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简史中国古代兵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兵法思想,还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形态和演变。
本文将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简述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史。
一、石器时代的兵器在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兵器以石制品为主。
中国境内发现的石制器物中,以箭头、矛头、战斧等兵器为代表。
其中,箭头是最早的兵器之一,是石器时代人类狩猎的必备工具。
此外,石制的器具和兵器在不同地区具有一定的区别,这也反映出当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二、青铜时代的兵器青铜时代是中国古代兵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青铜制品来制造兵器,如青铜剑、戈、矛等。
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始发明和应用一些特殊兵器,如投石车、大弩、战车等。
其中,战车是青铜时代的主要兵器之一,它标志着战争从步战向骑战转化,颠覆了过去决定战争胜负的攻防方式。
三、秦汉时期的兵器在秦汉时期,兵器制造和使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铁制兵器的普及使得兵器的硬度和韧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军器监的设立和兵器的标准化,使得兵器制造具有更加规范和科学的制度。
此时期,武器以长剑、战斧、矛、弩、弓箭等为主。
其中,战斧和矛的制造和使用比较广泛,成为当时战场上主要的“重兵器”。
四、三国到唐代的兵器在三国到唐代,中国兵器进一步发展。
此时期,马背作战成为常态,马上兵器的制造也得到了发展。
木制战车逐渐被华夏冲锋车取代,兵器重心向“长、重、硬”方向发展。
唐代的青州铁器以其良好的物理性质,成为当时兵器制造的主要材料。
因此,唐代的兵器以铁制品为主,并以刀、剑、矛、弓箭等为代表,同时出现了新式兵器如震天雷、飞鸟雷等。
五、宋明清时期的兵器在宋明清时期,中国兵器制造和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很多新式兵器。
如明朝的神机营研制了震天雷、神火飞鸦等具有超强威力的兵器,大清在铸造火炮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其中,钢铁兵器的制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战场,并逐渐替代了铜、铁兵器。
中国古代历史上兵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上兵器的发展兵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渔猎工具,以后在人类相互残杀的战争中,成为伤害对方的特制器械,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兵器的发展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兵器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中国古代历史上兵器的发展中国古代兵器,指从史前时期兵器出现时,直到封建社会结束,即清王朝的闭关政策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帝国主义列强打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止,装备中国古代军队、用于实战的各类兵器。
以火药开始用于制造兵器为分野,可分为两大阶段。
北宋初编成的《武经总要》,是明确记载了火药兵器的最早史籍,因此北宋正是前后两个大阶段的转折期,从史前直到北宋是使用冷兵器阶段,在其以后是火药兵器和冷兵器并用的阶段。
1.冷兵器阶段在使用冷兵器的阶段中,又可以依据主要兵器的质地和工艺特点,区分为三个连续发展的较小的阶段,即石器时代的兵器、青铜时代的兵器和铁器时代的兵器。
石器时代实际指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与探讨兵器起源相联系,是冷兵器的萌发阶段或原始阶段。
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是磨制石器,因此原始兵器也以磨制的石兵器为其代表,特别是钺和镞,但大量使用的还是由木、骨乃至蚌、角制造的兵器。
至于防护装具,更以藤、木、皮革为主。
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原始社会。
青铜时代是冷兵器的发展阶段。
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是青铜冶铸技术,因此最精锐的兵器以青铜质料的为代表,主要是青铜戈、矛、钺、镞,也发现有以青铜铸造的防护装具。
这时还使用着大量石、骨制造的兵器,防护装具则主要是皮质的甲胄。
当时社会处于奴隶制时期,即夏商周三代,下限可延至战国。
青铜兵器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落四期:发生期约当夏至早商;发展期约当商代;成熟期约当西周至春秋;衰落期约始于战国,那时钢铁兵器已较多地出现于战争场合。
铁器时代是冷兵器的成熟阶段,最先进的工艺转为钢铁的冶炼,于是钢铁兵器逐渐代替了青铜兵器,连防护装具也以钢铁制造的为主。
当时社会已进入封建制时期,自战国秦汉直到北宋,钢铁兵器的发展可以区分为四期:发生期约当战国至秦汉;发展期约当三国两晋至南北朝;成熟期约当隋唐;衰落期约当北宋,那时火药兵器已出现在军队的兵器装备之中。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使用石头、木棒等简单工具作为武器进行狩猎和战斗。
进入青铜时代,铜器的产生增加了武器的材料,也出现了铜矛、铜斧等武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冶铁技术的出现使得武器更加锋利、坚固。
