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感

合集下载

读水调歌头有感_读后感作文

读水调歌头有感_读后感作文

读水调歌头有感_读后感作文篇一:读《水调歌头》有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爽,我也没有苏轼对月宫的丰富想象,但每当我走在大学校园里,抬头望到天上的明月时,明月就像有意似的,总让我回想起故乡的点点滴滴!我的故乡在南方,有一条宽阔而且美丽的河流过故乡。

故乡的人都管她叫母亲河。

故乡的人在河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供人们休憩乘凉的小广场。

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学校就在河边。

在高考复习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在天气好的夜晚,在晚修结束后,一个人来到小广场,静静的望着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她能让我心情平静,她能把我身上的压力陡然卸去,她能还我一个愉快的心情。

她不会生气,她更不会发怒,她只会带着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视着你!这时你仿佛觉得这月亮似乎是为了你而变得愈加的明亮了!又一次,我独自走在这位于异乡的大学校园里,我抬起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苏轼,我想到了故乡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篇二:读《水调歌头》有感今天,外婆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宋词三百首》,其中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我很喜欢。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月圆之夜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感叹人生好事难全,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进一步抒发了苏轼怀念手足的深情。

这首词让我想到了还未回归祖国大陆母亲怀抱的台湾,以及台湾的小朋友们。

每当中秋月圆的夜晚,我们就会家人团聚,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月亮又大又圆,象征着美好和团圆。

我吃着香甜的月饼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不禁想到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小朋友们,如果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们能团聚在一起赏月,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妈妈曾经告诉过我,宝岛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另外,台湾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日月潭、阿里山、妈祖庙……真是说也说不完,如果我能象去上海一样去台湾旅游,那该多好哇!啊,亲爱的台湾,请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吧!篇三:读《水调歌头》有感今天一大早,我刚起床,爸爸妈妈就教我背了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

《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

《水调歌头》读后感《水调歌头》读后感(通用9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读后感1夜下、一位诗人举杯邀月,醉意之中对影三人;月下、一位诗人仰望苍穹,朦胧之中思绪悠扬;云下、一位诗人举目不语,思念之中不知与谁共赏这一轮明月。

或许,他在对越诉说,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愁与思。

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乘风归去?才知高处不胜寒。

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当我在奋斗的路上,当我赶到了迷茫的时候,我便停下来,对着天空,对着大地,对着明月,来缓解自己,因为它在我看来,它有苏轼的气息,它足以净化我心中经时间的推移,所沉淀在我心灵深处的污物。

当你身心充满欣然,充满轻松的时候,你又可以上路了。

我时不时地想象这诗人写下《水调歌头》时的场景,感受着他内心深处那种悠悠伤感,有时自己也会被感染,望着明月高悬、吹着凉风阵阵,心中不知思念这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对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启发下,对世态的思考;又是对亲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于它,又有多少人传达着相思之意。

我知道,不仅诗人一人将这种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里,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将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载它不下了吧?透过云层,我看得见月亮上雕刻的《水调歌头》我能听到苏轼的吟诗、斟酒的声音,我能闻见空气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皱下的愁与思。

诗依旧吟,还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圆了又残,残了又圆,反复着,轮回着。

天空、夜下、明月、枯树、微风...《水调歌头》读后感2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明月几时有全诗赏析

明月几时有全诗赏析

明月几时有全诗赏析哎,说起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简直就是诗词界里的一股清流,让人一读就心头暖洋洋的,仿佛月光直接照进了心里头。

这词啊,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写的,他老人家不光文章写得好,还特爱喝酒赏月,这词就是他在一个月亮特别圆、特别亮的晚上,有感而发写下来的。

开头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多直白,多接地气!就像是咱们平时晚上闲着没事,抬头一看,哎哟,这月亮真圆真亮啊,然后随口就问旁边的人:“嘿,你说这月亮啥时候这么圆的啊?要不咱喝点小酒,对着月亮聊聊?”苏东坡这问法,直接把咱们拉进了他的世界里,感觉就像是他坐在咱们对面,一起喝酒赏月呢。

接着往下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又是一句让人浮想联翩的话。

咱们平时看月亮,是不是也经常想,月亮上到底有啥啊?是不是也有宫殿,也有神仙住着?他们那儿现在是啥年头了?苏东坡这么一写,就把咱们心里的好奇劲儿全给勾出来了,感觉就像是跟着他的思绪,一块儿飞到了月亮上,去探个究竟。

再往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苏东坡说他想乘着风飞到月亮上去,但是又担心那上面的宫殿太冷清了,自己受不了那份寂寞和寒冷。

