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作物,热带]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范文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温度升高、降水分布不均等问题,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 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洪涝、干旱、台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会对农作物生长、收成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绝收。
2. 温度升高全球温度的升高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变短,同时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对于一些需要特定温度条件的农作物,其种植和生长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3. 降水分布不均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降水分布不均。
在某些地区,降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过量的降雨可能导致洪涝灾害,而降雨量不足则会导致土地干旱,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三、应对措施1. 农业技术创新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农业技术创新是应对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研发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灌溉系统、温室种植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2. 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在降水充足的地区,可以种植需水量较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性较强的农作物,并采取节水灌溉等措施。
此外,还可以通过轮作、间作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3. 农业保险与市场调节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当遭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时,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经济补偿,降低其损失。
同时,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推广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之计。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等方式,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云南水稻分布状况

1对种植制度的影响气候变暖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导致云南气候带发生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云南的气候带界限明显北移,并有热带亚热带面积扩大的趋势。
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这种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加明显,气候带的分布在气候变暖形势下呈现出整体向高海拔扩张和向高纬度北移的趋势[2]。
气候带的变化对云南农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农业种植制度方面。
气候变暖使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改善,促进了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当前的种植制度发生改变,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减少,二熟制地区将北移,而三熟制比例提高。
这为云南多熟种植制度的增加和冬季农业开发带来了机遇。
但应注意到升温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在夏季增温幅度明显偏小,对夏季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条件并没有多少改善。
而在温度升高的同时,土壤水分的蒸发量也将加大,一些作物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会减少,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可能会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对于冬季农业的效应更加明显。
2.2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从两方面影响云南作物生长发育,一是温室气体,尤其是CO2浓度的增加可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光合同化、呼吸和蒸腾等,进而有助于最终产量的提高。
二是温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
云南气候变暖发生在除金沙江流域以外的大部地区,四季均呈变暖趋势;降水量略减少,但雨日数减少,有效水分减少。
这种情况会抑制CO2的吸收,进而减弱光合同化过程的强度。
气温升高还加速土壤中肥料的分解和流失;较高的蒸发率抵消因CO2增加而提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有效水分减少,因此作物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
作物的呼吸消耗也将随温度升高而呈指数性递增,使光合同化产物被植株自身维持呼吸大量耗损。
较高的温度还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缩短生育期,使之来不及累积光合同化产物充盈籽粒而提前“成熟”,导致籽粒不饱满或瘪粒而减产。
特别是云南冬春季气候偏暖突出,小春作物生长季内气温长时段偏高,作物热量条件较好,导致作物原有品种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提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已经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影响一:降水模式的改变由于气候变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了降雨量分布不均的现象。
一些地区遭受到持续干旱的困扰,农作物生长周期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降雨量过大的地区也面临着洪涝灾害的风险,农田被淹没导致农作物减产。
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灌溉效率: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方法,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作物的利用效率。
2. 种植抗旱作物:选择抗旱性强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即使遭受干旱,也能减少作物受灾的程度。
3. 发展节水农业:利用节水技术,如雨水收集系统、滴灌、喷灌等,减少用水量,提高农田的耐旱性。
影响二:温度升高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许多地区的气温上升,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作物容易遭受热害和干旱,产量减少。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适应高温的作物品种:培育出耐高温的作物品种,在高温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生长,减少作物受热害的程度。
2. 加强农田的保护:适时进行农田覆盖,利用覆盖物来降低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减轻高温对农作物的伤害。
3. 防止水资源的蒸发:通过建立水库、堤坝等基础设施,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影响三: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气候变化还会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干旱、洪涝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灾害:1.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气象灾害,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让农民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时间。
2. 提高抗灾能力:培育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农田重建和农作物恢复工作,尽快将农业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 降水模式改变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改变,包括降水量、降水时段和降水分布等方面。
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影响。
一方面,降水量的减少或增加都会导致土壤湿度不稳定,给作物生长带来困难;另一方面,降水时段和分布的改变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
2. 温度升高全球气温上升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减弱、蒸腾作用增加,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高温还会导致作物易受病虫害侵袭,增加农药使用量和防治成本。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风暴等)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干旱会导致土壤干燥,作物生长受限;洪涝会导致农田积水,影响作物根系通气和养分吸收;风暴则会摧毁农作物和农业设施。
4.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导致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防治成本。
同时,缺乏足够的传粉昆虫也会影响作物的结实率和产量。
应对措施1. 调整种植结构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农民可以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更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
