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有哪些运算定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有哪些运算定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有哪些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定义: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定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教材分析:(1)知识体系:(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

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

•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 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 3、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 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 算顺序。
• (二)关于“0”的运算:
• 1、“0”不能做除数; a÷0错误
字母表示:
•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 a
字母表示:a
(a+b)×c=a×c+b×c
从左往右想
从右往左想
(a-b)×c=a×c-b×c
( 25 + 15 ) × 3 = 25 × 3 + 15 × 3 ( 25 - 15 ) × 3 = 25 × 3 - 15 × 3
乘法分配律简算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 观察算式找规律(观察数和运算符号) 第二步 根据规律巧变化(保证左右结果不变) 第三步 认真书写会检验(检查算式和结果)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2
2
(42+35)×2=42× +35×
74
74
74×(20+1)=
× 1520+ 45 Nhomakorabea×1
39×15+39×45=394×3( 1+2 )
27×12+43×12=(27 + )×
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再用乘法分配律 计算。
(80+4)×25 (80+4)×25
5×23+5×37 152×8+148×8 =5×(23+37) = (152+148) × 8
=5×60
=300×8
=300
=2400
34×72+ 34×28 =(72+28) ×34 =100 ×34 =340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之运算定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之运算定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之运算定律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b+a 。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 )+c=a+(b+c )。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计算多个数连加。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计算多个数连加。

如如: 125+36+75+264=(125+75)+(36+264)=200+300=500有的算式中带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并不简便,根据数的特点可以先把括号去掉,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如:(452+36)+(48+564)=(452+48)+(36+564) =500+600 =1100注意:在计算连加算式时,不要盲目地进行计算,首先要观察算式中的数,看看有没有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果有...,.那么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或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这样既简便.....又准确...。

二、减法的运算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

注意:根据数据的特点逆运用减法的性质也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算式要改变运...........算符号...。

如:346-(146+63)=346-146-.63 =200-63 =137减法性质的逆运用: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相当于从被减数中连续减去这两个数。

2.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

3.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带着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交换加数、减数的位置再进行计算,其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a>c )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验算加法: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看和是否相等。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这些运算定律不仅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对于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从宏观上理解运算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方法,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总结出运算定律,并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需要时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探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例子中总结出运算定律,并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总结运算定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的运算定律变得形象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总结运算定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精品课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精品课件

(2)545 – 167 – 145 =545-145-167 =400-167 =233
(3)487 – 187 – 139-61 (4)169-25-25-50
= (487 – 187) – (139+61) =169-(25+25+50)
=300-200
=169-100
=100
=69
四 巩 固 练 习 教材P22T3
六拓展练习
你能试着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数 学问题吗?
1+2+3+4+……+99+100 =(1+100)+(2+99)+……+(50+51) =101×50 =505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运 算 定 律
第3课时 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竞赛: 第一组(男生做) 136-65-35 362-87-113 545-149-251
二探索新知
234-66-34 =168-34 =134(页)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二探索新知
小结: (1)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
去这几个减数的和。即a-b-c=a-(b+c)
66+113+87+34
= (66+34) +(113+87)
=100+200
答:一共花了300元钱。
=300
四巩固练习
教材P22T1 优翼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运算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5课时乘法分配律第6课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第7课时除法的运算性质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运算定律教学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在理解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通过简单的举例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明白这些抽象的概念。未来,我需要寻找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动画、实物操作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枯燥,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更紧密地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增强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将运算定律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表达和倾听能力,发展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探索运算定律的新用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基本概念。这些定律是简化计算过程的关键,它们在我们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例子,展示如何运用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运算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游戏得分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算式卡片来演示运算定律的基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一)尝试解决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方法一:
方法二:
88+104+96
88+(104+96)
=192+96
2015最新人教版四下课件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 《加法运算定律例1、例2PPT课件》 • 《加法运算定律例3、例4课件PPT》 • 《乘法运算定律例5、例6PPT课件》 • 《乘法运算定律例7课件PPT》 • 《解决问题例8PPT课件》
.
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4. 先计算,再填表。
+ 36 78 135 296 36 72 114 171 332 78 114 156 213 374 135 171 213 270 431 296 332 374 431 592
问题:观察一下,表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有些利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不用计算,直接写答案。)
4.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 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8+56 79+O ۞+69 ۞+O
69+۞ O+۞ 56+28 O+79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三、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一)尝试解决问题
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已知昨天、今天看的页数和整本书的页数,要求还剩 多少页没看。)
.
.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问题:1. 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么? (写不完。) 2. 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展 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2. 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600+ 300 78+ 4=3 43+ 78
3+5 65=65+35
a+12=12+ a
3. 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5+68)+32=25+( 68+ 3)2 130+(70+4)=(130+ 70)+ 4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5. 新风商场第一季度电器销售情况统计表。
1337 848 1118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五、布置作业
(一)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 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 2. 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 律
(二)枚举中验证规律
问题: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作业: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运算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 31+67+19=31+19+67 24+42+76+58=(24+76)+(42 +58)
.
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按照计划,李叔叔后 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知道了李叔叔后四天每天计划要骑的路程,要求 的是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
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 方法
预设①:
预设②: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
115+132+118+85 =85+115+132+118 =(85+115)+(132+118) =200+250 =450
问题:1. 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2.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种解法的理解? 3. 比较两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 4. 后一种方法.http为://w什ww么.Lsp计jy.co算m 起来比较简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题:1. 你能列式计算吗? 40+56=96 或 56+40=96
2.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88+200
=288
=288
.
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
问题:1.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2. 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 (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 3. 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