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武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器代表之一——长戟。
长戟长3-4米,戟头一端为尖刺,另一端有刀刃,用于步兵阵列冲锋。
除了长戟,还出现了长矛、长弓等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全面战争的到来,古代兵器发展进入高峰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器代表之一——钢剑。
钢剑是用高温熔铁流入模具制造的,它比铜剑更加锋利、坚固,并且易于维护。
此时期还出现了双刃剑、戟等武器,战争形态出现变化,步兵主导战争。
秦朝的统一使武器的制造更加规范化,并且在武器使用方面增加了训练。
此时期出现了骑兵,马槊、马剑等武器开始普及。
同时,秦朝还开始使用火器。
东汉时期,火器的应用开始普及,并且出现了手持火枪、连弩等新武器。
三国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器代表之一——蛇矛。
蛇矛是一种弯曲呈S形的战斗武器,它的长度与长矛相似,但它的作用是对敌人进行撞击。
蛇矛使用灵活,对战车等重装部队有很强的破坏能力。
此时期还出现了刀枪兵、骑兵等新的作战部队。
唐朝时期,随着西域贸易的增加,中国古代武器发展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此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器代表之一——佩刀。
佩刀是唐代军官佩戴的单刃宽剑,剑身与锋利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能够轻易地斩断敌人的防御。
宋朝时期,古代兵器发展进入衰落期,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武器。
比如,宋代步军装备了铁甲和铁枪,这些武器的使用有效地提升了步兵的战斗力。
武器制造也开始重视弹丸的制造,出现了各种投射武器,如弩、弓矢等。
元朝时期,受到外族入侵的挑战,中国开始引进外来的武器制造技术,如火器的制造技术。
火药的使用使得火枪、火炮等新武器迅速普及,这些武器的使用使得传统的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之,中国古代武器发展漫长而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兵器发展史中的中国

兵器发展史中的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兵器的国家之一,其在兵器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早期的青铜器和战国时期的兵器到现代化的军事武器,探讨中国在兵器领域的发展历程。
一、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是中国兵器发展的起点,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中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战争工具。
青铜器不仅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还成为了战场上的重要武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兵器中的刀剑、戈、矛等。
由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只有贵族和统治者才能拥有。
这种独特的制度也为中国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战国时期的兵器创新战国时期是中国兵器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各国之间的剧烈争斗,兵器的创新和改进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兵器,如弩、连弩、水稻火药等。
弩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远程武器,它使用弹簧机械原理,能够发射更为精确的箭矢。
连弩则是弩的改进版,可以同时发射多发箭矢,提高了射击效率。
三、现代化的军事武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战争的需求,中国的军事武器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的火箭技术和航空工业。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火箭技术的研发,最终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这使得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成为了全球火箭发射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在航空工业方面,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飞机制造的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航空飞机制造国之一。
中国的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各类战斗机型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并广泛使用于军队。
此外,中国还开始研发无人机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综上所述,中国在兵器发展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早期的青铜器时代到现代化的军事武器,中国不仅在兵器创新上取得了重要成就,还对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国的军事武器发展还将继续迈上新的台阶。
