 以 X可
按照词性分为名词和形容词两种 , 中名词居多 , 其 比如很 多关 于 食物的名词“ 雪碧” 面包” 烧 饼” 这是 因为名 词具 有形象生 动 “ “ ,
色人都有 , 不可能是同样年龄段的人群 。“ +哥” X 当中的“ 其 哥”
跃的是双音节 的“ X+哥” 如“ , 雪碧” 钢盔” 力量” 灯笼” 面包 ” “ “ “ “
已经 由“ 来替代 。显然 “ 歌” x+哥” 组合 当 中的“ 既不属 于第 哥”

个义项 , 因为不可能与 毫不相干 的网络人有 亲属关 系, 同时也
不属于第二个义项 , 因为在 网络这样一个 庞大的虚拟空 间中各
意义有逐渐虚化 的趋势 , 它不再 表示一种 亲属关系和显示年龄
的相近 , 而更多的是 一种形式上标示 的作用 , 或者仅仅表示一种 称呼词 , 意思没有那 么具体明确 。

很传神确切 。
从语法造词的角 度来 看“ X哥” 造词 方法主要 有两 种 , 即词 语模和减缩 。使用 词语模创造 新词 是一种简单 有效地 方法 , 词 语模 由模标和模槽两部 分组成 。模标 是指词语 中不变 的词语 , 模槽指词语 中的空位 , 模槽 里可 以放 入不 同的词或者语 素创造 出新词 。“ X哥” 是典 型的词语 模 ,犀 利哥” 雪碧哥 ” 钢盔 哥” “ “ “ “ 力量哥”灯笼哥” 烧饼 哥” 等 , 是采用 词语模 构词 的方法 “ “ 等 就

网络流行语“×哥”非范畴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哥”非范畴化分析
构 ,其 中名词 、 动词 、 形 容词和英语 字母都 可以和
× 哥” 的语义非范畴化包括语义类型非范畴
化 、情感意义非范畴化分 析。
1 . 语义类 型非范畴化
“ 哥 ”搭配在 一起使 用 ,“ 哥 ”原有 的结构 范畴消 失 ,取而代之的是结构多样 的新范畴 “ ×哥”的形 式 ,新范踌的特征如下 : 1 .名词 + 哥 ,网络流行语 哥中最 常见的是名词
66
( 二 )网络流行 语 “ ×哥”结构 的非范畴化
网络环境催 生了网络语 的诞生 ,“ 哥”一词
4 . 英语字母+ 哥, 英语字母+ 哥的例子有 B哥 、
E 5 哥 、e 哥。
作 为词缀广泛出现在各种词类之后 ,“ x哥”族语
( j )“ ×哥”的语义非 范畴化分析

言是典 刑的非范畴化语言系统 。“ X哥”已经脱离 了原有 的搭 配方式 ,出现更加 多样更加 丰富 的结
0 ct .
2 01 3
网络 流行 语 “ ×哥 "非 范 畴 化 分析
罗芳春 萨如拉
昌吉 8 3 1 1 0 0) ( 昌吉学院外语 系 , 新疆

要 :非 范畴化指在 某种条件下范畴成。 员逐 渐失去范畴 中典型特征 的过 程。网络流行语 “ ×哥 ”
是 一种典型的非 范畴化现 象 ,其非范畴化 包括三 个方面 :结构的非 范畴化 、语体 的非范畴化 和语 义的非 范畴 化。“ X 哥 ”族词语 中,其结构 出现 多样 化 、搭 配不稳 定等特 征。从 情感意义来看 ,原有 的亲属称谓
初步 阶段 ,研究成果较少 , 研究方法手段单一 , 研
网络流行语 “ ×哥”的非范畴化分 析分为语 体 的非范 畴化 、结 构 的非 范畴化 和语义非 范畴 化分 析。

Gay必经历的五个不同时期

Gay必经历的五个不同时期

Gay必经历的五个不同时期一、Gay的认识期Gay=同志=同性恋,不管你是偶然通过网络了解到同志,又或者是因为机缘巧合的关系,被某人启发而知道自己是同志。

有很大一部分人从小就对男人的身体感兴趣。

尤其特别留意男人的弟弟。

异性恋从小留意女人,同行恋当然留意男人。

或者在学生时代就偷偷喜欢一个男人,并且总有个想法,看到他的身体并摸到生Z器,并且幻想和他有×××的行为。

那些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被一个男人在办公室突然抱住,或者你在火车或轮船上遇到个陌生人和你主动聊天,又或者你是在车上被一个陌生男人无意识碰触到你的身体……千千万万开始同志生涯曲折经历的案例。

