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朝代详细年份顺序表

中国历史朝代详细年份顺序表
l、姚苌8年2、姚真22年3、姚弘2年。
后燕:384--409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l3年2、慕容宝3年3、慕容盛3年4、慕容熙7年5、高云3年。
南燕:398--4lo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
1、慕容德7年2、慕容超6年。
北燕:409--436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跋22年2、冯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
1、段业4年2、沮渠蒙逊33年3、沮渠牧犍7年。
西秦:385--43l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
1、乞伏国仁3年2、乞伏乾归24年3、乞伏炽磐l6年4、乞伏暮末4年。
夏:4o7--43l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
l、赫连勃勃19年2、赫连昌4年3、赫连定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
2、明帝睿太和13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
2、后主禅建兴4l年。
吴:公元222--28o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高祖帮12年。
2、惠帝盈7年。
3、少帝8年。
4、文帝桓23年。
5、景帝启l6年。
6、武帝彻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始元,l3年。
8、宣帝询本始,25年。
9、元帝爽初元,16年。
lo、成帝骜建始,26年。
ll、哀帝欣建平,6年。
12、平帝珩元始,5年。
l3、孺子婴居摄,3年。

中国历史朝代及年号表

中国历史朝代及年号表

中国历史朝代及年号表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孙中山,共计: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至今。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及年号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及年号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及年号表如下:1. 三皇五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禹。

2. 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都城安邑,位于山西夏县。

开国皇帝为禹。

3. 商朝:约公元前1675-1029年,都城亳,位于河南商丘。

开国皇帝为汤。

4. 周朝:* 西周:约公元前1029-771年,都城镐京,位于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为周文王姬昌。

* 东周:前770-476年,都城洛邑,位于河南洛阳。

开国皇帝为周平王姬宜臼。

5. 战国:前475-221年。

6. 秦朝:前221-207年,都城咸阳,位于陕西咸阳。

开国皇帝为始皇帝嬴政。

7. 汉朝:* 西汉: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位于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为高祖刘邦。

* 新朝:9-23年,都城常安,位于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为王莽。

* 东汉:25-220年,都城洛阳。

8. 三国:* 魏国: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曹操。

* 蜀国: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刘备。

* 吴国: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孙权。

9. 晋朝:* 西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司马炎。

* 东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司马睿。

10. 南北朝:* 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刘裕。

* 齐: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萧道成。

* 梁: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萧衍。

* 陈: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陈霸先。

11. 隋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杨坚。

12. 唐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李渊。

13. 五代十国:无统一年号,各小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年号。

14. 北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赵匡胤。

15. 南宋: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赵构。

16. 辽、西夏、金:三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年号,但这里未列出具体内容。

17. 元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忽必烈。

18. 明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朱元璋。

19. 清朝:无具体年号,开国皇帝为皇太极。

古代年号对照表

古代年号对照表

古代年号对照表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历时约470年。

夏朝的年号通常以季节和年份命名,例如夏禹时期的年号为夏春秋冬。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端,夏禹被誉为中国文明的始祖。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历时约653年。

商朝的年号多以天文象征和吉祥之物来命名,如商辛时期的年号为商龙,意味着国家的权势和繁荣。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的商鞅变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历时约790年。

周朝的年号多以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为命名,如周武王时期的年号为周文王,以纪念他的功绩和贡献。

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历时约15年。

秦朝的年号多以皇帝的名字和帝王之意为命名,如秦始皇时期的年号为秦始皇纪元。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5.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历时约426年。

汉朝的年号多以当时社会风俗和历史事件为命名,如汉武帝时期的年号为汉元狩,意味着帝王的威严和猎取功绩。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科技、文化和经济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历时约320年。

这一时期的年号多以地理和政治因素为命名,如魏文帝时期的年号为正始,意味着文治武功和国家的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民族大迁徙,但也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