世界武器的发展史

世界武器的发展史世界武器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武器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等多个阶段。
1.冷兵器时代:最早的武器是用木头和石头制造的,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制作武器,如剑、矛、弓箭等。
在这个时期,武器的使用主要依赖于使用者的力量和技巧。
2.热兵器时代:随着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武器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火药的使用使得武器具有了远程打击能力,如火枪、火炮等。
这个时期的武器依然需要人力操作,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杀伤力。
3.机械化武器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武器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
这个时期的武器如坦克、飞机、舰艇等,都具有了自动化和机械化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武器的作战效能。
4.信息化武器装备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这个时期的武器如导弹、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都具有了高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特点,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远程控制和作战指挥。
总的来说,世界武器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创新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的形态和作战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武器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未来武器将涵盖更广泛的种类和形态,包括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弹药、高能激光武器、电磁轨道炮等。
这些武器将具有不同的作战能力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
2.智能化:未来武器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主化。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武器可以具备更高的自主决策能力和目标识别能力,提高作战效率和精度。
此外,智能化武器还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误伤。
3.信息化:未来武器将更加注重信息化和网络化。
通过各种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技术,武器可以获取更多的战场信息和目标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此外,信息化武器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控制和作战指挥,提高作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4.网络化:未来武器将更加注重网络化和体系化。
通过构建武器网络和信息网络,各种武器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和协同作战,形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
兵器发展史

最早的兵器是石制兵器, 如箭镞、石斧、石锛等。 商周时期,青铜兵器普遍 运用。青铜兵器种类有: 戈、戟、箭、戚、弩等。 春秋晚期(BC6世纪), 随着低温还原法炼成“块 炼铁”及渗碳钢技术的突 破,铁兵器普遍运用。以 上称为冷兵器阶段。
石器时代兵器
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墓葬埋葬有一缺 头的男子,双膝间随葬成束的骨镞,表明 他生前为武士。 山东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过随葬品较 丰富的但没有尸骨的空墓。 云南远谋大墩子遗址发现有石镞射中的尸 骨,该遗址距今3200年左右,当时中原已 进入青铜器时代。
钢铁兵器
刀
枪
手刀
掩月 眉尖 凤嘴 戟刀 掉刀 屈刀 笔刀 刀 刀 刀
双钩枪 单钩枪 环子枪
梭枪
槌枪
大宁 笔车) 阙车(后备车)
苹车
广车(列阵用)
火药兵器(热兵器)
10世纪前后,火药开始运 用于军事中。 靖康元年(1126年),宋 军守汴京时,使用过威力 强大的“霹雳炮”。 管形射击火器:1、绍兴 三年(1132年),宋将陈 规守德安时用了“巨竹火 枪”;2、开庆元年 (1259年),寿春府地方 制造了“突火枪”。
古代兵器
• 青铜兵器的类型有:1、弓箭。《考工记》记载“弓”以
•
“干、角、筋、胶、丝、漆”等“六才”制成。2、弩。3、 格斗兵器:戈、矛、戟、殳、钺。 防护装具有青铜胄,还有髹漆的皮质甲胄,盾牌以皮革、 木材制成。
钢铁兵器
钢铁兵器一般有弓弩、戈、 矛、戟、剑、刀、钺、盾 牌、铠甲。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 修撰成书的《武经总要》 对汉唐以来传统的冷兵器 以及新发展的兵器及装具, 进行了总结性的纪录。 《武经总要》记载的传统 格斗兵器,仍以刀、矛 (枪)为主。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部分朝代代表兵器及战法引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即使如主席所说秦汉唐宋诸君文风稍逊,然秦、汉、唐、元、明、清诸朝却都曾武风鼎盛,拓土万里,这与其武器和相关战法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青铜,秦弩,大秦军阵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并六国,征匈奴,抚百越,兵锋之锐,后世罕有能及。
