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
《论语》原文及译文

《论语》原文及译文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2. 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孔子说:“我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3.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在实践这些品德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4.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5.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
”《论语》原文及译文6.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7.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8.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
”9. 原文:子曰:“民无信不立。
”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用,就无法立足。
”10. 原文: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译文:孔子说:“仁者关爱他人,智者了解他人。
”11.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意见不同;小人虽然意见相同,却不能和谐相处。
”12.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1-5篇全文及译文

论语1-全文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论语1-5篇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全文及解释

《论语》全文及解释《论语》全文注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有得道的人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
根本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
孝顺和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是讨人喜欢的伪善颜色,(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不够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掌握得是否不够熟练?”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做到严肃认真地对待各项工作、讲信诺;节省开支、爱护人材;顺应农时节气调用百姓。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孔子说:“年少后生,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严谨守信,博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子夏说:“(对妻子)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豁出姓命,结交朋友讲话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也要说他学习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曾子说:“慎重对待死亡,追思悼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归淳厚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有子说:“礼的用处,和是最宝贵的。
先王的道之所以美好,大小事都根据它。
有不遵守的,知和而和,不用礼去对待它,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

《论语》全文和译文《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导语:关于《论语》十则,大家可以细细品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供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则全文和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二、朗读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人们在走完人生之路时,恐怕连人类知识财富的百分之一也未及领略,而当今工作紧张,能拿出的学习时间又十分有限。
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
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下)

