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亲王府三格格显珊 与 康德女塾往事

合集下载

鲁迅论红楼梦

鲁迅论红楼梦

鲁迅论红楼梦《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论宝玉之爱——宝玉亦渐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论宝玉之悲——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论文本——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说故事——...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尾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说价值——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红楼梦》方板行,续作及翻案者即奋起,各竭智巧,使之团圆...... 虽意度有高下,文笔有妍媸,而皆摹绘柔情,敷陈艳迹,精神所在,实无不同,特以谈钗黛而生厌,因改求佳人于倡优,知大观园者已多,则别辟情场于北里而已......《红楼梦》方板行,续作及翻案者即奋起,各竭智巧,使之团圆,久之,乃渐兴尽,盖至道光末而始不甚作此等书。

然其余波,则所被尚广远,惟常人之家,人数鲜少,事故无多,纵有波澜,亦不适于《红楼梦》笔意,故遂一变,即由叙男女杂沓之狭邪以发泄之。

如上述三书,虽意度有高下,文笔有妍媸,而皆摹绘柔情,敷陈艳迹,精神所在,实无不同,特以谈钗黛而生厌,因改求佳人于倡优,知大观园者已多,则别辟情场于北里而已。

然自《海上花列传》出,乃始实写妓家,暴其奸谲,谓“以过来人现身说法”,欲使阅者“按迹寻踪,心通其意,见当前之媚于西子,即可知背后之泼于夜叉,见今日之密于糟糠,即可卜他年之毒于蛇蝎”(第一回)。

纪晓岚的秘籍《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木石奇缘两主角

纪晓岚的秘籍《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木石奇缘两主角

纪晓岚的秘籍《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木石奇缘(一)平原, 曹雪芹, 纪晓岚, 红楼梦破解纪晓岚的秘籍《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为我们暗中记录了1200多件事情,我们依据这1200多条线索查找曹雪芹和《红楼梦》相关证据2000余个,破获了《红楼梦》的2000个秘密------- 2破解纪晓岚的秘籍《阅微草堂笔记》查找曹雪芹和《红楼梦》相关线索《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原著《滦阳消夏录》卷一第五则原文:董曲江先生,名元度,平原人。

乾隆壬申进士,入翰林,散馆改知县,又改教授,移疾归。

少年梦人赠一扇,上有三绝句曰:“曹公饮马天池日,文采西园感故知。

至竟心情终不改,月明花影上旌旗。

”“尺五城南并马来,垂杨一例赤鳞开。

黄金屈戍雕胡锦,不信陈王八斗才。

”“箫鼓咚咚画烛楼,是谁亲按小凉州?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

”语多难解,后亦卒无征验,莫明其故。

●集注:①董曲江:祖父董讷,严峻耿直,雄才大略,官至御史,受康熙器重。

曲江名元度,别号寄庐,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举人。

乾隆十七年入词官,不久外任江西定运知县,仅一年北归,任东昌府教授,任教十年,年老还乡。

口吃而心达,貌谦逊而精神旺盛,性平易而言语婉转和谐。

年七十,仍两目炯炯。

禀承家学,诗名响誉国内外。

②三绝句:描述曹植诗。

③天池:代表长白山。

④陈王: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封陈王,谥昌,世称陈思王。

⑤萧鼓:乐器。

白话译文:董曲江先生,名元度,平原人。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进士,入翰林,散馆后改任知县,随后又改教授,他的最后一次官位移动是告病归乡。

