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

合集下载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章节一:作品概述与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作品的开篇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2. 概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主要人物。

3. 分析《红楼梦》的开篇特点,如详略得当、细腻描写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前言,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红楼梦》的开篇章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章节二:chapters 2-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1. 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2. 分析贾府的环境描写,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 关注作品中的诗词,领略其韵味。

【教学内容】1. 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点,如聪明、敏感、多愁善感等。

2. 欣赏贾府的环境描写,如花园、古建筑等。

3. 品味作品中的诗词,如《咏红梅》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林黛玉在作品中的作用。

3. 欣赏贾府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4.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作品中的诗词进行鉴赏。

章节三:chapters 4-6宝玉黛玉的相识与相知【教学目标】1. 理解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2. 分析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体会作品的情节安排。

3. 关注作品中的对话描写,掌握其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如宝玉的率真、黛玉的敏感等。

2. 概述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关注情节的推进。

3. 研究作品中的对话描写,如宝玉与黛玉的互动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

3. 让学生模仿作品中的对话描写,进行角色扮演。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红楼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红楼梦》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红楼梦》问题。
2. 学生参与度不均:在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而个别学生则相对被动,这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目前,我主要依赖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我需要更好地规划课堂时间,确保既有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活动,又能保证知识的系统讲解。可以尝试提前备课,预计每个环节所需时间,避免时间浪费。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展开。
首先,通过阅读《红楼梦》整本书,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作品的语言、人物、情节等元素,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其次,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红楼梦》中的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等进行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知识点梳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这部经典作品,以下是本节课需要梳理的知识点:
1. 《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2.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
3. 《红楼梦》的主要情节梗概,包括贾宝玉入学、黛玉进府、抄检大观园等。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教学设计课标解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性,并将此置于必修与选修系列课程的首要位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个人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已将《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单元编入必修下册。

作为“民族精神源泉性的经典"和“古代文化繁荣期”的典范之作,《红楼梦》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替代的。

在高中进行《红楼梦》阅读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有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的必然选择。

然而,由于《红楼梦》卷帙浩繁、内容宏富、语言雅致,对于高中生来说,自读整部《红楼梦》仍有相当大的难度。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豁蒙去蔽,辟路架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阅读古文的能力,对《红楼梦》的相关内容有初步了解,其对于阅读整部小说具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如何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的思想脉络和艺术特质,仍需教师的恰当引导。

【教学目标】梳理大观园人物居室处园艺花草,探究人物形象及主旨意蕴;(重点)梳理大观园室内陈设的描写,探究其所蕴含的人物精神世界。

(重点)梳理大观园中人物居室名称的由来,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题意蕴。

(难点)课前准备1.联读《红楼梦》第十七回、第十八回、第三十五回、第三十七回、第四十回,并依据文本绘制大观园布局设计图。

2.查阅《红楼梦》人物居室研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其中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诗,一草一木,一室一物,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小说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分析《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鉴赏《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学习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场景描绘和对话艺术。

4. 深入探讨《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文关怀,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概述小说的情节梗概。

2. 第二章: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第三章:鉴赏《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林黛玉进荣府等,学习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场景描绘和对话艺术。

4. 第四章:深入探讨《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封建礼教、家族衰落等,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片段,剖析作品的精彩之处。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入理解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4.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思考情况,评价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阅读测试:进行阅读测试,检验学生对《红楼梦》的整体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为学生提供正版原著,方便他们随时查阅、深入阅读。

2. 相关学术资料:收集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评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人物介绍: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情节梳理: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梳理、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艺术特色的分析、古典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作品中的重点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拓宽视野。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第二课时: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第五课时: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红楼梦》相关内容,了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教学展开:按照教学重点、难点,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以及小说的基本情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感悟人生百态。

3.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使学生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红楼梦》的产生背景与作者简介a. 介绍曹雪芹的生活年代及创作背景b. 讲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及创作特点c. 分析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2. 第二章:小说人物形象分析a. 介绍主要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b.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命运轨迹c. 探讨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小说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3. 第三章:小说情节梳理与主题思想探讨a. 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b. 探讨小说主题思想:封建礼教的束缚、家族衰亡等c.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 第四章:《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分析a. 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叙事角度、叙述方式等b. 探讨小说语言艺术:诗词、俚语、描写等c. 评价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5. 第五章:整本书阅读方法指导a. 介绍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与技巧c.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提高阅读效果三、教学安排1. 每个章节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2.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注重学生阅读体验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3. 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阅读笔记和读后感质量。