青铜,秦弩,及军阵在其中功不可没。
战国晚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
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
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余绪,仍较多使用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
1974年春,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弩机、箭镞、铜殳等大量青铜兵器。
战国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而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
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真的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答案是否定的,战国晚期铁制兵器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为列国所广泛使用、金属工艺也未尽成熟;而此刻,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包括金属工艺)正处于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颠峰。
众所周知,高锡青铜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的柔韧性。
因此,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血色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灭六国、统一华夏,创造了青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
弩是一种神奇的兵器“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于弓。
威力又远远大于弓。
在秦代,弩制造的如同现在的自动步枪一样精密。
它即可以延时发射,也可以精确瞄准,和只靠臂力拉弦的弓不同。
秦弩基本上都是蹶张弓,也就是脚踏弓干,臂拉腰拽,以全身之力上弦,所以弩的发射速度远不如弓。
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兵器发展史

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兵器发展史1. 引言1.1 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在兵器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通过与外部势力的战斗和内部之间不断的纷争,逐渐改进并创新了各种各样的兵器。
这些兵器既反映了时代特点,也体现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水平。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对古代中国兵器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会探讨兵器起源及早期的发展与进化情况;然后重点分析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兵器发展;接着讨论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创新进步;最后深入研究元明清时期兵器演变与革新。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代中国兵器发展史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和兵器制造工艺变迁过程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启示和影响因素的机会。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军事技术和战争态势,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面对未来挑战时,这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2. 古代中国兵器发展史:2.1 兵器的起源古代中国的兵器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兵器主要是石制武器,如箭头、石斧和石锥等。
这些简单的石制工具演变成了更复杂的青铜武器。
青铜武器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兵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2 早期兵器的发展与进化在青铜时代,各种类型的兵器开始出现。
其中包括弓箭、盾牌、剑和戟等。
这些兵器不仅在军事上起到重要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
弓箭是古代中国最重要且广泛使用的远程武器之一。
弓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战争方式的改变,并对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盾牌在保护士兵免受敌人攻击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剑则是近身格斗中常见的武器。
