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译文

合集下载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第十三单元】诸葛亮“空城计”【原文】亮屯于阳平①,遣魏延诸军并②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

晋宣帝③率二十万人拒④亮,而与延军错道⑤,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⑥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

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⑦,势不相及。

将士失色,莫知计出。

亮意气自若,敕⑧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⑨;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10)洒。

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12)山。

明日食时,亮谓参佐(13)抚手(14)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15),将有强伏,循山走矣。

”候逻(16)还白,如亮所言。

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文中(10)--(16)是注释]【注释】①阳平:古地名,今陕西汉中。

②并:联。

③晋宣帝:指司马懿;魏国将领。

④拒:对抗。

⑤错道:交错进军。

⑥侦候:侦察兵。

⑦回迹反追:掉转人马追击。

⑧敕(犮犺ì):下令。

⑨庵幔:营帐。

(10)却:再。

(11)猥(wěi):突然。

(12)2趣:同“趋”,急走。

(13)参佐:助手。

(14)抚手:拍手。

(15)怯:此指伪装怯弱。

(16)候逻:侦察巡逻的士兵。

【译文】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

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

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

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

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

(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

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

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拍手对助手们笑着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1. 《观书有感》杨绛在《观书有感》一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情地描述了书籍对她的影响和启发。

她认为,读书扩展了她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使她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读书,她成为了一个有深度的思考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

杨绛深情地表达了她对读书的热爱,并鼓励人们要多读书,以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快乐。

2. 《步韵》《步韵》是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创作的一篇古文。

在这篇文章中,刘义庆用华丽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五音六律的美妙之处。

他通过诗词的韵律将音乐与文字相结合,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刘义庆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探索。

3. 《天净沙·秋思》苏轼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词。

苏轼用流畅而精湛的词句,将秋天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描述了麦穗金黄、菊花黄烂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苏轼对家乡的深情。

4. 《暮江吟》南宋时期文学家杨万里的《暮江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江水、庐山等景物,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深邃。

杨万里运用生动的词句,让读者感受到他与自然的交融,以及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之情。

这篇文言文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宇宙的无尽思考。

5. 译文文言文古文译文的目的是将古代文言文转化成现代汉语,以便现代读者能够理解和体味古人的思想和感情。

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境,同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通过译文,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情感表达。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关于文言文古文及译文的内容。

这些文言文作品和译文,展示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阅读这些古文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并感受到文学的美妙与魅力。

八年级古文翻译

八年级古文翻译

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翻译】武惠王曹彬,国家的名将,创下了鼎盛的战绩,没人比得过他.他曾经说:"自从我当了将领,杀了很多人,然而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恨他们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坏了,弟子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好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他心爱的东西原来也是像这样的啊。

狄仁杰(孔平仲《续世说》)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译文】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

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

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

巨商蓄鹦鹉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

”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翻译】有一个姓段的大商人,养一只鹦鹉,它十分聪明,不仅能朗诵《陇客》和李白的《宫词》和《心经》,还能在客人来时,寒暄问安。

八年级上册两篇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两篇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两篇文言文【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原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4单元译文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4单元译文

【第四单元】蓄蝎为戏管子客[旅居在外]商丘,见逆旅[旅店]童子有蓄蝎[(xiē),俗称蝎子,尾刺内有毒腺]为戏者。

问其术[方法],曰:“吾捕得,去其尾,故彼莫予毒,而供吾玩弄耳。

”索[要来]观之,其器中蓄蝎十数[数十],皆甚驯[温顺]。

投以食则竞集[争着聚拢来];撩[拨弄]之以指,骇然[惊恐的样子]纷起窜。

观其态,若甚畏人然。

于是童子大乐,笑呼持去。

客谓管子曰:“得是术也,可以御恶人矣。

”(节选自《因寄轩诗文集》)【注释】①客:旅居在外。

②逆旅:旅店。

③蝎(xiē):俗称蝎子,尾刺内有毒腺。

④术:方法。

⑤索:要来。

⑥十数:数十。

⑦驯:温顺。

⑧竞集:争着聚拢来。

⑨撩:拨弄。

⑩骇然:惊恐的样子。

【译文】管仲客居商丘,看见旅店里有个孩子养着蝎子取乐。

问他有什么方法,孩子说:“我抓住蝎子,除去它的尾刺,所以它就没法毒害我,因而供我玩弄了。

”管仲向他要来看看,那容器中有数十只蝎子,都很温顺。

把食物投进去便争着聚拢来;如果用手指去拨弄,它们便惊恐地纷纷起身逃窜。

看它们的状态,好像很怕人的样子。

在这时候那孩子非常开心,笑着喊着拿了蝎子离开了。

有人对管仲说:“掌握了这方法,可以抵挡坏人了。

”1人有亡鈇者人有亡(失去,丢失)鈇[(鈇fū):同“斧”]者,意(猜度)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脸),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是)而不窃鈇也。

俄而(不久)掘其谷[山谷]而得其鈇,他日(另一天)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像)窃鈇者。

【译文】有个人丢失斧子的人,猜想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的,看他的走路,(像)是偷斧子的;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行为神态没有不像偷斧头的样子。

不久在掘那的山谷时找到了他丢失的斧子。

另一天,再看那邻居的儿子,(他的)举止神态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注释】①鈇(鈇fū):同“斧”。

②谷:山谷。

2与狐谋皮周[周地,在今河南洛阳市]人有爱裘(皮衣)而好珍馐(xiū)[珍贵的食品],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备办]少牢[古代祭祀用的动物叫“牢”。

(完整版)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完整版)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第十三单元】诸葛亮“空城计”【原文】亮屯于阳平①,遣魏延诸军并②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

晋宣帝③率二十万人拒④亮,而与延军错道⑤,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⑥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

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⑦,势不相及。

将士失色,莫知计出。

亮意气自若,敕⑧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⑨;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10)洒。

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12)山。

明日食时,亮谓参佐(13)抚手(14)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15),将有强伏,循山走矣。

”候逻(16)还白,如亮所言。

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文中(10)--(16)是注释]【注释】①阳平:古地名,今陕西汉中。

②并:联。

③晋宣帝:指司马懿;魏国将领。

④拒:对抗。

⑤错道:交错进军。

⑥侦候:侦察兵。

⑦回迹反追:掉转人马追击。

⑧敕(犮犺ì):下令。

⑨庵幔:营帐。

(10)却:再。

(11)猥(wěi):突然。

(12)2趣:同“趋”,急走。

(13)参佐:助手。

(14)抚手:拍手。

(15)怯:此指伪装怯弱。

(16)候逻:侦察巡逻的士兵。

【译文】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

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

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

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

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

(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

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

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拍手对助手们笑着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译文+习题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译文+习题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译文+习题01 三峡北魏·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阅读理解1.课文第①段,主要采用了何种方法来写“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侧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进一步写山的雄伟。

全段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请赏析这句话。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材料《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树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不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能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陋室铭(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的美好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浊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从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象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同。

(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橹。

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大道之行也(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去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做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三峡(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今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清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的回声,翡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观潮(译文)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

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

(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面力逆流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儿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答谢中书书(译文)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面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焉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象您一样的痴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