2. 期末进行《红楼梦》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小说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结合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阅读相应章节,了解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全书概况1. 作者简介:曹雪芹,清代作家,创作《红楼梦》。

2. 作品背景:清朝中期,封建社会衰落,儒家文化面临挑战。

3. 作品特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批判主义相结合。

第二单元:主要人物形象1. 贾宝玉:性格矛盾,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2. 林黛玉:才情出众,性格敏感,命运多舛。

3. 薛宝钗:贤良淑德,深受众人喜爱。

4. 王熙凤:聪明能干,心机深沉。

第三单元:典型情节分析1.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识、相爱。

2.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

3. 林黛玉的去世。

4. 贾府的衰败。

第四单元:社会背景与主题思想1. 封建礼教的束缚与个人自由的冲突。

2. 儒家文化在清朝的困境。

3. 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第五单元:艺术特色1. 细腻的心理描写。

2. 丰富的人物形象。

3. 深刻的社会现实。

4. 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特点等。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感悟作品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能力。

3. 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全书概况讲解,分配阅读任务。

第二周:阅读第一至第二十回,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周:阅读第二十一至第四十回,讨论典型情节。

第四周:阅读第四十一至第六十回,探讨社会背景与主题思想。

第五周:阅读第六十一至第八十回,欣赏艺术特色。

六、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红楼梦》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营造沉浸式的阅读氛围。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爱情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简介。

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3. 重点情节梳理:宝玉黛玉初见面、凤姐儿出场、宝玉梦中识通灵等。

三、教学重点:1. 掌握《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

2. 鉴赏作品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品背景、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情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作品内涵。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二)六、教学目标:1. 掌握《红楼梦》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区别。

七、教学内容:1. 重要事件的梳理:宝玉诞生、贾府盛宴、黛玉丧母等。

2. 人物关系分析: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3. 作品社会背景探讨:封建礼教、科举制度、家族观念等。

八、教学重点:1. 掌握《红楼梦》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

3. 了解《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区别。

九、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家族观念和封建礼教。

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重要事件、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2.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进行对比。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件,探讨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活动准备】1.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10年4版);《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冯其庸纂校订定,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版);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

2.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自行阅读教师推荐书籍,观看《红楼梦》电视剧。

做出简单的阅读摘记和阅读报告。

【教学内容确定】《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历代文人学者都对其赞誉有加。

但是初读或未读《红楼梦》的青年学生会有所质疑:《红楼梦》真的如此了不起吗?他的优秀体现在哪里?你能不能用最简单、平易的语言揭示它的伟大之处?老师能不能通过几堂课的时间让没有阅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也初步领略到《红楼梦》的不凡?针对这样的质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应该确定为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佳妙。

《红楼梦》的佳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事实见其一斑。

一,红楼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中国人,包括文盲老太,都会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来评析、阐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歌、曲、赋、骈文、古文等),并且每体都有传世之作。

其语言表达精致、雅洁、优美程度已臻绝境。

三,《红楼梦》的创作和研究(最突出的是脂砚斋的评批)几乎同步进行。

现在已形成了显学“红学”。

它具有独特的文艺和思想研究价值。

鉴于此,同时因应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学的主要范畴确定为小说的“人物”、“语言”和“评价”。

【教学流程设计】(一)人物:离恨天中,有你有我1.从各种媒体及著作中收集利用《红楼梦》中人物评析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的语言资料。

教师示例如下:怎样和林黛玉一样的女孩相处?(网络文题)在现代社会,做一个王熙凤一样的女人,你一定会幸福。

(宣传广告)某某,就是真实版的呆霸王薛蟠。

(报纸社评)学生收集到的被符号化、当作语词在现实交流中使用的《红楼梦》人物共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贾惜春、贾迎春、李纨、妙玉、史湘云、贾母、刘姥姥、贾政、贾珍、贾琏、贾赦、薛蟠、柳湘莲、王夫人、邢夫人、尤二姐、尤三姐、袭人、香菱、晴雯、平儿、紫鹃、小红。

