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案 教案,鸟的天堂--,小狮子爱尔莎
《鸟的天堂》的教学教案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鸟的天堂》。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鸟的天堂的景象,认识几种鸟类及其特征。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鸟类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鸟的天堂》。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鸟的天堂的景象,认识几种鸟类及其特征。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鸟类的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对鸟类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深入了解。
(3)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创意表达和表演。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鸟的天堂》的PPT或黑板报。
(2)各种鸟类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鸟的天堂》。
(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鸟类,了解其特征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对鸟类的了解和观察,引出课文《鸟的天堂》。
(2)通过PPT或黑板报,展示鸟的天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活动:(1)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鸟类图片和视频,分享对鸟类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了解。
(2)进行创意表达和表演,如朗读、讲故事、唱歌曲等,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鸟的天堂》教案

《鸟的天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鸟的天堂》。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鸟儿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鸟的天堂》。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鸟儿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鸟的天堂》的课件、生词和重点句子解析。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鸟的天堂》,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鸟儿鸣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引导学生谈论对鸟儿的喜爱,引出诗歌《鸟的天堂》。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鸟的天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生词和重点句子。
3. 解析诗歌:(1)教师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欣赏诗歌:(1)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关于自然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讨论诗歌中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鸟的天堂教案(多篇)

鸟的天堂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鸟的天堂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鸟的天堂”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鸟类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3. 认识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1. 鸟的天堂的定义与分类。
2. 鸟类的主要特征。
3. 鸟类的生态习性。
4. 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鸟的天堂的概念、鸟类特征及习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实例。
1.4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鸟类的生活习图。
第二章:鸟类的特征2.1 教学目标1. 掌握鸟类的外部特征。
2. 了解鸟类的内部结构。
3. 认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2 教学内容1. 鸟类的外部特征:羽毛、喙、腿等。
2. 鸟类的内部结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3.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求偶、繁殖、孵化等。
2.3 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鸟类的外部特征。
2. 图片展示法:展示鸟类内部结构示意图。
3. 视频播放法:播放鸟类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视频。
2.4 教学评估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鸟类内部结构对其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鸟类的生态习性3.1 教学目标1. 了解鸟类的栖息环境。
2. 掌握鸟类的食物来源。
3. 认识鸟类的行为特点。
3.2 教学内容1. 鸟类的栖息环境:森林、湿地、草原等。
2. 鸟类的食物来源:昆虫、果实、小型动物等。
3. 鸟类的行为特点:迁徙、繁殖、防御等。
3.3 教学方法1. 现场考察法:带领学生参观鸟类栖息地。
2. 食物链分析法:分析鸟类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鸟类的生活场景。
3.4 教学评估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鸟类行为特点对其生存的影响。
第四章: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4.1 教学目标1. 了解鸟类面临的威胁。
2. 掌握保护鸟类的方法。
3. 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1. 鸟类面临的威胁: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等。
鸟的天堂教案优秀4篇

鸟的天堂教案优秀4篇鸟的天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部分段落。
【教学重点】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3、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难点】1、大榕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奇特,学生了解不多,可能会有疑问,要讲清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设计意图〗从巴金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1、什么是天堂?(指名回答。
)2、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二、按照要求读书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受。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鸟的天堂》是巴金1933年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
“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2、那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
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学习生字1、指名读词读字。
《鸟的天堂》的优秀教案设计

《鸟的天堂》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通过描绘鸟的天堂展现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鸟类特点和生存环境。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增强对鸟类生活习性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动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鸟类特点和生存环境。
2.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鸟的天堂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四、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2. 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与鸟类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鸟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组内互相提问,巩固记忆。
4. 分析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描绘的鸟类特点和生存环境。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描绘鸟的天堂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保护环境、关爱动物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鸟类特点、生存环境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鸟的天堂》的教学教案

《鸟的天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鸟的天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鸟类的热爱。
2.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鸟类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a. 展示鸟类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鸟类。
b.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鸟类有什么了解?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a.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b.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a.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b. 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4.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a.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a.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b.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鸟的天堂”。
3. 选择一种鸟类,了解其生活习性,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鸟类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采用问题驱动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鸟类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鸟类,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 朗读练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鸟的天堂》的教学教案

