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上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设计和反思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科教学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多重功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的教育理念,突出了生命科学学科基本观点的教育,凸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通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眼睛从亮到暗会出现瞬间视觉模糊的现象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想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又通过“寻找蝴蝶”这一模拟探究活动,增强了探究问题的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技能。
根据精选的实例分析学生们认同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的观点。
教师又巧妙利用雷鸟换羽毛的图片、昆虫会伪装也被捕食和大熊猫濒危的事例等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引导学生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并分析适应相对性形成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生存的环境,理解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懂得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有讨论,小组合作,游戏,视屏等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这样不仅收获了知识,同时合作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另一方面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教师又挖掘到适应的相对性来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这与《生物学的课程标准》确立的重要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一致,同时为后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本引入“寻找蝴蝶”这一模拟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这一活动增强了探究问题的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技能。
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活动的意义,又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了生物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能生存的道理,从而为形成科学概念打好了基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新一轮课程改革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
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二、设计思想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
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
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教学设计)24-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

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2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科学思维:学会使用干湿表训练测量技能,尝试收集和处理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培养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认识到植被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数据的收集、处理技能。
2.教学难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数据的收集、处理技能。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以“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核心,旨在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特别是植被)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探究目的、所需材料、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接着,组织学生开展实验,选取不同植被覆盖的区域(如草地、树林、裸地)作为样本点,使用湿度计测量并记录各点的空气湿度。
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安全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对比不同植被覆盖区域空气湿度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介绍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同的生物对同一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能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那么生物对其生存的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
【新课学习】学习目标1: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1.情境导入:展示热带雨林与沙漠的图片及空气湿度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片 , 步 学 会 对 综 合 信 息 进 行 分 析 。 2 通 过 探 究 初 ) 实 验 及 评 价 反 馈 , 步学 会科 学探 究 的 一 般 方 法 , 初 发 展 实验 设 计 的 能 力 。 3 尝 试 收 集 和 处 理 数 据 的 )
中 国 图 书分 类 号 : 6 39 G 3 .1
文 献标 识 码 : C
本课 选 自人 教 版 7年 级 上 册 , 1 元 “ 物 第 单 生
设 计 方 案 的重 要 性 , 展 科 学 严 谨 的实 验 精 神 。 发
3 课 前 准 备
和生物圈” 的第 2章第 3节 。 册 教 材从 内 容 框 架 本
3 2
生
物
学
通
报
21 0 0年 第 4 5卷 第 8期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第 课时)的教学设计 ”
张丹 丹
( 1天 津 市 汇 文 中 学 天 津
褚 晓沁 2 林 晓 洁 3
30 2 2天 津 市 和 平 区 教 研 室 天 津 3 0 5 3天 津 市 教 研 室 天 津 3 0 0 00 0 002 0 2 0)
上是 要 突 出人 与 生 物 圈 的关 系 ,本 节 课 所 属 的第 2章 “ 物 圈是 所 有 生 物 的 家 ” 是 站 在 生 物 圈 的 生 就 高度 , 述 生 物 与 环 境 之 问是 相 互 影 响 、 互 依 存 论 相 的统 一 整 体 。本 课 “ 物 对 环 境 的适 应 和 影 响 ” 生 则
过 带 着 问题 观 看 《 克 螂 出 国 记 》 故 事 , 屎 的 以生 动 的 画 面 和 内容 使 学 生 明 确 同生 物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 并 辨 证 的 认 识 这 种 影 响 既 有 有 利 的一 面 也 有 有 害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对标本的分析、观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长颈鹿的故事”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二、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三、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具准备:金鱼(实物)、啄木鸟(标本)、兔子(标本)、带刺的玫瑰、仙人掌、睡莲(彩图)与藕(实物)。
(注意水、陆、空,动物、植物各种类型齐全)。
红蝴蝶、白蝴蝶,红纸板、白纸板。
大树、小树、草(纸做成的)。
五、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为六大组,选出组长。
将标本或实物放在水槽内,盖上白布。
大树、小树、草贴在黑板上。
六、教学过程: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三位同学即兴表演剧本《长颈鹿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临时招聘小演员,准备好剧本。
组织表演,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探究活动一:“为生物寻找一个家”分组探究本组的标本或实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
总结: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什么环境中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一些特殊的适应现象保护色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二位同学扮演小鸟,一位同学扮红蝴蝶,一位同学扮白蝴蝶。
两位扮蝴蝶的同学分别在红纸板和白纸板上各贴上10只蝴蝶,然后由两只小鸟分别捉两块纸板上的蝴蝶,30秒后记数填入表格。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保护色的例子。
组织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组织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模拟保护色探究活动二:模仿刚才的实验,分组设计“模拟保护色的实验。
”并组织表达与交流。
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个别指导,组织表达与交流,对各组的交流组织评议。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带来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篇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四、《教法》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五、《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回答。
