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大战略破解高口阅读选择题
2023届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3届山东省高三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本试卷8页。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正是战略上的前瞻性思考,使我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总能收放自如、应对裕如。
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地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策略是战略实施的科学方法。
要取得各方面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和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
应该看到,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
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各地区各部门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的灵活性,制定(摘编自《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材料二: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2017下半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假话问题解题的“三大战略”

2017下半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假话问题解题的“三大战略”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比如言语理解与表达,它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而我们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2017下半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公告预计8月上旬发布,笔试时间预计在9月中下旬,笔试科目为行测+申论,为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备战重庆公务员笔试,重庆中公教育为大家准备了免费的笔试辅导资料,希望考生们及时关注。
重庆公务员考试网祝你考试成功。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题:题干给出了若干陈述,有些陈述为真,有些陈述为假。
然后题目要求根据此题干能得出哪些结论。
换句话说,当题干出现真假对错是非等正反表述时,该如何去解题呢。
对于这类题目,会做的同学觉得非常容易,不会做的同学觉得无从下手。
中公教育在此将通过三个方面详细为大家讲解如何这类真假话问题。
战略一、找矛盾在命题中属于矛盾关系的一对命题永远是一真一假的。
这一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题干中出现矛盾关系的命题。
真题举例如下:【例1】例:某公司招聘,甲乙丙丁四个人去参加面试,面试结束之后四人对结果进行预测如下:甲说:“我们四个人都能进公司”,乙说:“我不能进公司”丙说:“乙和我都不能进公司。
”丁说:“不会所有人都能进公司”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这两个人是:A 甲和丙B 乙和丁C 乙和丙D 丙和丁【中公解析】通过阅读题干发现,甲乙丙丁四句话分别是两真两假。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解析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
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
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材料二: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
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材料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
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
高中语文阅读题 抢分策略 突破点 “3角度+3步骤”概括形象题

突破方略
跟踪检测
从记叙的事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祖母苦难的一生,表现了 件中概括特点 祖母勤劳能干和充满母爱的一面。 从描写中概 文中描写了祖母临终前疼痛难熬的情景,突出 括分析特点 了祖母的坚韧顽强。 本文多处运用抒情议论的语句,如文章的最后 从抒情议论中 一段中说“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 概括分析特点 后一滴血”,突出表现出祖母充满母爱的光辉 一生。
抢分策略三 突破点二 “3角度+3步骤”概括形象题
高考解码
突破方略
跟踪检测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 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 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 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 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 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 醒了我们。
抢分策略三 突破点二 “3角度+3步骤”概括形象题
高考解码
突破方略
跟踪检测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 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 她是需要 这根蜡烛为她送行。 她不想, 临死前的最后一刻, 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 开了一朵莲花。
抢分策略三 突破点二 “3角度+3步骤”概括形象题
高考解码
突破方略
跟踪检测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 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 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 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 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高中语文阅读题 抢分策略 突破点 “3联”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抢分策略一
突破点一 “3联”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高考解码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 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 错, 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 架上科学 的眼镜, 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 但那无形中的窗子
突破方略
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 你检查他们的行李, 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 帆布床, 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 你再 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 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 所看到的 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 到一些颜色, 听到一些声音, 如果你私下满足了, 那也没有什么, 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 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 天知 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抢分策略一 突破点一 “3联”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高考解码
突破方略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①“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属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含 意的理解,考查的是“理解”能力。 ②“结合全文”, 要求把握语境, 分析词语的深层义或特定 意义。
抢分策略一
突破方略
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 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 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 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 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 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 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 以外!