《鸟的天堂》的优质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鸟的天堂》这篇文章。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于“鸟的天堂”的理解。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鸟和自然的图片,引起他们的兴趣。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鸟的天堂”的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曾经听说过的关于鸟的故事或事实。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思考。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巴金先生的文学写作风格。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描写方法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鸟和自然的热爱。
1. 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情感表达。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文章中描写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的热爱和情感表达方式。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思考。
第三章:口语表达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
2. 练习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技巧和信心。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模仿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口语表达,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3. 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和提供反馈。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和信心。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反馈。
第四章:创意写作1.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的技巧和创意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模仿文章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鸟的天堂》教案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观察、讨论、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3.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图片展示鸟的天堂的美景,引导学生说出对鸟的天堂的印象。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鸟的天堂的知识。
2.初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讨论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
3.2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4.精讲课文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2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鸟的天堂的美景。
5.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句子仿写。
6.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7.课后作业7.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鸟的天堂的画。
7.2学生写一篇关于鸟的天堂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读课文、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会了通过观察、讨论、想象来理解课文。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
4.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的天堂教案教案,鸟的天堂--,小狮子爱尔莎25、鸟的天堂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三、学习课文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
2、找出容易写错的字,分析字型。
3、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叶子一闪一闪的样子。
4、分段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脉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2.检查反馈。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齐读,你读懂了什么?2、分组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在何时去何地?怎么去?天色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3、默读课文,作者在乘船途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4、作者的所见、所闻给你什么感觉?5、作者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如何?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板书:树鸟二、学习第2大段1、浏览课文第二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远-----近。
2、远看大榕树是怎么样?3、了解榕树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4、这棵榕树真是非同一般呀,这个朋友说是一棵,而那个朋友说是两棵,其实它的真面目:是_______一棵大树_______(生齐答)板书:大5、是,下面自由读7、8自然段,作者近看大榕树写了那些方面?各有什么特点?枝有什么特点?6、近看大榕树从枝写到叶,看看树叶有什么特点这段课文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请你用------将联想的句子划出来。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7、有感情朗读第8自然段。
8、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主要写了大通书静静的美,为什么没看到一只鸟?(栖息)9、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怎么样的场面呢?这次是在早晨,阳光明媚,我们又到了鸟的天堂。
三、学习第三大段。
1、读课文12自然段,找出课文中的一对反义词。
(清静热闹)2、为什么热闹呢?你从哪些句子看到热闹?那些词说明鸟多?3、在13自然段中哪个词也能写出鸟多?指名朗读(应接不暇)4、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不过来。
课文指鸟太多,作者眼睛都来不及看。
作者写了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后,又特写了一只?(画眉鸟)5、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先总写后分写,从面到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就写得更具体了,也更加表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6、齐读这一句。
今天,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了鸟的天堂。
第一次看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展示了它的静态美。
第儿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候,展示了小鸟的动态美。
所以作者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板书设计:大榕树茂盛美丽活力鸟的天堂多欢乐26、鲸教学目的: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发及说明事物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四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激发读趣,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鲸有多大,鲸怎样睡觉,鲸吃什么,鲸有些什么种类)好,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二、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1.引导学生将自然段段意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课文从鲸的大小、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鲸。
2.给课文划出段落。
三、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自学的情况。
①读准字音:鲸、获、肢、吨②掌握字形:肢(肢体)滤(过滤)肺(肺部)胎(胎生)枝(树枝)虑(考虑)柿(柿子)治(治病)2,检查生自学的情况。
①教师解释几个词语:退化、进化②检查生词学习情况。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2、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学习课文(一)第一自然段作者一上来就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体形大)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鲸的体形大的?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二)学习第四七自然段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
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2)出示鲸的图片。
(3)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3)齐读课文。
(三)学习进化过程1、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出示图片,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2、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3、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板书设计:形态:大重长哺乳动物,退化,形状像鱼特点种类:须鲸、齿鲸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生长27、麋鹿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板书课题:麋鹿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4.小结。
三.作业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④齐读。
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生活习性)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⑦引读练习(4)理解第三层内容①默读第三层,思考。
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2)出示传奇,齐读。
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
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
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板书设计:鹿科动物繁殖能力低麋鹿外形奇特(四不象)传奇经历回归故土28、小狮子爱尔莎教学目的: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的亲密关系。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的亲密关系。
2、明白我把小狮子送回大自然的原因。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说说你所喜欢的小动物。
2、本文写我喜欢的小狮子,请你谈谈你对狮子的了解。
二、列出自学提纲,引导自学、反馈。
1、回忆自学要求。
A、读生字,注意字音、不理解的词要查阅工具书。
B、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
C、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质疑训练。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检查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自学反馈。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情感。
1、课文围绕我驯养小狮子爱尔莎又把它还给大自然这件事,写了哪几步?(抱回、照料生活习性及建立情感放回大自然。
)2、将全文内容按上述顺序归纳,用先再然后训练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