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复习教案: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案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考纲要求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1.直线与平面垂直(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直线l 和平面α内的__________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垂直,记作__________.(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①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__________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②结论: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用符号可表示为:⎭⎪⎬⎪⎫a ∥b a ⊥α⇒__________.(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①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知: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__________直线. ②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用符号可表示为:⎭⎪⎬⎪⎫a ⊥αb ⊥α⇒__________.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即a ⊥α,a ⊥β⇒α∥β.(4)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2.平面与平面垂直(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__________,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简述为“线面垂直,则面面垂直”,记为:⎭⎪⎬⎪⎫l ⊥βl ⊂α⇒__________.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用符号可表示为:⎭⎪⎬⎪⎫α⊥βα∩β=l m ⊂αm ⊥l⇒__________.1.“直线l 垂直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是“l ⊥α”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边长为a 的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成直二面角,则AC 的长为( ).A.2aB.22aC.32a D .a3.(2012北京模拟)已知如图,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CD∥平面PAF B.DF⊥平面PAFC.CF∥平面PAB D.CF⊥平面PAD4.设α,β,γ为彼此不重合的三个平面,l为直线,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β,α⊥γ,则β⊥γ;②若α⊥γ,β⊥γ,且α∩β=l,则l⊥γ;③若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④若α内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则平面α平行于平面β.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5.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AC=BC=AA1=2,∠ACB=90°,E为BB1的中点,∠A1DE=90°,求证:CD⊥平面A1ABB1.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 =60°,PA=AB=BC,E是PC的中点.求证:(1)CD⊥AE;(2)PD⊥平面ABE.方法提炼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判定定理;(2)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3)利用结论:a∥b,a⊥α⇒b⊥α;(4)利用结论:a⊥α,α∥β⇒a⊥β.请做演练巩固提升1,3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2】 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MA ⊥平面ABCD ,PD ∥MA ,E ,G ,F 分别为MB ,PB ,PC 的中点,且AD =PD =2MA .(1)求证:平面EFG ⊥平面PDC ;(2)求三棱锥P MAB 与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之比. 方法提炼1.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主要方法是判定定理,通过证明线面垂直来实现,从而把问题再转化成证明线线垂直加以解决.2.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是解决有关垂直证明题的指导思想,其中线线垂直是最基本的,在转化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线面垂直是纽带,可以把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联系起来.请做演练巩固提升2要善于挖掘图形中存在的关系及添加辅助线【典例】 (12分)(2012课标全国高考)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底面,∠ACB=90°,AC =BC =12AA 1,D 是棱AA 1的中点.(1)证明:平面BDC 1⊥平面BDC ;(2)平面BDC 1分此棱柱为两部分,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 规范解答:(1)由题设知BC ⊥CC 1,BC ⊥AC ,CC 1∩AC =C , 所以BC ⊥平面ACC 1A 1.(2分)又DC 1⊂平面ACC 1A 1,所以DC 1⊥BC . 由题设知∠A 1DC 1=∠ADC =45°, 所以∠CDC 1=90°,即DC 1⊥DC .(4分) 又DC ∩BC =C ,所以DC 1⊥平面BDC .又DC 1⊂平面BDC 1,故平面BDC 1⊥平面BDC .(6分) (2)设棱锥B DACC 1的体积为V 1,AC =1.由题意得V 1=13×1+22×1×1=12.(8分)又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体积V =1,(10分) 所以(V -V 1)∶V 1=1∶1.故平面BDC 1分此棱柱所得两部分体积的比为1∶1.(12分)答题指导:解决垂直问题时,还有以下几点容易造成失分,在备考时要高度关注: (1)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找不出应该垂直的线和面; (2)对几何体体积、面积及线面角的计算不准确;(3)不善于挖掘图形中存在的关系,缺乏通过添加辅助线解题的能力.另外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解题过程的规范,并且要善于使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1.已知α,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直线m α,那么“m⊥β”是“α⊥β”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3.如图,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2,CE=EF =1.(1)求证:AF∥平面BDE;(2)求证:CF⊥平面BDE.4.(2012北京高考)如图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图1 图2(1)求证:DE∥平面A1CB;(2)求证:A1F⊥BE;(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基础梳理自测知识梳理1.(1)任意l⊥α(2)①相交直线②b⊥α(3)①任意一条②a∥b2.(1)直二面角(2)垂线α⊥β(3)m⊥β基础自测1.B2.D 解析:取BD的中点E,连接AE,EC,则BD⊥AE,BD⊥EC,∠AEC是直二面角的平面角,即∠AEC=90°,在Rt△AEC中,AE=EC=2a2,于是AC=AE2+EC2=a.3.D 解析:A中,∵CD∥AF,AF⊂面PAF,CD⊄面PAF,∴CD∥平面PAF成立;B中,∵ABCDEF为正六边形,∴DF⊥AF.又∵PA⊥面ABCDEF,∴DF⊥平面PAF成立;C中,CF∥AB,AB⊂平面PAB,CF⊄平面PAB,∴CF∥平面PAB;而D中CF与AD不垂直,故选D.4.①②解析:③中l∥α也满足;④中α与β可能相交.5.证明:连接A1E,EC,∵AC=BC=2,∠ACB=90°,∴AB=2 2.设AD=x,则BD=22-x,∴A1D2=4+x2,DE2=1+(22-x)2,A1E2=(22)2+1.∵∠A1DE=90°,∴A1D2+DE2=A1E2.∴x= 2.∴D为AB的中点.∴CD⊥AB.又AA1⊥CD,且AA1∩AB=A,∴CD⊥平面A1ABB1.考点探究突破【例1】证明:(1)∵PA⊥底面ABCD,∴PA⊥CD.又AC⊥CD,∴CD⊥平面PAC.而AE⊂平面PAC,∴CD⊥AE.(2)∵PA⊥底面ABCD,∴PA⊥AB.又AB⊥AD,∴AB⊥平面PAD.而PD⊂平面PAD,∴AB⊥PD.①又由∠ABC=60°,PA=AB=BC,得PA=AC.∵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AE⊥平面PCD.∴AE⊥PD.②由①②,得PD⊥平面ABE.【例2】 (1)证明:由已知MA⊥平面ABCD,PD∥MA,得PD⊥平面ABCD.又BC⊂平面ABCD,所以PD⊥BC.所以BC ⊥DC .又PD ∩DC =D ,因此BC ⊥平面PDC .在△PBC 中,因为G ,F 分别为PB ,PC 的中点, 所以GF ∥BC ,因此GF ⊥平面PDC . 又GF ⊂平面EFG ,所以平面EFG ⊥平面PDC .(2)解:因为PD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不妨设MA =1, 则PD =AD =2,所以V P ABCD =13S 正方形ABCD ·PD =83.由于DA ⊥面MAB ,且PD ∥MA ,所以DA 即为点P 到平面MAB 的距离,V P MAB =13×12×1×2×2=23,所以V P MAB ∶V P ABCD =1∶4. 演练巩固提升1.A 解析: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若m ⊂α,m ⊥β⇒α⊥β,反之则不一定成立.2.D 解析:对于命题A ,在平面α内存在直线l 平行于平面α与平面β的交线,则l 平行于平面β,故命题A 正确.对于命题B ,若平面α内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则平面α与平面β垂直,故命题B 正确.对于命题C ,设α∩γ=m ,β∩γ=n ,在平面γ内取一点P 不在l 上,过P 作直线a ,b ,使a ⊥m ,b ⊥n .∵γ⊥α,a ⊥m ,则a ⊥α,∴a ⊥l ,同理有b ⊥l .又a ∩b =P ,a ⊂γ,b ⊂γ, ∴l ⊥γ.故命题C 正确.对于命题D ,设α∩β=l ,则l ⊂α,但l ⊂β. 故在α内存在直线不垂直于平面β,即命题D 错误. 3.证明:(1)设AC 与BD 交于点G .因为EF ∥AG ,且EF =1,AG =12AC =1,所以四边形AGE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F ∥EG .因为EG ⊂平面BDE ,AF ⊄平面BDE , 所以AF ∥平面BDE . (2)连接FG .因为EF ∥CG ,EF =CG =1,且CE =1, 所以四边形CEFG 为菱形. 所以CF ⊥EG .所以BD⊥AC.又因为平面ACEF⊥平面ABCD,且平面ACEF∩平面ABCD=AC,所以BD⊥平面ACEF.所以CF⊥BD.又BD∩EG=G,所以CF⊥平面BDE.4.解:(1)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所以DE∥BC.又因为DE⊄平面A1CB,所以DE∥平面A1CB.(2)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C.所以DE⊥A1D,DE⊥CD.所以DE⊥平面A1DC.而A1F⊂平面A1DC,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所以A1F⊥平面BCDE.所以A1F⊥BE.(3)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则PQ∥B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由(2)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又因为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所以A1C⊥DP. 所以A1C⊥平面DEP.从而A1C⊥平面DEQ.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
