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证据法的基本原则(even)

合集下载

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

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

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
1. 证据必须真实可靠原则!就像盖房子得有坚固的基石一样,证据要是假的,那整个案子不就垮了?比如在那个盗窃案中,如果所谓的“证据”是被人伪造的,那岂不是太坑人了!
2. 证据要充分原则呀!这就好比打仗,兵力不够怎么能行呢?像那个伤害案件,证据不充分怎么能让人心服口服地定案呢?
3. 证据要合法取得原则哦!不能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取证据,那不就乱套了吗?就好比考试不能作弊一样,在那个贪污案中,如果证据是非法取得的,那能算数吗?
4. 证据要及时收集原则啦!时间久了证据可能就没了呀,就像水果不及时摘就烂掉了!比如那个交通事故,不马上收集证据,过后怎么还原真相呢?
5. 证据要关联原则呢!证据得和案子有关联呀,不能乱扯一通吧!好比找东西要找对地方,在那个诈骗案中,不相干的证据拿来有啥用?
6. 证据要客观原则哟!不能主观臆断地把一些东西当证据,那太不靠谱了吧!就像判断一个人不能光凭感觉,在那个合同纠纷中,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呀!
7. 证据要排他原则呀!不能有其他可能性存在,必须是唯一的解释呀!就像走路只能走一条道,在那个杀人案中,证据要是模棱两可怎么行?
8. 证据要一致原则呢!证据之间不能相互矛盾呀,那不是乱套了嘛!好比拼图得能拼得上,在那个抢劫案中,证据要是自相矛盾,能让人信服吗?
9. 证据要全面原则哦!不能只看一部分证据就下结论呀,得全面了解情况呀!就像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一面,在那个经济犯罪案中,证据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呀!
10. 证据要可信原则呀!不可信的证据怎么能用来定案呢?这不是开玩笑嘛!比如在那个诽谤案中,证据要是不可信,那不是冤枉好人了嘛!总之,证据制度的这些基本原则真的太重要了,就像大楼的框架一样,支撑着整个司法体系呀!。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德国刑事诉讼法第244条第2款规定,为了查明事实真相,法院应当依照职权将证据调查延伸到对裁判有意义的所有事实和证据。第261条规定:/对证据调查的结果,由法庭根据在审理的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内心确信而决定。
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7条规定:“认定事实应当根据证据。”这一规定被认为是立法上对证据裁判原则的经典表述。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我国法律中的证据裁判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2条: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基础。
2012《高法解释》第61条: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
2012《高检规则》第61条第1款:人民检察院在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办案活动中认定案件事实,应当以证据为根据。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具有充分陈述的权利,且能直接影响诉讼的结果。基于这样的诉讼过程所作的判决,当事人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可以减少上诉和再审的发生
实行直接言词原则,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对于双方当事人的事实争议、证据争议和适用法律的争议,法官可以及时加以整理,明确审理方针,从而推进诉讼进程;
01
非法证据排除
02
传闻证据排除
03
证人拒绝作证特权
0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
05
举证责任的分配
06
证明标准的确定
第四节 利益衡量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一般仅适用于普通程序,而不适用于简易程序;
在我国证据制度中的实现
完善证人出庭制度;
废除单位作为证人的法律规定;
刑事诉讼中二审程序“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于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保障被告人法庭上的公平质证权;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我国证据法是指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关于证据的规定和制度。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证据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规范准则。

证据法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指证据法中各项规则的逻辑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下面将浅论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一、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1. 事实导向原则事实导向原则是最基本的证据法原则之一。

它要求法庭在判决案件时应以事实为依据,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来判决案件。

事实导向原则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客观、公正,不能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干扰,不能任意推定和臆测。

这一原则体现了司法公正和审判权威的基本价值。

2. 充分辩证原则充分辩证原则是指在审理案件时,法庭应当对案件的各种证据和事实进行充分的辨析和评估,不得片面、执拗地看待某一方面的证据,要全面地考虑案件的各种相关因素,做到全面客观地审查案件的证据。

