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

合集下载

海水养殖中水产动物主要致病弧菌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中水产动物主要致病弧菌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中水产动物主要致病弧菌研究进展王凤青;孙玉增;任利华;姜向阳;姜芳;崔艳梅;刘丽娟【摘要】随着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和集约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水养殖业中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导致养殖水产动物感染的病原菌中,致病性弧菌占有较高比例,这不仅给水产动物健康带来高风险,也给海水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针对中国常见的4种致病性弧菌:鳗弧菌(V.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harveyi)、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胶弧菌(V.alginolyticus),分别从菌体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理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5个方面展开陈述,并对其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产养殖中弧菌性疾病的防治和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年(卷),期】2018(008)002【总页数】8页(P49-56)【关键词】海水养殖;致病性弧菌;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作者】王凤青;孙玉增;任利华;姜向阳;姜芳;崔艳梅;刘丽娟【作者单位】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5%[1],为世界水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05—2015年,中国的海水养殖面积年均增长率为3.61%,海水养殖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3.25%[2]。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防治技术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防治技术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防治技术
周维武;于诗群;侯洪建;孙文科
【期刊名称】《渔业致富指南》
【年(卷),期】2003(000)014
【摘要】弧菌病是多种海水养殖鱼类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鲈科、鲷科、鲀科、鯵科及鲆鲽类等都有可能患病受害。

自2001年以来,我市为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鲆、鲽鱼类及虾类测报单位,在测报调查中,多次发现测报鱼类患有弧菌病,引起鱼苗及成鱼不同程度的死亡。

此病如防治不及时,发病速度较快,
【总页数】1页(P41)
【作者】周维武;于诗群;侯洪建;孙文科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64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1.42
【相关文献】
1.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弧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J], 崔婧;范雪亭;刘文竹;李红月;周永灿;王世锋;谢珍玉
2.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J], 杨少丽;王印庚;董树刚
3.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防治技术 [J], 周维武;于诗群;侯洪建
4.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技术 [J], 王国良;金珊;郑天伦
5.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白点病和盾纤毛虫病防治技术 [J], 崔青曼;袁春营;李春岭;张青田;董景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鱼类的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鱼类的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鱼类的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水产养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鱼类的疫病诊断与防治是保障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养殖鱼类疫病及其诊断与防治技术。

以下是介绍养殖鱼类的主要疫病以及相关技术的内容。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疫病之一,常见的病原菌有青藻、弧菌、双歧杆菌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鱼体溃烂、鳃部变黑等。

针对细菌性疾病,可以通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合药物敏感试验来确诊。

治疗方面,可以采用兽药喂食、兽药浴池等方式进行。

二、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疫病,主要包括鳃膜病、鳃管虫病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鱼体颜色改变、体表出现褐色斑点等。

诊断方面,可以通过镜检法、组织切片法等进行。

治疗方面,可以采用药浴、药物添加饲料等方式进行防治。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疫病,包括鱼瘤病、水痘病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鱼体出现溃疡、瘤块等。

对于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进行。

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防疫和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是关键。

四、真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疫病之一,如白点病、伊丽莎白病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斑点、鳃部发炎等。

诊断方面,可以通过湿涂片法、组织切片法等进行。

治疗方面,可以采用药浴、药膜涂抹等方式进行。

五、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鱼类的疫病防治中,水质调控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保持良好的水质,如控制水温、调节pH值、控制溶解氧等,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适时清除废料、改善养殖环境也是有效防治疫病的措施。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鱼类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包括对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等进行准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水质调控技术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养殖的健康水平,保证养殖鱼类的安全性和质量。

水产弧菌治疗方法

水产弧菌治疗方法

水产弧菌治疗方法水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对于养殖业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扰。

水产弧菌主要通过水体传播,会导致水产动物感染并引起病害。

所以,水产养殖业者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控制和治疗水产弧菌。

首先,合理调整水质是控制和治疗水产弧菌的重要方法之一。

水产动物在恶劣的水质条件下,抵抗力会降低,容易感染水产弧菌。

因此,要确保养殖水体的水质稳定,并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溶氧量。

此外,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更换水体,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减少水产弧菌滋生的机会。

其次,减少养殖水产动物的密度也是控制和治疗水产弧菌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水质恶化,增加水产动物感染水产弧菌的风险。

因此,要根据鱼类的体型、生长速度和水体条件等因素,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适宜的养殖量。

此外,注重饲料和饲养管理也是控制和治疗水产弧菌的重要方法之一。

合理选择优质饲料,保证水产品的营养需求,均衡饲养,增强养殖水产动物的免疫力。

同时,要加强疫病防控意识,定期检查养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病害,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杀菌处理等。