董曲江少年时做梦,梦中有人赠给他一把扇子,扇面上有三首绝句。

绝句一:“曹公饮马天池日,文采西园感故知,至竟心情终不改,月明花影上旌旗。

”绝句二:“尺五城南并马来,垂杨一例赤鳞开。

黄金屈戍雕胡锦,不信陈王八斗才。

”绝句三:“箫鼓咚咚画烛楼,是谁亲按小凉州?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

”董曲江诗中词太多而且难以理解,后来他死了也没有验证,没有人明白他的究竟。

清宫禁二年纪概要

清宫禁二年纪概要

清宫禁二年记 -- 卷上余父裕庚任法使四年。

既庙瓜代,乃挈眷归,从者为余母暨头贰等参赞、海陆军随员与其眷属、仆役等,都五十五人。

于一千九百零三年一月二日,乘安南船,由巴黎行抵上海。

上海道及上海县等,俱公服相迓。

旧例:显者过境,为县之长者,饮食器用,皆有供给,且鲜有拒绝者。

而余父于此,无不以婉言却之。

二月二十二号,余等离沪。

旋于二十六号抵津。

津海关道及其他官员之迎迓者,一如上海。

旧制:显官归国,例有一奇特之礼仪,盖当至中土时,必有请圣安之制。

其左近之督抚,为之布置。

若道台职卑,尚不足与此焉。

其时督直隶者为袁世凯,余等初至,渠即遣一吏来,预于存问,俾行此殊礼。

布置既周,余父及袁世凯,皆服朝服,冠朝冠,花翎朝珠,一如其职,以往万寿宫。

万寿宫者,特为行此礼之地也。

其时下级官吏,来者颇众。

宫之最后进有案,案之中,设皇帝及太后牌位,上书“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时直督袁及其他官吏先至,袁督立于案之左,官员分两行以侍。

未几余父至,即跪于万岁牌下,口称“请皇安”焉。

旋起方,问圣躬安康,袁督当以“健豫”答。

礼遂毕。

吾父在津时,即电京中友人某,为之觅屋以居。

未几遂得一名屋。

屋盖李鸿章与列强签辛丑条约之所。

李亦旋捐馆于此者。

李既故后,居是屋者,以余家为第一。

华人迷信重,佥以为居是者,必遇不祥。

第余家处此甚安适,并无鬼怪如友人所言者。

当一千九百零三年三月一号,庆亲王及其子贝子载振来拜晤。

并谓太后将于翌晨六时,召见余母及余姊妹二人于颐和园。

时余母告庆王:“旅欧者久,卒著西服,无旗服可称身者。

”庆王谓已将此节奏明。

并谓太后颇愿吾徒衣西服觐见,不必斤斤于旗服也。

盖太后欲一见西衣之穿著如何耳。

时余与妹,满志踌躇。

意谓此际必衣何者为当。

幼时,吾母辄以同色衣服衣余姊妹二人。

时余妹愿著一浅蓝鹅绒外褂,以此色与彼甚称故。

而余则选一鹅绒外褂之红色者,盖意此或可得太后欢心也。

踌议者久,卒从余说。

并议定冠红色之冠,翠羽为饰。

若鞋若袜,其色亦同。

家事国事宁远事

家事国事宁远事

家事国事宁远事 周建新一推开姥姥家的后门,青灰色的城墙,扑面而来,视野被完全遮挡,我渺小无比。

掠过层层叠叠的条石和青砖,仰头向上瞭望,天被挤得很窄。

头向东甩过去,眼光顺着城墙奔跑,被凸显的延辉门(南城门)和浑圆的瓮城截住,那种苍凉的坚强,便停留在眼中。

城门楼上没有门窗,只剩下斑驳的红门框,南北风畅行无阻,呼啸着冬天的声音。

人字形屋脊上,枯黄的茅草,一簇接一簇地扎在瓦缝间,在风中左右摇摆。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宁远古城,那时,兴城还是座小城,城里人仅局限城墙以内,方圆不到两公里。

城门之外,称为四关,房屋稀稀落落,居住着非农、菜农和庄稼人。

尽管姥姥家紧贴城墙,一墙之隔,却把我们隔成乡下。

那时称进城,是实实在在地走进城门以里。

那时,我刚刚脱离童年,成长为初生牛犊的少年,常和歧视我们的城里孩子发生冲突。

他们手持红缨枪,在城门洞子里站岗,阻止我们进城,好像我们的脚会把城里踩脏。

于是,我们这群乡下孩子扮演起了小八路,以攀爬十米高的城墙为乐,偷袭到城里孩子的背后,里外夹击,一举拿下城门。

许多年后,我已成年,望着高耸的城墙,盯着细小的墙缝,头发忽然直立,后惊无比,一旦掉下,肯定命丧黄泉。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居然无所畏惧。

有一天,我终于想明白了,少年手脚未成,很容易插进墙缝里,更何况城墙还有枪林弹雨留下的孔洞。

姥爷看到我冒险,吓傻了,想喊我下来,却被姥姥堵住了嘴,怕吓到我,出了意外。

在此之前,我曾多次爬过城墙,都在两米高时,半途而废,姥姥看到过,未置可否。

那一次和伙伴们在一起,心高气盛,我一鼓作气,成功登顶。

然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傲视城里城外,以王者的风范,指点着城里的鼓楼、牌楼、文庙,还有一幢将军府,然后,从马道上冲杀下去……我红着脸,拎着缴获的红缨枪,跑回家中,姥爷举着巴掌,以示警戒。