这就像是咱们有时候做梦,梦见自己飞上了天,但是醒来后又觉得还是地上好,有亲人有朋友,有温暖的家。

苏东坡这么一写,就把咱们心里的那份矛盾和挣扎都写出来了。

然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两句又让咱们眼前一亮。

他说他在月光下跳舞,影子也跟着动来动去,这样的感觉多好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这就像是咱们有时候在外面玩得很开心,但是最后还是觉得家里最好,因为家里有亲人的关怀和温暖。

苏东坡这么一说,就让咱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身边的人了。

最后几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句简直就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他说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那些没有睡意的人。

对《水调歌头》的赏析

对《水调歌头》的赏析

对《水调歌头》的赏析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下面是关于对《水调歌头》的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学赏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了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首词前的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他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表时间:2018-08-09T14:56:17.94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49期作者:康中华[导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辽宁省朝阳县古山子镇东五家子初级中学122000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至密州为官,想借外放之机,与亲人团聚,但事与愿违。

两年后的中秋(即公元1076年中秋),他只身密州,中秋之夜,明月千里,银辉遍地。

而此时他与胞弟苏辙已经分别整整七年,明月勾起了他对亲人无限的怀念,面对明月,诗人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粗读此词,以为是一首爱情词。

精读后方知这首词是苏轼借千里明月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词。

诗人苏轼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为我们勾勒出明月当空、银辉遍地、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传统的神话传说与诗人遗世独立的意绪融合起来,在月之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之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不愧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之作。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是一个小序,交待了该词写作的时间及背景。

“丙辰”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为官。

当时苏轼正值人生失意之时,心中郁愤不平,一方面手足分离,另一方面忧患朝廷,所以这里大醉是真,欢饮是假,这欢饮难免有借酒浇愁之嫌。

词的上阙提笔就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种把酒问青天,与李白的“把酒问月”以及屈原的“天问”颇有几分相似。

敢于把酒问天,这突显出苏轼不凡的气魄及他那豪放的性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首由宋代词人苏轼创作的名篇。

这首词以它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将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的评估,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以展示它的深度和广度。

让我们来探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

苏轼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典型的宋词风格,即清丽、质朴、含蓄。

他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用“明月”和“酒”巧妙地表达了生活的无常和美好。

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使词中的意境更加深刻和生动。

我们需要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深度进行分析。

这首词在表达含蓄的还通过精妙的用词和排比的方式,表现出了对人生和时光的深刻思考。

“且向天开一壶酒,问君何事重重叠叠。

”这两句中的“天开一壶酒”和“何事重重叠叠”巧妙地表现出了词人对生活和时光的疑问和思考。

这种语言深度的展现,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抒发。

让我们来总结和回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清丽、质朴、含蓄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中的精妙用词和排比方式,表现出了词人对人生和时光的深刻思考。

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使词的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

我个人认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极具艺术价值,通过它可以体会到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深度和广度兼具。

它不仅在简洁和含蓄的表达方式中展现出深刻的内涵,还通过用词和排比的方式表现了对生活和时光的深刻思考。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你能更深入地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风格,同时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读水调歌头有感600字

读水调歌头有感600字

读水调歌头有感600字
嘿,说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可真是太有名啦,我读了之后呀,心里头挺有感触的呢。

记得有一回中秋夜,我们一家人聚在院子里准备赏月吃月饼,那气氛别提多好了。

月亮慢慢爬上了夜空,又大又圆,亮晃晃的,就跟个大玉盘似的挂在那儿。

我当时就想起《水调歌头》里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心里想着苏轼当年对着这月亮,肯定也是满肚子的感慨呀。

我们把小桌子搬到院子中间,摆上了各种口味的月饼,五仁的、豆沙的、蛋黄的,看着就诱人。

我拿了块豆沙月饼,咬了一口,一边嚼着一边抬头看月亮,就琢磨着这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玉兔呢,就跟苏轼琢磨那“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似的。

我那小侄子可有意思了,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还举着个小灯笼,嘴里嘟囔着要去月亮上找神仙玩儿呢。

这时候我爸就笑着说:“你呀,可别乱跑,小心月亮上的神仙不欢迎你哦。

”一家人都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可笑着笑着,我又想起《水调歌头》里后面那些词句,像“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觉得挺对味儿的呀。

就说咱这一家人,平时也不是总能聚在一块儿的,各有各的事儿,这不就跟那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缺一样嘛,不过只要心里头惦记着彼此,哪怕分开着,那情分也还在呀。

再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更是觉得这词写得妙极了,不管离得多远,对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在乎的人,那感觉也是暖暖的。

从那之后呀,每次看到月亮,我都会想起这首《水调歌头》,它就像藏在我心里头的一个小美好呢,让人回味无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宋词艺术之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宋词艺术之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宋词艺术之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词,以其优雅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与人文之美描绘得惟妙惟肖而闻名于世。

这首词不仅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更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

1. 优雅而精致的语言表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博大精深而又简洁优雅的语言脱颖而出。

苏轼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典故等等,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艺术魅力。