充分辩证原则是确保司法裁判客观公正的重要保障。

3. 法定证据原则法定证据原则是指证据的取得、证明和运用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法官不得私自调查取证,任意采纳或排除证据。

法定证据原则保障了当事人的证据权利,保障了证据的真实和合法性。

4. 独立审判原则独立审判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政治、经济、社会、个人等方面的外部干扰和影响。

法官应当独立地、客观地审理案件,依法行使审判权,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法。

5. 公开审理原则公开审理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诉讼,并且法院应当公开审理案件,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公开审理原则是确保司法公正和法治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证据法的内在逻辑联系1. 事实导向原则与充分辩证原则的内在逻辑联系法定证据原则是指证据的取得、证明和运用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法官不得私自调查取证,任意采纳或排除证据。

独立审判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外部干扰和影响。

法定证据原则和独立审判原则的内在逻辑联系在于,法定证据原则保障了当事人的证据权利,保障了证据的真实和合法性,而独立审判原则则保证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能够独立地、客观地行使审判权,依法行使审判权,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法。

证据法基本原则

证据法基本原则

证据法基本原则证据法基本原则证据是判决案件的重要依据,因此证据法是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司法程序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障公正、公平的审判结果,需要遵循一系列证据法基本原则。

一、证明责任原则证明责任原则指的是,谁主张什么事实就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在诉讼程序中,原告必须举证自己所主张的权利或者事实;被告必须举证自己辩护的内容或者反驳原告主张的事实。

如果当事人未能履行好举证责任,则其所主张的权利或事实将无法成立。

二、充分性原则充分性原则指的是,在判断一个事实是否成立时,需要考虑该事实所需的所有相关证据,并且这些证据必须充分、可信。

也就是说,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收集所有与案件相关的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和鉴定。

三、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指的是,在收集和使用证据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

比如,在刑事诉讼中,证据必须是合法的、合规的,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在民事诉讼中,证据必须是真实、合法的,不能够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四、排除非法证据原则排除非法证据原则指的是,在审理案件时任何非法获得的证据都应当被排除在外。

比如,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嫌疑人的口供;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得使用假冒伪劣或者盗窃来的物品作为证据。

五、公正性原则公正性原则指的是,在审理案件时需要保障公正、公平。

具体来说,需要确保审判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并且对所有当事人一视同仁地进行审理和裁决。

同时还需要保障当事人享有充分防御权利和听取意见权利。

六、自由裁量原则自由裁量原则指的是,在判断证据是否成立时,司法人员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并在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裁量权。

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司法人员可能会对同一份证据作出不同的判断。

七、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指的是,在审理案件时,司法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

具体来说,需要确保司法人员不受政治压力、经济利益或者其他非法因素的影响,并且对所有当事人一视同仁地进行审理和裁决。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课件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课件
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和合成证据是三种常见的证据分类,分别具有不同的证明力和效力。
证据的收集
1 证据的来源
证据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包括物证、书证、人证等,合法合规地收集证据非常重要。
2 证据的获取
为了有效地获取证据,需要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3 证据保全
在诉讼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确保证据的保全,防止证据丢失、损毁或篡改。
证据法的缺陷与改进
1 证据规则的不完善
2 证据制度的失误
现行证据规则可能存在模糊、严格等方面 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实践中,证据制度可能受到滥用、不公 正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改进。
3 证据审查的滞后
4 证据规则的创新
审查证据的程序和效率可能需要提高,以 确保案件的公正和高效。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证据规则需要不 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
证据的审查与运用
1
证据的审查
法官会对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查,包括真实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等方面的评估,确保证 据能够有效地支持辩论和裁决。
2
证据的运用
律师通过对证据的引用和解释,向法庭呈现相关事实,并为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明材料。运用,了解证据在法庭辩论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证据法的程序
证据的出示与质证
当事人可以出示证据,对方可以进行质证, 法官会对证据的可信度和效力进行评估。
证据的认定
法官根据证据的可信度和效力,对证据做出 认定,作为案件判决的依据。
证据的鉴定
对于有争议的证据,可以由专门的鉴定机构 进行科学的鉴定和评估。
证据的裁量
在诉讼过程中,法官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 规定对证据进行裁量。