7. 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历时约38年。

隋朝的年号多以皇帝的名字和帝王之意为命名,如隋文帝时期的年号为开皇,意味着国家的开放和繁荣。

隋朝的统一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灭。

8.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历时约289年。

中国历史朝代及帝王年号表

中国历史朝代及帝王年号表

中国历史朝代及帝王年号表一、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二、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三、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771年)周 (约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771年)四、东周 (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五、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六、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七、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王莽 (公元8年-公元23年)八、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光武 (公元25年-公元57年)明 (公元58年-公元75年)章帝 (公元76年-公元88年)和帝 (公元89年-公元106年)殇帝 (公元107年)安帝 (公元107年-公元125年)顺帝 (公元126年-公元144年)冲帝 (公元144年)桓帝 (公元146年-公元167年)灵帝 (公元168年-公元189年)献帝 (公元189年-公元220年)九、三国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魏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蜀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吴 (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十、西晋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晋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十一、东晋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晋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十二、南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朝宋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南朝梁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南朝陈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北朝北魏 (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北朝东魏 (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北朝西魏 (公元535年-公元556年)北朝北周 (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十三、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十四、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十五、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后梁 (公元907年-公元923年)五代后唐 (公元923年-公元936年)五代后晋 (公元936年-公元946年)五代后汉 (公元947年-公元950年)五代后周 (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十国南唐 (公元937年-公元975年)十国吴 (公元902年-公元937年)十国南楚 (公元907年-公元951年)十国南汉 (公元917年-公元971年)十国闽 (公元909年-公元945年)十国南平 (公元924年-公元963年)十国北汉 (公元951年-公元979年)十国北唐 (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十国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十国辽 (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十国西夏 (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十国西南夏 (公元1032年-公元1226年)十国南诏 (公元938年-公元1253年)十国西汉 (公元917年-公元971年)十国南楚 (公元907年-公元951年)十国南汉 (公元917年-公元971年)十国吴越 (公元907年-公元978年)十国闽 (公元909年-公元945年)十国南平 (公元924年-公元963年)十国北汉 (公元951年-公元979年)十国北唐 (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十六、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十七、辽朝 (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辽 (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十八、西夏 (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夏 (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十九、金朝 (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金 (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二十、南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二十一、元朝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二十二、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二十三、清朝 (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清 (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中国历史的年号有哪些

中国历史的年号有哪些

中国历史的年号有哪些中国历史的年号,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年号代表着每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的年号都有哪些。

1. 夏朝年号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时期的年号共有11个,主要是根据国家君主的名字来命名的。

2. 商朝年号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朝代,其年号也主要是以国家君主的名字为基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盘庚”、“太甲”和“武丁”等。

3. 周朝年号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历经800多年,年号也从“西周”的“盤庚”、“武王”、“周公”等,到“东周”的“春秋”、“战国”等,一共有达到20余个,其中“元年”最多,共有13年。

4. 秦朝年号秦朝时期的年号只有一个,“始皇纪元”,它标志着秦始皇帝在皇位上的开始,其它秦朝时期没有用年号记载。

5. 汉朝年号汉朝时期的年号极为丰富,先是西汉的“高祖元年”、“元狩元年”、“元鼎元年”等,再到东汉的“建武元年”、“永元元年”、“永興元年”等,整整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像《史记》、《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记载。

6. 三国、两晋、南北朝年号这一段历史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但年号却异常丰富,绵延不绝,总共达170余个。

这些年号既有以皇帝诞辰、登基、改元为基础的,也有以地理、特殊事件等为命名来源的,其中不乏一些含义深刻的“景耀”、“中平”、“元嘉”等。

7. 唐、五代、宋、元、明、清年号这一时期的年号相较于以往而言,更加简洁明了,通常以年数为主,代表这个朝代的整体特征。

例如唐代的“贞观”、“开元”等,五代的“天福”、“乾化”等,元代的“至治”、“至正”等。

总结来说,中国历史的年号千奇百怪,各具特色,代表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宝库。

这些年号也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领悟自己的文化底蕴。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方式。