高中数学2.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案1人教版必修2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新教材高二数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教材分析直线与平面垂直问题是直线与平面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解决。
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自主探究能力较强,故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
2.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待提高,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证明.(2)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推论的内容、推导和简单应用。
(3)掌握等价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2)让学生亲从问题解决过程中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推论的内容和简单应用。
2.难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推论的证明,等价转化思想的渗透。
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思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是判定线线平行的有效方法,学生学习的重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以及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强调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学习,应让学生清楚,对于一些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问题或正面较难证明的问题,可考虑用反证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定理的证明过程实质是应用转化思想的过程,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来解决,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立体几何的证明和解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有几种?生:定义、例题2结论、判定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1.教学目标根据本节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技能目标:1.通过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感悟和体验“转化”这一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概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时如何将直线和平面的垂直转化为直线与直线的垂直。
3.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突出“问”、“动”两方面。
“问”—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动”—我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探究活动。
首先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操作折纸实验,让其在动的过程中对直观感知概念本质,并操作确认了判定定理。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收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例子及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
4.教学过程:①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高楼的侧教案说明这是一节数学教学的探讨课,教师对合理使用教材、改进教法、改变数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科素质教育做了一点尝试。
教师在本节课的处理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规律。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教案要求:1. 学生年级:高中数学或几何学课程2. 课时:1课时3. 主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关系;2. 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条件;3. 能够解答直线与平面垂直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1. 平面几何教材;2. 黑板、白板或投影设备;3. 教学PPT或展示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问题: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直线与平面的定义,根据直观经验,直线与平面垂直表示什么意思?2. 探究(10分钟)- 提示学生思考:如何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引导学生尝试给出判定准则,并解释其原理。
- 让学生讨论并交流,引导他们总结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
3. 讲解(15分钟)-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给出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并用几何公式或示意图进行解释。
- 强调判定条件的重要性并给出几个典型的示例。
4. 示例分析(10分钟)- 提供一些例题或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定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让他们积极思考并应用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10分钟)- 提供一些更复杂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合作。
6. 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思考问题,并强调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条件。
- 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鼓励他们提出对直线与平面垂直性质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延伸: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或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性质的应用。
可以使用动画或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关系,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教案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找出或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在三角形中求简单的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明确定义中“任意”两字的重要性3.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解决有关线面垂直的问题【教学重难点】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核心素养】1.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2.直观想象【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是什么?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什么?3.异面直线垂直的定理是什么?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什么?5.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二、基础知识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定义: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分别作直线a′∥a,b′∥b,把直线a′与b′所成的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或夹角).(2)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直线a与直线b垂直,记作a⊥b.(3)范围:设θ为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则0°<θ≤90°.[名师点拨]当两条直线a ,b 相互平行时,规定它们所成的角为0°.所以空间两条直线所成角α的取值范围是0°≤α≤90°.注意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的区别.2.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一般地,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法l ⊥α有关概念直线l 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 的垂面.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图示及画法画直线与平面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名师点拨(1)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特殊情形.(2)注意定义中“任意一条直线”与“所有直线”等同但不可说成“无数条直线”.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文字语言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图形语言符号语言l ⊥a ,l ⊥b ,a ⊂α,b ⊂α,a ∩b =P ⇒l ⊥α名师点拨判定定理条件中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此处强调“相交”,若两条直线平行,则直线与平面不一定垂直.三、合作探究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如图,在正方体ABCD EFGH 中,O 为侧面ADHE 的中心.求:(1)BE 与CG 所成的角;(2)FO 与BD 所成的角.【解】(1)如图,因为CG ∥BF .所以∠EBF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E 与CG 所成的角,又在△BEF 中,∠EBF =45°,所以BE 与CG 所成的角为45°.(2)连接FH ,因为HD ∥EA ,EA ∥FB ,所以HD ∥FB ,又HD =FB ,所以四边形HFB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HF ∥BD ,所以∠HFO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FO 与BD 所成的角.连接HA ,AF ,易得FH =HA =AF ,所以△AFH 为等边三角形,又知O 为AH 的中点,所以∠HFO =30°,即FO 与BD 所成的角为30°.1.[变条件]在本例正方体中,若P 是平面EFGH 的中心,其他条件不变,求OP 和CD 所成的角.