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发展

合集下载

乡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乡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乡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乡镇小城镇建设成为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乡镇小城镇建设旨在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因此,本文就我所在区域的乡镇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二、建设情况概述我所在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带,素有“山城”之称。

区域内的乡镇小城镇数量众多,各小城镇的发展情况不一。

本文就市民居住区、商贸经济区、旅游景区、农村产业园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介绍。

1. 市民居住区市民居住区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镇小城镇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所在区域的市民居住区多以住宅小区为主,其中大部分小区的建设均已完成。

小区内绿化比较好,环境相对较为优美,但有些小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尚未齐全。

2. 商贸经济区商贸经济区是乡镇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所在区域的商贸经济区主要以商业街和超市为主,其中绝大部分商业街建设较为落后,管理不善,商铺经营缺乏特色。

3. 旅游景区区域内的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山区,因区域地形复杂,景区开发难度较大。

但有些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游客数量较多。

4. 农村产业园农村产业园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我所在区域的农村产业园主要以蔬菜、瓜果、禽蛋、畜牧养殖为主,其中蔬菜产业园建设较为成功,经济效益较好,但畜牧养殖产业园的建设仍面临环境治理和市场管理等问题。

三、建设问题分析目前,我所在区域的乡镇小城镇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特色: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缺乏特色,经营业态单一,难以形成特色。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小区、商业街和公共设施建设尚不完备。

3.管理不善:商业街的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市场管理、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四、建设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抓住特色,强化品牌:拓宽经营业态,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乡镇小城镇的特色。

2.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尤其是公共设施建设。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3篇)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3篇)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中心乡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加快与aa市区的互融对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中心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和原则以省市构建ss都市经济圈和建设ss新区为契机,以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落实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一体化五大任务,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本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建成产业集群、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型工业物流主导型小城镇。

1、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立足实际,突出乡情特色,提高规划的实际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2、注重实效,循序渐进。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发展公共事业,完善公用设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依靠群众,项目带动。

动员引导村民积极投身小城镇建设,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打造示范带动平台。

二、建设目标根据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布局,以九合化工建材新型物流园区建设为助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城市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产结合的新型工业物流主导型小城镇,形成“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高、三产抓突破、三产并进”的良好格局,推动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三、建设内容按照“整体规划、尽快纳入、分步实施、产业升级”的总体思路,全力实施以“道路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土地开发蓄积发展后劲、产业发展助力镇域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三路一道一园一区二中心”建设,通过园区建设和商贸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将中心建成规划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型城镇。

(一)主要任务1、撤乡建镇工作。

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联系,完成撤乡建镇的批复工作和小城镇建设规划。

小城镇园林绿化有助于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小城镇园林绿化有助于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四、把 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纳入 生态建设轨道 , 并 与法制 建设相结合使之能够避免重蹈 “ 先污染 , 后治理”的覆辙
要适时 出台相 关政策 , 用宏观调控手 段引导生态建设 的积极 性 。多年来, 我国生态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 就是生态环境投资总 量过小和历史欠账太多。虽然近几年我国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有 了 较大的增长, 但仍然远远低于发达 国家的投入水平 , 也低, 确保, J 、 城镇园林绿化工作的正常进 充分认识小城镇生态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 行

首先 , 要编制好小城镇生态园林建设规划 , 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居 住区与工业区等其它行业的关系。良好的人居环境意味着其物质与 意识形态两个层面都得到适当的体现。因此 ,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 充分体现 “ 以人为本”, 既要考虑交通、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 设, 又要充分考虑人的适应能力和人的心理需求, 利用多种环境设计 符号, 使居住区与工业区等行业充分隔离, 以减少对居住区的干扰, 同 时又能使居住区和工业区等行业同 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处理好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 有机统一。 其次 , 严格按规划办事, 坚持规划的科学 陛和权成 l 目 统一, 确保 规划中绿化指标的实施 。小城镇生态园林绿化规划是小城镇总体规 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小城镇生态园林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 同步 实施 , 只准建设月 贱0 , 不准规划迁就建设, 这是搞好小城镇生态园 林绿化的关键。要根据小城镇生态园林绿化规划, 严格按规划标准划 定绿化用地面积, 力求公共绿地层次布局合理 , 突出 重点, 注重实效。 “ 可持续发展”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新概念已进入了各行各业, 小城镇 生态园林绿化作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的—个子系统, 其实 施必须要有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同时, 规划设计人员要运用 生态科学的基本观 , 积极探索新世纪走向城市和住宅区可持续发展 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方略, 促进我国人民 态化的发展。