2、展示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计划,让学生画实验记录表(4)学生分组实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实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实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实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7)表达交流: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回答。
七年级生物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9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教学目标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实例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
②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新课引言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③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
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2)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阐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的特点。
(2)分析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并总结其规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观察法: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观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图片,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极地的企鹅、森林中的猴子等,提问学生:“这些生物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它们有哪些特点适应了所在的环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展示仙人掌的图片,讲解其形态结构特点(如叶变成刺,茎肥厚多汁),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帮助仙人掌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
(2)展示北极熊的图片,分析其厚厚的皮毛、脂肪层等特点与寒冷极地环境的适应关系。
(3)举例说明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适应方式,如竹节虫的形态像竹枝,枯叶蝶的外形像枯叶等。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还能举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2)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吗?4、讲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通过介绍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导致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可能不再适应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案例袁家彩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
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能力目标
尝试学会分析图片和文字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态目标
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和环境科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法、发现法
教具准备:课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是美丽的大草原,草原上有牛、羊。
这是哪里的草原呢?(请学生代表描述)对,是蒙古草原,因为草原上有蒙古包。
再看这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郁郁葱葱的山野,林间还有火车,这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留下的痕迹。
第三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辽阔的大海、翱翔的海鸥,这是海滨自然风景的典型代表。
看完三幅照片,大家有什么感觉,(请学生代表描述)——自然界的美。
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联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山野就联想到丛林和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经常令人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生物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
如果要形容自然界的美丽,人们经常要用“和谐”这个词来描述。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牛羊在海里游泳、鱼类在森林中爬树,那我们就会觉得太不对劲儿了。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它相对适应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研究生物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讨论: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①沙漠中的骆驼②沙漠中的骆驼刺③寒冷海域中的海豹④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并结合课本19页的相关内容。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下面一个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巩固: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们就行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幻灯片
2~10)
1)鱼的身体左右侧扁,呈梭形,具鳍→对水的适应
2)仙人掌的茎厚实多汁,叶变化成叶刺→对干旱的适应
3)虎豹等猛兽等都具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捕食的适应
4)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躲避敌害的适应
5)保护色:雷鸟、蝗虫
6)警戒色:蝮蛇的斑纹、瓢虫的斑点
7)拟态:竹节虫、尺蠖、枯叶蝶
设疑:1、观察猫和兔子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2、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
几个卵,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总结: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
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
交流讨论:
1 、以蚯蚓为例,它被人们誉为“地下的耕耘者”,为什么?来引入生物的
环境的影响。
学生分析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2、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呢?
交流: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的探究植物影响空气湿度的测量结果。
讨论:1、为什么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样三个环境的空气湿
度?
2、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的湿度会有什么区别,请作出假设。
3、测量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边吗?(裸地、草地)
测量灌丛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4、在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后,作为测量的数
值,为什么?
5、分析表格并进行讨论:
(1)比较早晨时三处测得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2)比较草地一天早、中、晚的空气湿度,能说明什么问题?
6、举例:曲线图的画法,让学生画图:
结论: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这就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学以致用:教师启发学生举出生物对环境影响更多的例子。
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比如针对1998年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
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些,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他们掌握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
总结: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
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
重要啊!
【板书】
适应的
生物对环普遍性
生物对环境境的适应
的适应与影响适应的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巩固练习:
选择题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这句话体现了(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3.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4.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