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选择抗旱性强的作物品种,以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改善水资源管理由于降水模式改变,农民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加强水土保持措施也能有效减少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的破坏。
3. 推广科学耕作技术科学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了解一下!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了解一下!引言众所周知,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热门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变化性的增加,农作物种植者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和质量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这篇文章将会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1. 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以加速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但若温度过高,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农作物也对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过于剧烈的变化仍然会导致其受损。
1.1 温度升高对作物的潜在影响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缩短,使其无法充分发育。
例如,在高温下,小麦的抽穗期可能会减少,导致产量下降。
同时,温度升高还可能导致旱灾的发生频率增加,造成作物的干旱胁迫,最终影响产量。
1.2 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温度变化还会对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温度升高可能会改变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和季节分布,使其更容易传播和繁殖。
另一方面,温度变化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2. 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降水模式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重大影响。
降水不足会导致农作物干旱,而降水过多则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合适的降水量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2.1 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是农作物生产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使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此外,干旱还可能导致作物产生功效减少、花芽枯萎以及产量下降等问题。
2.2 洪涝对农作物的影响与干旱相反,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降水过多,引发洪涝灾害。
洪涝会导致作物冲刷、淹水以及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
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适应和应对尽管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云南省气候报告

云南省气候报告1. 引言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
气候对于云南省的农业、旅游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云南省的气候特征、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气候特征云南省的气候类型多样,根据地理分区,可以分为高山、高原和低海拔地区。
下面列举了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2.1 高山地区云南省的高山地区包括迪庆州、怒江州等地,海拔较高。
这些地区气候凉爽,夏季温度较低,冬季寒冷且干燥。
日照时间短,降水量较多。
由于地势较高,这些地区常年被云雾覆盖,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
2.2 高原地区云南省的高原地区主要是昆明市、大理市等地,海拔较低。
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夏季温暖而湿润,冬季凉爽且干燥。
昆明市被誉为“春城”,因为气候宜人,气温较为稳定。
2.3 低海拔地区云南省的低海拔地区包括玉溪市、红河州等地,气候炎热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度适宜,降水量较少。
这些地区是云南省的农业重要区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作物生长旺盛。
3. 季节变化云南省的季节变化比较显著,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
3.1 春季春季是云南省气候逐渐回暖的时候,温度逐渐上升,气候适宜。
春季是云南省最美丽的季节之一,各种花卉开始盛开,昆明市和大理市的樱花、滇池的油菜花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2 夏季夏季是云南省最炎热的季节,气温较高且多雨。
高原地区的降雨量较多,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凉爽。
低海拔地区则是热闹繁忙的农忙季节。
3.3 秋季秋季是云南省气候逐渐凉爽的季节,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各地的森林、湖泊和山川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4 冬季冬季是云南省最寒冷的季节,但相对其他地区来说,冬季的温度仍然相对较高。
云南省的冬季也是一年中降雨量较少的季节。
4. 气候变化趋势近年来,云南省的气候变化趋势也受到了关注。
以下是云南省气候变化的一些趋势:4.1 温度上升云南省整体呈现的趋势是温度逐渐上升。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气候的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农业产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1. 温度变化: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高温天气会导致干旱、缺水等问题,使农作物受到胁迫,产量减少。
2. 降水变化:气候变化引起了降水模式的改变,如降水量和分布的不规律性增加。
降水过少或过多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产生不利影响。
3. 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也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暴雨、干旱、风暴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带来了威胁,增加了农业产量的不确定性。
二、应对措施1. 调整作物品种:选择适应新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提高抗病虫害和逆境能力,以确保农作物产量的稳定。
2. 改善水资源管理: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作物的水需求。
3. 推行精准农业技术:利用遥感、定位技术等手段,精确掌握土壤水分、养分等信息,科学施肥和用水,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土壤保护和耕地保护,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对农业产量的负面影响。
5. 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加强农民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培训,宣传气候变化知识,提供相关技术和政策支持,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结语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造成了显著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应对措施来减缓这种影响。
调整作物品种、改善水资源管理、推行精准农业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这些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只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才能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稳定。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农业产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变化: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受到影响。
高温还会对作物的细胞结构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降水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台风等,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对农业产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干旱会导致土壤蓄水能力下降,而洪涝则可能使大量农田遭受水浸、失去耕作能力。
3. 气候变异:变化的气候模式可能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的不稳定,使农民难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例如,早春的气温波动可能导致作物起芽和生长的不稳定,影响产量。
二、应对策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负面影响,农业生产者和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1. 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韧性。
例如,研发抗旱、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利用基因改良技术提高作物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适应能力。
2.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农田灌溉系统的效率。
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雨水收集,可减少水分浪费,确保农作物适量供水。