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剑逐渐由青铜制造向铁制过渡。
这种转变使剑更加坚固锋利,为士兵提供了更好的攻击和防御能力。
戟是一种组合武器,它结合了长矛和刀剑的特点。
这种武器可以用来对付骑兵、步兵和城墙等目标,具有多样化的战斗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旌旗金鼓——古代战争指挥中的“潜规则”=========================旗鼓列为第一章,其意义在于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便是“明号令”,用现代信息学、自动化、自组织理论等观点来看,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系统能发挥有效功能的基础,很像生命科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ing / signal transduction)概念。
旗鼓常并称,再加上“鸣金”之“金”,才凑齐了三大战争指挥工具,古称“三官”。
基本常识中,“击鼓出战,鸣金收兵”,但试想千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械斗,其指挥的复杂程度自然远胜于一场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怎可能只有“始动”和“终止”两类信号?类比生命科学中繁复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和神经传输网络,更加宏观的战争游戏该如何准确传递诸多信息?《吴子兵法》云:“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意义甚明,战争指挥工具无非就两大类:光讯号(视觉信息)和声讯号(听觉信息),其重要性如《孙子兵法?军争》所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目不相视,故为旌旗。
”显然,金鼓和旌旗是战场上视觉和听觉的延伸。
关于这两大信号在本书中被归为三大类:旗、鼓、金。
下面将逐一总结:===旗之源流、种类、功用===◆起源甚早:《列子》中记载的阪泉之战中,黄帝曾“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奇怪,起源于河北一带的黄帝部落不是龙图腾么?怎么倒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难不成这支部队是蚩尤投诚部的收编?)◆原始形态:并非纺织品,而是一把茅草或动物的长毛之类系在一根树杆上。
这便是成语“名列前茅”的典出,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前茅虑无”。
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何牧野之战后的殷微子投降时要“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基本种类: 按形状颜色分类简直不胜枚举,指挥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旗子的颜色、形状、旗语(借用现代概念)的多样性。
《周礼》载周代专门管理旗帜的官署为“司常”,所管之旗有“常、旆、旜、物、旗、旌”等九类,不同的形制和图案决定了不同之用(估计旗的形状不限于我们普遍理解的矩形或三角形);《墨子》有《旗帜》篇,其中关于守城的指挥旗就有十种;在后世兵书《武备志》中就更多了,所绘之军阵用旗有88种之多……关于形状分类是徒劳的,那么就根据军中的用途分吧,基本两大类——牙旗和望旗。
牙旗也叫纛旗(这个“纛”字我最早竟然是在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小说中见到的…),《三国志》载:孙权做“黄龙大牙”。
之所以将这种前军大旗称为“牙旗”,一说出于曾以象牙为饰,另一说则认为将帅乃“王之爪牙”之意(私以为此说靠谱);明清时将各种用于指挥的旗帜称为“望旗”。
◆三大功用:聚众标识、指挥讯号、军威仪仗。
◇聚众标识:参照甲骨文,诸多会意字如“族”,从旗从矢,意为持兵器集合于旗下;“旅”从旗从从,表示众人列队于旗下——说明旗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用途是标识,后来很自然发展成为军心凝聚的象征。
《虎钤经》说:“旗帜者,军中之标表也。
”古代最典型的标识性军旗该是将帅身后的大纛,成为他手下人马的精神支持。
最常见到古装剧中将帅的姓大书于其身后的旗子,如著名的“岳家军”的“岳”字大旗(《宋史?岳飞传》:“以红罗为帜,上刺岳字”),李自成的“闯”字旗等。
但在一些先秦剧中,如某秦国公族将领,身后竟挂起硕大一个“嬴”字(寒,囧….)先秦男子不称姓,称姓者唯有女子——这种称姓的“丢人”的做法还高挂给人看?一直以来都很想搞清将帅之号书于旗的传统究竟起于何时,以及先秦旗号如何书之,可惜本书亦未十分明确,只说《墨子》中有“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曰若先秦,这个“某”会是男子之“氏”“字”还是“名”?貌似这三种与“子”连称都可以。
想到齐、卫等东方诸国常将人之名与子连称的习惯,如灭燕之齐将陈达被称为“达子”,不知其将旗上可会书这一称谓?《左传》中提到“郑伯之旗”(《隐公十一年》)、“子重之旗”(《成公十六年》)“姑蔑之旗”(《哀公十三年》),想必在旗上各书以“郑伯”“子重”“姑蔑”二字?又想到《诗经》中不乏溢美的“赫赫南仲”,其帅旗上会有同样赫赫然的“仲山”(其字曰仲山甫)二字么?总之,待考。
象征军心的纛旗有着非同一般的神圣地位,是兵士们的精神支柱,是主帅的护身符(《太平御览》:“牙旗者,将军之精”),古代战争中一般都有战前祭牙旗的仪式。
在战争中,旗手的作用都非同小可,标识旗不倒就意味着军心不散,古今中外亦然:——大家都嘲笑鄙夷的卫懿公在与狄人作战中,虽“卫师败绩”但仍“不去其旗”,最终导致自杀式的灭国之灾;——汉献帝初平二年,袁绍部下曲义与公孙瓒大战,曲义“到瓒营,拔其牙门(牙旗)”,于是公孙瓒大溃;——岳飞抗金初,随从王彦渡河,到了新乡,金兵气势甚盛导致王彦怯战,这时“飞独引所部鏖战,多其纛而舞。
诸军争奋,遂拔新乡。
”——在苏联电影《解放》中,苏军旗手把镰刀斧头红旗插在柏林国会大厦顶上的过程有若长一段,其意义可想而知。