除此之外,采取一些生物控制方法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治疗水产弧菌。

比如,利用益生菌进行养殖水体的调理,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利用一些拟养物和食物链竞争菌来压制和控制水产弧菌的生长;还可以通过加入抗菌物质来阻断水产弧菌的生物代谢通路等。

这些方法既能有效地降低水产弧菌的感染风险,又能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养殖效益。

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养殖业者还要加强对水产弧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疗方法。

此外,要加强行业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和分享水产弧菌的治疗经验,相互学习借鉴,提升整个水产养殖业的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

总之,控制和治疗水产弧菌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调整水质、减少养殖密度、优化饲料和饲养管理、加强疫病防控、采用生物控制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产弧菌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在水产养殖业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弧菌

弧菌

弧菌病:南美白对虾养殖难以回避的话题• 2011年04月14日14:37 水产前沿•发表评论共有条评论2010年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了严重病害,尤其是对虾“偷死”情况严重。

虽然种质退化、天气恶劣、养殖密度高、养殖水质恶化等难辞其咎,但从整个疫情上来看,对虾养殖中弧菌贯彻始终,可谓“魅影重重”。

文/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阮记明黄建珍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章海鑫王祎江西福仁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中平2010年我国的对虾养殖业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到严重的病害肆虐,其危害程度严重的,发病率和排塘率均在50%以上,个别达到90%。

总体去年的对虾病情表现出南北有较大差异的特点。

从病情上看,南方病情重于北方,其中海南、粤东、粤西地区受灾最重;从病程上看,南方地区呈现发病范围广、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发病季节不明显等特点,头造虾减产严重;而以江浙、京津唐为中心的北方养殖区虽也有发病现象,但整体发病率不高、造成的损失不大;从症状上看,南方地区多表现为空肠空胃、偷死等症状,而北方对虾养殖区虽也曾出现了“偷死”现象,但该病整体发病率不高,对虾仍以传统的白斑病、桃拉综合症等为主。

关于对虾病害的原因,虽然种质退化、天气恶劣、养殖密度高等难辞其咎,但总的来看,对虾养殖中处处体现出弧菌的身影,可谓“魅影重重”。

本文就对虾养殖中的病原弧菌、弧菌病症状和防治等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今后对虾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1 弧菌及弧菌病弧菌(vibrio)是海洋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该类细菌具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此成为海水环境的优势种群,尤以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占优势。

目前,第九版《伯杰氏细菌学手册》收录了35种弧菌属细菌,在这些弧菌当中,部分种已被认为是鱼类的重要致病菌。

据有关报道,鳗弧菌(V.anguillarum)、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灿烂弧菌(V.splendid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杀鲑弧菌(V.salmonicida)、海利斯顿氏菌(V.pelagius)、美人鱼弧菌(V.damsela)、奥氏弧菌(V.ordalii)、费氏弧菌(V.fischeri)、鲨鱼弧菌( V.carchariae)以及最小弧菌(V.mimicus)等10多种弧菌可以引起鱼类病害。

海水育苗中发光弧菌病的防治技术

海水育苗中发光弧菌病的防治技术

海水育苗中发光弧菌病的防治技术"发光弧菌病"是由发光弧菌感染苗体产生的疾病,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

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发光弧菌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发光弧菌病"的发生。

一、"发光弧菌病"的症状刚发生"发光弧菌病"的育苗池,虾蟹幼体首先表现为摄食量减少,活力减弱,变态时间延长,变态的同步性差,这时的育苗池中已经出现发光弧菌,检查的方法是在午夜关闭育苗车间内的所有照明设施,最好把窗户也遮住,可见到育苗池内有零星的荧光,时隐时现。

随着发光弧菌对幼体感染的加剧,幼体停食,柔弱,不变态,并且从外观上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发光弧菌感染的病灶,在幼体的身体各部都有,主要是眼部、尾部、躯干部及游泳足。

在眼部感染的症状是先出现黑色的坏死,然后腐烂,最后是眼部以前的各种器官组织全部烂掉;在尾部主要在尾肢上出现黑色的坏死,最后出现溃烂、粘连、掉尾;在躯干部出现肌肉白浊现象;游泳足出现黑色的坏死,最后出现溃烂、粘连,直至烂掉。

这时把出现黑色的坏死、溃烂、粘连的部位放到载玻片上压碎进行镜检,可以见到大量的弧菌,甚至在体液中也可发现大量发光弧菌。

无论感染哪一部分,不及时治疗,一般48小时后将导致大量死亡。

这时的育苗池中已经出现大量发光弧菌,检查的方法同前,可见到育苗池内有大量的荧光,时隐时现。

笔者观察到,水体中的发光弧菌并不发光,只要是见到荧光,则已经感染到幼体体内,这时治疗已相对比较困难。

二、"发光弧菌病"发生的条件"发光弧菌病"的病原是发光弧菌,在育苗室内发生的条件是:水体温度在25~32℃、水体清瘦、透明度大。

有时也发生在残饵多的育苗池内,与光照条件关系不大。

发光弧菌不在水中繁生,主要寄生在幼体体内。

海水养殖真鲷弧菌病病原菌外毒素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

海水养殖真鲷弧菌病病原菌外毒素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
维普资讯
第 3 3卷 第 1期 2002年 1月