阅读4_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阅读4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百舸争流,赠予往昔以荣光;万里山河,期许明日以美好。
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会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号角连连,旌旗飘飘。
新时代新征程,一曲慷慨激昂的现代“长江之歌”已嘹亮奏响。
一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这是一条文化之河,她繁衍和滋养了数千年中华文明。
这是一条生态之河,她用庞大的水系孕育了丰富物种和多样生态。
这是一条经济之河,她以中国第一长、世界第三长的河流之名,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因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因长江而生生不息。
它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东西、连接南北,内引外联、通江达海,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希望所在。
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面对长江经济带这张宏阔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深情厚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长江沿岸考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布局谋篇。
历史会铭刻这些重要时刻。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至此,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级“三大发展战略”明确提出。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清晰呈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愿景。
历史会铭记这些重点会议。
近8年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4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3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Ⅲ)(精校版)试题、答案及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少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者多或者少有这样的耽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造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往往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干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故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金卷答案四

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会起阻碍作用。
(3)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
学习时间或面对不同的概念学习情境时,会出现不同倾向的情感体验。通过积极的体验,积极的
情感态度出现,这时,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能选择最优的认知策略,使概念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概念
(5)学生的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提高或降低,证实期望。
2. 【答案要点】(1)在竞争与合作中学生的好胜心、动机都比较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习效率高;通过竞争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同时也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看到山外有山,从而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在竞争中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B 解析: 智商高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高智力不一定都有高创造力,但低智力却实实在在阻碍创造力。故选B。
7.D 解析: 感受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对盐的味觉感受性逐渐降低,味觉适应造成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故选D。
笫四,不断创新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规范课堂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具有良好教学常规的班集体,对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最大效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作文 略。
8.D 解析: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所谓近因效应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故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口译阅读的两大部分(选择题和简答题)各占 50分,考查学生最熟悉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概括能力,命题方式近似于其它考试的阅读部分。
考生都知道,阅读是整个考试中得分的关键,和高口“两座大山”—听力与翻译相比,阅读相对而言更容易让考生树立自信,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搜寻线索,顺利解答,就能胜券在握。
然而,高级口译考试本身的级别性质决定了阅读部分的特殊难度,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1.文章长,字数多:高口阅读总长度在4500个词左右,每篇文章长达600-700个词,考生必须保持每分钟200词以上的阅读速度,容易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忘,忽略掉不少关键的细节。
2.答题时间紧张:以第一部分为例,30分钟就要完成四篇长阅读文章和20道选择题,阅读量较大,给考生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平时阅读速度慢,考试中依然慢条斯理,就无法完成阅读任务,四篇最多看完三篇。
如果读的质量不高,就会在四个选项面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反复回读,更加耽误时间。
3.涉及学科广泛,观点新颖:考题中6-8篇文章都选自英语国家近期出版的报纸和杂志,内容涉及到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学、心理学等众多的学科和主题。
文章围绕最新的科技研究、调查发现和学派论争展开论述,观点往往比较新颖。
考生如果缺乏背景知识或相关了解,就不容易接受、理解或记住各种结论,以致被干扰信息迷惑。
4.原汁原味的表达和语言:由于文章都来源于最新的报刊资料,原汁原味。
说明和议论中会出现复杂句型、难词和大量的特殊表达,而多段式文章也决定了其结构的复杂。
熟悉了四六级那种被加工和简写过的快餐文章后,读这些文章一定有点“水土不服”。
第一大战略:跳读式阅读法一般来说,大部分考试中的阅读都属于快速阅读。
