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孟子答梁惠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精选word文档 (2页)
文言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②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孟子》有删减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疾首蹙頞(cùè):疾首,头痛;蹙頞,愁貌病容。
7.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不夺不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弃B. 今王田猎于此田:打猎乐乐乐:喜欢,欣赏C. 及寡人之身及:等到入以事其父兄事:侍奉D. 坚甲利兵甲:甲兵之士谁与王敌敌:匹敌8.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项是()A. 南辱于楚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B. 王之好乐甚王之不王C. 臣请为王言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D. 何以利吾国臣以神遇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见梁惠王阐述了治国看重仁义而轻视利益的观点,这与《论语》所说“放于利而行,多怨”的思想是一致的。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篇1:《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2:《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见梁惠王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①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②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1)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本节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主张?【答案】(1)①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②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2)旨在说明君主利用贤人治国应当发挥贤人所学的治国之道。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比如要盖大的房子,必定先要派工头去寻找大的木料。
工头找到了大木料,那么大王您一定很高兴,认为他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现在人家从小就学了那圣贤的道理,长大了想要实行这圣贤的治国之道。
大王您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道理,按照我的意思去做。
你看这样如何?又比如现在有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在这里,即使价值万镒,也一定要让玉匠雕琢它。
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丢弃你所学的道理而听从我的。
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某某某,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
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tǐng):木棒。
③耨(nòu):锄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也叫“庶民”。
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见梁惠王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见梁惠王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训练(一)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训练(一)《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阅读及训练(一)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1)(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答案:1、(1)D (“善于推销自己”有误。
)(2)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
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里孟子强调君王要善于将自己的一切好的行为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参考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这治家和安邦。
”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孟子答梁惠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附翻译)-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孟子答梁惠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附翻译)
孟子答梁惠王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
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
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
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
(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2)刃:刀子(3)异:不同(4)且:尚且
(5)恶:厌恶(6)恶:怎么(7)其: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2.翻译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