洋 与 湖 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 o1 .33,N o.1
OCEANOLOGI A ET LI NOLOGI M A SI I N CA
J n ,2002 a
海 水 养 殖 真 鲷 弧 菌 病 病 原 菌 外 毒 素 的 分 离 、 化 及 生 物 学 活 ・ 纯 I 生
¥ 4 91
弧 菌 病 ( b iss 是 我 国 南 方 沿 海 地 区 养 殖 真 鲷 中 发 生 的 主 要 细 菌 性 疾 病 , 病 的 Vi r i) o 该
爆 发 性 流 行 给 整 个 真 鲷 养 殖 业 造 成 了 巨大 的 经 济 损 失 ””。近 年 来 , 者 在 明 确 其 病 原 菌 ’ 作
( e o n sh d o hl ) 致 病 机 理 研 究 得 较 为 深 入 ( 小 林 等 , 9 ) 已经 证 实 该 菌 产 A r mo a y rp i 的 a 涂 1 2, 9
生 的 h c外 毒 素 是 该 菌 的 主 要 毒 力 因 子 。 海 水 养 殖 方 面 , 最 主 要 的病 原 菌 —— 弧 菌 的 e 在 对 致 病 机理 研 究 基 本 上 是 空 白 . 然 牟 海 津等 ( 00 研 究 了 副 溶 血 弧 菌 胞 外 产 物 对 中 国 对 虽 20 ) 虾 的致病性 , 但对 该 菌 产 生的 外 毒 素 等 并 未 分 离 、 化 长期 来 , 们对 病 原 弧 菌 的 致病 纯 人 性 研 究 一 直 是 利 用 分 离 菌 株 对 养 殖 动 物 进 行 各 种 方 式 的人 工 感 染 , 过 观 察 实验 动 物 是 通 否 发 病 来 判 断 病 原 弧 菌 的 致 病 性 , 对 弧 菌 病 的 发 生 、 展 等 过 程 缺 乏 深 入 的 了解 。 而 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
及其免疫学研究
吴灶和叶剑敏李凌
湛江海洋大学湛江524088
摘要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展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以来,由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所带来的多种负因子影响,其病害种类、发病频率及其危害性亦逐年增加,其中弧菌病是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70—80%,甚至全部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仪介绍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中几种主要的孤葱病和免疫学与防治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海水养殖鱼弧菌病免疫防治
一、南海养殖鱼类的主要弧菌病及其流行情况
石斑鱼、笛鲷溃疡症由溶藻弧菌感染所引起,主要发生在养殖的赤点石斑鱼和红鳍笛绸,在鱼种阶段和养成阶段均有流行,但以10—15公分的鱼种最为敏感。

主要症状是外表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面,严重感染个体;溃疡可深达肌肉,内脏可见脾脏肿大,肝脏色泽偏淡,不论从体表溃疡部位或肝、脾、肾均能分离到病原菌。

该病在华南地区常年均有流行,死亡率在50%左右,最高可达90%。

宝石斑鱼烂鳍烂尾病由创伤弧菌引起,主要发生在青石斑鱼,主要症状是鳍条出现溃烂,特别是尾鳍,鳍条基部出血,突眼,眼睛水晶体混浊,内脏可见脾脏肿大。

该病在华南地区主要流行于5—10月,死亡率在50%左右。

真鲷溃疡症由最小弧菌感染引起。

发病初期的真鲷游动缓慢,游泳无力,经常游出水面,摄食量降低或不摄食;随着病程的加重,体表鳞片脱落,表皮溃疡严重时溃疡面深达肌肉。

内脏点状出血。

肝脏明显缺血,有的地方出现瘀血,呈花斑状。

该病主要危害真鲷鱼种阶段,50-100克鱼最易感染,死亡率在50%以上。

尖吻鲈弧菌病由河流弧菌生物I型所引起。

该病主要流行于低温季节,由于尖吻鲈为热带性鱼类,低温季节引起体表冻伤,继发细菌感染而致病。

症状是,体表出现溃疡,鳍条末端溃烂,游动迟钝。

该病一旦暴发,死亡率超过50%。

二、赤点石斑鱼溶藻弧菌脂多糖(LPS)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溶藻弧菌粗制脂多糖粗蛋白质占20.56%。