在有限时间内既要完成整个内容理解,还要处理后面的选择。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并高效率答题呢?下面有四种阅读方式供选择:先读文章再答题目:容易把握文章主旨思路,全面接受信息,但非常浪费时间;先读题目再读文章:在五道题中找好解题线索,然后回原文重叠定位,非常节省时间,但由于定位时没有上下文基础,容易产生误解;边读文章边读题目:减轻长文章的记忆负担,确定答案准确度高;但前提是命题采用了顺序原则,即五题所问信息依照文章介绍信息先后设置,如果打乱,会感到难以及时找到对应;其实这种读法依然耗费时间。
边读题目边看文章:读一个题目搜索一个相关对应句或对应段,减轻记忆负担,成功率较高及其节省时间。
此种方法对细节题最适用,但由于掌握信息不够全面和连贯,碰到主旨题或判断正误题时就不容易定位。
四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对考生来说,在高口考试过程中既要抢时间,通过快速阅读和跳读提高效率,又要重视全局思路和解题准确度,所以最好将四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我的建议可列为第五种方法——跳读式阅读法:跳读式阅读法:跳读文章—浏览题目—回原文定位破解先快读文章框架,之后进入五道题的题干,确定考查点和线索,最后回原文定位。
何谓文章框架?就是阅读老师们常讲的每段首句和末句,因为命题人习惯在这些位置提出作者的主旨和结论。
我们在快速掌握文章结构大意的基础上,可以明确题目的大致出处,这样能高效率地准确定位相关信息。
否则,我们就会被长文章搞得晕头转向,不知信息在哪段出现,定位时乱读,就会耗费很多时间,而且造成理解不连贯。
例如:2006年大纲样题阅读第一部分的第四篇文章,作者针对小布什削减卫生教育经费用于火星登陆的计划展开反驳,跳读时我们快读每段首句末句,会得到以下信息:-----“Two centuries ago, Meriwether Lewis and Wi lliam Clark left St.Louis to explore the ne w lands acquired in the Louisiana Purchase,” George Bush said……------“America has ventured forth into space for the same reasons.”-----Yet there are vital differences between Lewis and Clark’s expedition and a Mars missio n…...(16题对应句,下文有充足论据证明)-----A Mars mission may be the single most expensive non-wartime undertaking in U.S. history.-----Present systems for getting from Earth’s surface to low-Earth orbit are so fantastical ly expensive ……-----Yet rocks can be analyzed by automated probes without risk to human life, and at tiny fraction of the cost of sending people.(18题对应句,可往前再搜索一句)-----Reprogramming some of NASA’s present budget into the Mars effort, might actually lead to a reduction in such unmanned science.(19题对应句)-----Rather than spend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to hurl tons toward Mars using curre nt technology, why not take a decade?…(17、20题对应句)…-----For the moment, going to Mars is hopelessly unrealistic.由此可见,读完以上首尾句,大概 157个单词,我们对本文主旨大意已经有了准确把握。
美国总统认为登陆火星计划将是人类的一大创举,而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代价是消耗巨额资金,反而不如现行做法,省钱省力。
最后强调登陆火星是完全不现实的。
细读后面五道题所问的信息时,几乎都能在首尾句中找到暗示。
我们快读题干,之后回到相关位置,定位到原文五个对应句,认真阅读,再通过上下文得到更多的证据,也就大功告成了。
汉英翻译,是把汉语原文的意思吃透了之后重新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过程。
它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必须用心地对汉语原文的特点进行理解和分析,这就要求翻译者对汉语语言及其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具有深厚的功底。
翻译者还要考虑到译出语即英语的语法规则、写作风格、表达习惯等。
要想把中文的意思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来,用比较通顺的英语来表达地道的汉语,翻译者还必须对英语的语法、语义、句法、惯用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深刻的了解。
衡量翻译的质量主要看两条基本要求:忠实性与可读性。
忠实性就是准确性,要求翻译出来的内容意思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既不能加强,也不能减弱。
对准确性的要求要看情况,要考虑到原文的题材内容、表达的准确性、体裁类别、功能作用、文学品位、社会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
可读性就是通顺性和地道性,要求译文符合英语的语法、句法和表达习惯等,使译文让外国读者喜闻乐见。
如果翻译的英语不地道,读起来就不是滋味儿,我们常常发现,字对字的翻译有时会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要做一名合格的翻译,首先应打好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功,还要学习和研究中外不同的文化,同时还要再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
既然汉英翻译是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自己进行培养和训练,来提高我们的汉英翻译能力和水平呢?汉英翻译能力的培养(translati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涉及以下诸多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多方面的翻译意识的锻炼:要培养对英语的语感和悟性(language intuition - open and alert mind to pick up idioms, sp ecific expressions, etc.);要培养对英语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evaluation capacity - Judgment);要培养对英语的洞察能力和剖析能力(power of observation - Insight);要培养对英语细微特征的反应能力(linguistic nuances alertness);要培养对社会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social-cultural sensitivity - Cross-cultural aware ness);要培养对英语和汉语之间差别的意识 (sens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要培养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awareness of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要培养对英语"洋为中用"的意识 ("use things foreign to serve Chinese purposes");要培养对英语 "学以致用" 的意识 (apply what you learn to your expressions);要培养对翻译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思维方式 (a multi-tier approach )。
一名称职的翻译工作者必须懂得什么是翻译的真谛(a clear conception of what translation is)。
一名优秀的翻译人员必须具有高屋建瓴的视角 (great powers of conception for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