解:连接EG ,HF ,则P 为HF 的中点,连接AF ,AH ,OP ∥AF ,又CD ∥AB ,所以∠BAF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OP 与CD 所成的角,由于△AB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AF =45°,故OP 与CD 所成的角为45°.2.[变条件]在本例正方体中,若M ,N 分别是BF ,CG 的中点,且AG 和BN 所成的角为39.2°,求AM 和BN 所成的角.解:连接MG ,因为BCGF 是正方形,所以BF═∥ CG ,因为M ,N 分别是BF ,CG 的中点,所以BM ═∥ NG ,所以四边形BNGM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N ∥MG ,所以∠AGM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G 和BN 所成的角,∠AMG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M和BN所成的角,因为AM=MG,所以∠AGM=∠MAG=39.2°,所以∠AMG=101.6°,所以AM和BN所成的角为78.4°.[规律方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步骤(1)找出(或作出)适合题设的角——用平移法,遇题设中有中点,常考虑中位线;若异面直线依附于某几何体,且对异面直线平移有困难时,可利用该几何体的特殊点,使异面直线转化为相交直线.(2)求——转化为求一个三角形的内角,通过解三角形,求出所找的角.(3)结论——设由(2)所求得的角的大小为θ.若0°<θ≤90°,则θ为所求;若90°<θ<180°,则180°-θ为所求.[提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常把异面直线平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去,通过解三角形求得,但要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的范围是0°<θ≤90°.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1)直线l⊥平面α,直线m⊂α,则l与m不可能()A.平行.相交C.异面.垂直(2)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若l⊥m,m⊂α,则l⊥αB.若l⊥α,l∥m,则m⊥αC.若l∥α,m⊂α,则l∥m D.若l∥α,m∥α,则l∥m【解析】(1)因为直线l⊥平面α,所以l与α相交.又因为m⊂α,所以l与m相交或异面.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l⊥m.故l与m不可能平行.(2)对于A,直线l⊥m,m并不代表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所以不能判定线面垂直;对于B,因为l⊥α,则l垂直于α内任意一条直线,又l∥m,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知,m与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所成的角都是90°,即m⊥α,故B正确;对于C,也有可能是l,m异面;对于D,l,m还可能相交或异面.【答案】(1)A(2)B[规律方法]对线面垂直定义的理解(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对直线的任意性要注意理解.实际上,“任何一条”与“所有”表达相同的含义.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该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由此可知,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一定不与这个平面垂直.(2)由定义可得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即若a⊥α,b⊂α,则a⊥b.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如图,PA⊥平面ABCD,底面ABCD为矩形,AE⊥PB于点E,AF⊥PC于点F.(1)求证:PC⊥平面AEF;(2)设平面AEF交PD于点G,求证:AG⊥PD.【证明】(1)因为PA⊥平面ABCD,BC⊂平面ABCD,所以PA⊥BC.又AB⊥BC,PA∩AB=A,所以BC⊥平面PAB,AE⊂平面PAB,所以AE⊥BC.又AE⊥PB,PB∩BC=B,所以AE⊥平面PBC,PC⊂平面PBC,所以AE⊥PC.又因为PC⊥AF,AE∩AF=A,所以PC⊥平面AEF.(2)由(1)知PC⊥平面AEF,又AG⊂平面AEF,所以PC⊥AG,同理CD⊥平面PAD,AG⊂平面PAD,所以CD⊥AG,又PC∩CD=C,所以AG⊥平面PCD,PD⊂平面PCD,所以AG⊥PD.1.[变条件]在本例中,底面ABCD是菱形,H是线段AC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求证:BD⊥FH.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BD⊥AC,又P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BD ⊥PA ,因为PA ∩AC =A ,所以BD ⊥平面PAC ,又FH ⊂平面PAC ,所以BD ⊥FH .2.[变条件]若本例中PA =AD ,G 是PD 的中点,其他条件不变,求证:PC ⊥平面AFG .证明:因为PA ⊥平面ABCD ,DC ⊂平面ABCD ,所以DC ⊥PA ,又因为ABCD 是矩形,所以DC ⊥AD ,又PA ∩AD =A ,所以DC ⊥平面PAD ,又AG ⊂平面PAD ,所以AG ⊥DC ,因为PA =AD ,G 是PD 的中点,所以AG ⊥PD ,又DC ∩PD =D ,所以AG ⊥平面PCD ,所以PC ⊥AG ,又因为PC ⊥AF ,AG ∩AF =A ,所以PC ⊥平面AFG .3.[变条件]本例中的条件“AE ⊥PB 于点E ,AF ⊥PC 于点F ”,改为“E ,F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PA =AD ”,其他条件不变,求证:EF ⊥平面PCD .证明:取PD 的中点G ,连接AG ,FG .因为G ,F 分别是PD ,PC 的中点,所以GF ═∥ 12CD ,又AE ═∥ 12CD ,所以GF ═∥ AE ,所以四边形AEFG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G ∥EF .因为PA =AD ,G 是PD 的中点,所以AG ⊥PD ,所以EF ⊥PD ,易知CD ⊥平面PAD ,AG ⊂平面PAD ,所以CD ⊥AG ,所以EF ⊥CD .因为PD ∩CD =D ,所以EF ⊥平面PCD .(1)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的相互转化(2)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①线面垂直的定义.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③如果两条平行直线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④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提醒]要证明两条直线垂直(无论它们是异面还是共面),通常是证明其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一个平面.【课堂检测】1.若直线a⊥平面α,b∥α,则a与b的关系是()A.a⊥b,且a与b相交B.a⊥b,且a与b不相交C.a⊥bD.a与b不一定垂直解析:选C.过直线b作一个平面β,使得β∩α=c,则b∥c.因为直线a⊥平面α,c⊂α,所以a⊥c.因为b∥c,所以a⊥b.当b与a相交时为相交垂直,当b与a不相交时为异面垂直.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与AD1垂直的平面是()A.平面DD1C1C B.平面A1DB1C.平面A1B1C1D1D.平面A1DB解析:选B.因为AD1⊥A1D,AD1⊥A1B1,且A1D∩A1B1=A1,所以AD1⊥平面A1DB1.3.空间四边形的四边相等,那么它的对角线()A.相交且垂直B.不相交也不垂直C.相交不垂直D.不相交但垂直解析:选D.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假设AC与BD相交,则它们共面α,从而四点A,B,C,D都在α内,这与ABCD为空间四边形矛盾,所以AC与BD不相交;取BD的中点O,连接OA与OC,因为AB=AD=DC=BC,所以AO⊥BD,OC⊥BD,从而可知BD⊥平面AOC,故AC⊥BD.4.已知a,b是一对异面直线,而且a平行于△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b 平行于边AC所在的直线,若∠BAC=120°,则直线a,b所成的角为________.解析:由a∥AB,b∥AC,∠BAC=120°,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BAC 的补角,所以直线a,b所成的角为60°.答案:60°【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含义,并知道其求法2.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用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描述定理,能应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有关的垂直问题【教学重难点】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核心素养】1.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2.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是什么?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什么?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4.如何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5.如何求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基础知识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如图,一条直线PA和一个平面α相交,但不与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A叫做斜足.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P向平面α引垂线PO,过垂足O和斜足A的直线AO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规定: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称它们所成的角是90°;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称它们所成的角是0°.(3)范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90°.名师点拨把握定义应注意两点:①斜线上不同于斜足的点P的选取是任意的;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过斜足和垂足的一条直线而不是线段.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符号语言Error!⇒a∥b图形语言作用①线面垂直⇒线线平行②作平行线名师点拨(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给出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另一种方法.(2)定理揭示了空间中“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垂直”与“平行”关系转化的依据.3.线面距与面面距(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这个平面的距离.(2)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它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三、合作探究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求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解】取AA1的中点M,连接EM,BM.因为E是DD1的中点,四边形ADD1A1为正方形,所以EM∥AD.又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D⊥平面ABB1A1,所以EM⊥平面ABB1A1,从而BM为直线BE在平面ABB1A1内的射影,∠EBM即为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EM=AD=2,BE=22+22+12=3.