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

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

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

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

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武帝刘彻建元:前140年—前135年元光:前134年—前129年元朔:前128年—前123年元狩:前122年—前117年元鼎:前116年—前111年元封:前110年—前105年太初:前104年—前101年天汉:前100年—前97年太始:前96年—前93年征和:前92年—前89年后元:前88年—前87年昭帝刘弗陵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元平:前74年—前74年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本始:前73年—前70年地节:前69年—前66年元康:前65年—前62年神爵:前61年—前58年五凤:前57年—前54年甘露:前53年—前50年黄龙:前49年—前49年元帝刘奭初元:前48年—前44年永光:前43年—前39年建昭:前38年—前34年竟宁:前33年—前33年成帝刘骜建始:前32年—前29年河平:前28年—前25年阳朔:前24年—前21年鸿嘉:前20年—前17年永始:前16年—前13年元延:前12年—前9年绥和:前8年—前7年哀帝刘欣建平:前6年—前3年太初元将:前5年元寿:前2年—前1年平帝刘衎元始:1年—5年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6年—8年初始:8年—8年新朝(王莽篡汉)始建国:9年—13年天凤:14年—19年地皇:20年—23年更始帝刘玄更始:23年—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56年建武中元:56年—57年明帝刘庄永平:58年—75年章帝刘炟建初:76年—84年元和:84年—87年章和:87年—88年和帝刘肇永元:89年—105年元兴:105年—105年殇帝刘隆延平:106年—106年安帝刘祜永初:107年—113年元初:114年—119年永宁:120年—121年建光:121年—122年延光:122年—125年顺帝刘保永建:126年—132年阳嘉:132年—135年永和:136年—141年汉安:142年—144年建康:144年—144年冲帝刘炳永憙:145年—145年质帝刘缵本初:146年—146年桓帝刘志建和:147年—149年和平:150年—150年元嘉:151年—152年永兴:153年—154年永寿:155年—158年延熹:158年—167年永康:167年—167年灵帝刘宏建宁:168年—172年熹平:172年—178年光和:178年—184年中平:184年—189年光熹:189年—189年昭宁:189年—189年永汉:189年—189年中平:189年—189年献帝刘协初平:190年—193年兴平:194年—195年建安:196年—220年(蜀汉用至221年)延康:220年—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220年—226年明帝曹叡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齐王曹芳正始:240年—249年嘉平:249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正元:254年—256年甘露:256年—259年元帝(后被西晋降为陈留王)曹奂景元:260年—264年咸熙:264年—265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221年—223年后主刘禅建兴:223年—237年延熙:238年—257年景耀:258年—263年炎兴:263年—263年吴大帝孙权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252年会稽王孙亮建兴:252年—253年五凤:254年—256年太平:256年—258年景帝孙休永安:258年—264年乌程侯孙皓元兴:264年—265年甘露:265年—266年宝鼎:266年—269年建衡:269年—271年凤凰:272年—274年天册:275年—276年天玺:276年—276年天纪:277年—280年西晋泰始:265年—274年咸宁:275年—280年太康:280年—289年太熙:290年—290年惠帝司马衷永熙:290年—291年永平:291年—291年元康:291年—299年永康:300年—301年永宁:301年—302年太安:302年—303年永安:304年—304年建武:304年—304年永兴:304年—306年光熙:306年—306年怀帝司马炽永嘉:307年—313年愍