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含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1.(6分)字词积累。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票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qiáo cuì的脸现出yāng qiú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忘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4分)①qiáo cuì( ) ②yāng qiú( )③絮.叨( )④仿膳.( )(3)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修改。
(2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繁荣不懈奋斗。
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④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强烈爱国情怀的体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2)一、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霎.时粼.粼瘫.痪憔.悴匿.笑祷.告并蒂.覆.盖徘徊.敧.斜絮.叨2.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ì弄取jué烂màn chuí打jué别荫bìyāng各dé其suǒ求沐yù心xùfān来fù去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捶歧塘憔锤岐糖樵蔽雅祷荫弊稚涛阴4.选词填空。
(1)母亲(信任相信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永别离别)。
(3)当一切恢复(沉寂寂静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4)那朵红莲,被那(繁杂繁密细密)的雨点,打得左右鼓斜。
(5)在无(遮盖遮掩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4)撒盐空中差.可拟(5)未若..柳絮因风起(6)陈太丘与友期.行(7)去后乃.至(8)相委.而去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今义:(3)相委而去.古义:今义:(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二、语言运用7.(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C.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2)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酝酿.(liáng)黄晕.(yùn)发髻.(jì)栀.子( zhī)B、唱和.(hé)肥硕.(shuò)鳊.鱼(biān)乌桕.(jiù)C、寥.阔(liáo) 枯涸.(gù) 清洌.(liè) 梦寐.(mèi)D、澹澹.(dàn)耸.峙(sǒng) 栖.息(qī) 禅.心(chá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黎明焕然一新呼朋引伴B. 静谧再接再励不计其数C. 莅临无精打彩迫不及待D. 干躁谈笑风声任劳任怨3.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A.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D.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4.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但是。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6年湘江马拉松赛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约2000余名选手冒雨参赛。
B.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C.“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要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而是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D.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
6、填空。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______,______。
(《观沧海》)(2)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客路青山外,______。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听C. 早D. 林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A. 罗贯中B. 吴承恩C. 施耐庵D. 曹雪芹3.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A.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B. 这座山高得插入云霄。
C. 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D. 这本书厚得像一块砖头。
4.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史记》?A. 破釜沉舟B. 背水一战C. 指鹿为马D. 画龙点睛5.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诗句?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3.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指桂林的山水风景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思想。
()5.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中的《王风·黍离》。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言。
4. 《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有宋江、武松、林冲等。
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自《荀子·劝学》。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
2. 请解释“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3. 请简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4. 请解释“一箭双雕”的成语含义。
5. 请简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用“一落千丈”这个成语造句。
2. 请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造句。
3. 请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造句。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检测试卷(全册1-6单元 附答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检测试卷(全册附答案)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D)(3分)A.酝酿.(liáng)黄晕.(yùn)发髻.(jì) 碣.石(jié)B.棱.镜(líng) 粗犷.(guǎng)嘹.亮(liáo) 贮.蓄(zhù)C.卖弄.(lòng) 池畦.(qí)莅.临(lì) 草垛.(duǒ)D.花苞.(bāo) 竦.峙(sǒng)窠巢.(cháo) 静谧.(mì)(解析:A项“酝酿”的“酿”读作“niànɡ”,B项“棱镜”的“棱”读作“léng”,“卖弄”的“弄”读作“nònɡ”,“草垛”的“垛”读作“duò”。
)2.找出句中错别字并改正。
(3分)(1)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轻—清)(2)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带着笠的。
(带—戴)(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茏着一层薄烟。
(茏—笼)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C)(3分)A.森林公园里到处都是呼朋引伴....的游人。
B.他说话这样的不客气,真有点咄咄逼人....C.夏天的雨总是淅淅沥沥....下一阵,让人觉得酣畅极了。
D.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花枝招展....的女人,笑语盈盈而不休。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3分)A.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B.据介绍,这次公车改革将涉及近5000多辆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公车。
C.亚航QZ8501客机失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马航MH370失联航班的追忆。
D.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症”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嫩.绿(nèi)贮.蓄(zhù)吝啬.(sè)淅.淅沥沥(xī)B酝酿.(niàng)澄.清(chéng)静谧.(mì)咄.咄逼人(duǒ)C窠.巢(kē)着.落(zhuó)莅.临(lì)花枝招.展(zhāo)D应和.(hè)彩棱.镜(lèng)池畦.(wā)粗犷.(guǎ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季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装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D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春天来了,小芳和哥哥小明都打扮得花枝招展....,跟着爸爸妈妈去郊游。
B在学校组织的辩论赛上,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态势,我方可别先乱了阵脚。
C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D这个人为人两面三刀....,你和他打交道可要当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为了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学校准备在食堂举办节约粮食宣传活动。
B通过太空授课活动,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更多科学知识。
C它们分别被赋予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
D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C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D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和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卷(1)一、基础知识积累(24分)1.(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狭隘.(ài)哭泣.(qì)酬.劳(chóu)滑稽.(jī)B.呻吟.(yín)干涸.(hè)薄.荷(bó)挪.动(nǎ)C.树梢.(xiāo)附和.(hè)嫌.弃(xián)慷慨.(gài)D.抽噎.(yē)坍.塌(dān)纯粹.(cuì)热忱.(dān)2.(3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以身殉职犹豫不绝麻木不仁惊慌失错B.参差不齐见异思迁沉默寡言刨根问底C.气喘嘘嘘莫不关心神情恍惚遥不可及D.精益求精变化莫测沾轻怕重满腔热诚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由于开展治沙工作,原来许多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B.这座坍塌的煤矿下还有五六个工人,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救出来。
C.悬崖的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D.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4.(3分)下列句子的类型属于议论性语句的一项是()A.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B.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C.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D.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