磷占0.94%、糖类占4.8%。

脂肪酸占3.6%;其中单糖组分中戊糖占1.15%。

己糖占2.85%、葡萄糖0.72%、半乳糖、庚精和KDO小于0.1%;脂肪酸成分测得有十二碳烧酸、十四碳烷酸、十四碳烯酸、3-OH 十四碳烷酸、十六碳烷酸和十八碳烷酸,其中十二碳烷酸含量最多为2.80%。

溶藻弧菌脂多糖与其它病原菌比较结果表明,溶藻弧菌脂多糖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菌,而糖类,尤其是单糖中的己糖却明显低于其它菌。

溶藻弧菌粗制脂多糖的毒性研究发现,利用酚水法提取的粗制脂多精对石斑鱼的毒性不大,浓度为1.6mg/ml的粗制脂多精对石斑鱼的致死性为20%,浓度为3.2mg/ml 的粗制脂多糖对石斑鱼的致死性只有40%。

同时溶藻弧菌粗制脂多糖经去毒处理后免疫石斑鱼,发现不同浓度的脂多精对实验鱼具有不同的保护性,在2—8mg/ml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的脂多糖其免疫保护性越强,当病原菌感染浓度为1.2X109时,其对石斑鱼的免疫保护率最高可达80%,最低的免疫保护率也有40%;而当病原菌感染浓度为2X107时,8mg/ml 浓度的脂多糖对石斑鱼的免疫保护率可高达100%。

其中浓度为16mg/ml的脂多糖免疫保护率与8mg/ml浓度一样,表明并非脂多糖浓度越高,其免疫保护性就越强。

研究石斑鱼免疫溶藻弧菌粗制脂多精后所产生的免疫学活性,发现粗制脂多糖可促进石
斑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免疫粗制服多糖抗原后石斑鱼血清抗体凝集效价发生变化,在开始四周内,血清凝集抗体效价逐渐增加,至第四周达到最高峰512,后逐渐下落,但到第八周还维持在256,表明脂多精抗原进入鱼体后,刺激鱼体形成抗体生成细胞,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随后抗体量保持一稳定时期,而后逐渐减弱。

免疫脂多精抗原后,血清中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随之升高,并且酚氧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也明显升高。

表明脂多糖是一种具有有效免疫原性的抗原,不仅能促进石斑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还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三、赤点石斑鱼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和特性
利用微量凝集法测定加强免疫的赤点石斑鱼血清效价,为1024。

取加强免疫的抗弧菌血清1毫升,依次利用50%硫酸镀沉淀,sephrose6B层析,DEAE一sephdex-A50离子交换过滤后,得到纯化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蛋白的280urn吸收值为0.3。

利用PAGE分析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得到单一条带,Rm值约为0.13,估计蛋白的分子量为75000左右。

利用2-ME处理免疫球蛋白,可以得到两条分离的条带,重链分子量约为80000,轻链分子量约为25000,可以推断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可能是四聚体,类似于哺乳动物的IgM。

免疫的赤点石斑鱼的血清蛋白约为40.15ug/ml,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约占血清蛋白含量的4%左右。

四、多联弧菌疫苗在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应用改良的菌体疫苗制备方法,制备出多联菌体疫苗,分别通过注射、浸泡和投喂等三种免疫途径接种鱼类,经8周养殖,再用病原菌攻毒,结果经注射和浸泡的实验组存活率为80-100%,投喂的实验组存活率为30%,对照组存活率为0一20%。

对经注射疫苗的实验组石斑鱼血清抗体效价测定表明,多联菌体疫苗能刺激鱼类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在8周的实验期内,经注射免疫的鱼类血清抗体效价,随免疫时间的增加而加强,免疫后第一周,抗体效价为1:16,第14天的效价上升至1:256,第28天,抗体效价为1:2048一4096,第56天,抗体效价仍然维持在最高水平。

对照组鱼类的血清抗体效价均小于4。

所研制的多联菌体疫苗在广东的饶平、深圳、湛江、海南的三亚,福建的平潭,及香港等海水鱼类主要养殖区,对所养殖的石斑鱼和银鱼进行小规模应用实验,免疫鱼经3个月至1年的饲养,均能取得明显提高成活率的效果。

石斑鱼实验组成活率最低为58.82%(饶平),最高为98.5%(香港),非实验鱼的存活率普遍在40%左右。

在平潭11个网箱,共12970尾真鲷进行实验,结果存活率最低为58.82%,最高为90%,平均成活率为69%,未经免疫的真鲷成活率约30%。

生产试验的结果还显示,经免疫的鱼类摄食强度增加,生长加快,体色光泽健康,体表溃烂等弧菌病特征减少或消失。

由此可见,通过接种弧菌多联菌体疫苗,对防治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具有良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