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美猴王》课文复习.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美猴王》教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4《美猴王》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石猴还有哪些称号。
这样的问题学生张口就来,都抢着说。
接着老师引导:每一个称号后边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那么“美猴王”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这一课。
(幻灯片1、2)二、作者作品(印发)1、关于作者(幻灯片3、4)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府山阳县人,汉族,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使他运用志怪小说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2、关于《西游记》(幻灯片5、6)《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
此书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它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幻灯片7)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13—100),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3、什么是神话小说?(幻灯片8)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七年级上册西游记重点归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西游记知识点梳理

一.填空4.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
是全书的精华部分;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5.《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7.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8.沙僧也叫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9.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10.“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
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具情节是:大闹天宫。
1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1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1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美猴王教案语文版

美猴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给课文划分段落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会复述美猴王的故事;理解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教师示范,学生效仿的方法,分析美猴王的动作、语言,从而概括其艺术形象;师生合作总结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美猴王“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养成课外阅读文学著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把握美猴王艺术形象。
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2、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3、《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阅读要求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倦神疲”四、赏析课文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讨论要点: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
起笔就显出它的神奇出众,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讨论要点: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美猴王同步授课课件 语文版

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瀑布。 第三部分 (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 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 王。
观赏神话故事,畅游魔幻世界来自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来理清故事情节, 进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选材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的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
“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
3.通过品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生动、 简洁的特点。
作 家
吴承恩
(1510—1581),
拓展延伸
孙悟空艺术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请你结合自己已有 的关于《西游记》的知识,分析一下孙悟空形象的现
实意义?
简例:这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 界、人间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 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充 分体现了这一形象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字汝忠 ,别号射阳
山人 ,淮安山阴(今 江苏淮安)人,明代 小说家。
作 品
主要作品:据记载有志怪 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
目前只遗留后人辑的《射
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 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 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 成。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 《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 者。
背
景
作者生活在明代,当时,政治压抑,生活困苦。
“跳、抢、夺、占、争、搬、移”等一系列的动词 ——表现了猴子顽劣的特性
第14课《美猴王》教案(语文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4课《美猴王》教案(语文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设计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摸索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明白的咨询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关心。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能够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讲,学生利用课外时刻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讲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烈火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热朋友,他〝美〞在哪里?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慧灵活,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晰。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要明白得神话小讲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竞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爱好。
进行片断讲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预备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关心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教学板块:预备动作1、简洁的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如此讲对不对?学生:应讲〝孙悟空〞,不能讲〝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进展过程。
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美猴王》同步练习语文版word版

《美猴王》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小说家,著有。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迸.裂()瞑.目()七窍.()镌.刻()石碣.()3.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4.简述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
5.课文在叙述美猴王来历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的哪些动作和语言?6.课文想象丰富,请举出一两例来。
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写出两件孙悟空的故事。
第二部分:(一)干涸的眼睛“把医生叫来,”亿万富翁喊道,“戴了新眼镜,我仍然觉得不舒服,真叫人受不了……”……八位大夫立即给亿万富翁作了第108次检查,他们得出了一个最终结论:今后,任何眼镜、任何眼药水、任何外界的治疗手段对亿万富翁的眼睛都不适用。
解除痛苦的惟一“药物”,全靠他本人:只要他经常哭泣流泪,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哭出眼泪!可怎样才能哭出眼泪呢?一批学识广博的人挑选了世界文学中最悲惨的作品;一群最易伤感掉泪的演员为亿万富翁读作品中最催人泪下的段落。
他们声泪俱下,可他却无动于衷。
人们特意为他上演了一些令人心碎的节目。
他打量着这些女演员,心中揣度着把她们请来该出多少钱……演员们带着浸透泪水的手帕,灰溜溜地走了。
亿万富翁仍是抱怨眼睛痛。
下属们好不容易收集到最悲伤的电影来放给他看,可他在看电影时,却不由自主地计算起拍摄电影所需的费用来了。
电影放映结束后,陪看电影的人泪眼汪汪,可他的眼睛仍是干涸疼痛。
后来,亿万富翁被下属们破天荒地带去参观城里最贫穷的几个区。
他坐在世界上最长的卧车里(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看着窗外饥寒交迫的贫民们,他感到十分新奇,大声地说:“真是景色非凡哪!”自然,要他从那装有空气过滤设备和空气调节设备的车上下来,是不可能的。
所以,治疗方法也只能到此为止。
他的眼睛依然干涸无泪、疼痛难忍。
事情发展到了()的地步了。
下属们终于研究出一帖奇妙的“药方”:他们找到了一个面目、身材都酷似亿万富翁的人,那人下患着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在一家肮脏不堪的医院里奄奄一息。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美猴王》精品教案语文版

