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使用的七大误区

合集下载

言语理解:成语使用常见误区详解

言语理解:成语使用常见误区详解

1、望文生义:有的成语其含义并不在字面上,而是与其字面意义相左、相反或无关,使用时一定要仔细分析、甄别其内涵,考查其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

例如: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度缺乏。

2、张冠李戴:是由于对成语的使用范围不明造成的。

例如: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完美的事物很多。

多指书籍、工艺品。

)3、不辨褒贬:有的成语意思相近,然而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这时就需要根据语境加以区别,不可褒贬误用,词不达意。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4、不合逻辑:对于有些成语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表面意义理解这一层面,更要从逻辑角度出发,体味该成语的运用是否与其所在语境相协调。

如: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的少女。

)5、叠床架屋:不明白成语的确切含义,从而造成了语境中的一些词的含义与成语自身的含义重复。

如: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6、一知半解:有些成语由于我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造成了对选项的错误判断。

如: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

)7、古今异义:有些成语有古今两个意思,但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的本意已经不复存在,而只存在它的引申义,如不注意这一特点,就容易犯“舍末逐本”的错误。

如: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擒获。

成语误用

成语误用

成语误用类型及解析误区一:望文生义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还要掌握其比喻义或引申义。

例1、泰山确实很高。

孔子尚且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工部吟出“一览众山小”的绝唱,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呢?登上泰山绝顶,自然免不了登高自卑了。

“登高自卑”不是指登上高处感觉自己的渺小。

本指登山从山底下开始,比喻事情循序进行由浅入深。

例2、前不久,郴州市委书记被查出贪污受贿达三千多万元,自然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但也有人说,受贿往往是情非得已,即使数额再大,也罪不容诛。

“罪不容诛”不是说罪行不够处死。

而是说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1、“危言危行”指正直的言论和行为。

危:正直,不能理解为“危险”。

2、“三人成虎”是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不能理解为“团结起来力量大”。

3、“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不能理解为“加标点”。

4、“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刊:古代指清除刻错了的字。

“不刊”可更改,不能理解为“刊登”。

5、“不足为训”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训:准则,不能理解为“教训”。

6、“猫鼠同眠”既不是表示化敌为友,也非表示宽大胸怀,而是比喻上下互相包庇,一起干坏事。

误区二:用错对象很多成语,有明确的使用对象,不可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例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例2、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栋:栋宇,房屋。

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

形容藏书很多。

这里指人不对,像这样易用错的有: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指夫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指儿童;1、“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不指其他年龄。

成语使用中常见错误类型以及对策

成语使用中常见错误类型以及对策

成语使用中常见错误类型以及对策(一)、误解词语,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许多源自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有些成语的理解能够利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进行,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不能是天然的了。

例题:1、就在公安部门准备收网时,这帮家伙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罪行簿上又添新笔。

(╳)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几乎万人空巷,街上静悄悄的。

(╳)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4、这个小毛病不足为训,下次改掉就行了,何必大动干戈呢?(╳)5、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得到好处)6、北大荒虽然天荒地老,但经农垦战士的开发,已经成为商品粮基地。

(╳)(天荒地老:指经过的时间很久)7、我们应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邯郸学步:比喻生硬的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原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8、“9·11”事件之后,美国股市势如破竹的下跌趋势,令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9、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10、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负担,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轩然大波:常用于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11、教育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家长作风。

(╳)12、作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家里管窥蠡测,就创作不出群众喜欢的作品。

(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了解片面狭隘,十分有限。

?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9种类型

?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9种类型

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9种类型1.误解词义,望文生义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等特征,理解时需追根溯源,准确把握其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主观臆断,只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

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意思是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到了大街上。

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事物把许多人都吸引出来了。

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巷子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

)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的“轮”是“高大”的意思,“奂”是“众多”的意思,适用的对象是高大的建筑物而非人物形象。

)3.褒贬误用,情感错位成语也有感情色彩,运用时如不注意其与全句大意是否一致,就会造成错误。

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处心积虑”意思是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

此处贬义褒用,使用不当。

)4.谦敬失当,不合语境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

遣词用句的时候要注意得体有礼,要让词语的谦敬色彩与语境保持协调一致。

例: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属于谦辞,此处用于别人,谦敬不当。

)5.语义重复,自相矛盾语义重复主要表现在,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语意义重复,造成赘余或矛盾。

例:提起抗日战争,当年的情景又历历在目的浮现在这位老人的眼前。

(“历历在目”指过去的情景清清楚楚地浮现在眼前,与后面的“浮现在……眼前”重复。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有些成语还应该注意它的词性用法以及它的词义轻重与语境是否协调。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

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成语使用的七种错误

成语使用的七种错误

成语使用的七种错误成语使用的七种错误(一)感情色彩使用不当例1在全民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领导带头,群众自会不甘落后,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会有所好转。

例2公审大会上,李民法官面对着罪犯王冕一伙,满腔怒火,振振有辞地痛斥这帮罪犯。

上述两例均应使用带有裹义色彩的成语,而“上行下效”和“振振有辞”均属贬义,感情色彩不符。

(二)特指误用为泛指例3起伏的群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

例4张大妈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女儿,一家人破镜重圆了。

例5二十多年来,王老师教过的学生汗牛充栋,其中不少人已成了栋梁之材。

例3中的“鳞次栉比”通常指建筑物等密集,而非群山;例4中的“破镜重圆”专指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而非母女或“一家人”;例5中“汗牛充栋”专指书籍多,不能用于人。