姥姥却袒护我,称赞我不愧流有显祖宣皇帝的骨血,是男儿,就该这么干,攻下宁远城。

我不知道显祖宣皇帝是怎么一回事儿,我只知道,姥姥生着大脚片子,喊着大嗓门,经常把姥爷训得一无是处。

东厂观察笔记78章无删除手写

东厂观察笔记78章无删除手写

东厂观察笔记78章无删除手写“能……”他说这个字的时候,肩膀不太明显地颤抖了一下。

杨婉看着邓瑛的背影,清凌凌地嵌在古朴的箱柜之间。

柜子里是他贴身的衣物,数件浆洗得很薄的中衣整齐地迭在一起。

几乎全是绸制的,像他的皮肤泛着并不算太干冽的冷光。

邓瑛之前说,他要买一间外宅,杨婉觉得很好。

但比起外宅,护城河边的这一间居室,才是最令杨婉心安的地方。

它就像邓瑛那个人一样,一尘不染,朝向背着天光,无人的时候,满地物影,但却一点都不晦暗。

他居住于此,杨婉的魂就能在这个六百年前的人间里栖息。

哪怕这方寸之外的人和事,都与她前三十年的三观背离,但只要邓瑛还能从柜子里取出一件不带血痕的衣衫,还能在秋夜里点燃一盏灯,还能和她坐在一起吃一碗阳春面。

她就不算存在主义当中,那一粒偶然的尘埃。

“那……我能穿你的亵衣吗?”她突然张口提了这么一个要求邓瑛怔了怔。

“能穿吗?”她又问了一遍。

“能……”他说完这个字,慌忙蹲下身,取出另外一套绸制的亵衣,放到杨婉手边。

门外的李鱼又在出声催促了,邓瑛不敢再看杨婉,一把抱起自己的衣物,推门走了出去。

杨婉低头抖开邓瑛留给她的亵衣,侧腰系带的上衫和下裤,宽大包容。

她弯腰脱掉自己的鞋子,抱着膝盖缩进床角。

这是她第一次在邓瑛的地方除去衣冠庇护,当手臂从衣袖里完全退出的时候,寒瑟的秋风便透过窗隙撩起了皮肤上的寒绒。

她继续脱掉小衣,又屈起双腿,解开罗裙,将腿也从绣裤里褪了出来。

风拨帘动,窗边淅淅沥沥地响起了雨声。

杨婉受着风,抱着胳膊坐好。

她没有立即穿上邓瑛的亵衣,也没有马上将自己捂入邓瑛的被褥。

她安静地坐了下来,借着烛火的灯光,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身体。

这是一副原本死在贞宁十二年冬天的身子。

曾经年轻,白皙,如玉石一般光滑无暇,然而此时,却在腰腹和大腿上分别留下了几道淡褐色的刑伤。

而这些伤也是这副身子上,唯一属于杨婉的东西。

杨婉伸手摸了摸腿上的伤疤。

即便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触碰之时,痛觉仍在。

死了一了百了,活着遍体鳞伤,屈辱不堪。

清朝族谱

清朝族谱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
(1781)十二月十七生,xx六年
(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
六女:
xx公主,xxxx
吉特氏,嫁xx旗旗人夸札。
七女:
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
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
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
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
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
xxxx。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
xxxx。
皇三女,固xx公主,xxxx。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
xxxx。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少女时被养父强奸一代魔女川岛芳子晚年隐居长春_

少女时被养父强奸一代魔女川岛芳子晚年隐居长春_

少女时被养父强奸一代魔女川岛芳子晚年隐居长春_核心提示:2008年6月28日,溥仪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举行,关于川岛芳子生死之谜的考证成为会上的一个话题。

坐在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庆祥右边的人是努尔哈赤第十一世孙,名字叫爱新觉罗·德崇。

男装示人的川岛芳子。

(来源:资料图)2008年6月28日,溥仪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举行,关于川岛芳子生死之谜的考证成为会上的一个话题。

坐在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庆祥右边的人是努尔哈赤第十一世孙,名字叫爱新觉罗·德崇。