帝司马邺建兴:313年—316年(为前凉沿用)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317年—317年太兴:318年—321年明帝司马绍永昌:322年—323年太宁:323年—325年成帝司马衍太宁:325年—326年咸和:326年—334年咸康:335年—342年康帝司马岳建元:343年—344年穆帝司马聃永和:345年—356年升平:357年—361年哀帝司马丕隆和:362年—363年兴宁:363年—365年海西公司马奕太和:366年—371年简文帝司马昱咸安:371年—372年宁康:373年—375年太元:376年—396年安帝司马德宗隆安:397年—401年元兴:402年—404年义熙:405年—418年恭帝司马德文元熙:419年—420年将军桓玄篡位永始:403年—404年十六国汉赵元熙:304年—307年永凤:308年河瑞:309年光兴:310年嘉平:311年—314年建元:315年麟嘉:316年—317年汉昌:318年光初:318年—329年成汉(303年建国称成,338改称汉)始祖李特建初:303年—304年太祖李雄建兴:304年—305年晏平:306年—310年玉衡:311年—334年废主(隐帝)李期玉恒:335年—337年中宗李寿汉兴:338年—343年后主(归义侯)李势太和:344年—345年圣王李弘嘉宁:346年—347年前凉永元:320年—323年太元:324年—345年永乐:346年—353年和平:354年太始:355年—360年升平:361年—362年太清:363年—376年后赵太和:328年—329年建平:330年—333年延熙:334年建武:335年—348年太宁:349年青龙:350年永宁:350年—351年代建国:338年—376年冉魏永兴:350年—352年前燕元玺:352年—356年光寿:357年—359年建熙:360年—370年前秦皇始:351年—354年寿光:355年—356年永兴:357年—358年甘露:359年—364年建元:365年—384年太安:385年太初:386年—393年延初:394年后燕燕元:384年—386年建兴:386年—395年永康:396年—398年建始:397年延平:397年青龙:398年建平:398年长乐:399年—400年光始:401年—406年建始:407年后秦白雀:384年—385年建初:368年—393年皇初:394年—398年弘始:399年—415年永和:416年—417年西燕燕兴:384年更始:385年昌平:386年建明:386年建平:386年建武:386年中兴:386年—394年西秦建义:385年—387年太初:388年—400年更始:409年—411年永康:412年—419年建弘:420年—427年永弘:428年—431年后凉太安:386年—388年麟嘉:389年—395年龙飞:396年—398年咸宁:399年—400年神鼎:401年—403年翟魏建光:388年-391年定鼎:391年-392年南凉太初:397年—399年建和:400年—401年弘昌:402年—407年嘉平:408年—414年北凉神玺:397年—400年永安:401年—411年玄始:412年—427年承玄:428年—431年义和:431年—433年永和:433年—439年南燕燕平:398年—399年建平:400年—404年太上:405年—410年西凉庚子:400年—404年建初:405年—416年嘉兴:417年—419年永建:420年—421年夏龙升:407年—412年凤翔:413年—417年昌武:418年真兴:419年—424年承光:425年—427年胜光:428年—431年北燕正始:407年—408年太平:409年—430年太兴:431年—438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420年—422年少帝刘义符景平:423年—424年文帝刘义隆元嘉:424年—453年孝武帝刘俊孝建:454年—456年大明:457年—464年前废帝刘子业永光:465年—465年景和:465年—465年明帝刘彧泰始:465年—471年泰豫:472年—472年后废帝(后废为苍梧王)刘昱元徽:473年—477年顺帝刘准升明:477年—479年齐高帝萧道成建元:479年—482年武帝萧赜永明:483年—493年郁林王萧昭业隆昌:494年—494年海陵王萧昭文延兴:494年—494年明帝萧鸾建武:494年—498年永泰:498年—498年东昏侯萧宝卷永元:499年—501年和帝萧宝融中兴:501年—502年梁武帝萧衍天监:502年—519年普通:520年—527年大通:527年—529年中大通:529年—534年大同:535年—546年中大同:546年—547年太清:547年—549年简文帝肖纲大宝:550年—551年天正:551年—551年天正:552年—553年元帝萧绎承圣:552年—555年天成:555年—555年敬帝萧方智绍泰:555年—556年太平:556年—557年西梁或后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下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帝。