其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高频现身。

【师生活动总结】能否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判断一部小说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所收集材料充分说明或证明了《红楼梦》塑造的典型形象之多。

这些典型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

这充分说明或证明了《红楼梦》创作的巨大成就。

2.分析同一个人物符号(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含义是否相同。

以书中配角刘姥姥为例说明。

筛选学生收集到的语料如下:(1)2017,我们要像刘姥姥一样抓住机会(红鹭上云天的博客文章标题)(2)如何像刘姥姥一样拥有好人缘?(壹心理专栏作家岳晓东)(3)刘姝威姥姥进万科大观园,全场尴尬症都犯了(搜狐科技新闻标题)(4)刘姥姥情商到底有多高?八个细节让你真相大白(网络专栏陶淘说文章标题)(5)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歇后语)五个语料中的刘姥姥皆典出《红楼梦》,但其表达的含义是有很大不同的。

其含义分别对应了刘姥姥具有的不同个性特点,即,1善于抓住、利用机会,2幽默,3本色、真性情,4热情、乐观、包容、感恩等,5见识浅陋。

其源头对应这着原著中不同的章节、情节内容。

【师生活动总结】文艺学中,性格单一的小说人物被称为“扁平人物”,性格复杂的被称为“圆形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

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

《红楼梦》中塑造了大量像刘姥姥这样的性格复杂的圆形人物,这充分说明了作品的高度艺术性。

3.“刘姥姥进大观园”现在已经成为习见的歇后语,但是这一俗语的“后衬”(点明内涵的语词)并没有固化。

请同学们搜索记忆、展开联想,至少写出三个后衬。

同学提供完整歇后语如下: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刘姥姥进大观园——长了见识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师生活动总结】通过这些歇后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家都紧扣原文理解“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这一事件,但所获感悟是不尽相同的。

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说明,《红楼梦》的人物、情节给读者提供了足够大的“再创作”空间。

提供读者的想象空间越大,作品越优秀。

《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优秀作品典范。

4.根据同学所收集的语料,对照《红楼梦》原文,分析概括作品中部分人物的性格特点。

可根据课时,弹性安排内容。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互助探究等方式,得出以下结论:(1)林黛玉——坦率纯真、才华横溢、自尊自重、尖酸小性、多愁善感、姿容绝世、冰雪聪明、孤傲清高、敏感多疑(2)贾宝玉——聪明灵秀、温柔多情、乖张顽劣、文思敏捷、重情重义(3)薛宝钗——温柔敦厚、博学多识、豁达大度、世故圆滑、阴险奸诈、品格端方(4)王熙凤——聪明机变、精明能干、两面三刀、八面玲珑、心狠手辣、脸酸心硬(5)史湘云——豁达开朗、热情豪爽、心直口快、单纯乐观、文才不俗、善良细心(6)贾探春——敢做敢为、办事练达、决断果敢、刚强聪慧、心思缜密(7)袭人——温柔和顺、处事稳妥、机心深重【师生活动总结】通过上述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任何一位主要人物,都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性格特点,是个多面体,是“圆形人物”,是不可替代的典型形象。

5.根据原著及自己所收集的语言材料,体会《红楼梦》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找一找身边的人(尤其是本班同学及本校老师)与红楼人物的形象对应关系。

同学找到了很多对应关系。

当然是局部对应关系。

例如有同学认为班里有两位女同学像林黛玉。

其中一位是“体质较弱”这一点相像,另一位是“敏感多疑”特点相像。

【师生活动总结】我们的生活竟然与红楼人物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

这说明,《红楼梦》深刻地描绘了人性。

它不仅写了大观园中的人,而且也写了所有的人,包括我们。

这是《红楼梦》的非凡之处。

很多学者也深深地体悟到了这一点。

鲁迅评价贾宝玉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

”其实这是夫子自道。

在鲁迅那个时代,能够深深地领会“悲凉之雾”的大概也只有先生一人而已。

王蒙评价《红楼梦》说,它“展示着真实的生活,原生的生活,几乎全息的生活。

”此言得之。

我们看红楼人物,其实可以更多地看见自己。

我们是否也有过薛宝钗的豁达大度和世故圆滑?是否也有过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和八面玲珑?我们看红楼故事,其实可以更多地看见自己的生活。