话题的讨论刚开了个头,德崇先生便在一旁轻声感叹道:“咳,这个事儿啊,我们早就知道!”王庆祥当即愣了一下,莫非川岛芳子替死之说果然是事实?崇德说,川岛芳子当年确实未被处死,1955年,她曾到过沈阳皇姑屯三义栈胡同的大院内,而当时,崇德一家便住在这里。

“1955年的冬天,确实有一位穿‘棉猴’、围围巾的女人来到我家,父亲叫她‘壁辉’。

当时我十二岁,记得她跟父亲使用满语夹着日语讲话的。

后来,十七岁的溥贤姐姐跟我讲,那天来家的壁辉有能耐,连死都有人替。

”从军阀混战的年代,一直到日本战败投降,都可以看到川岛芳子这个名字在这段历史中神秘地忽隐忽现。

使人们极尽猜疑。

她到底是什么来历?为什么喜欢穿男装?日本人为什么利用她却又不信任她……上周六,记者前往长春,就诸多不解之谜采访了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庆祥,作为“川岛芳子生死之谜”课题组顾问、《川岛芳子生死大揭秘》的主编,王庆祥讲述了川岛芳子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的惊天过程。

①小时候的川岛芳子。

(来源:资料图)谜一:谁给她的成长定了性?川岛芳子原名爱新觉罗·显玗,是大清肃亲王善耆的第十四个女儿。

她自小聪明伶俐、乖巧可爱,善耆对其甚是喜爱,遂取名为显玗。

“玗”是善耆根据满语“十四”的谐音而自创的汉字,意为“似玉的美石”。

1912年,清廷退位,肃亲王善耆不甘心祖业就此失去,筹谋了一系列的复辟活动。

曾国潘家书翻译全文

曾国潘家书翻译全文

曾国潘家书翻译全文曾国潘家书翻译全文如下【原文】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

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

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迩际①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

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

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

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

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

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

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

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

男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注释】①迩际:现在,目前。

【译文】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亲回家,后来共接到家信五封。

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里面有四弟的信,六弟的文章五首。

恭谨地得知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家里老小都平安,诸位弟弟发奋读书,并且高兴的知道父亲离京后一路顺畅,从京城到省城,只用了三十多天,真是神速。

眼下儿子身体如常,每晚早睡,起得也早。

只是不能用脑过度,过度了便头昏。

所以经常静下心来让脑子不想任何事情,身心优闲以加强涵养工夫,以便谨敬的遵守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

九弟的功课很正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肃亲王府三格格显珊与康德女塾往事在大连史志上,有一段很简短的文字:1936年,清朝肃亲王的女儿、末代皇帝溥仪的姑母金显珊在旅顺创办私立女校--康德女塾,自任校长。

这所学校在大连历史上也创造了一个第一的纪录,即它是大连地区第一所培养家庭主妇的学校。

因为创办者金显珊的亲日,所以创办伊始,这所学校就打上了奴化教育的烙印。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所学校只存在了9年的时间,如今当年在这里学习的女学生已经很难找到,但是曾经的教学楼还在,坐落在旅顺口区长江路116号。

日前,记者探访了这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

老建筑外观未变
大连是一座拥有众多老建筑的城市,这些年来,大连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比如说先后公布了两期的老建筑保护名录,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价值的老建筑列为城市遗产进行保护。

但是,记者在大连老建筑第一、第二期保护名录中并没有找到旅顺口区长江路116号。

记者在旅顺口区很容易就找到了这所老建筑,它位于一入旅顺口区城区的主干路上,如今,它是一家工厂的厂房。

这是一座俄式建筑,建设于上世纪初期,有着百年的历史。

在工厂的传达室,听说记者是来采访老建筑的,在场的两位女员工很是热情,她们对记者说:"厂里人都知道这里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是所学校,前两年,还有一位老太太来参观过,说她曾在这里上过学,还和她的老伴在房子前合影。

"很遗憾的是,她们并没有老太太的联系方式。

经过了厂办的允许,记者走进了这所老建筑,虽然在外观上,建筑保持了原来的风貌,二层楼房,石头建筑,正门朝着长江路,一层有13个窗户,窗户边沿装
饰着很好看的花纹。

俄式建筑都很注意细节和装饰,比如临街的小露台,墙上的浮雕,屋顶的尖顶,室内的壁炉等等,这所建筑也不例外,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和战乱的破坏,并且几易其主后,如今依然保持着讲究的风格和大气的外观,相信刚刚兴建时的它一定也是庄重而美丽的。