中国历代年号表

中国历代年号表

中国历代年号表中国历代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制度,从汉武帝开始沿用至清朝。

以下是中国历代年号表:西汉1.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元年-元封六年2.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本始元年-建元四年3.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41年):元狩元年-中元二年4.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后元元年-元狩二十一年东汉1.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建武元年-建武十三年2.明帝刘庄(公元58年-公元76年):永平元年-永平十年3.光宅帝刘胡(公元89年-公元105年):元壮元年-元興元年4.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延光元年-延平三年5.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永建元年-建康二年6.汉桓帝刘志(公元147年-公元167年):永兴元年-延熹四年7.汉灵帝刘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中平元年-中平六年8.汉献帝刘协(公元189年-公元220年):建安元年-建安二十五年三国1.魏文帝曹丕(220年-226年):黄初元年-太和七年2.魏明帝曹叡(227年-239年):青龙元年-嘉平五年3.魏少帝曹芳(240年-249年):嘉平六年-建兴四年4.蜀汉后主刘禅(221年-263年):章武元年-嘉禾五年5.吴国孙权(222年-252年):黄武元年-建兴五年西晋1.晋武帝司马炎(265年-290年):太康元年-泰始四年2.晋惠帝司马衷(290年-307年):永宁元年-咸和六年东晋晋愍帝司马邺(319年-323年):太和元年 - 建兴二年晋元帝司马睿(323年-325年):穆帝建武元年 - 咸和二年晋明帝司马绍(325年-357年):太宁元年 - 大兴四年晋成帝司马衍(357年-397年):义熙元年 - 建武三年南北朝南朝宋武帝刘裕(420年-422年):永初元年 - 元嘉二十五年南朝齐高帝萧道成(479年-482年):建元元年 - 景明三年南朝梁武帝萧衍(502年-549年):天监元年 - 大定二年南朝陈文帝陈霸先(555年-566年):太平寰宇元年 - 太建四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24年-452年):太安元年 - 太和二十二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浚(452年-465年):承明元年 - 景和四年北魏宣武帝元恪(466年-499年):皇始元年 - 景明四年北魏孝文帝元宏(500年-515年):景明元年 - 景和四年北魏宣武帝元恭(516年-528年):中兴元年 - 永安三年隋朝隋文帝杨坚(581年-604年):开皇元年 - 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604年-618年):仁寿元年 - 天佑二年唐朝唐高祖李渊(618年-626年):武德元年 - 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永徽元年 - 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咸亨元年 - 建中二年唐玄宗李隆基(712年-756年):开元元年 - 咸宜五年唐肃宗李亨(756年-762年):至德元年 - 宝应二年6. 唐代宗李豫(762年-779年):广德元年 - 元和十年唐德宗李适(779年-805年):大历元年 - 贞元十九年唐宣宗李纯(805年-820年):元和元年 - 大和五年唐敬宗李湛(820年-824年):大和元年 - 建中三年唐文宗李昂(824年-840年):大和八年 - 咸通四年唐武宗李炎(840年-846年):大中元年 - 咸通十年唐宣武帝李诵(846年-859年):大中十三年 - 永通四年唐宪宗李纬(859年-873年):光启元年 - 炎陵元年唐僖宗李儇(873年-888年):建义元年 - 元德元年唐昭宗李晔(888年-904年):龙纪元年 - 天祐元年唐哀帝李柷(904年-907年):梁纪元年 - 乾化元年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温(907年-912年):开平元年 - 大有六年后唐太祖李存勖(923年-926年):同光元年 - 天成四年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942年):天福元年 - 太平兴国七年后汉高祖刘知远(947年-948年):天福六年 - 乾祐元年后周世宗柴荣(951年-960年):广顺元年 - 天福四年南唐主孙威(937年-943年):保大元年 - 天成十一年后吴主楚炀帝(947年-978年):乾德元年 - 天禄三年南汉主刘鋹(958年-971年):开宝元年 - 天福二年南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建隆元年 - 宝祐二年北宋太祖赵匡义(960年-976年):建隆元年 - 宝祐二年元朝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60年-1294年):至元元年 - 至治元年元成宗阿速吉八(1295年-1307年):至治二年 - 大德元年元武宗海山(1308年-1311年):大德三年 - 至治三年元英宗铁穆耳(1312年-1320年):至治四年 - 天历元年元文宗海陵王(1321年-1323年):天历二年 - 至治九年元惠宗也孙铁木耳(1324年-1328年):至治十年 - 天顺元年元宁宗耶律贤(1329年-1332年):天顺二年 - 元统元年元文皇帝孛罗帖木儿(1333年-1370年):元统二年 - 洪武元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1398年):洪武元年 - 建文五年明惠帝朱允炆(1399年-1402年):永乐元年 - 洪熙元年明成祖朱棣(1403年-1424年):洪熙元年 - 永乐二十二年明仁宗朱高炽(1424年-1425年):永乐二十三年 - 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1426年-1435年):宣德二年 - 正统十年明英宗朱祁镇(1436年-1449年):正统十一年 - 正统二十四年明代宗朱祁钰(1450年-1457年):景泰元年 - 安祯元年明成化帝朱见深(1465年-1487年):成化元年 - 弘治十年明正德帝朱厚照(1506年-1521年):正德元年 - 嘉靖元年明嘉靖帝朱厚熜(1522年-1566年):嘉靖元年 - 隆庆元年明隆庆帝朱厚照(1567年-1572年):隆庆元年 - 嘉祐元年明万历帝朱翊钧(1573年-1620年):万历元年 - 天启元年明天启帝朱由检(1621年-1627年):天启二年 - 崇祯元年明崇祯帝朱自强(1628年-1644年):崇祯元年 - 崇祯十七年清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天命元年 - 天聪元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天聪二年 - 顺治元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顺治二年 - 康熙元年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1722年):康熙元年 - 乾隆元年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乾隆元年 - 嘉庆元年清嘉庆帝爱新觉罗·旻宁(1796年-1820年):嘉庆元年 - 道光元年清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1821年-1850年):道光元年 - 咸丰元年清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1851年-1861年):咸丰元年 - 同治元年清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1862年-1875年):同治元年 - 光绪元年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1875年-1908年):光绪元年 - 宣统三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方式。