例如其中几句"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就以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无法预知未来和把握命运走向所产生的迷惑和彷徨。

此外,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整首词的美感和表现力。

2. 感人至深的意境描绘苏轼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表达了对逝去岁月、人生短暂以及离别的惆怅之情。

他通过描绘明月在夜空中的万籁俱寂和孤寂浑然一体,进一步凸显了人生无常和时光匆匆流逝的主题。

同时,明月也象征着情感和希望,在这首词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3. 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体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独特审美情趣。

苏轼通过描绘月亮、花草、春天等自然元素,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琐碎之间微妙变幻所产生的共鸣。

他在词中加入琴音声声伴随下的意境描写,使得整首词更具韵味和艺术性,传达出华丽宫廷生活与平凡百姓的对比之美。

总体而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其优雅的语言表达、感人至深的意境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体悟,展示了宋代诗人苏轼在艺术创作上的才华和独特魅力。

这首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诗意和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有感
春天的江南多雨,天气时好时坏的,更别提晚上那变幻多测
的脸色。

太阳高声喧嚣自己的存在,空气中弥漫着些许夏天的气息。

即便到了晚上,春夜的晚风仍是带着和煦。

夜色降临,只剩
下远处的云端还做着垂死挣扎。

“砰——”谁家的喜宴燃尽烟花,一片一片盛放,一丝一丝消亡,艳丽整个夜空。

天上,夜幕,繁星,烟火,却独独少了明月。

缥缈的云层间亦是没有它的身影,
是寂静的夜。

楼下的路灯还在亮,妈妈拿着手机拨号,是外婆的号码。

“喂,妈,还没睡吗……”妈妈的声音有些嘶哑,是太累的原因。

我没有打扰她们,我知道她们要打好一会。

恍惚想起去年的暑假,记得很清楚,岁的外婆她自己到机场来接我们,花白的头发,瘦
弱的身躯,像个八九十的耄耋老人。

迎面就刮着风,吹起地面的
灰尘,外婆小声咳了咳,尽可能地忍住这坏天气,穿着短袖的我
颤了颤身子。

妈妈为此还抱怨了会儿,说,外婆这门大的年纪还
不知道好好休息,这么多灰尘一定要小心生病。

语气中带着责怪
的意思,外婆却是一话而过,话语间带着孩童般的喜悦。

妈妈在
家排第六,是外婆的小女儿,最宠爱的也是最少见到的。

外公说,外婆知道我们来了,就兴奋地像个小姑娘,高兴地不得了。

的确,
那一个月里她很迁就我这个外孙女。

带着我去找蘑菇,牵着我去
爬山,领着我去摘松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起手中的诗词,只可惜今晚
连月亮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没有苏轼的酒兴作伴。

手臂感到丝
丝凉意,还是春夜,不是夏晚。

噩耗是在去年十月传来的,外婆在电话那一头哽咽地说着不
标准的普通话,外公查出病来,是老年痴呆。

妈妈震了下,立马
定了机票,同爸爸一起飞去了云南。

我的心也跟着一起着急。

据说,外婆哭了很久,妈妈也安慰了很久。

寒假里,我跟着妈妈一
起去看望了外婆。

同样的白发,佝偻的身躯,满布皱纹的面颊,
却呈现出同那个暑假不一样的年华。

她就只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头转过来微微看了我们,带着稍稍喜悦地说:“你们来了,快过
来坐下吧,陪我这老婆子聊聊天。

”语气中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沧桑,手脚也不复往常的利索。

那天晚上,她和妈妈聊了很久,自
己的苦,自己的念,一句一句讲给妈妈听。

将近天明,而那满天
的繁星照亮了外婆的心。

妈妈还在和外婆通话,默默读完手中的《水调歌头》,早就耳熟能详的“高处不胜寒”,被世人传诵。

我却独爱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没有前者的大志,却是诗人的思念和祝愿。

那天的晚上,花桥月圆,他独自一人举杯望向明月,苦想着这月
圆下的相别之时。

人有着悲欢离合,月有着阴晴圆缺,在这相思之晚,却没有
这婵娟相伴,不知道外婆那边能否看见那皎月?我知道,妈妈繁
忙的工作牵连着回家的时间,云南距离杭州又那么遥远,她能够
时常打个电话去问候,对外婆来说也是足够了。

抬头望夜,嵌着几颗残留的星星,“外婆怎么样?”妈妈说,还算硬朗,也不用那么担心她身体。

说着,她摸了我的头。

那一
瞬间,我觉得只是这样简单的生活也不错。

一首《水调歌头》寄托了苏轼对胞弟的思念,不知那月下阿弟是否一样?我想:于事,
对人都一样。

亲人的思念还在,联系也还在,不论身处何地,至
少不会孤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又读了一遍。

外婆,愿千里
之外的你也能如此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