《美猴王》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理清本文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分析小说的艺术形象,培养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3、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4、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
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猴王”表明石猴具有出众的本领,“美”是对他独特风姿的赞叹。
标题点明小说描述的对象。
2、《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
小说主要是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伏妖魔,扫清障碍。
它不仅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宏伟的结构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而且以强烈的色彩塑造了人民所喜爱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孙悟空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大闹天宫”是他个人的英雄传记,他浑身是胆,敢于向天宫的最高统治者挑战,这间接地表达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
“西天取经”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
他正直、勇敢、机智、顽强,善于和各种各样的妖魔作斗争。
他的身上集中反映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3、吴承恩,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山阳人。
明代著名小说家。
他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商人家庭。
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屡试不中。
后来绝意功名,专心著述。
晚年写成长篇巨著《西游记》,寄寓了他对现实社会不满、反抗思想和美好愿望。
第14课《美猴王》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4 课《美猴王》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小讲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讲、读、写、仿照、表演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观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难点: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点?教学设想1、教法设计①设置情境、采纳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②采纳多媒体辅助教学2、学法指导⑴、课前预备①阅读?西游记?,搜寻与课文相关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 预备复述。
②让学生分组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的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来描写,突出这位同学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在课前对其他组保持奇异感,交上来让其他组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预备讲故事、速背、仿照配音、表情朗读。
3、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①正确读出以下词语: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疲神竭乐不可支②教师检查课前预备情形。
二、激情导入: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幻灯2〕,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幻灯3、4〕。
导语设计:大伙儿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
那么,大伙儿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
〔板书:?美猴王?〕三、整体感悟:1、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概述课文。
看谁讲得简洁,讲得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美猴王
吴承恩
一、应掌握的词语
开辟pì遂 suì迸bèng 裂瞑míng 目径jìng 窍 qiào 石碣ji é 镌juān 刻喜不自胜
麋 mí鹿天造地设滔滔不竭ji é力倦神疲顽劣li è拱服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迸裂:迸开并往四处飞溅。
4、顽劣:顽皮不顺从。
2、瞑目:闭着眼睛。
5、拱服:敬畏,服从。
3、镌刻:雕刻。
6、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7、径: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
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语出《论语·为政》
三、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见第一课
2、天干地支
天干:甲( ji ǎ)、乙 ( y ǐ)、丙 (b ǐ ng)、丁 (d ī ng)、戊 (w ù)、己 (j ǐ)、庚 (g ē ng)、辛 (x ī、n) 壬( r én)、癸(guǐ)
地支:子 (z ǐ)(鼠)丑(ch ǒu)(牛)寅 (yin) (虎)卯 (mǎo)(兔)辰 (chen)(龙)巳 (si) (蛇)午 (w ǔ)(马)未 (wei) (羊)申 (sh ē n)(猴)酉 (y ǒ u)(鸡)
戌 (x ū)(狗)亥 (hai) (猪)
3、地支与时间的对照
子时: 23 点─ 1 点卯时: 5 点─ 7 点午时: 11 点─ 13 点酉时: 17 点─ 19 点丑时: 1 点─ 3 点辰时: 7 点─ 9 点未时: 13 点─ 15 点戌时: 19 点─ 21 点寅时: 3 点─ 5 点巳时: 9 点─ 11 点申时: 15 点─ 17 点亥时: 21 点─ 23 点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纪年,六十组干支字为一个周期,叫一个甲子。
1 . 甲子2 . 乙丑3 . 丙寅4 . 丁卯5 . 戊辰6 . 己巳7 . 庚午8 . 辛未9 . 壬申10. 癸酉11. 甲戌 12. 乙亥13. 丙子 14. 丁丑 15. 戊寅16. 己卯17. 庚辰18. 辛巳19. 壬午20. 癸未 21. 甲申22. 乙酉 23. 丙戌 24. 丁亥25. 戊子26. 己丑27. 庚寅28. 辛卯29. 壬辰 30. 癸巳31. 甲午 32. 乙未 33. 丙申34. 丁酉35. 戊戌36. 己亥37. 庚子38. 辛丑 39. 壬寅40. 癸卯 41. 甲辰 42. 乙巳43. 丙午44. 丁未45. 戊申46. 己酉47. 庚戌 48. 辛亥49. 壬子 50. 癸丑 51. 甲寅52. 乙卯53. 丙辰54. 丁巳55. 戊午56. 己未 57. 庚申58. 辛酉 59. 壬戌 60. 癸亥
4、神话小说:即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
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实际上这就是最初的神话小说。
5、我国的神话小说有:
《搜神记》东晋:干宝《山海经》西汉:刘歆
《天仙配》东晋:干宝。
《太平广记》宋:李昉、扈蒙、李穆等《西游记》明:吴承恩《济公全传》明:田汝成
《封神榜》明:陈仲琳《宝莲灯》清:无垢 gòu道人。
教育城中考网: /zhaokao/zk
第 3 页
《白蛇传》清:方成培《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镜花缘》清:李汝珍
《西游记》中的歇后语部分摘录
1、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
2、乍入芦芋——不知深浅
3、皮笊篱——一捞个罄尽
4、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
5、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
6、尖担担柴——两头脱
7、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8、狗咬尿泡——空欢喜
9、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10、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12、贩古董的——识货
13、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14、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
15、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16、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17、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18、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19、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20、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21、唐三藏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22、孙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更多资料: /SearchDatum.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