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

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

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

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

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武帝刘彻建元:前140年—前135年元光:前134年—前129年元朔:前128年—前123年元狩:前122年—前117年元鼎:前116年—前111年元封:前110年—前105年太初:前104年—前101年天汉:前100年—前97年太始:前96年—前93年征和:前92年—前89年后元:前88年—前87年昭帝刘弗陵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元平:前74年—前74年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本始:前73年—前70年地节:前69年—前66年元康:前65年—前62年神爵:前61年—前58年五凤:前57年—前54年甘露:前53年—前50年黄龙:前49年—前49年元帝刘奭初元:前48年—前44年。

永光:前43年—前39年建昭:前38年—前34年竟宁:前33年—前33年成帝刘骜建始:前32年—前29年河平:前28年—前25年阳朔:前24年—前21年鸿嘉:前20年—前17年永始:前16年—前13年元延:前12年—前9年绥和:前8年—前7年哀帝刘欣建平:前6年—前3年太初元将:前5年元寿:前2年—前1年平帝刘衎元始:1年—5年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6年—8年初始:8年—8年新朝(王莽篡汉)始建国:9年—13年天凤:14年—19年地皇:20年—23年更始帝刘玄更始:23年—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56年建武中元:56年—57年明帝刘庄永平:58年—75年章帝刘炟建初:76年—84年元和:84年—87年章和:87年—88年和帝刘肇永元:89年—105年元兴:105年—105年殇帝刘隆延平:106年—106年安帝刘祜永初:107年—113年元初:114年—119年。

永宁:120年—121年建光:121年—122年延光:122年—125年顺帝刘保永建:126年—132年阳嘉:132年—135年永和:136年—141年汉安:142年—144年建康:144年—144年冲帝刘炳永憙:145年—145年质帝刘缵本初:146年—146年桓帝刘志建和:147年—149年和平:150年—150年元嘉:151年—152年永兴:153年—154年永寿:155年—158年延熹:158年—167年永康:167年—167年灵帝刘宏建宁:168年—172年熹平:172年—178年光和:178年—184年中平:184年—189年光熹:189年—189年昭宁:189年—189年永汉:189年—189年中平:189年—189年献帝刘协初平:190年—193年兴平:194年—195年建安:196年—220年(蜀汉用至221年)延康:220年—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220年—226年明帝曹叡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

齐王曹芳正始:240年—249年嘉平:249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正元:254年—256年甘露:256年—259年元帝(后被西晋降为陈留王)曹奂景元:260年—264年咸熙:264年—265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221年—223年后主刘禅建兴:223年—237年延熙:238年—257年景耀:258年—263年炎兴:263年—263年吴大帝孙权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252年会稽王孙亮建兴:252年—253年五凤:254年—256年太平:256年—258年景帝孙休永安:258年—264年乌程侯孙皓元兴:264年—265年甘露:265年—266年宝鼎:266年—269年建衡:269年—271年凤凰:272年—274年天册:275年—276年天玺:276年—276年天纪:277年—280年西晋泰始:265年—274年咸宁:275年—280年太康:280年—289年太熙:290年—290年惠帝司马衷永熙:290年—291年永平:291年—291年元康:291年—299年永康:300年—301年永宁:301年—302年太安:302年—303年永安:304年—304年建武:304年—304年永兴:304年—306年光熙:306年—306年怀帝司马炽永嘉:307年—313年愍帝司马邺建兴:313年—316年(为前凉沿用)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317年—317年太兴:318年—321年明帝司马绍永昌:322年—323年太宁:323年—325年成帝司马衍太宁:325年—326年咸和:326年—334年咸康:335年—342年康帝司马岳建元:343年—344年穆帝司马聃永和:345年—356年升平:357年—361年哀帝司马丕隆和:362年—363年兴宁:363年—365年海西公司马奕太和:366年—371年简文帝司马昱咸安:371年—372年宁康:373年—375年太元:376年—396年安帝司马德宗隆安:397年—401年元兴:402年—404年义熙:405年—418年恭帝司马德文元熙:419年—420年将军桓玄篡位永始:403年—404年十六国汉赵元熙:304年—307年永凤:308年河瑞:309年光兴:310年嘉平:311年—314年建元:315年麟嘉:316年—317年汉昌:318年光初:318年—329年成汉(303年建国称成,338改称汉)始祖李特建初:303年—304年太祖李雄建兴:304年—305年晏平:306年—310年玉衡:311年—334年废主(隐帝)李期玉恒:335年—337年中宗李寿汉兴:338年—343年后主(归义侯)李势太和:344年—345年圣王李弘嘉宁:346年—347年前凉永元:320年—323年太元:324年—345年永乐:346年—353年和平:354年太始:355年—360年升平:361年—362年。