走进室内,已经没有当年学校的样子,一层有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大厅,两边的屋子如今是工厂的厂房,顺着宽且厚重的楼梯上到二层,可以看到对称的结构,左右手边一边一个带着套间的大屋,厂办的同志告诉记者:"这里冬暖夏凉,很是舒服,右手边的屋子里原来有一个很大的壁炉,但是因为烧炉子就把这个不实用的东西砸掉了。

"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这里已经看不出学校的痕迹。

曾经的主妇学校
据大连史志记载,1936年,清朝肃亲王的女儿、末代皇帝溥仪的姑母金显珊在旅顺创办了这所私立女校,取名为康德女塾,这个校名以伪满洲国皇帝的年号为名,可见带有很重的伪满气息。

金显珊自任校长,创办伊始,它的办学宗旨是培养贤妻良母式的家庭主妇,它成为了大连地区第一所培养家庭主妇的学校。

康德女塾每年从旅顺、大连、金州等地公学堂毕业生中招收1个班学生,学制4年,课程以家政和裁缝为主,毕业后自谋职业。

这相当于大学的学制,现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某些大学还保有家政系,康德女塾有着最初的雏形,但它并不是大学,只能算是一个女塾。

"
据史料记载,康德女塾经费来源除收缴学费外,由金显珊出资,金显珊是清末肃亲王善耆的三格格,肃亲王1922年病逝后,其在旅顺的王府则由这位三格格撑起。

到了1938年,女塾有教学班3个,学生58名,教师6名,皆为中国人。

然而到了1942年,由于日本殖民当局为推行奴化教育,改康德女塾为康德女学校,增派日籍教员并派日本人任校长,金显珊任副校长。

是年设教学班4个,有教员12名,学生139名。

1945年,旅顺解放后停办。

这是仅有的史料,勾勒出了一个简单的康德女塾的面貌。

由于康德女塾的创办人是清朝末代格格,因而让这所学校有了更多的传奇色彩,虽然关于学校的史料少之又少,但是金显珊这个人却是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女人。

为了寻找金显珊创办这样一所女学堂的原因,记者采访了现居于大连的金显珊的妹夫罗英老人,罗英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所知道的金显珊。

金显珊是肃亲王的三格格,在她的前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罗老记不清三格格的母亲是肃亲王的第几个侧福晋,但是据说显珊的母亲生下她之后就死掉了,因而肃亲王对这个女儿格外的怜惜,所以父亲在世时她在家里耀武扬威的,大家对这个三格格有点又恨又怕。

1912年清王朝灭亡后,肃亲王来到旅顺,想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复辟清王朝,他的家眷也先后来到旅顺王府,显珊也在其中。

1922年肃亲王病逝于旅顺,当时的金显珊正在日本东京御茶水女子高等师范留学,父亲去世她从日本回来奔丧,这之后再也没回去日本。

因为肃亲王的孩子大多在日本,所以偌大的肃亲王府就由金显珊一个女子撑了下来,和金显珊一起住的还有十六格格显琉,十七格格显琦和十几个用人。

金显珊在旅顺一直生活到1945年才回到北京。

金显珊后来创办康德女塾,也是因为受到了她姑姑的影响。

肃亲王善耆有一个妹妹叫善坤,清光绪十三年嫁到了蒙古,清光绪二十九年主持"毓正女学堂"。

清王朝灭亡后,善坤又在北京办起了"静宜女子学校",极力推广平民女子教育,在民国初年的中国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名望。

"
罗老对记者说:"这个三格格很能干,但有一点她是糊涂的,她很亲日,肃亲王的子女中有十位替伪满或日本做事,这个显珊就是其中一个。

她很有钱,她不仅办学校,还有一个农场,但是钱全都捐给了日本人,还帮着日本人推行奴化教育,这也注定她这一生的不幸。

"显珊后来认识了一个女传教士,跟着传教士学英文,在她影响下,显珊信了基督教。

"显珊终身未嫁,1945年回到北京后,她是住在教堂里的。

当时她的妹妹川岛芳子住在船板胡同的肃亲王府,但显珊对这个妹妹很不感
冒,所以宁愿住在教堂里。

她和我的母亲偶尔接触,最终死在教堂里。

"罗老对显珊的记忆终止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