5.(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观众听完他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深深地折服了。
B.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C.梵净山的秋天是一个旅游赏景的好地方。
D.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能不能发挥正常的关键。
6.(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B.他一直在种树。
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听C. 早D. 林2. 《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A. 朱自清B. 老舍C. 鲁迅D. 巴金3. 下列哪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A. 碧绿B. 鸟语C. 花香D. 温暖4. 《古诗两首》中,哪一首诗是李白的?A. 《望庐山瀑布》B. 《夜宿山寺》C. A和B都对D. A和B都错5. 下列哪个词是表示动作的?A. 跑步B. 红色C. 书本D. 桌子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春》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2. 《古诗两首》中,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3. “温暖”这个词语是表示温度的。
()4. “鸟语”这个词语是表示动作的。
()5. 《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
2. “______”这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
3. 《古诗两首》中,其中一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______。
4. “______”这个词语是表示动作的。
5. 《春》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______的景色。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春》这篇文章的主题。
2. 请简述《古诗两首》中,两首诗的主题。
3. 请解释“形声字”是什么意思。
4. 请解释“鸟语”这个词语的意思。
5. 请解释“温暖”这个词语的意思。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用“碧绿”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2. 请用“跑步”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3. 请用“红色”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4. 请用“书本”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5. 请用“桌子”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春》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春天的景色。
2. 请分析《古诗两首》中,两首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写一篇描写春天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导语】这篇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0分)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A、酝酿﴾liáng﴿黄晕﴾yùn﴿发髻﴾jì﴿栀子﴾zhī﴿B、唱和﴾hé﴿肥硕﴾shuò﴿鳊鱼﴾biān)乌桕(jiù)C、寥阔(liáo)枯涸(gù)清洌(liè)梦寐(mèi)D、澹澹(dàn)耸峙(sǒng)栖息(qī)禅心(chán)2、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作品风格豪迈悲壮,是南宋的爱国词人。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留有《白氏长庆集》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风婉约,如代表作《观沧海》。
D、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等。
3、下面没有使用对偶的一句是()(2分)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我们说话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相应的用语,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2分)A.请别人为自己修改文章时应说“斧正”。
B.称别人的父亲叫“令尊”。
C.自己对别人说话叫“对牛弹琴”。
D.请别人帮忙应先说“打扰”。
5、诗词默写:(8分)(1)《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的《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4)“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写出体现游子思恋故土、思念家乡的一个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照例句,另外再写一个句子。
(4分)例句: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仿句:理想是。
没有理想,就没有;而没有,就没有。
二、阅读理解(50分)(一)(12分)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7、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能否改为“伸”?为什么?(3分)8、第三段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2分)A、鸟儿B、鸟儿的曲子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9、“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3分)10、第三段文字调动了多方面的感觉写出对春风的丰富的感受,请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4分)(1)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11-17题(21分)[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乙]济南的秋天是诗境。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么,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而立刻随着()。
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有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也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11、甲文选自,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
(2分)12、从下面一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将字母填在乙文的括号内。
(3分)A、变换B、变动C、流动D、变幻E、变化13、甲乙文写山,都主要写了山的颜色,但甲文突出了雪后山的的特点,而乙文则突出了秋色中山的的特点。
(2分)14、甲文按顺序写山色,从“”到“”,展现出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突出了雪后山的“妙”之所在。
(3分)15、乙文写山色,先写山腰的松树和树旁黄草的颜色,再写的黄、灰、绿、藕荷色和山顶的颜色,然后重点写的颜色,并突出其的特点。
(3分)16、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分)(1)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17、其实写颜色的美态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钟爱。
在我国灿烂的诗词文化中,也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
请你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两句写在下面,并注明诗词篇名:(4分),。
选自(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8---24题。
(17分)春满燕园季羡林燕园花事渐衰。
桃花、杏花早已开谢。
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
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
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
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
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
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
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来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
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
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
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
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
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
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
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
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
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再存在。
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
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
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林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
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
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尖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
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然可辨。
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
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似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
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到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
我走进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
也都是全神贯注的,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
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
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焕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
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
不但已以开过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工作周,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