“红楼梦”中有他有你也有我。

(二)语言:歌哭悲欢,负凌云笔1.请同学梳理罗列《红楼梦》中的各种文学体裁或语言艺术形式。

学生梳理出的语言艺术形式有: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赋、联额、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戏曲等。

其中诗的体例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

[师生活动总结]自唐代传奇始,“文备众体”已经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

但大多数作品中的所谓“众体”的数量非常有限,其作用也有限(多半作为点缀)。

《红楼梦》则不然。

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史上所有的艺术样式。

成为“众体”的大晒场。

并且众多的艺术形式都已经内化为小说的有机部分,成为刻画人物、推进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思想的重要元素。

2.请同学筛选书中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对联、五律、七律、歌行、歌曲各一,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按得票率,“选秀”结果如下。

其中宁府上房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歌行《秋窗风雨夕》也获得较高票选。

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太虚幻境对联)五律:杏帘在望(林黛玉)七律:咏白海棠(薛宝钗)歌行:葬花吟(林黛玉)歌曲:好了歌(跛道人)课堂内根据教学情况选取其中的部分作品进行重点赏析。

【师生活动总结】以上不同体裁的文字,很多读者耳熟能详,甚至会全文、全章背诵,它们得到文艺评论界的很高评价。

这说明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臻绝境。

文学史上,大多数作家都无法做到兼擅各种文体形式的创作。

李白长于古体诗写作,而短于律诗创作;杜甫七律创作独步一时,而对古体诗写作力不从心;莎士比亚专擅诗歌、诗剧,而几乎不写散文、小说。

古今中外皆然。

但曹雪芹对各种语言艺术形式都显示了超强的驾驭能力。

他的这些文字融和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或体现小说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或暗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或隐喻文章主题思想,或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生活面貌,成为《红楼梦》小说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选取书中“咏白海棠”组诗(三十七回)、“菊花诗”组诗(三十八回)、“螃蟹咏”组诗(三十八回)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四人的诗作,掩其姓名,请同学们赏析诗作,判断作者为谁,并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总结】一人写作能专擅一体,已是十分难得。

能兼擅众体,那更加难能可贵。

而要他用相同的题材、相同的体裁,一题多解,创作多首不同的作品,并且首首都要跻攀上流,那当然更是难上加难。

而要一人用相同题裁、相同体裁,模拟不同人的声调口气,代人立言,一气写成多首一流作品,可以让读者区分其作者为谁,那简直有如登天之难。

然而这个难登的天,曹雪芹登上了。

薛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仅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素朴淡雅、洁净无华的性格。

《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则完全是林黛玉幽怨寂寞的心声。

茅盾曾比喻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按头制帽”,戴在不同的小说人物头上的。

这一点,突出表现了《红楼梦》语言的高水准,也突出表现了曹雪芹的艺术才华。

(三)评论:长长短短,凭谁评论1.阅读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和冯其庸校订《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相关评批文字,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评批的主要内容及范围。

【师生活动总结】师生共同探讨总结评点法口诀:思维缜密,联系上下;眼光独到,发人未发;写法结构,多加考虑;修辞异句,细心体察。

即评点时,要注意炼字,注意修辞,注意手法,注意照应,注意结构等。

同时可以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

2.研习二十七回“滴翠婷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八家评点,概括八家对主要人物薛宝钗的评析有何不同。

并以此反思评点式文学批评有什么主要缺点或负面影响。

【师生活动总结】八家(王希廉、姚夑、张新之、诸联、涂瀛、洪秋蕃、二知道人、解庵居士)中,洪秋蕃、姚夑贬钗,张新之褒钗。

双方的评点,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这一现象说明:评点式文学批评很能张扬评点者个性,能充分表达评点者独特新颖的阅读理解;但评点容易受评点者个人学养、好恶影响,走向极端,从而降低批评的科学性。

3.赏析评批文字精彩片段,用随笔形式说明评批文字对自己理解《红楼梦》文学性、思想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