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课件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 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第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精读细研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 怎样的心理状态?
状态 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 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 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精读细研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 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 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
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素养)
第二页,共二十四页。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有没有经历过一些冒险的事儿呢?有没 有小时候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呢?
一位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他小时候有过一段难忘的 冒险经历,是怎样的经历呢?他的经历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去寻找答案。
第三页,共二十四页。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疑难探究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 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 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 和嘲讽。
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
敢疏忽。翼翼,谨慎、严肃。
【哄然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课件
烁( shu8 )闪烁 砾( l$ )沙砾
预习思考
理解词义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预习思考
思考问题
思考1:课文写了一个 什么故事?是按照什么 顺序来写的?
课后作业
腿部伤势严重,引起了静脉炎。医生认为必须把腿部切除,但他不敢把这个决定
告诉波尔赫德,怕她忍受不了这个打击。可是他错了。波尔赫德注视着这位医生,
平静地说:“既然没有别的办法, 就这么办吧。”
手术那天,她在轮椅上高声朗诵戏里的一段台词,有人问她是否在安慰自己。
她回答:“不,我是在安慰医生和护士。他们太辛苦了!”后来,波尔赫德继续在
预习思考
辨别多音字
( j! )滑稽 稽
( )稽首
( h5ng )哄抢 哄 ( h8ng )起哄
( h7ng )哄骗
预习思考
辨别易混字
xuà
崖 悬崖 y
n
2 涯 天涯海角
喘( chu3n )气喘吁 吁 瑞( ru$ )祥瑞 湍( tuān )水流湍急
眩 头昏目眩 炫 炫耀 糟( zāo )糟糕 槽( c2o )水槽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17):
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我”却被困悬 崖的经过。
第二部分(18~28): 写“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一步一步爬下悬 崖、脱离险境的经过。
第三部分(29):
写“我”由爬悬崖的经历感悟到人生哲理。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通过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文章详略得当
直接突出中心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它告知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无论 面临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 开来,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一步一步 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当然,关键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 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遇险
启示
莫顿·亨特
着眼于那最初 的一小步,走 了这一步再走 下一步
4.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 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莫顿·亨特
有一则幽默:一农夫疼爱自家牛犊,在牛犊学耕 地时,就与牛犊共同拉犁,让儿子扶犁。等到拐弯时, 儿子就提醒农夫:“爹,拐弯了。”
谁知等牛犊长大了,无论怎么吆喝,它就是不拐 弯,只有喊“爹,拐弯了”,它才拐弯。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 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 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 哪一种?为什么?
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 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点儿子独立走下来,恰 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 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 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点。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启示:
1.面对困难,不恐惧畏惧,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 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 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经验:

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 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经过 遇险
结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 脱险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3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3张PPT)

课文研读
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 “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
底部凌乱的岩石。”)
人物 事 起因
经过
“我”,5个男孩,父亲
游戏玩厌 去爬悬崖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述 故 事
件 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归纳“我”遇险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一、犹豫不决 满头大汗 浑身发抖 二、晕眩 哭泣 三、神情恍惚 害怕和疲劳
课文研读
试从第7—9自然段中圈点勾画出“我”当时的状态和 处境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重点字音
耸立(sǒnɡ)
气喘吁吁(xū) 灼(zhuó)
晕眩(xuū) 悬崖(yá)
抽噎(yē)
怦怦(pēnɡ) 哄堂大笑(hōnɡ)
重点词语
【小心翼翼】 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翼翼,谨慎、严肃。
【耸立】 高高地直立。 【哄堂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恍惚】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 一吸一顿地哭泣。
“犹豫不决”“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怦 怦地跳动”,“吓坏了”“缓慢地爬着”“反胃”“偷 偷地抓住”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 紧张的心理和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课文研读
文中在写“我”攀爬悬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了 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 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相对 比,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 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与嘲讽。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实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并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的散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设想作为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有较强的归纳领悟能力,预习能比较到位,但方法欠佳。

针对学生实际,安排一课时,按“引入新课——知内容——明主旨——拓思维——展联想——联实际”模式进行教学的,主要进行内容的复述,主旨的提炼,多角度阅读。

首先通过抢答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主旨,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多角度分析课文人物,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

”根据该单元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内容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我确定了本文的目标和重难点,即: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展开多角度阅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进行挫折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默读、复述故事;提炼文章主旨;多角度阅读训练,重在整体感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这篇课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小时候在悬崖上遇险,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最终脱险的经历。

作者通过这件小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情节简单,但蕴含的哲理深刻,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还比较有限。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对文章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层含义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参差不齐”“小心翼翼”等词语的含义。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2)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人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感悟在人生道路上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的提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设定一个目标,让学生体验如何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并逐一实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学习上遇到一道难题,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的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了面对困难时,如何分解问题、逐步解决。这是对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启示,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将攀爬悬崖这一巨大困难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目标,最终成功克服困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文章主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七年级上册语文14课笔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14课笔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一、课程背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的一次冒险经历。

通过这次经历,作者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应该被其巨大和复杂所吓倒,而是应该将其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地去解决。

这篇课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实践这种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文章内容1.故事背景:文章描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冒险经历。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作者和一群小伙伴去爬山。

当他们到达山顶时,天色已晚,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2.解决问题:面对困境,作者的父亲并没有直接把他们带回家,而是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找到回家的路。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将其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地去解决。

3.文章主题:这篇课文的主题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文章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将其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地去解决,我们就能够克服它。

三、重点知识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在这篇文章中,六要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描写为辅,议论和抒情贯穿全文。

3.象征手法:文章中的“岩石”象征着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攀登岩石的过程,作者领悟到了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学习方法1.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同时,朗读也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2.梳理文章结构: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3.分析重点语句: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同时,也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4.练习写作:通过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可以练习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5.讨论和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延伸
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 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故事吗?是怎样克服的?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哲理,就 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板书设计
(1-18)冒险
(19-26)脱险
“险”
从内容上
(27-29)人生感悟
从人生道路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总结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 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 最后取得胜利。
写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 石架,脱离了“险”境。 第三部分(第23段):
写“我”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哲理。
2.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 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 “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 懦弱、胆怯”。
3.读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状态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 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 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 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说说“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
心理描写:第7、8段“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 怦怦地跳动”“然后吓坏了”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
语言描写:如第20段“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 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 的心理。
3.文章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
“遇险脱险”的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 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 路上的实际问题。
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 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
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 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 为什么又说 “前途茫茫”呢?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新课导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 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 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 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 通吧!
探究写法
1.文中有很多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来。
文章多次提到自己的体质弱为后文“我”的恐 惧埋下伏笔;
杰里喊“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 鬼?这没道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为后文杰 里把“我”的父亲找来埋下伏笔。
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第17段“夜幕开始降临”,第18段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 地面开始变得模糊”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 氛,衬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理。
2.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 “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 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 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 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大胆尝试,教给 “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 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 快乐。
字词积累
【灼】烧、烫。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整体感知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天气闷热是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第一部分(第1—13段): 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后,却
不敢再动,陷入了“险”境。 第二部分(第14—22段):
“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 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深层探究
1.概括“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 初 毫无信心
“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
继 而 信心萌发
“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 后 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最 后 巨大成就感
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 的信心并推动情节发展。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莫顿•亨特(1920—2016),美 国作家、心理学家。代表作品有 《痛击》《走一步,再走一步》。
字词积累
灼人( zhuó ) 突兀( wù ) 滑稽( jī ) 晕眩( xuàn ) 抽噎( yē )
寻觅( mì ) 椿树( chūn ) 嘘声( xū ) 恍惚( hū ) 呻吟( yí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