4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4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二)诚信原则及其实现 1、诚信原则的含义 • 诚实,即强调真实反对虚假 • 信用,即强调守信反对食言 2、诚信原则的实现 • 取证方面:排除非法取证 • 举证方面:防止诉讼突袭,制裁伪证 • 质证方面:防止故意拖延
(三)公平诚信原则在我国立法中的体现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 的若干规定》第7条: 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 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 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 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 承担。
三、证据为本原则 认定事实,必须是根据具有证据能力 的证据,而且只有经过调查之后才能 认定构成犯罪核心内容的事实。“事 实”的概念、“依据证据”的概念都 具 有特殊的规范意义。
——(日本诉讼法学者)田口守一
(一)证据为本原则的含义 是指司法活动中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 据为基础,司法裁判必须建立在证据基 础之上,又称为“证据裁判主义”。 • 待证事实必须以证据证明 • 证据必须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 证据必须是经过法庭质证的证据
第三章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本章主要内容 遵守法制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证据为本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 公平诚信原则 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原则
• • • • • •
何谓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也称证据原则, 是指在证据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运用证 据证明案件事实时应当遵守的基本准 则。它是整个证据运行机制的指导思 想。
(二)证据为本原则的实现 • 必须从客观存在的证据出发去认定案件 事实,而不能主观臆断或猜测 • 要实现从“查明事实”到“证明事实” 的办案观的转变 • 要实现从“倚赖人证”到“重视物证” 的证明观的转变 • 司法认知和推定是证据为本原则的例外 和重要补充

证据法学全部答案

证据法学全部答案

证据法学全部答案复习题1.简述证据法的基本原则(1)真实发现原则(2)证据裁判原则(3)自由评价原则2.简述书证的审查判断(1)审查判断书证的制作过程(2)审查判断书证的获取情况(3)审查判断书证的内容与形式(4)审查判断书证与案件事实有无联系(5)审查判断书证本身所属的类型3.简述非法证据中的非法所包括的主要情形(1)不符合法定证据形式,即存在种类、签名登记、印章、顺序、手续等瑕疵(2)不符合法定来源(3)公安司法机关取证违法即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法定权限、程序或者采取法律禁止的手段或者违背公序良俗调取证据材料(4)个人取证违法,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手段或者违背公序良俗调取、制作证据材料4.简述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1)与被诉行政行为违法性和合理性有关的事实(2)行政赔偿构成要件有关的事实(3)被诉行政行为符合行政程序的事实(4)规范性文件5.简述对证人证言进行审查判断的方法(1)证人证言的关联性(2)审查证人的资格和品质(3)审查判断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联系(4)审查证人证言的来源及证人作证是否受到外界不良影响(5)审查证人证言形成的具体情况(6)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7)审查判断年幼证人的证言时应特别注意年幼证人的特点6.简述自认的构成要件(1)自认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2)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3)自认的内容是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为真实(4)自认可以采用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进行(5)自认不适用于有关身份关系案件的事实7.简述当事人陈述的特点(1)陈述主体的排他性(2)陈述指向主体的唯一性(3)陈述内容的双重性(4)陈述过程的争辩性(5)陈述时间的限定性和事后性8.简述英美法系鉴定人制作的特点(1)鉴定结论不作为独立的证据方式(2)专家鉴定人一般由当事人选择传唤(3)询问鉴定人作为一种证人作证的形式9.简述自由心证制度的特点和意义特点(1)审查判断证据的权利在于法官(2)法官必须根据自己的内心确信认定案情意义(1)推动了诉讼制度的民主化,引起了诉讼结构的变革(2)使被告人获得辩护权,确定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3)为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提供了可能性10.简述证据裁判原则的内容(1)据以作出裁判证据的资格(2)关于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事实的范围(3)关于运用证据进行证明的方式11.简述证据保全的概念和适用条件概念:证据保全,就是对于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主动依职权采取一定的措施先行加以固定和保护的诉讼行为适用条件:(1)要保全的证据必须能够与办案的证明对象具有关联性(2)要保全的证据必须有灭失或者难以取得的情形存在12.简述证人证言的特征(1)证人证言,是由知晓案件有关情况的自然人所作的陈述(2)证人证言应当是对案件有关情况的客观陈述(3)证人证言是证人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反映,受人的主观影响较大13.简述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1)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2)有关罪行轻重量刑情节的事实(3)排除行为违法性,可罚性或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4)排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实(5)刑事诉讼程序事实14.简述仅靠间接证据定案的规则(1)客观性(2)关联性(3)充分性(4)协调性(5)完整性(6)排他性15.简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内涵(1)据以定案的每个证据都已查证属实(2)每个证据必须和待证事实存在客观联系(3)犯罪构成的各要件都有相印的证据证明(4)所有证据总体上是以对案件事实得出确定无疑的结论,即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而得出唯一的结论16.简述证据的基本特征(1)证据的关联性(2)客观性(3)可采性(4)法律性17.简述鉴定人的概念和特点概念:鉴定人是指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并接受他人的委托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的自然人特点:(1)鉴定人为自然人,而非法人或者组织(2)鉴定人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3)鉴定人为诉讼参加人18.简述证人的义务(1)及时到场和出庭作证的义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据此知晓案件情况的人在接到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作证通知后,都应当按通知的要求及时到场作证(2)如实作证的义务如实陈述的义务要求证人经司法机关合法通知到场后,对司法人员的询问事项,以及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询问事项,都应当如实回答,不能沉默或明确表示不回答,更不得作伪证。