纛旗标识军心,而军中每部还有各自的营旗标明隶属位置,每一旗下的士兵要始终战斗在自己的范围内,这就是“麾下”一词的来历。
从一些杂记来看,中国古代的营旗似乎曾以五方五色标明方位:前军红旗,后军黑旗,左翼青旗,右翼白旗,中军黄旗。
作战时,士兵就在自己的旗下冲锋陷阵,直到旗帜不保才算整体覆灭。
所以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写下规定:“凡失旗鼓旌节者,全队斩;或为贼所取者,亦全队斩”。
◇指挥讯号:具体说是视觉的指挥信号。
由于视觉的延续性,视觉信号传递的信息往往较为正规和重要。
因此,兵事中的视觉讯号常用来传达、传递重要的、主要的命令。
从这种意义上,后来的信号灯、信号弹就是信号旗的延伸。
旗子的种类除了作为标识和仪仗的将帅大纛和各个基层军官各自的营阵旗,各种指挥旗恐怕难以计数了——想想古代兵书中的阵型、兵法、权谋有多少?关于指挥其变幻的信号分子“旗”那该有多少种?指挥队形的有“望旗”“认旗”“变队旗”等,通过颜色、形状和旗语逐级传达各种指挥讯号;还有一些经过艺术作品渲染的用来别军种、壮军威的“五方五帝旗”“二十八宿旗”“八卦九星旗”等等……隐隐觉得,这里不宜再展开种类的讨论了,不是鄙人懒,是怕到时覆水难收,歪了主题,跑了看客^_^◇军威之用: 旗子的标识性作用让它与生俱来就有威严和神圣的崇高地位,故很自然就发展成仪仗之物。
在战时当作伪装有疑兵之奇效,完全可以达到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减灶的效应。
对于灶膛来说,旗子的效果恐怕更加明显。
当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就曾“大张旗鼓”虚张声势地救隋炀帝于突厥之围。
再推测当年二十六岁的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单于主力十万人马十多日恐怕也有此举,虽未见详细战事经过,但想必精通兵法的李陵也很好地利用了旗帜的疑兵之谋。
李陵之败在于没有援军,使他无法成为以少胜多的又一战争奇迹,可惜了……===鼓之源流、种类、功用===相比于旗,鼓的问题稍微简单一些,要点见下:◆起源种类:按《礼记?明堂位》,传说中的伊耆氏之时就有土鼓,应为陶制的鼓,现今仍有遗存;放到传说中恐怕更早,《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不是记述黄帝杀了只有一只脚的怪兽夔,以其皮做了“声闻五百”的鼓么?根据殷墟发掘的铜鼓文物,综合上述两段传说文字,可知鼓的最早形态无非陶、革、金三种。
◆战争功用:营造声威、指挥讯号。
◇鼓噪声威:原始的鼓应该是在围猎时吓唬野兽用的,随着人类的进化,从生物界的种间斗争转为种内斗争,鼓的原始作用也就从吓野兽变成了吓敌人。
《吴子兵法?应变》:“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墨子?备梯》:“四面鼓噪,敌人必惑”……都是说利用鼓声营造的声势在心理战中占上风。
宋将韩世忠之妻梁夫人“亲执桴鼓”退金兵的佳话便是经典一例。
由声威上升为仪仗是同旗帜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为何一直以来的军乐都以鼓吹乐为主。
◇指挥讯号:众所周知古代战争以击鼓为开战信号,实际上,鼓声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战事当中。
当士兵开动后,指挥他们整齐划一地使用武器的不再是旗帜,而是鼓声。
从某种意义上,人的听觉比视觉更为灵敏,鼓点所承载的信息在战争指挥中比旗语更加有效,更何况,眼睛看着敌人就没法再注意旗子了,战时大的命令以色彩鲜明、形状硕大并高高挂起的中军大纛来传达,但具体的细节命令是必须用鼓声来完成。
某一通鼓点对应某一个命令,士兵们以平日训练出的条件反射在战场上令行禁止。
所以,当时的主帅时刻不离开指挥鼓,他们站在那里也不是只拼臂力敲个痛快,而是用很大的力气在执行一个电报员的工作。
这样就很能理解著名的郑、晋铁之战后,晋国主帅赵鞅(赵简子)在和人夸功时说自己“伏弢(弓袋)呕血,鼓音不衰”时的得意之情了;另外,也很是怀疑韩世忠夫人恐怕擂的不仅仅是助威鼓,而是指挥鼓吧?===金之源流、种类、功用===◆起源种类:金在上古泛指金属,基本等于铜合金。
由于工艺技术的复杂,战争指挥三大工具中的老三——金的起源比旗鼓稍晚,最早的青铜指挥工具来自于乐器——青铜钟、铙(有木柄、口向上敲击的钟)、钲(又名丁宁,一种长钟,也有木柄)、振铎(大铃)、錞于(一种上大下小,顶上有纽的钟)等;随着战事的扩大,先秦钟一类的铸造过于繁杂,汉代以来从行军炊具鐎斗演化出“刁斗”(又名金柝)这一新式“金讯号器”;宋代以后,又从西域民族传来了我们熟知的锣,锣的制造工艺远比钟一类简单,虽不及钟声优美,但指挥声效有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钟鼓齐鸣”慢慢变成了“锣鼓喧天”。
◆战争功用:声讯号金属发出的声讯号音频较高,比起响度大但频率低的鼓声更有穿透力,高亢刺耳的声音更易引起注意,作为一个突然的终止信号是很有效的,所以金一般是作为鼓的刹车来用的。
先人对钟鼓的安排并非随机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实践思考的结果。
中国古代,战争和音乐联系甚密——突然悟道:最早的乐人和军将都被称以“师”,难不成是转行的结果?且显而易见,乐事中的钟鼓同兵事中的作用基本一致,《诗?小雅?采芑》谓之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上溯到先秦古乐便会发现,小钟(钲、铙一类)用来“节鼓”,就是为单调的鼓声做节拍伴奏;而大钟则用来“止鼓”,等同于鸣金收兵了。
===声讯杂项===在基本的“三官”之外,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声讯号指挥工具。
◆角:最典型的就是汉代从西羌传来的,以动物的角做成的“角”了。
角在某些时候也取代了金,有“鸣角收兵”的记载,但尚不见“鸣角开战”的先例。
说实话,角发出的声音悠长悲凉,如野兽之悲号,听来让人揪心,没开打先泄了三分气,不知众多历史剧中战前那悠长号角到底用意何在。
不过,角的优势在于它发出的声音极为悠长,可传递甚远,故更多时候用来预警,在人数庞大、分散过长的军阵中也能发挥重要的联络作用。
如《虎钤经》说:“近世列阵……或阵形长,为山谷所掩映,虑不能照……则吹之为号,中军吹而应焉。
这种声音结合边塞苍凉的自然环境,成了唐宋边塞诗词人常用的渲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