3. 气象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预警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农民可以根据预警信息调整种植策略,减少灾害风险。
4. 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种植结构,选择更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品种。
将耐旱、耐寒的作物引入适应性更强的区域,提高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5. 支持政策和资金投入:政府应制定支持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并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使用适应性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向更可持续和低碳的方向发展。
结论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但合理的应对策略可以缓解这些影响。
通过科技创新、水资源管理、气象监测和预警等措施,农业生产者和政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农业生产的抵御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引言
当前,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域,常年湿润高温,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
再加上云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
2景洪市农业概况
当前,景洪市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受资源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导致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市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难度增大。
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洪涝灾害、旱灾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
橡胶白粉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呈多发、频发趋势,也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因而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景洪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历史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3.1对热带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热作边界变化
根据景洪地区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景洪地区积温变化呈总体增长趋势。
根据我国积温与作物熟制划,景洪在1980年以后从亚热带变为热带地区,可以扩大范围推广一年三熟水稻以及甘蔗、橡胶等喜热作物。
3.1.2寒害风险增加
越冬条件是限制热带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喜凉作物如土豆、蚕豆、豌豆等来说,景洪冬季气候变暖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
对喜热作物如橡胶、甘蔗、咖啡等而言,气温偏高,会促进作物生长,并且使其免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长期处于温暖的环境会减弱抗寒能力,一旦出现较大幅度降温,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对冬季作物如冬早蔬菜、冬玉米、冬西瓜等可导致其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发育期提前。
但冬季气温偏高,作物低温敏感期向隆冬时节靠近,则会因这一时段天气不稳定而增大作物遭遇冷害的概率。
同时,冬季作物也会由于前期气温偏高,适应低温时段过短,而导致抗寒能力下降,在出现大幅降温时,更容易遭受寒害。
3.2对农业灾害的影响
3.2.1干旱灾害
景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遇到干旱灾害。
这主要是因为景洪是一种典型的季风气候脆
弱地区,干湿明显,每年5~10月份是雨季,水资源丰富;11月份~次年4月份是干季,干旱少雨,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影响较为深刻。
冬天气温普遍较高,土壤水分蒸发旺盛,从而加重了旱情。
景洪干旱灾害发生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极端干旱事件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强度也逐年增加。
3.2.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不仅会危害农作物生长,使农田积水,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因缺氧而生长发育受阻或死亡,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严重的还会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据统计景洪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上升趋势,近17年间平均每3年就会发生大规模洪灾,给沿江地区农业造成重大危害。
3.2.3低温寒害
低温寒害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了热量不足为主的一种气候灾害,具体表现在农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或某一个生长期,气温难以达到农作物需要的温度值,直接或间接情况下伤害了农作物,延迟或阻碍了其生长而降低产量的一种灾害。
3.3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加重对病虫害的影响
近年来,景洪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
基于云南省植保站相关调查数据得知,高温干旱是诱发景洪病虫害的首要因素,追究其原因在于随着高地区气候的变暖,农作物生长季被不断延长,病虫害的生长期也随之延长,其繁殖代数越来越多。
由于冬天气温偏高造成昆虫进入冬眠期推迟,有利于病虫越冬,同时高温也加快病菌生长速度,因此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了流行和危害。
4景洪市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4.1健全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制度体系
结合国家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抓紧出台景洪市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2]。
推进区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水平。
加大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人才队伍培养。
把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专项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体系。
建立专门的机构或明确综合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发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组织协调工作。
4.2创新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4.2.1健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完善适应工作组织协调制度,统筹安排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在病虫害防治、防汛抗旱、扶贫开发、防灾减灾、森林防火、重点工程建设、科技教育等相关项目工作
中添加气候变化工作要点,并构建多领域、多学科省级气候变化研究组织[3]。
4.2.2加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市场培育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及战略政策研究基地建设,健全长期研究支撑机制。
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的气候变化科研项目的统筹协调。
健全相关支撑和服务机构。
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建设,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鼓励低碳资质管理和培训机构、金融、检测、评级、核查、技术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机构发展。
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4.2.3加快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和支撑
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合理布局现有科技与资源,注重构建农业领域气候变化适应研究部门,针对农业领域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进行专题研究,例如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及风险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4]。
大力鼓励研发和推广农业领域适应技术,广泛推广应用操作性强、高效便捷的技术,精心挑选典型区域进行适应技术集成示范。
注重区域与行业之间的合作,大力提高其科研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库,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网络体系。
4.3加大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开展自觉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增强农业自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工作,提高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工作能力。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职业培训,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国家组织开展的低碳职业相关培训。
政府和农业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和辅导,普及和推广各种有适应潜力的新技术,使农民不断掌握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技术和技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