于是在Rt△BEM中,sin∠EBM=EMBE=23,即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2 3.[规律方法]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如图,已知正方体A1C.(1)求证:A1C⊥B1D1;(2)M,N分别为B1D1与C1D上的点,且MN⊥B1D1,MN ⊥C1D,求证:MN∥A1C.【证明】(1)如图,连接A1C1.因为CC 1⊥平面A 1B 1C 1D 1,B 1D 1⊂平面A 1B 1C 1D 1,所以CC 1⊥B 1D 1.因为四边形A 1B 1C 1D 1是正方形,所以A 1C 1⊥B 1D 1.又因为CC 1∩A 1C 1=C 1,所以B 1D 1⊥平面A 1C 1C .又因为A 1C ⊂平面A 1C 1C ,所以B 1D 1⊥A 1C .(2)如图,连接B 1A ,AD 1.因为B 1C 1═∥ AD ,所以四边形ADC 1B 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 1D ∥AB 1,因为MN ⊥C 1D ,所以MN ⊥AB 1.又因为MN ⊥B 1D 1,AB 1∩B 1D 1=B 1,所以MN ⊥平面AB 1D 1.由(1)知A 1C ⊥B 1D 1.同理可得A 1C ⊥AB 1.又因为AB 1∩B 1D 1=B 1,所以A 1C ⊥平面AB 1D 1.所以A 1C ∥MN . [规律方法](1)若已知一条直线和某个平面垂直,证明这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平行,可考虑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另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证明时注意利用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性质.(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其他性质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任一条直线垂直;②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③若l ⊥α于A ,AP ⊥l ,则AP ⊂α;④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⑤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它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A⊥平面ABCD ,E 为PD 的中点.(1)证明:PB ∥平面AEC ;(2)设AP =1,AD =3,三棱锥P ABD 的体积V =34,求A 到平面PBC 的距离.【解】(1)证明:如图,设BD 与AC 的交点为O ,连接EO .因为四边形ABCD 为矩形,所以点O 为BD 的中点.又点E 为PD 的中点,所以EO ∥PB .因为EO ⊂平面AEC ,PB ⊄平面AEC ,所以PB ∥平面AEC .(2)V =16AP ·AB ·AD =36AB .由V =34,可得AB =32.作AH ⊥PB 于点H .由题设知BC ⊥平面PAB ,所以BC ⊥AH ,故AH ⊥平面PBC ,即AH 的长就是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因为PB =AP 2+AB 2=132,所以AH =AP ·AB PB =31313,所以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31313.[规律方法]从平面外一点作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与垂足间的距离就是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当该点到已知平面的垂线不易作出时,可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转化为与已知平面等距离的点作垂线,然后计算,也可以利用等换法转换求解.【课堂检测】1.若斜线段AB 是它在平面α内射影长的2倍,则AB 与平面α所成角的大小为()A .60°B .45°C .30°D .90°解析:选A .斜线段、垂线段以及射影构成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ABO 即是斜线段与平面所成的角.又AB =2BO ,所以cos ∠ABO =OB AB =12,所以∠ABO =60°.2.已知PA ⊥矩形ABCD 所在的平面,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PB ⊥BC B .PD ⊥CD C .PD ⊥BDD .PA ⊥BD解析:选C .PA ⊥平面ABCD ⇒PA ⊥BD ,D 正确;Error!⇒BC ⊥平面PAB ⇒BC ⊥PB .故A 正确;同理B 正确;C 不正确.3.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棱DD 1的中点,则过M 且与直线AB 和B 1C 1都垂直的直线有()A .1条B .2条C .3条D .无数条解析:选A .显然DD 1是满足条件的一条,如果还有一条l 满足条件,则l ⊥B 1C 1,l ⊥AB .又AB ∥C 1D 1,则l ⊥C 1D 1.又B 1C 1∩C 1D 1=C 1,所以l ⊥平面B 1C 1D 1.同理DD 1⊥平面B 1C 1D 1,则l ∥DD 1.又l 与DD 1都过M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DD 1一条满足条件.4.如图,已知AD ⊥AB ,AD ⊥AC ,AE ⊥BC 交BC 于点E ,D 是FG 的中点,AF =AG ,EF =EG .求证:BC ∥FG .证明:连接DE .因为AD ⊥AB ,AD ⊥AC ,所以AD ⊥平面ABC .又BC ⊂平面ABC ,所以AD⊥BC.又AE⊥BC,所以BC⊥平面ADE.因为AF=AG,D为FG的中点,所以AD⊥FG.同理ED⊥FG.又AD∩ED=D,所以FG⊥平面ADE.所以BC∥FG.【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二面角的有关概念,会求简单的二面角的大小2.理解两平面垂直的定义,掌握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理解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用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描述定理,能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有关的垂直问题【学习重难点】1.二面角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核心素养】1.直观想象、数学运算2.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二面角的定义是什么?2.如何表示二面角?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是什么?4.二面角的范围是什么?5.面面垂直是怎样定义的?6.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内容是什么?7.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二、基础知识1.二面角(1)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2)图形和记法图形:记作:二面角αABβ或二面角αlβ或二面角PABQ或二面角PlQ.2.二面角的平面角(1)定义:在二面角αlβ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2)图形、符号及范围图形:符号:Error!⇒∠AOB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范围:0°≤∠AOB≤180°.(3)规定: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名师点拨(1)二面角的大小与垂足O在l上的位置无关.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有无数个,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2)构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要素:“棱上”“面内”“垂直”.即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顶点必须在棱上,角的两边必须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角的两边必须都与棱垂直,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三个要素决定了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的唯一性和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3.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一般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平面α与β垂直,记作α⊥β.(2)判定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如果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Error!⇒α⊥β名师点拨定理的关键词是“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所以应用的关键是在平面内寻找另一个平面的垂线.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两个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一直线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符号语言Error!⇒a ⊥β图形语言作用①面面垂直⇒线面垂直②作面的垂线名师点拨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理解(1)定理的实质是由面面垂直得线面垂直,故可用来证明线面垂直.(2)已知面面垂直时,可以利用此定理转化为线面垂直,再转化为线线垂直.三、合作探究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大小的计算(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截面A 1BD 与底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A 1BD A 的正切值为()A .32B .22C .2D .3(2)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垂直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则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为()A .相等B .互补C .相等或互补D .不确定【解析】(1)如图所示,连接AC 交BD 于点O ,连接A 1O ,O 为BD 的中点,因为A 1D =A 1B ,所以在△A 1BD 中,A 1O ⊥BD .又因为在正方形ABCD 中,AC ⊥BD ,所以∠A 1OA 为二面角A 1BD A 的平面角.设AA 1=1,则AO =22.所以tan ∠A 1OA =122=2.(2)反例: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CD ,C 1D 1的中点,二面角D AA 1E 与二面角B 1AB C 的两个半平面就是分别对应垂直的,但是这两个二面角既不相等,也不互补.【答案】(1)C (2)D(1)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简称为“一作二证三求”.(2)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方法一:(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个特殊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如图所示,∠AOB 为二面角αa β的平面角.方法二:(垂线法)过二面角的一个面内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过垂足作棱的垂线,连接该点与垂足,利用线面垂直可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如图所示,∠AFE为二面角ABC D 的平面角.