太清:363年—376年后赵太和:328年—329年建平:330年—333年延熙:334年建武:335年—348年太宁:349年青龙:350年永宁:350年—351年代建国:338年—376年冉魏永兴:350年—352年前燕元玺:352年—356年光寿:357年—359年建熙:360年—370年前秦皇始:351年—354年寿光:355年—356年永兴:357年—358年甘露:359年—364年建元:365年—384年太安:385年太初:386年—393年延初:394年后燕燕元:384年—386年建兴:386年—395年永康:396年—398年建始:397年延平:397年青龙:398年建平:398年长乐:399年—400年光始:401年—406年建始:407年后秦白雀:384年—385年建初:368年—393年皇初:394年—398年弘始:399年—415年永和:416年—417年西燕。

燕兴:384年更始:385年昌平:386年建明:386年建平:386年建武:386年中兴:386年—394年西秦建义:385年—387年太初:388年—400年更始:409年—411年永康:412年—419年建弘:420年—427年永弘:428年—431年后凉太安:386年—388年麟嘉:389年—395年龙飞:396年—398年咸宁:399年—400年神鼎:401年—403年翟魏建光:388年-391年定鼎:391年-392年南凉太初:397年—399年建和:400年—401年弘昌:402年—407年嘉平:408年—414年北凉神玺:397年—400年永安:401年—411年玄始:412年—427年承玄:428年—431年义和:431年—433年永和:433年—439年南燕燕平:398年—399年建平:400年—404年太上:405年—410年西凉庚子:400年—404年建初:405年—416年嘉兴:417年—419年永建:420年—421年。

夏龙升:407年—412年凤翔:413年—417年昌武:418年真兴:419年—424年承光:425年—427年胜光:428年—431年北燕正始:407年—408年太平:409年—430年太兴:431年—438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420年—422年少帝刘义符景平:423年—424年文帝刘义隆元嘉:424年—453年孝武帝刘俊孝建:454年—456年大明:457年—464年前废帝刘子业永光:465年—465年景和:465年—465年明帝刘彧泰始:465年—471年泰豫:472年—472年后废帝(后废为苍梧王)刘昱元徽:473年—477年顺帝刘准升明:477年—479年齐高帝萧道成建元:479年—482年武帝萧赜永明:483年—493年郁林王萧昭业隆昌:494年—494年海陵王萧昭文延兴:494年—494年明帝萧鸾建武:494年—498年永泰:498年—498年。

东昏侯萧宝卷永元:499年—501年和帝萧宝融中兴:501年—502年梁武帝萧衍天监:502年—519年普通:520年—527年大通:527年—529年中大通:529年—534年大同:535年—546年中大同:546年—547年太清:547年—549年简文帝肖纲大宝:550年—551年天正:551年—551年天正:552年—553年元帝萧绎承圣:552年—555年天成:555年—555年敬帝萧方智绍泰:555年—556年太平:556年—557年西梁或后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下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帝。

萧詧外倚强国,内任贤臣,荆州小朝廷初具规模,史家称之为西梁或后梁。

大定:555年正月—562年正月天保:562年二月—585年十二月广运:586年正月—587年九月陈武帝陈霸先永定:557年—559年文帝陈蒨天嘉:560年—566年天康:566年—566年废帝(临海王)陈伯宗光大:567年—568年宣帝陈顼太建:569年—582年后主陈叔宝至德:583年—587年祯明:587年—589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386年—39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