不管你是因为什么而认识到自己是同志的,同行恋和从小生长的环境,是不是被人带出来的,事实证明是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的。

你就是命中注定DNA早已经决定好的一样。

他会牢牢的在你生命中伴随你一辈子,不管用任何办法都是绝不可能改变的。

老天爷在冥冥之中总会安排在合适的时间通过某种方式让你知道你自己原本的身份。

并且只要你明确一个观点“你对男人有没有性冲动?”如果有你就是同志,如果只是欣赏,没有性冲动,那你就绝对不是同志!那种认为只要有过一次同行行为就是同行恋的说法是可笑的。

有一部分人老爱把自己是双性恋放在嘴边,现在可以十分肯定的回答你:“世界上只有同行恋和异性恋,绝对没有什么双性恋。

”如果你非要硬说自己是男女都喜欢的双性恋,只能说明阁下的那一部分的隐性心理还没有被认知。

每个同志都会对第一个同性朋友有极大的兴趣,很多人会把自己朦胧而单纯的感情全部热情的投向第一个认识的同性朋友中,傻傻的把他当作自己一辈子的朋友。

但往往事实是极为残酷的,因为对方根本没有把你当一回事。

还记得你掏心掏肺给他写的情书吗?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不知道你是否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往往第一个同性朋友也就是你全部认识的同性朋友最不合适的一个。

当然你们的交往也根本不可能天长地久。

每个人都要了解的同性恋基础知识

每个人都要了解的同性恋基础知识

本文详细探讨了同性恋的基因遗传以及审美特点,从基因与同性恋的关系、哥哥效应和基因传递、蛋白质和表观遗传的影响,再到同性恋群体的审美偏好,我们将一一揭示其中的奥秘。

第一部分:同性恋的基因背景首先,我们探讨了同性恋是否是先天决定的问题。

一项双胞胎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兄弟的性取向相同的概率较不具血缘关系的兄弟高。

这说明遗传因素与性取向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完全决定性。

另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同性性行为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并不强大,无法通过单个基因来直接控制性取向。

因此,我们无法简单地将同性恋归因于基因。

第二部分:哥哥效应与基因传递我们讨论了“哥哥效应”,即相比男易性恋,男同性恋群体普遍拥有更多的哥哥。

这种现象可以用母体免疫机制来解释。

即母体在怀孕期间产生一种抗体,对男性胎儿的大脑发育产生影响,进而使得男孩倾向于同性恋。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女性身上携带的同性恋相关基因与生育能力的关联,这种基因会增强女性的生育能力,从而间接传递同性恋基因。

然而,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存在差异,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蛋白质、表观遗传与同性恋我们提到了同性恋与蛋白质、表观遗传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母体免疫机制产生的抗体可以影响男胎的大脑发育,进而导致同性恋。

这表明蛋白质与同性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此外,同性恋对自身外貌的不满程度较高,这一现象是社会压力导致的,而非个体性格驱动。

这种不满程度受到社会认知和网络媒体对理想男性形象的影响,导致同性恋群体更注重外貌和审美。

第四部分:同性恋群体的审美特点同性恋群体普遍对于肌肉发达、体质偏低的男性更感兴趣。

这种审美特点可能是社会压力的结果。

同性恋在社会中面临更大的认知压力,因此倾向于通过强健的身材和阳光的形象来对抗社会偏见。

同性恋群体通过努力锻炼身体以满足社会期望,同时更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男性审美标准。

这种现象与同性恋群体对自身外貌的较高不满程度相互作用,使得他们在外貌和审美方面相较于一般人更具魅力。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种是个性的遗传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人的个性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遗传素质,这些素质在胚胎里就已经具有了,是受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他用家谱调查方法,先选出包括政治家、法官、文学家、艺术家在内的个著名人物,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人具有名望。