方法三:(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棱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产生交线,这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所示,∠AOB 为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提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与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通常可根据需要选择特殊点作平面角的顶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角度一利用定义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BD =2a ,AB =AD =CB =CD=AC =a .求证:平面ABD ⊥平面BCD .【证明】因为△ABD 与△BCD 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所以取BD 的中点E ,连接AE ,CE ,则AE ⊥BD ,BD⊥CE .在△ABD 中,AB =a ,BE =12BD =22a ,所以AE = AB 2-BE 2=22a .同理CE =22a ,在△AEC 中,AE =CE =22a ,AC =a .由于AC 2=AE 2+CE 2,所以AE ⊥CE ,∠AEC 是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又因为∠AEC =90°,所以二面角A BD C 为直二面角,所以平面ABD ⊥平面BCD .角度二利用判定定理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若PA ⊥平面ABCD 且四边形ABCD 是菱形.求证:平面PAC ⊥平面PBD .【证明】因为P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BD ⊥PA .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BD⊥AC.又PA∩AC=A,所以BD⊥平面PAC.又因为BD⊂平面PBD,所以平面PAC⊥平面PBD.[规律方法]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两种常用方法(1)利用定义:证明二面角的平面角为直角,其判定的方法是:①找出两相交平面的平面角;②证明这个平面角是直角;③根据定义,这两个相交平面互相垂直.(2)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要证面面垂直,只要证线面垂直.即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寻找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这是证明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其基本步骤是: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A⊥平面ABC,平面PAC⊥平面PBC,求证:BC⊥AC.【证明】如图,在平面PAC内作AD⊥PC于点D,因为平面PAC⊥平面PBC,平面PAC∩平面PBC=PC,AD⊂平面PAC,且AD⊥PC,所以AD⊥平面PBC,又BC⊂平面PBC,所以AD⊥BC.因为P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所以PA ⊥BC ,因为AD ∩PA =A ,所以BC ⊥平面PAC ,又AC ⊂平面PAC ,所以BC ⊥AC . [反思归纳]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注意的问题若所给题目中有面面垂直的条件,一般要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将其转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注意三点:①两个平面垂直是前提条件;②直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平面内;③直线必须垂直于它们的交线.垂直关系的综合问题如图,△ABC 为正三角形,EC ⊥平面ABC ,BD ∥CE ,且CE=CA =2BD ,M 是EA 的中点,求证:(1)DE =DA ;(2)平面BDM ⊥平面ECA ;(3)平面DEA ⊥平面ECA .【证明】(1)如图,取EC 的中点F ,连接DF .因为EC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所以EC ⊥BC .同理可得BD ⊥AB ,易知DF ∥BC ,所以DF ⊥EC .在Rt △EFD 和Rt △DBA 中,因为EF =12EC ,EC =2BD ,所以EF =BD .又FD =BC =AB ,所以Rt △EFD ≌Rt △DBA ,故DE =DA .(2)取CA 的中点N ,连接MN ,BN ,则MN ∥EC ,且MN =12EC .因为EC ∥BD ,BD =12EC ,所以MN綊BD,所以N点在平面BDM内.因为EC⊥平面ABC,所以EC⊥BN.又CA⊥BN,EC∩CA=C,所以BN⊥平面ECA.因为BN在平面MNBD内,所以平面MNBD⊥平面ECA,即平面BDM⊥平面ECA.(3)由(2)易知DM∥BN,BN⊥平面ECA,所以DM⊥平面ECA.又DM⊂平面DEA,所以平面DEA⊥平面ECA.[规律方法]垂直关系的转化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一垂直开始转向另一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如下:【课堂检测】1.给出以下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③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④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A.4B.3C.2 D.1解析:选B.①②④正确.①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③这两条直线可能相交或平行或异面;④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在下列关于直线m,l和平面α,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l⊂β,且α⊥β,则l⊥αB.若l⊥β,且α∥β,则l⊥αC.若l⊥β,且α⊥β,则l∥αD.若α∩β=m,且l∥m,则l∥α解析:选B.A项中l与α可以平行或斜交,A项错.B项中,l⊥β且α∥β,所以l⊥α正确.C项中,l可在α内,C项错.D项中,l可在α内,D项错.3.在三棱锥PABC中,PA=PB=AC=BC=2,PC=1,AB=23,则二面角PABC的大小为W.解析:取AB的中点M,连接PM,MC,则PM⊥AB,CM⊥AB,所以∠PMC就是二面角PABC的平面角.在△PAB中,PM=22-(3)2=1,同理MC=PC=1,则△PM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PMC=60°.答案:60°4.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m,l,则下列说法:①若α⊥β,α∩β=m,l⊥m,则l⊥β;②若α∩β=m,l⊂α,l⊥m,则l⊥β;③若α⊥β,l⊂α,则l⊥β;④若α⊥β,α∩β=m,l⊂α,l⊥m,则l⊥β.其中正确的说法序号为W.解析:对于说法①缺少了条件:l⊂α;说法②缺少了条件:α⊥β;说法③缺少了条件:α∩β=m,l⊥m;说法④具备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所有条件.答案:④5.如图,四边形ABCD,BD=23,AB=2,AD=4,将△CBD沿BD折起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DB⊥平面ABD.求证:AB⊥DE.证明:在△ABD中,因为AB=2,AD=4,BD=23,所以AB2+BD2=AD2,所以AB⊥BD.又因为平面EBD⊥平面ABD,平面EBD∩平面ABD=BD,AB⊂平面ABD,所以AB⊥平面EBD.因为DE⊂平面EBD,所以AB⊥DE.。
2020届高三复习经典教案: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五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最新考纲] 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1.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2)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3)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4)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平行.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当直线与平面垂直和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规定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分别为90°和0°.(3)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3.二面角的有关概念(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3)二面角的范围是0°≤θ≤180°.4.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常用结论]1.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2.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3.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基础自测]1.(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 ()(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 )(3)若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 )(4)若两个平面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 ) [答案] (1)× (2)× (3)× (4)×2.“直线a 与平面M 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a 与平面M 垂直”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 [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知“直线a 与平面M 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不能推出“直线a 与平面M 垂直”,反之可以,所以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3.(教材改编)设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l ,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且l ⊂α,m ⊂β.( ) A .若l ⊥β,则α⊥β B .若α⊥β,则l ⊥m C .若l ∥β,则α∥β D .若α∥β,则l ∥m A [∵l ⊥β,l ⊂α,∴α⊥β(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故A 正确.] 4.如图所示,已知P A ⊥平面ABC ,BC ⊥AC ,则图中直角 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4 [∵P A ⊥平面ABC ,∴P A ⊥AB ,P A ⊥AC ,P A ⊥BC , 则△P AB ,△P AC 为直角三角形. 由BC ⊥AC ,且AC ∩P A =A , ∴BC ⊥平面P AC ,从而BC ⊥PC .因此△ABC ,△PBC 也是直角三角形.]5.边长为a 的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成直二面角,则折叠后AC 的长为________. a [如图所示,取BD 的中点O ,连接A ′O ,CO , 则∠A ′OC 是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即∠A ′OC =90°,又A ′O =CO =22a ,∴A ′C =a 22+a 22=a , 即折叠后AC 的长(A ′C )为a .]►考法【例1】 (2018·全国卷Ⅱ)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22,P A =PB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1)证明:PO ⊥平面ABC ;(2)若点M 在棱BC 上,且MC =2MB ,求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 [解] (1)证明:因为AP =CP =AC =4,O 为AC 的中点, 所以OP ⊥AC ,且OP =2 3.