简述证据法基本原则

简述证据法基本原则

简述证据法基本原则一、引言证据法是指在司法活动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而运用的方法和原则。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司法实践中,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指导原则。

本文将围绕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展开论述,包括证据的充分性原则、证据的合法性原则、证据的独立性原则、证据的公正性原则等。

二、证据的充分性原则证据的充分性原则是指在审判过程中,要求证据必须具备充分性,即证据必须能够充分证明案件事实的存在与否。

这一原则是保证司法公正和审判效力的重要保障。

1. 证据的数量与质量证据的充分性不仅仅是指证据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证据的质量。

只有当证据的数量和质量都具备时,才能够充分证明案件事实的存在与否。

2. 不得推定有利于被告在审判过程中,法院不得推定有利于被告的事实,即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不能主观地推定被告无罪或者有利于被告的事实,而是应该根据证据的充分性来判断案件事实的存在与否。

3. 多元证据的使用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以确保证据的充分性。

三、证据的合法性原则证据的合法性原则是指在审判过程中,要求证据的获得和使用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和程序。

1. 合法获取证据在获取证据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

对于非法获取的证据,法院应当予以排除。

2. 证据的保全和封存在证据的获取和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得篡改、损毁或者伪造证据。

对于篡改、损毁或者伪造的证据,法院应当予以排除。

3. 证据的保密性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应当保护证据的保密性,不得将与案件无关的证据公开或泄露。