然后,再选出个一般普通人作为对照,调查他们的亲属,发现只有1人具有名望。

据此,高尔顿认为,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组织和机能特征受遗传的决定一样,一个人的能力主要由遗传获得。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曾有一句名言:“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由此可看出,遗传决定论者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而从根本上忽视了环境对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这样就在人的个性发展问题上陷人了宿命论的泥坑。

第二种是个性的环境决定论。

这种观点片面强调社会环境对个性发展的作用,否定了人的生物属性和个性发展的内部规律,把个性发展完全归结为是人对社会环境的简单的适应和直接作用的结果。

在此,人只是仅仅被看做被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的对象。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可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

”山于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了社会因素对个性发展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个性对环境的能动性和反馈作用,所以,最后陷人了机械社会观的泥坑。

第三种就是个性的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论。

这就是对前两种极端的观点的混合和折衷。

抱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他指出人的个性既受到生物因素所制约,也受到社会因素所制约,二者共同同意个性。

他还指出,关键在于确认这两种因素在个性构成过程中的各自的比重,他估算在个性的智力特质中大约4/5依赖于遗传,1/5依赖于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把个性看作就是遗传原子与环境原子的高气压。

同性恋是如何形成的

同性恋是如何形成的

同性恋是如何形成的在很多人眼里,同性恋是一个“肮脏词汇”――曾经如此,现在也还如此。

那么同性恋是如何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同性恋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性恋形成原因1、心理动力学的解释很多心理学家提出,同性恋形成的原因和异性恋没有什么不同,二者都是人们可以采取的生活方式,其差别只是选择对象的性别不同而已。

但是也有不少精神分析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神经心理失常症,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在青春期未能克服,他希望占有他的母亲,而结果却产生了“被阉割的恐惧”,因此产生了与异性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另一种解释则强调了父亲在同性恋行为中的作用,产生男性同性恋的家庭是由于有一个过分强悍的飞扬跋扈的母亲,和一个胆小怕事、软弱、被动的父亲造成的,这使得男孩在认同男性气质方面产生障碍。

2.生物学的解释有人提出,同性恋行为可能有生物学的根源。

对动物和人类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哺乳动物,特别是雄性动物中会发生同性恋行为。

偶尔还会发现一只公狗、公牛或雄猩猩甚至会只采取单一的同性恋行为。

同时观察还表明,人类同卵双生子中同性恋的发生率高于异卵双生子。

由于男性和女性身体内部都存在雄激素和雌激素,可能由于胎儿期或者青春期激素分泌的某些不平衡导致了同性恋行为的产生。

因激素在人类性发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初胚胎发生的原始性腺有双向发展的趋势,这取决于胎儿体内的雄激素水平,睾丸酮促使原始性腺向男性化方向发展,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而缺少睾丸酮则使原始性腺朝女性化发展,生长出女性的内、外生殖器来,而一旦决定了男性或女性的性征之后,另一种性器官就逐渐退化,只是作为残迹存留下来。

这种情况是否可能成为同性恋的形成的一个生物学原因呢?这只是一种假说而缺少可靠的证据。

3.学习理论的解释根据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人类绝大部分的行为并非属于本能,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因此,学习理论不同意精神分析理论的下述看法:人生来便具有同性恋和异性恋两种倾向,后来的性欲定向是两者之中的一种受到抑制的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说“X哥”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X哥”是近几年网络和媒体中高频使用的词语,与由他源词过渡到自源词的“X门”不同,“X哥”主要以自造词为主。

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X哥”在使用语域、词语意义和结构组合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同时“X哥”的广泛使用,与社会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有着密切关联。

标签:“X哥”形式形成特点原因一、“X哥”的形成和发展《说文》:“哥,声也。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解释为“发声之语。

”由此可知,“哥”初为“歌”的古字,据考证,今所用的“哥”字来自于鲜卑语,是“阿干”的音转。

唐初,“哥”已在口语中萌芽,开始替代“兄”使用。

贞观前后,“哥”在表示与“弟”相对的概念上古籍已多有记载,并一直延续至今;按《汉语大字典》所载,唐代在皇宫里,“哥”亦可指父亲,现在客家话、武义话里仍有这种用法;“哥”字发展到五代时,已经超出了“血缘”范围,表“对男子的尊称”义;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至明清时“哥”义已与今义差别不大。