连接OB .因为AB =BC =22AC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 ⊥AC ,OB =12AC =2. 由OP 2+OB 2=PB 2知,OP ⊥OB .由OP ⊥OB ,OP ⊥AC ,OB ⊂平面ABC ,AC ⊂平面ABC ,OB ∩AC =O ,知PO ⊥平面ABC . (2)作CH ⊥OM ,垂足为H .又由(1)可得OP ⊥CH ,OP ⊂平面POM ,OM ⊂平面POM ,OP ∩OM =O ,所以CH ⊥平面POM . 故CH 的长为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由题设可知OC =12AC =2,CM =23BC =423,∠ACB =45°.所以OM =253,CH =OC ·MC ·sin ∠ACB OM=455. 所以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为455. ►考法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例2】 (2017·江苏高考)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AB ⊥AD ,BC ⊥BD ,平面ABD ⊥平面BCD ,点E ,F (E 与A ,D 不重合)分别在棱AD ,BD 上,且EF ⊥AD .求证:(1)EF ∥平面ABC ; (2)AD ⊥AC .[证明] (1)在平面ABD 内,因为AB ⊥AD ,EF ⊥AD , 所以EF ∥AB .又因为EF ⊄平面ABC ,AB ⊂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2)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所以BC⊥平面ABD.因为AD⊂平面ABD,所以BC⊥AD.又AB⊥AD,BC∩AB=B,AB⊂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D⊥平面ABC.又因为AC⊂平面ABC,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 A=AB =BC,E是PC的中点.证明:(1)CD⊥AE;(2)PD⊥平面ABE.[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P A⊥平面ABCD,CD⊂平面ABCD,∴P A⊥CD.又∵AC⊥CD,且P A∩AC=A,∴CD⊥平面P AC.而AE⊂平面P AC,∴CD⊥AE.(2)由P A=AB=BC,∠ABC=60°,可得AC=P A.∵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且PC∩CD=C,∴AE⊥平面PCD.又PD⊂平面PCD,∴AE⊥PD.∵P A⊥底面ABCD,∴P A⊥AB.又∵AB⊥AD,且P A∩AD=A,∴AB⊥平面P AD,而PD⊂平面P AD,∴AB⊥PD.又AB∩AE=A,∴【例3】(2018·全国卷Ⅰ)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1)证明:平面ACD ⊥平面ABC ;(2)Q 为线段AD 上一点,P 为线段BC 上一点,且BP =DQ =23DA ,求三棱锥Q -ABP 的体积. [解] (1)证明:由已知可得,∠BAC =90°,BA ⊥AC . 又BA ⊥AD ,且AC ⊂平面ACD ,AD ⊂平面ACD , AC ∩AD =A ,所以AB ⊥平面ACD .又AB ⊂平面ABC ,所以平面ACD ⊥平面ABC . (2)由已知可得,DC =CM =AB =3,DA =3 2.又BP =DQ =23DA ,所以BP =2 2.作QE ⊥AC ,垂足为E ,则QE 13DC .由已知及(1)可得DC ⊥平面ABC ,所以QE ⊥平面ABC ,QE =1.因此,三棱锥Q -ABP 的体积为V Q -ABP =13×QE ×S △ABP =13×1×12×3×22sin 45°=1.(2018·江苏高考)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AB ,AB 1⊥B 1C 1. 求证:(1)AB ∥平面A 1B 1C ;(2)平面ABB 1A 1⊥平面A 1BC .[证明] (1)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 1B 1.因为AB ⊄平面A 1B 1C ,A 1B 1⊂平面A 1B 1C ,所以AB ∥平面A 1B 1C .(2)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四边形ABB 1A 1为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A 1=AB ,所以四边形ABB 1A 1为菱形, 因此AB 1⊥A 1B .又因为AB 1⊥B 1C 1,BC ∥B 1C 1, 所以AB 1⊥BC .又因为A 1B ∩BC =B ,A 1B ⊂平面A 1BC ,BC ⊂平面A 1BC , 所以AB 1⊥平面A 1BC . 因为AB 1⊂平面ABB 1A 1, 所以平面ABB 1A 1⊥平面A 1BC .垂直关系中的存在性问题【例4】 =2,∠BAC =60°.(1)求三棱锥P -ABC 的体积;(2)在线段PC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AC ⊥BM ,若存在求PMMC 的值,并说明理由. [解] (1)由题设AB =1,AC =2,∠BAC =60°,可得S △ABC =12·AB ·AC ·sin 60°=32.由P A ⊥平面ABC ,可知P A 是三棱锥P -ABC 的高,又P A =1, 所以三棱锥P -ABC 的体积V =13·S △ABC ·P A =36.(2)在线段PC 上存在一点M ,使得AC ⊥BM ,此时PM MC =13.证明如下:如图,在平面P AC 内,过点M 作MN ∥P A 交AC 于N ,连接BN ,BM . 由P A ⊥平面ABC 知P A ⊥AC , 所以MN ⊥AC .由MN ∥P A 知AN NC =PM MC =13.所以AN =12,在△ABN 中,BN 2=AB 2+AN 2-2AB ·AN cos ∠BAC =12+⎝⎛⎭⎫122-2×1×12×12=34,所以AN 2+BN 2=AB 2, 即AC ⊥BN .由于BN ∩MN =N ,故AC ⊥平面MBN . 又BM ⊂平面MBN . [规律方法] 1.对命题条件探索性的主要途径:如图,四边形ABCD 为梯形,AB ∥CD ,PD ⊥平面ABCD ,∠BAD =∠ADC =90°,DC =2AB =2,DA = 3.(1)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平面PBC ⊥平面PDE ?若存在,请给出BECE 的值,并进行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若PD =3,线段PC 上有一点F ,且PC =3PF ,求三棱锥A -FBD 的体积. [解] (1)存在线段BC 的中点E ,使平面PBC ⊥平面PDE ,即BECE =1.证明如下: 连接DE ,PE ,∵∠BAD =∠ADC =90°,AB =1,DA =3,∴BD =DC =2, ∵E 为BC 的中点,∴BC ⊥DE , ∵PD ⊥平面ABCD ,∴BC ⊥PD , ∵DE ∩PD =D ,∴BC ⊥平面PDE , ∵BC ⊂平面PBC ,∴平面PBC ⊥平面PDE .(2)∵PD ⊥平面ABCD ,且PC =3PF ,∴点F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23PD =233,∴三棱锥A -FBD 的体积V A -FBD =V F -ABD =13×S △ABD ×23=13×12×1×3×233=13.【例5】 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π2,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图2中△A 1BE 的位置,得到四棱锥A 1-BCDE .图1 图2(1)证明:CD ⊥平面A 1OC ;(2)当平面A 1BE ⊥平面BCDE 时,四棱锥A 1-BCDE 的体积为362,求a 的值.[解] (1)证明:在题图1中,连接EC (图略),因为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BAD =π2,所以BE ⊥AC .即在题图2中,BE ⊥A 1O ,BE ⊥OC , 从而BE ⊥平面A 1OC .又CD ∥BE ,所以CD ⊥平面A 1OC . (2)由已知,平面A 1BE ⊥平面BCDE , 且平面A 1BE ∩平面BCDE =BE ,又由(1)可得A 1O ⊥BE ,所以A 1O ⊥平面BCDE . 即A 1O 是四棱锥A 1-BCDE 的高.由题图1知,A 1O =AO =22AB =22a ,平行四边形BCDE 的面积S =BC ·AB =a 2,从而四棱锥A 1-BCDE 的体积为V =13S ·A 1O =13×a 2×22a =26a 3.由2a 3=362,得a =6.且EF ∥BC ,将△AEF 沿EF 折起到△PEF 的位置,使得二面角P -EF -B 的大小为60°.(1)求证:EF ⊥PB ;(2)当点E 为线段AB 的靠近B 点的三等分点时,求四棱锥P -EBCF 的侧面积.[解] (1)证明:在Rt △ABC 中,∵AB =BC =3,∴BC ⊥AB .∵EF ∥BC ,∴EF ⊥AB ,翻折后垂直关系没变,仍有EF ⊥PE ,EF ⊥BE , ∴EF ⊥平面PBE ,∴EF ⊥PB .(2)∵EF ⊥PE ,EF ⊥BE ,∴∠PEB 是二面角P -EF -B 的平面角,∴∠PEB =60°,又PE =2,BE =1,由余弦定理得PB =3, ∴PB 2+BE 2=PE 2,∴PB ⊥BE ,∴PB ,BC ,BE 两两垂直, 又EF ⊥PE ,EF ⊥BE ,∴△PBE ,△PBC ,△PEF 均为直角三角形.由△AEF ∽△ABC 可得,EF =23BC =2,S △PBC =12BC ·PB =332,S △PBE =12PB ·BE =32,S △PEF =12EF ·PE =2.在四边形BCFE 中,过点F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H (图略),则FC 2=FH 2+HC 2=BE 2+(BC -EF )2=2,∴FC = 2.在△PFC 中,FC =2,PC =BC 2+PB 2=23,PF =PE 2+EF 2=22,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PFC =PF 2+FC 2-PC 22PF ·FC =-14,则sin ∠PFC =154,S △PFC =12PF ·FC sin ∠PFC =152.∴四棱锥P -EBCF 的侧面积为S △PBC +S △PBE +S △PEF +S △PFC =2+23+152.1.(2018·全国卷Ⅲ)如图,矩形ABCD 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 所在平面垂直,M 是︵CD 上异于C ,D 的点.(1)证明:平面AMD ⊥平面BMC ;(2)在线段AM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MC ∥平面PBD ?说明理由.[解] (1)证明:由题设知,平面CMD ⊥平面ABCD ,交线为CD .因为BC ⊥CD ,BC ⊂平面ABCD ,所以BC ⊥平面CMD ,故BC ⊥DM .因为M 为︵CD 上异于C ,D 的点,且DC 为直径,所以DM ⊥CM . 又BC ∩CM =C ,所以DM ⊥平面BMC .而DM ⊂平面AMD ,故平面AMD ⊥平面BMC . (2)当P 为AM 的中点时,MC ∥平面PBD . 证明如下:如图,连接AC 交BD 于O .因为ABCD 为矩形,所以O 为AC 中点.连接OP ,因为P 为AM 中点,所以MC ∥OP .MC ⊄平面PBD ,OP ⊂平面PBD ,所以MC ∥平面PBD .2.(2017·全国卷Ⅰ)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且∠BAP =∠CDP =90°。
2024版新教材高考数学总复习:第四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课件

夯实双基 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直线a,b,c,若a⊥b,b⊥c,则a∥c.( × ) (2)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 × ) (3)若两个平面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 个平面.( × ) (4)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 )
2.(教材改编)已知互相垂直的平面α,β交于直线l,若直线m,n满
足m∥α,n⊥β,则( )
A.m∥l B.m∥n
C.n⊥l
D.m⊥n
答案:C
解析:对于A,m与l可能平行或异面,故A错;对于B、D,m与n可能平行、相 交或异面,故B、D错,对于C,因为n⊥β,l⊂β,所以n⊥l,故C正确,故选C.
题型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2 [2023·河南安阳期末]如图,在正四棱锥P - ABCD中,侧棱长为
3,底面边长为2,点E,F分别为CD,CB中点.求证: (1)PA⊥EF; (2)平面PAD⊥平面PBC.
