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下面就是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请看: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小船)随着江流飘行,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苍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互比高远,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与朱元思书作品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

(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

(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

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

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马说》原文+解释+翻译+重点问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解释: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翻译: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解释: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样,指示代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2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词句注释: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原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原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原文《与朱元思书》(吴均)译文: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色彩。

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特的流水,天下唯一无二。

江水全都出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

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相互比高比远。

争着向高处笔挺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

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

蝉儿则无停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

在仕途上鹰一样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停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挡天日,即便白天也像傍晚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译文: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就以“五柳”为号。

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敬慕名利。

爱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心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好饮酒,惋惜家境贫困不能常常得到。

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粉饰自己的感情。

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

短短的粗夏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安然。

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

得失完全忘记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担忧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寻求。

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来娱乐自己的心志。

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马说》(韩愈)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所以即便有马,却只能屈辱于卑贱人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6《小石潭记》柳宗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使……发出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下面就是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请看:《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小船)随着江流飘行,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苍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互比高远,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翻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必背21篇古诗文原文及译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必背21篇古诗文原文及译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必背21篇古诗文原文及译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必背21篇0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原文+解释+翻译+重点问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解释: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翻译: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解释: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能:本领。

足:足够。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翻译: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解释: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翻译: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7.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翻译: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重点问题解答1.能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句?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或: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食马者”各喻指什么?答:“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7.文章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答: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8.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答: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9.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答:言之成理即可。

不同意。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10.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答: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答: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12.读了此文后,你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答:“食马者”即统治者的昏庸浅薄,不识人才,埋没甚至摧残人才。

13.第三段中的四个“不”字有什么作用?答:增强语势,痛斥统治者的昏庸浅薄,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4.作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种种遭遇,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5.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答:一致,《马说》认为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即应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人才,范围更广泛。

16.有位名人说过“世上不是没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能够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7.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8.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9.写出“食马者”平庸浅薄(“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表现)的一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重点问题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解释:①在:在乎、在于,动词。

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翻译: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解释: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翻译: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释:①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②陋室:简陋的屋子。

③惟:只有,只要,唯独。

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⑤德馨:品德高尚。

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翻译: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翻译: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解释: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②鸿:同“洪”大。

③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翻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解释: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②金经:泛指佛经。

翻译:(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释: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③乱耳:扰乱耳朵。

乱,扰乱。

④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⑤劳形:使身体劳累。

⑥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翻译: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解释: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⑤芦,简陋的小屋子。

翻译:(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9.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为“有何陋”。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翻译: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重点问题解答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生活愿望,流露出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从中看出室主人怎样的性格特征?答:(1)从自然环境优美、往来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进行描写的;(2)室主人的性格特征:热爱自然,孤芳自赏,清高独傲,从容淡静,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答:此句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答: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6.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答: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