(三)望文生义错使用例6大家沸沸扬扬地嚷起来,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争论不休。

例7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差强人意,名次落后,到了初一才有了改观。

上述两例成语的.使用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6中“沸沸扬扬”虽然多形容议论纷纷,但生活中通常使用在舆论传播方面;例7中“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此处句意却是不满意。

(四)滥用比喻等修辞格例8近来,水资源日见匮乏,我们应该敝帚自珍,节约用水。

例9班主任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

例8中“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惜,用在这里比喻不恰当;例9中“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属不当夸张。

(五)语意前后重复例10多少莘莘学子,在书山中跋涉,不断探索知识的宝藏。

例11他今天表现反常,与往常截然不同。

例12敌人用尽酷刑,方志敏同志浑身被打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

例13《老鼠爱大米》这首风靡大街小巷的歌曲迅速在学生中耳熟能详了。

例10中“多少”已有“多”的含义,与“莘莘”之意重复;例11中“表现反常”便是“与往常截然不同”;例12中“浑身”与“遍体”重复;例13中“风靡”已有“耳熟能详”之意,再用显然是重复了。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知识讲解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知识讲解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

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成语运用中常犯的错误

成语运用中常犯的错误

成语运用八种常见错误一、感情色彩误用。

1、(2002年题)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出现。

褒义词。

而本句讲的是“造假者”非法大量建立“垃圾食品厂”,显然语境是贬义,该用贬义词,却用了褒义词。

2、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惨淡经营”原指用浅淡的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精心布局。

后用以形容苦心谋划并从事某项事业。

褒义词。

“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

3、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1995年全国高考题)4、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1998年全国高考题)“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有些成语褒贬鲜明。

如“胸无城府”“叹为观止”“同心同德”“虚怀若谷”“大有作为”等都是褒义。

“信口雌黄”“有恃无恐”“无所不为”“肆无忌惮”“处心积虑、火中取栗、趋之若骛、炙手可热、无所不为”颐指气使”“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蠢蠢欲动”,“洗心革面”“过江之鲫”、“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煊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等常用贬义场合,否则就是误用。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

“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像处理问题。

“登峰造极”——(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中)有时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是中性词,也恰当。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辨析与使用的七大误区
成语辨析与使用是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经典题型,由于成语数量多而且日常生活中不常用,因此容易造成考生失分和弃分。

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成语题完全是可以战胜的。

对于成语辨析类题目,我们首先要明确公务员考试中所考查的都是我们常用的成语,不会是生僻的成语。

而考查内容则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我们常用的成语中意义相近,容易混淆的;另一类是我们常用成语中容易误用的。

对于成语,应试者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正确理解常用常考成语的含义,不要只看字面意思;二是在恰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成语。

要想准确地掌握成语的用法,华图教育提醒各位考生,主要应克服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有的成语的含义并不在字面上,而是与其字面意义相左、相反或无关,使用时一定要仔细分析、甄别其内涵,考查其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

如果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
(1)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然不能有丝毫大意。

(2)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辨析:(1)句中,“每况愈下”是指情况愈来愈坏,显然与题意不符。

(2) 句中,“差强人意”是指大体上让人满意,而并非字面含义:不太让人满意。

误区二:对象错误,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
(1)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2)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女生自编自演了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辨析:(1)句中,“琳琅满目”一般是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这里用在“城市‘夜景观’”上不合适。

(2)句中,“绘声绘色”用来形容描写叙述生动逼真,用于形容“演出”显然不妥。

误区三: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有的成语意思相近,然而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这时就需要根据语境加以区别,不可褒贬颠倒,以至于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例如:
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的时候,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辨析:“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它是一个贬义词,这里误用做褒义词了。

但有两种情况应注意,一是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语境效果,有时可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

二是有些词可贬可褒,如“标新立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左右逢源”、“灯红酒绿”等。

误区四:轻重失度,头重脚轻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如:
(1)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2)人世间,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赞美的,对语无伦次、言而无信的人是深恶痛绝的。

辨析:(1)句中,“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物,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2)句中,“语无伦次”指讲话或写文章颠三倒四,没有条理,对语无伦次这样的人用“深恶痛绝”显然有些重了。

误区五:功能混乱,搭配不当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如果对成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例如:
(1)包围圈越来越小了,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2)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当低,简直到了被人贻笑大方的程度,甚至影响了大学生的声誉。

辨析:(1)句中,“瓮中捉鳖”是个动词短语,句中把它当作名词短语误作“成了”的宾语,应该为“瓮中之鳖”。

(2)句中,“贻笑大方”意思是被内行人笑话,已经包含了被动的意义,再和“被”连用就是语意重复了。

误区六:敬谦错位,主客混淆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迹,有的用于自称(谦称),如“雕虫小技”“敝帚自珍”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

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例如:
(1)王厂长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2)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辨析:(1)句中,“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更成
熟的意见,是谦辞,句中误用作敬辞。

(2)句中,“鼎力相助”即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是敬辞,句中误用为谦辞。

误区七:不合习惯,违背常规
成语大多是古代沿用下来的,有着很厚的文化积淀,因此在用法上也往往具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不可随意改变。

比如,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

例如: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以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A球队望其项背。

辨析:“望其项背”是指赶得上、比得上,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或表示否定意义的反问句中,否则就是错误的。

即使意思符合,一般也不能用于陈述句中,因而这里应该为“不能望其项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