(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
判定 定理
平面内的两条 ___相_交____ 直 线 垂 直 , 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
垂直
性质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 定理 两条直线___平_行____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l⊥a l⊥b a⊂α b⊂α a∩b=O
a⊥α b⊥α
2.平面与平面垂直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__直__二_面__角___,就说这两个
[常用结论] 1.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 意直线. 2.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 平面.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 也垂直. 5.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 个平面.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案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目的: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会应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掌握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
2、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确性的认识;能解决“当a∥α时,直线a与平面α的距离问题”;3、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难点:性质定理的证明和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问题: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可得到什么结论?若两条直线与同一个平面垂直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结论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自然进入课题内容)(二)研探新知1、操作确认观察长方体模型中四条侧棱与同一个底面的位置关系。
如图2.3—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AA1、BB1、CC1、DD1所在直线都垂直于平面ABCD,它们之间是有什么位置关系?(显然互相平行)然后进一步迁移活动:已知直线a ⊥α 、b ⊥α、那么直线a 、b 一定平行吗?(一定)我们能否证明这一事实的正确性呢?图2.3-4 图2.3-52、推理证明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成立的条件,介绍证明性质定理成立的特殊方法——反证法,总结新知识: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麽这两条直线平行已知:如图,,a b αα⊥⊥ 求证://a b证明:(反证法)假定b 不平行于a ,则b 与a 相交或异面;(1)若a 与b 相交,设a b A =I ,∵,a b αα⊥⊥∴过点A 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垂直,此与“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矛盾,∴a 与b 不相交;(2)若a 与b 异面,设b O α=I ,过O 作//b a ',∵a α⊥ ∴b α'⊥ 又∵b α⊥且b b O '=I ,∴过点O 有直线b '和b 垂直于α与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一已知平面垂直矛盾,∴b 与a 不异面,综上假设不成立,∴//a b .2.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3.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三)例题讲解:A 1B D 1 AC a b α C 1 B 1 DCDG 例1 已知一条直线l 和一个平面α平行,求证直线l 上各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证明:过直线l 上任意两点A 、B 分别引平面α的垂线B B A A '',,垂足分别为B A '',∵αα⊥'⊥'B B A A , ∴B B A A ''//设经过直线B B A A '',的平面为β,B A ''=αβI∵l //α ∴ B A l ''// ∴四边形AA B B ''为平行四边形∴B B A A '='由A 、B 是直线l 上任意的两点,可知直线l 上各点到这个平面距离相等(四)、课堂练习:1.对于已知直线a ,如果直线b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与a 是异面直线;②与a 所成的角为定值θ;③与a 距离为定值d 那么这样的直线b 有( )2.求证:两条异面直线不能同时和一个平面垂直分析:用反证法,假设这两条异面直线同时和一个平面垂直,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那麽这两条直线平行,此与条件矛盾因此两条异面直线不能同时和一个平面垂直3.地面上有两根相距c 米的直立旗杆,它们的长分别是a 米,b 米(b >a ),求它们上端间的距离分析:如图所示,ABC 为直角三角形22)(||c a b AB +-=4.如图,已知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边AD ,AB 的中点,EF 交AC 于M ,GC 垂直于ABCD 所在平面.(1)求证:EF ⊥平面GMC .(2)若AB =4,GC =2,求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分析:第1小题,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常用的方法是判定定理;第2小题,如果用定义来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因为体现距离的垂线段无法直观地画出,因此,常常将这样的问题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解:(1)连结BD 交AC 于O , ∵E ,F 是正方形ABCD 边AD ,AB 的中点,AC ⊥BD ,∴EF ⊥AC .AB CD C'EF∵AC ∩GC =C ,∴EF ⊥平面GMC .(2)可证BD ∥平面EFG ,由例题2,正方形中心O 到平面EFG(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距离的定义.定理的证明用到反证法,证明几何问题常规的方法有两种: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直接证法常依据定义、定理、公理,并适当引用平面几何的知识;用直接法证明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考虑间接证法,反证法就是一种间接证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六)、课后作业:1.已知矩形ABCD 的边长AB =6cm ,BC =4cm ,在CD 上截取CE =4cm ,以BE 为棱将矩形折起,使△BC ′E 的高C ′F ⊥平面ABED ,求: (1)点C ′到平面ABED 的距离; (2)C ′到边AB 的距离; (3)C ′到AD 的距离. 参考答案: (1)作FH ⊥AB 于H ,作FG ⊥AD 于G , 则C ′H ⊥AB ,C G AD '⊥,可算得2cm ,HB=2cm ,∴C '到平面ABED 的距离为22C F '=⑵C '到平面AB 的距离为23C H '=cm⑶C '到平面AD 的距离为26C G '=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考纲传真] 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1.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2)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3)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4)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平行.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当直线与平面垂直和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规定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分别为90°和0°.(3)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3.二面角的有关概念(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3)二面角的范围是0°≤θ≤180°.4.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l⊥αl⊂β⇒α⊥β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α⊥βl⊂βα∩β=al⊥a⇒l⊥α[常用结论]1.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2.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3.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基础自测]1.(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 ()(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平面平行.()(3)若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4)若两个平面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答案](1)×(2)×(3)×(4)×2.“直线a与平面M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a与平面M垂直”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知“直线a与平面M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不能推出“直线a与平面M垂直”,反之可以,所以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 3.(教材改编)设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且l⊂α,m⊂β.() A.若l⊥β,则α⊥βB.若α⊥β,则l⊥mC.若l∥β,则α∥βD.若α∥β,则l∥mA[∵l⊥β,l⊂α,∴α⊥β(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故A正确.]4.如图所示,已知P A⊥平面ABC,BC⊥AC,则图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4[∵P A⊥平面ABC,∴P A⊥AB,P A⊥AC,P A⊥BC,则△P AB,△P AC为直角三角形.由BC⊥AC,且AC∩P A=A,∴BC⊥平面P AC,从而BC⊥PC.因此△ABC,△PBC也是直角三角形.]5.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成直二面角,则折叠后AC的长为________.a[如图所示,取BD的中点O,连接A′O,CO,则∠A′OC是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即∠A′OC=90°,又A′O=CO=2 2a,∴A′C=a22+a22=a,即折叠后AC的长(A′C)为a.]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1】(2018·全国卷Ⅱ)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BC=22,P A=PB=PC=AC=4,O 为AC的中点.(1)证明:PO⊥平面ABC;(2)若点M在棱BC上,且MC=2MB,求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解](1)证明:因为AP=CP=AC=4,O为AC的中点,所以OP⊥AC,且OP=2 3.连接OB.因为AB=BC=22AC,所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AC,OB=12AC=2.由OP2+OB2=PB2知,OP⊥OB.由OP⊥OB,OP⊥AC,OB⊂平面ABC,AC⊂平面ABC,OB∩AC=O,知PO⊥平面ABC. (2)作CH⊥OM,垂足为H.