新词义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词义的消亡,“哥”表与“弟”相对概念有血缘关系的基本义一直延续至今,相较于基本义,“哥”在现代汉语里较多用于表“对男子的尊称”义。

“X哥”是近几年网络上的热门词汇,从“春哥”到“曾哥”,从“传说哥”到“犀利哥”,从“双刀哥”到“煎饼哥”,“X哥”已从一些有一定影响的娱乐事件蔓延到大众日常生活中。

“哥”的词根义在一些“X哥”里缓慢弱化,附属义逐渐增多。

下面从语域、词义和搭配上论述“X哥”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一)使用语域“X哥”的使用语域是一个不断泛化的过程,最初所涉多与新闻和娱乐有关,多指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事件和人物,如:“春哥”“犀利哥”等。

随着“哥”附属义的不断增加,在类推机制作用下,那些“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对象逐渐成为大众推崇、娱乐的话题,“X哥”也日益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和学习中。

如:喜欢吊带装,连续六年在现场观看春晚的热心文艺“观众”被网友封为了“吊带哥”;随口一句“我是来打酱油的”无事小市民就成了传说中的“酱油哥”等等,这些都是“X哥”语域扩大的实例。

另外,在施受群体上,“X哥”也有自己的特定范围,该类词多来自于年轻、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众,同时“X哥”所代表的受众也多为那些让人崇拜,给人激励或寂寞无聊时可调侃的对象。

(二)词语意义“X哥”的形成和发展在词义上主要表现在“哥”的词根义逐步弱化,附属义逐渐增多,语法义渐趋形成。

“哥”在“X哥”中主要有三种词义:首先是表昵称义,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人们都倾于称那些自己推崇、敬重的人为“X哥”。

“哥”表昵称义在宋代文献中已有出现,该用法是对中古义的继承和发展。

带有[+调侃]、[+嘲讽]和[+娱乐]等特征的语义,这类词源于“哥……的不是……,是寂寞。

”这句流行语,由此延伸出的“寂寞一族”多称“X哥”。

有学者认为“X哥”的盛行源于现代人的寂寞和无聊,其特有的调侃和娱乐风味使得该类词日渐增多,如:“煎饼哥”“蒸饺哥”等。

“X哥”还有附属[+崇拜]和[+积极]语义特征的用法,这类词源于“传说哥”和“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句流行语。

“传说哥”只是DOTA游戏里的一个火枪手,而现在的“传说哥”含义已经被彻底地扩大化,用于代表那些有一定影响和励志作用的对象,如某学生在日夜赶工毕业论文时的精神动力是“信春哥,写论文”。

“春哥”俨然已是一种信念的化身,存在于大众的信仰里,随后出现的“曾哥”“双刀哥”都是这一语义的实例。

另外,“X哥”由于应用范围不断增加,语体色彩也由原来偏正式和书面化向口语化转变。

(三)结构组合“X哥”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在结构组合上的特点主要有:首先,充当“X”的成分既有名词,也有动词,还有少量形容词和重叠词注入。

如:“双刀哥”“传说哥”“犀利哥”和“肉肉哥”等。

其次,在音节结构上,“X哥”以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如:“刀哥”“春哥”“裸奔哥”等,随着该类词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多音节结构也在不断涌现。

再次,在搭配方面,“X哥”既可以作一些有[+出现][+受事]等语义特征的动词的宾语,如:今日,广州街头频现“犀利哥”;他被叫做“犀利哥”等。

另外,“X哥”还可以后接动词或名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如“无聊哥”的频现,关于“潮流哥”的话题一直不断等,“X哥”在其中作中心语成分。

二、“X哥”类词形成和发展的原因“X哥”类词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虽然能否进入汉语类词缀的范畴还有待观察,但其正处于由自由语素向黏着语素转变的过程,词根义渐趋弱化,逐渐变成组合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一类词。

下面将从社会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两个方面分别予以论述。

(一)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因素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和社会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首先,一种语言格式的存在,要具有支撑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只有出现了某种社会现象,才会形成新的表达需求。

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各种新事物和新现象层出不穷,这是促成“X 哥”产生、流行的社会因素,加之大众生活水平提高,舆论氛围宽松,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等都为这类词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比较自由的土壤。