《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下)《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下)《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下)九修辞典谟、爻象,此二帝三王之言也。
《论语》、《孝经》,此夫子之言也。
文章在是,性与天道亦不外乎是。
故曰:有德者必有言。
善乎!游定夫之言曰:“不能文章而欲闻性与天道,譬犹筑数仞之墙,而浮埃聚沫以为基,无是理矣。
”后之君子,于下学之初即谈性道,乃以文章为小技,而不必用力。
然则夫子不曰:“其旨远,其辞文”乎?不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乎?曾子曰:“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尝见今讲学先生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或乃反子贡之言以讥之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可得而闻,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闻也。
”杨用修曰:“文,道也。
诗,言也,语录出而文与道判矣,诗话出而诗与言离矣。
”自嘉靖以后,人知语录之不文,于是王元美之《札记》、范介儒之《肤语》,上规子云,下法文中,虽所得有浅深之不同,然可谓知言者矣。
译文:典谟、爻象(特指尚书、周易,泛指经典),这是二帝三王的话。
《论语》、《孝经》,这是孔夫子的话。
文章在于其中,性与天道亦不外乎此。
所以说,有德性的人一定必定会有自己的话流传下去。
游定夫的话说得真是好啊:“连文章也不会写却想懂得性与天道,那就好比修筑数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高的墙,却把尘土泡沫当做基础,根本没有这个道理啊。
”后来的君子,在刚刚问学的时候就谈性论道,却把文章视为小技,而不必花费功夫。
然而孔夫子不是说过这样的话:“他的意旨深远,他的言辞有文采”吗?不是说过:“说的话没有文采,传播的就不会久远”吗?曾子说:“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会避免粗陋粗野和错误。
”曾经看到现在的从语录入门的讲学先生,多不善于语言修辞,有的人于是反过来用子贡的话来讥讽他们说:“您谈论性与天道的话可以听到,您的文章修辞却没有听说过。
”杨用修曰:“文,就是道也。
诗,即是言,语录体出现以后文章与道就判然有别了,诗话出现以后诗与语言就远离了。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一.仁 仁者爱人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zh ì。
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
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 君之怀德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1.子曰:“事父母几j 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要干错事,]就要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地劝说。
如果他们不愿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但不能违背道理,为他们操劳,也不要怨恨。
”2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担忧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我死的时候就干巴一个人(就是说他是独子),子夏就说:商朝的时候就有人说了,富贵生死都是说不定的事,君子为人处世,毕恭毕敬做到没有一点失误,对待别人恭恭敬敬尽到礼数,周围人都会待见这样的哥们,谁都愿意把它当兄弟,所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君子,然后君子还怕没兄弟么?” 四.学 学而不厌2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hu 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24.子曰:“吾有知zh ì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翻译(上)十全注:当翻开《论语》选读教师用书各课附文时,他的第一篇附文,竟是2011年浙江省高考论语的对比阅读的原题,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附文重视一下一、圣人务法原文: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
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
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
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译文: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
要是靠人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
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定要依靠自然挺直的箭杆。
几千年也造不出箭来;定要依靠自然长成的圆木,几万年也造不成车轮。
自然长成的直杆和圆木,既然千年万载也没有一个,那为什么大家还都能有车坐、还都能射箭打猎呢?因为应用了加上木材的工具和方法。
虽然也有不经过加工就自然合用的直杆和圆木,但好工匠是不看重的。
为什么呢?因为要坐车的不是一个人,射箭打猎也不是只发一箭。
虽然也有不靠赏罚就能自行去做好事的人,但明君是不看重的。
为什么呢?因为国法不可丧失,而所要统治的也不是一个人。
所以有办法的君主,不随和偶然的天生善行,而推行必然的政治措施。
二、今日知为皇帝之贵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
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
”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
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传言“趋”。
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
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译文叔孙通,是鲁国薛县人。
等项梁攻打到薛地,叔孙通就追随了项梁。
项梁战败死在定陶,叔孙通便投奔了楚怀王。
楚怀王称号义帝,被迫迁往长沙,叔孙通又留下来投了项王。
汉二年(前205),汉王刘邦随五诸侯攻入彭城,叔孙通又投降了汉王。
汉王被击败向西撤退,叔孙通就竟然跟随了汉王(而没有像以前那样另投新主)。
汉五年,天下已经平定,诸侯共同尊奉汉王在定陶做了皇帝。
汉高帝全部废除了秦国繁苛的礼仪法规,务使简单易行。
结果群臣(在宫殿上)饮酒争论功名高低,喝醉了就妄言狂呼,拨出宝剑击刺殿柱,汉高帝非常担忧他们(会闹出事情)。
叔孙通了解到皇上越来越厌烦这些人,就劝说皇上说:“那些儒生无法和他们一起进攻取胜,但可以和他们保守大业。
我希望征召鲁国的儒生,和我的弟子们共同拟定朝廷礼仪。
”皇上问:“那会不会很繁难呢?”叔孙通说:“我会稍稍采择古礼和秦礼相互参杂来制定新式礼仪。
”皇上说:“可以尝试做此事,但务必明白易懂,并估量我所能做到的来制定。
”于是叔孙通就充当使者前往鲁国征召儒生。
鲁地有两位儒生不愿前往,并且说:“先生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都是凭借当面谄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我不忍心做您所做的那些事,我不会去的。
您走吧,不要污辱我。
”叔孙通嘲笑道:“你真是个不达事理的儒生,不懂得随时变通。
”于是和征召到的三十人西行(入关到了长安),与皇上亲信中素有学术的人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长安郊外拉着绳子排演队列插着茅草标识位置),编排演习礼仪一个多月。
叔孙通说:“可以请皇上观摩礼仪了。
”皇上来观礼,就让儒生们演习,观看完毕后说:“我能够做到这些仪式。
”于是命令大臣们学习。
汉七年,长乐宫建成,诸侯王、朝廷大臣都来朝贺。
礼仪规定:在天亮以前,谒者主持礼仪,引导众人按次序进入宫殿大门。
殿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与步兵环卫殿堂,排列兵器且竖起各色旗帜。
然后(谒者)传言“趋——”。
殿下两边长廊间殿阶上,每阶都排列着几百人。
功臣、列侯、诸位将军与下级军官按次序排列在西面,面朝东方;文官自丞相以下排列在东面,面向西方。
于是皇帝乘坐辇车从宫中出来,文武百官手执旗帜传声唱警,引导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等官员依次恭奉敬贺,从诸侯王以下莫不震动惊惧肃穆庄敬。
到行礼完毕,又设置“法酒”。
诸位官员侍坐在宫殿上都伏下身子低着脑袋,按官位尊卑的次序起身向皇上行贺礼。
举杯饮酒九遍后,谒者宣告:“罢酒——”(酒宴到此结束)。
御史严格执行仪法,纠察出没有按规范行礼的官员立即斥退出去。
直到整个上午酒宴结束,也没有胆敢喧哗失礼的人。
于是汉高帝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了。
”就升任叔孙通为太常官,赏赐给他五百斤钱币。
叔孙通出宫后,将五百斤钱币都分赏给了那些儒生。
儒生们这才惊喜地说:“叔孙先生的确是圣人啊,通晓当今世上的主要事务。
”舍我其谁孟子去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
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
(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
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
(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四哲人其萎(孔子之死)孔子蚤(zao3声)作,负手曳(ye4声)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tui2声)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dai4声)将病也。
"遂趋而入。
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bin4声)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zuo4声)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
而丘也殷人也。
予畴(chou2声)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夫(fu2声)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盖寝疾七日而没(mo4声)。
————《礼记.檀弓上》译文: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拖着手杖,萧闲自在地散步在门外,唱到:“泰山要塌了吧,栋梁要坏了吧,哲人要枯萎了吧!”唱罢回到室内,对着门户坐下。
子贡听到歌声,说:“泰山要塌了,那什么还值得我去仰望?梁木坏了,那檩(lin)条椽(chuan)子往哪儿安放?哲人枯萎了,那谁还是我效仿的榜样?老师大概将要生病了吧!”子贡于是快步走了进去。
孔夫子说:“赐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夏代停柩在对着东阶的堂上,那还是处在主位上呢;殷人停柩在堂上东楹西楹之间,那是处在宾位和主位之间;周人停柩在对着西阶的堂上,那就是把灵柩当作宾客了。
我孔丘还是殷人。
我昨晚梦见自己坐定在两楹之间。
而今没有明王兴起,天下有谁能尊重我,让我坐在堂上两楹之间的尊位呢?我之所以能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无非是死的前兆。
”于是卧床七天,就去世了。
五兼爱、(天津卷)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参考译文】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