又由(1)可得OP⊥CH,OP⊂平面POM,OM⊂平面POM,OP∩OM=O,所以CH⊥平面POM.故CH的长为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由题设可知OC=12AC=2,CM=23BC=423,∠ACB=45°.所以OM=253,CH=OC·MC·sin∠ACBOM=455.所以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为45 5.►考法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例2】(2017·江苏高考)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AB⊥AD,BC⊥BD,平面ABD⊥平面BCD,点E,F(E与A,D不重合)分别在棱AD,BD上,且EF⊥AD.求证:(1)EF∥平面ABC;(2)AD⊥AC.[证明](1)在平面ABD内,因为AB⊥AD,EF⊥AD,所以EF∥AB.又因为EF⊄平面ABC,AB⊂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2)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所以BC⊥平面ABD.因为AD⊂平面ABD,所以BC⊥AD.又AB⊥AD,BC∩AB=B,AB⊂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D⊥平面ABC.又因为AC⊂平面ABC,所以AD⊥AC.[规律方法] 1.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利用“两平行线中的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垂直”.(3)利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与另一个也垂直”.(4)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特殊图形中的垂直关系.(2)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的性质.(3)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4)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 A=AB=BC,E是PC的中点.证明:(1)CD⊥AE;(2)PD⊥平面ABE.[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P A⊥平面ABCD,CD⊂平面ABCD,∴P A⊥CD.又∵AC⊥CD,且P A∩AC=A,∴CD⊥平面P AC.而AE⊂平面P AC,∴CD⊥AE.(2)由P A=AB=BC,∠ABC=60°,可得AC=P A.∵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且PC∩CD=C,∴AE⊥平面PCD.又PD⊂平面PCD,∴AE⊥PD.∵P A⊥底面ABCD,∴P A⊥AB.又∵AB⊥AD,且P A∩AD=A,∴AB⊥平面P AD,而PD⊂平面P AD,∴AB⊥PD.又AB∩AE=A,∴PD⊥平面ABE.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3】(2018·全国卷Ⅰ)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 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1)证明:平面ACD⊥平面ABC;(2)Q为线段AD上一点,P为线段BC上一点,且BP=DQ=23DA,求三棱锥Q-ABP的体积.[解](1)证明:由已知可得,∠BAC=90°,BA⊥AC.又BA⊥AD,且AC⊂平面ACD,AD⊂平面ACD, AC∩AD=A,所以AB⊥平面ACD.又AB⊂平面ABC,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2)由已知可得,DC=CM=AB=3,DA=3 2.又BP=DQ=23DA,所以BP=2 2.作QE⊥AC,垂足为E,则QE 13DC.由已知及(1)可得DC⊥平面ABC,所以QE⊥平面ABC,QE=1.因此,三棱锥Q-ABP的体积为V Q-ABP =13×QE×S△ABP=13×1×12×3×22sin 45°=1.[规律方法]证明面面垂直的2种方法(1)定义法:利用面面垂直的定义,即判定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将证明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证明平面角为直角的问题.(2)定理法: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其中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把问题转化成证明线线垂直加以解决,注意:三种垂直关系的转化(2018·江苏高考)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A1=AB,AB1⊥B1C1.求证:(1)AB∥平面A1B1C;(2)平面ABB1A1⊥平面A1BC.[证明](1)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B∥A1B1.因为AB⊄平面A1B1C,A1B1⊂平面A1B1C,所以AB∥平面A1B1C.(2)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四边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A1=AB,所以四边形ABB1A1为菱形,因此AB1⊥A1B.又因为AB1⊥B1C1,BC∥B1C1,所以AB1⊥BC.又因为A1B∩BC=B,A1B⊂平面A1BC,BC⊂平面A1BC,所以AB1⊥平面A1BC.因为AB1⊂平面ABB1A1,所以平面ABB1A1⊥平面A1BC.垂直关系中的存在性问题【例4】如图,2,∠BAC=60°.(1)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2)在线段PC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AC⊥BM,若存在求PMMC的值,并说明理由.[解](1)由题设AB=1,AC=2,∠BAC=60°,可得S△ABC =12·AB·AC·sin 60°=32.由P A⊥平面ABC,可知P A是三棱锥P-ABC的高,又P A=1,所以三棱锥P-ABC的体积V=13·S△ABC·P A=36.(2)在线段PC上存在一点M,使得AC⊥BM,此时PM MC=13.证明如下:如图,在平面P AC 内,过点M 作MN ∥P A 交AC 于N ,连接BN ,BM . 由P A ⊥平面ABC 知P A ⊥AC , 所以MN ⊥AC .由MN ∥P A 知AN NC =PM MC =13. 所以AN =12,在△ABN 中,BN 2=AB 2+AN 2-2AB ·AN cos ∠BAC =12+⎝ ⎛⎭⎪⎫122-2×1×12×12=34,所以AN 2+BN 2=AB 2, 即AC ⊥BN .由于BN ∩MN =N ,故AC ⊥平面MBN . 又BM ⊂平面MBN . 所以AC ⊥BM .[规律方法] 1.对命题条件探索性的主要途径: (1)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2.平行(垂直)中点的位置探索性问题:一般是先根据条件猜测点的位置再给出证明,探索点存在问题,点多为中点或三等分点中某一个,也可以根据相似知识建点.如图,四边形ABCD 为梯形,AB ∥CD ,PD ⊥平面ABCD ,∠BAD =∠ADC =90°,DC =2AB =2,DA = 3.(1)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平面PBC ⊥平面PDE ?若存在,请给出BECE 的值,并进行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若PD =3,线段PC 上有一点F ,且PC =3PF ,求三棱锥A -FBD 的体积.[解] (1)存在线段BC 的中点E ,使平面PBC ⊥平面PDE ,即BECE =1.证明如下: 连接DE ,PE ,∵∠BAD =∠ADC =90°,AB =1,DA =3,∴BD =DC =2, ∵E 为BC 的中点,∴BC ⊥DE , ∵PD ⊥平面ABCD ,∴BC ⊥PD , ∵DE ∩PD =D ,∴BC ⊥平面PDE , ∵BC ⊂平面PBC , ∴平面PBC ⊥平面PDE .(2)∵PD ⊥平面ABCD ,且PC =3PF ,∴点F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23PD =233,∴三棱锥A -FBD 的体积V A -FBD =V F -ABD =13×S △ABD ×233=13×12×1×3×233=13.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例5】 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π2,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图2中△A 1BE 的位置,得到四棱锥A 1-BCDE .图1 图2(1)证明:CD ⊥平面A 1OC ;(2)当平面A 1BE ⊥平面BCDE 时,四棱锥A 1-BCDE 的体积为362,求a 的值. [解] (1)证明:在题图1中,连接EC (图略), 因为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BAD =π2,所以BE ⊥AC .即在题图2中,BE⊥A1O,BE⊥OC,从而BE⊥平面A1OC.又CD∥BE,所以CD⊥平面A1OC.(2)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且平面A1BE∩平面BCDE=BE,又由(1)可得A1O⊥BE,所以A1O⊥平面BCDE.即A1O是四棱锥A1-BCDE的高.由题图1知,A1O=AO=22AB=22a,平行四边形BCDE的面积S=BC·AB=a2,从而四棱锥A1-BCDE的体积为V=13S·A1O=13×a2×22a=26a3.由26a3=362,得a=6.[规律方法]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关键是搞清翻折前后图形中线面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的变化情况.一般地,翻折后还在同一平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发生变化.且EF∥BC,将△AEF沿EF折起到△PEF的位置,使得二面角P-EF-B的大小为60°.(1)求证:EF⊥PB;(2)当点E为线段AB的靠近B点的三等分点时,求四棱锥P-EBCF的侧面积.[解](1)证明:在Rt△ABC中,∵AB=BC=3,∴BC⊥AB.∵EF∥BC,∴EF⊥AB,翻折后垂直关系没变,仍有EF⊥PE,EF⊥BE,∴EF⊥平面PBE,∴EF⊥PB.(2)∵EF⊥PE,EF⊥BE,∴∠PEB是二面角P-EF-B的平面角,∴∠PEB=60°,又PE=2,BE=1,由余弦定理得PB=3,∴PB2+BE2=PE2,∴PB⊥BE,∴PB,BC,BE两两垂直,又EF⊥PE,EF⊥BE,∴△PBE,△PBC,△PEF均为直角三角形.由△AEF ∽△ABC 可得,EF =23BC =2, S △PBC =12BC ·PB =332,S △PBE =12PB ·BE =32,S △PEF =12EF ·PE =2.在四边形BCFE 中,过点F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H (图略),则FC 2=FH 2+HC 2=BE 2+(BC -EF )2=2,∴FC = 2.在△PFC 中,FC =2,PC =BC 2+PB 2=23,PF =PE 2+EF 2=22,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PFC =PF 2+FC 2-PC 22PF ·FC =-14,则sin ∠PFC =154,S △PFC =12PF ·FC sin ∠PFC =152. ∴四棱锥P -EBCF 的侧面积为S △PBC +S △PBE +S △PEF +S △PFC =2+23+152.1.(2018·全国卷Ⅲ)如图,矩形ABCD 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 所在平面垂直,M 是︵CD 上异于C ,D 的点.(1)证明:平面AMD ⊥平面BMC ;(2)在线段AM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MC ∥平面PBD ?说明理由.[解] (1)证明:由题设知,平面CMD ⊥平面ABCD ,交线为CD .因为BC ⊥CD ,BC ⊂平面ABCD ,所以BC ⊥平面CMD ,故BC ⊥DM .因为M 为︵CD 上异于C ,D 的点,且DC 为直径,所以DM ⊥CM .又BC ∩CM =C ,所以DM ⊥平面BMC .而DM ⊂平面AMD ,故平面AMD ⊥平面BMC .(2)当P 为AM 的中点时,MC ∥平面PBD .证明如下:如图,连接AC 交BD 于O .因为ABCD 为矩形,所以O 为AC 中点.连接OP ,因为P 为AM 中点,所以MC ∥OP .MC ⊄平面PBD ,OP ⊂平面PBD ,所以MC ∥平面PBD .2.(2017·全国卷Ⅰ)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且∠BAP =∠CDP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