其次,社会集团在当今巨变的时代里,往往更青睐于那些带有简洁性、经济性和能产性特点的词语。

经济性原则是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派生构词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成词方式,显然“X哥”这类词要比用一大段语言来解释某人为什么被尊重或调侃要简明扼要。

如:大众见到“犀利哥”这个词就可以联想到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事情、为什么说他犀利以及他可以带给大众什么精神作用等等。

“X 哥”用颇似积极修辞的方式表达了消极修辞用很大篇幅才能表达的内容。

因此,“X哥”比起其它能够表达此义的方式要更富简洁性和经济性。

能产性也是“X哥”类词数量不断增多的因素之一,这主要体现在组合能力强、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三个方面。

首先,“X哥”不仅可以是二音节或三音节组合,还可以有多音节结构,既可以作动词的宾语,也可以和名词组合。

使用范围上,该类词已从以娱乐为主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其次,在语体色彩上,近来产生的词语主要以口语语体色彩为主。

第三,随着网络等媒体的迅速发展,该类词使用频率也有很大增加,而且还有短时期集中爆发的特点。

这些都是“X哥”类词能产性的表现,也是这类词受欢迎的因素之一。

(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X哥”类词大多采用了语义嫁接的方法,比如:“萎缩哥”是由超常搭配的“萎缩”和“哥”组合而成的。

“萎缩”原本修饰的是物体,把“萎缩”义与“男人、男性”嫁接到一起,便有了“像萎缩了一样的男人”义。

另外,“萎缩”和“猥琐”音相近,“萎缩哥”这种有一语双关效果的词语,不仅在调侃和娱乐上给大众提供了便捷的造词方式,而且也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蕴含其中。

“X哥”在形式上更加新颖,表达的语用意义更加丰富,不仅反映了大众认知途径和认知心理的不断变化,也反映了人们追逐时尚、期待被关注的社会心理。

“X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转喻到隐喻的再概念化过程。

从一个超女到广为人知的“春哥”,以及有着“犀利”眼神而风靡的乞丐,人们通过转喻把一个客观人物通过语义嫁接等方式进行了概念化。

随着“春哥”“犀利哥”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渐渐把那些“给人以积极影响或具有调侃、娱乐素材”的人与“X哥”联系起来再认识,进而利用他们之间的相似性通过隐喻诉诸于言语,从而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多种多样的“X哥”。

“X哥”这种新鲜的表达方式,有着用大段平铺直叙的消极修辞描述所不具有的新奇色彩,标新立异,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英国著名学者道金斯创造的“模因论”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模因,语言单位可以被模仿并可能发生变异”。

从“X哥”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由他源词过渡到自源词,当今仍被广泛使用的“X门”的影子。

“X哥”模仿了“X门”的构词方式并把类后缀“门”变异成“哥”,充当“X”的成分如模因一样,迅速传播开来。

“X哥”由于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认知基础,与“哥”的词根义有着内在联系,并且有丰富的语体感情色彩义,因此,这种具有独特语用价值的新的表达格式应运而生并很快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结语从以上对“X哥”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原因的阐述可以看出,该类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词根义逐步弱化、附属义逐渐增多、使用语域趋于日常化的过程。

该类词的大量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大众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同时其自身的能产性也是它能迅速被使用的客观因素之一。

“X门”的形成、发展及其被高频使用的过程为我们研究“X哥”提供了典范。

近来,在一些著作中,“门”已正式被归入类后缀的范围。

一些学者认为“哥”也可以纳入类后缀的范畴,我们觉得不妥当。

因为在“X哥”中,“哥”义虽在逐步弱化,但其和词根义的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无论是在“犀利哥”还是“双刀哥”中,“哥”都有着表[+男性]、[+尊重]等与词根义有关联的语义特征,而判断类词缀的首要标准是词的语义要基本虚化。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X哥”同时符合语义黏附、构词定位等类词缀所具有的属性。

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发展,“哥”能否成为类后缀,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2]黄树先.“哥”字探源[J].语言研究,1999,(2).[3]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4]张谊生.说“x式”—兼论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3).[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曹志彪,高丕永.水门事件引领的“门”族词[J].咬文嚼字,2006,(2).(杜福强赵则玲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