同时,法院应当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商业秘密,不得将其作为证据使用。

四、证据的独立性原则证据的独立性原则是指在审判过程中,各种证据应当相互独立,相互印证,以确保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1. 证据的独立性各种证据应当相互独立,不能相互依赖,以免出现证据循环论证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据 法的 基则? • 证据立法与证据运用过程中应遵守的根本准则。 • 由于法律思维、法律思想、立法技术和风格的不同, 各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在立法体例上存在较大差异。 • 我们认定的原则:真实发现原则、证据裁判原则、自 由评价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反对强 迫自证其罪原则。
自由评价的制约
事先制约 • 回避 • 合议制和陪审制度 • 限制控方与审判方过多 接触 • 提高法官素养 法官心证过程中制约
• 限制供述证据和传闻证据 的证据能力(我国的口供 补强) • 补强证据规则 • 关联规则 • 证明标准(证据链)
自由评价的制约
事后制约 • 判决书 • 新证据制度 • 二审、审判监督程序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 2、未经法定的正式的证据调查程序或者 未由当事人充分表达过意见的证据,不 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 3、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具有证 据能力。(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 • • • • 证据裁判原则中的例外 1、民诉中的当事人自认的事实。 2、司法认知。 3、推定证明。 4、拟制事实。
程序法定原则
• 概念: 就证据法而言是指诉讼中如何收集、审查、 判断证据以及如何依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都应当有法律规定的程序加以规范,侦查 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及其他司法人员必 须严格加以遵守。
程序法定原则
• 知识结构: • 一、程序法定原则的缘起于发展 • 二、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
(一)缘起与发展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证据裁判原则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于 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不 可排斥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 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可以认 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依据”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
本条强调审理刑事案件,对被告犯罪事实的 认定,必须依据证据;作为认定犯罪事实依据的证 据,必须达到确实、充分。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必须:
1、一切靠证据说话,没有证据不能认定犯罪事实 2、存疑证据不能采用,认定事实的证据确实、充分 3、合法证据证明案件事实 非法取得证据应当排除 不 能作为定案证据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同理,若无证据,则不能对相关事实进行认定。
“ 没 有 证 据 ”
(1)没有任何证据 (2)证据不足即证据的质量和数量达不 到诉讼阶段的要求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具体内容: • 1、必须一举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禁止法官 以非理性的方法判断事实,也不能凭法官 个人的主观推测和印象来认定事实。
第一节 真实 发现原则
实质真实为追求的实体真 实主义——苏联、德国、 英美法系 实质真实与形式真实的统 一——客观真实(中国)
第二节 证据裁判原则
• 概念:也称证据裁判主义,在诉讼中,对于案 件的认定必须依据证据的原则。
知识结构
(一)证据裁判原则的产生
• 共分三个发展阶段:
神明裁判
口供裁判
证据裁判
合作探究
• 1、法定证据制度是对神示证据制度的( ),是历史上的 一大进步。 • A.肯定 B.否定 • C.继承 D.修正 • B • 2、自由心证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为( );二是( ) • 法官的理性和良心;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
• 背景:由于古社会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的 侵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法治理念, 保障人权。 • 目的:限制国家权力 保障人权 • 标志事件:程序法定原则最先来自法《人 权宣言》
程序法定原则
• 各国先后将其写入法律,并随之上升为宪 法性原则。 • 国际公认该原则的效力。 • 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更严格遵守“以法 律为准绳”。
第三节 自由评价原则
• 其实就是自由心证原则 凭良心 良心 良心啊(重要的事情 说3遍) • 在思维层面上,诉讼认识表现为根据证据对案件事实的思维 重构,或者说,根据证据推理案件事实的思维过程。因此, 诉讼认识的核心是“如何评价证据”。在诉讼史上,关于“ 如何评价证据”的立法模式有两种:法定证据制度与自由心 证制度。在现代社会,以自由心证制度为代表的自由评价模 式是主流。 • 在我国,立法尚未确立自由心证制度,学理对应否确立 自由心证制度亦存有争议,然而,如果着眼于“行为中的法 ”,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证据评价方式上,我国事实上亦 属于自由评价模式。因此,探讨自由评价证据模式的认识机 理,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这种认知模式的合理性, 同时也可以提醒我们通过设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将裁判者 的自由评价活动纳入法律轨道的迫切必要。
新《刑事诉讼法》将原法第四十六条改为第五十三条修 改为:“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
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 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 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 疑。”
(二)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
• 一、在立法方面,国家应当明确规定和设 置收集证据、提交证据和审查判断的相应 程序。 • 二、在司法方面,要求国家机关和专门部 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证明 活动中,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二)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
• 在证据法领域如何贯彻程序法定原则? • 1、诉讼活动的程序化和法治。 • 2、国家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收集和证明过 程中严守法律。 • 3、违反法定程序,承担法律后果,确立制 裁措施。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 “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为依据依法出裁判。” ——最高法《民诉证据规定》第63条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 “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 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 ——《行政规定》第53条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理解
• 一是在诉讼中,认定事实的根据除法律 另有明文规定外,只能是证据。 • 二是在诉讼中,证据以外的任何都不是 认定事实的根据,或者说他们均不具备 作为事实认定基础的资格。(如主观臆 想、推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