小城镇规划ppt

小城镇规划ppt

九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13号文件的通知”(2002 年8月)
(4)“重点镇要着重建设好基 础设施,特别是供水、排水和 道路,营造好人居环境。”
九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13号文件的通知”(2002 年8月)
(5)“要高度重视移民建镇的建设 。对受资源环境限制和确定退耕还 林、退耕还湖需要搬迁的村镇,要 认真选择安置地点,不断完善功能 ,切实改善移民的生活条件,确保 农民的利益。”
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
引言
讲座的主题
关键词: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个人简介
杨贵庆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本科、硕士、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硕士; 上海浦东新区城镇规划专家咨询组委员; 山东潍坊市人民政府规划顾问;
讲座提纲
一、当前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工作的 背景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的突出问题 三、小城镇规划的工作体系 四、当前小城镇规划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五、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及其规划对策 六、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举例
一、当前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工 作背景
1、“小城镇、大战略”
(1)经济全球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变化; (2)区域城镇化:户籍政策、土地政策的变化; (3)城镇现代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2、规划对策
(2)投资融资政策 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资金
2、规划对策
(3)环境保护政策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作统筹规划 ,制定相关政策。
2、规划对策
(4)教育与技术培训政策
2、规划对策
(5)外来人口管理政策
2、规划对策
(6)物质形态空间规划 各层面的规划衔接,实施好总体规 划。

2024年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城镇建设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城镇建设迈向新时代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全国各地都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对2024年城镇建设工作进行总结,从政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政策推进2024年,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城镇建设的政策推进。

一方面,继续实施城乡统筹、人口有序流动政策,加大了对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大城市疏解和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倾斜,鼓励人员、资金和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农村集聚,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城市建设领域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对土地利用、绿色建筑、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和引导,促进了城镇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我国城镇建设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方面,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快了城市交通建设的进程。

特别是在铁路和地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铁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加快了地方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水、电、燃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了城市的供水供电能力和市政服务水平。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注重了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新技术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保护2024年,我国城镇建设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继续加强了城市环境治理,大力推进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作。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排污管控,减少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发生和传播。

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推行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项目,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城市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效减少了城市的垃圾排放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四、人居环境改善2024年,我国城镇建设工作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方面,继续加大了住房建设力度,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探讨

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探讨

浅谈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探讨小城镇规划是将更具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居住、交通通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进行空间部署的手段,以落实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过程中的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要条件。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也是生产力。

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突出规划的科学性。

树立“规划在先、规划为纲”的规划意识,要面向“三农”问题发展小城镇,深入调查研究小城镇,挖掘其历史发展特点,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按照“工业强镇,农副业稳镇,三产富镇,特色显镇”的发展目标,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使小城镇成为连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

(2)突出编制内容特点。

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规划要反复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做到顺应民意,特出功能,充分体现一个地方特色所在,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精品、出亮点的要求,从质量、深度和专项内容上,坚持高起点、高品位修编,并且着力在超前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3)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的管理和监督。

要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的管理和监督,完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足够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执行规划审批一枝笔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

规划编制经费要纳入县、区、乡镇的财政预算,政府定期向人大等监督机构回报小城镇建设规划执行情况。

坚决执行规划公示制度,让规划的执行始终处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4)规划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规划决不能随领导人的调整而变更,随领导人的意志而转移。

纪委监察部门要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严厉处罚执行规划不力的领导。

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要常年设立违反规划的举报信箱,接受社会举报监督。

农房集聚 统筹城乡 着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嘉善县为例

农房集聚 统筹城乡 着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嘉善县为例

LAND&RESOURCES农房改造集聚工作是嘉善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与统筹城乡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推进嘉善县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当前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必修课。

推进农房集聚改造,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切实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合法居住权、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必要手段,也是建设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嘉善县围绕“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基本解决全县农村无房户、危房户建房用地问题,建立高效、便民、务实的宅基地规范管理新机制”这一目标,创新举措,完善制度,攻坚克难,层层发动,在各镇(街道)、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初显成效,同时涌现出了像姚庄桃源新村、干窑月半湾小区、大云缪家小区、罗星厍浜新区等一批典型,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基本情况2013年以来,嘉善县委、县政府把农房建房改造作为为民服务的头等大事来抓,先后由县政协主席、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会同县农办、国土、住建、财政等部门,分乡镇开展排摸,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意见。

2013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房改造集聚与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善委办发〔2013〕134号),2014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善委办发〔2014〕50号)等指导性文件。

2015年起农房改造集聚工作纳入县对镇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并进行单项工作考核表彰。

两年来在各镇(街道)、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嘉善县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初显成效,形成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

(一)工作凝聚力强根据“善委办发〔2014〕49号”《关于成立嘉善县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县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驻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开展日常的督查、推进和协调、指导工作。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LI Guo 一bin , al . et
( C ll咭 o Vc t l l & T c n c l , enyan j n “ o ef o a i u oz ehi a S h g i z a h
n s t L必 un U 阮r i , 砂 g l l 00 ), in ) r ( C a h Abstract : Multi 一ob ect ve com r hensive ef ct m a ur j i P e e f e s e is a kind o ef ctive eva ua ion methe o system opti而2f f e l t d f ing.T is ar icle analyzes f ve hea 一 h t i t supply pr ect in the j o
econonlic state , technical state and envir m ntal ef ct , n o e e f
evaluates the f ve heat 一 i supply pr ect used M 一 j o ulti objeotive compr hensive ef ct m a ur , s tbe sewage e e e s e select f sour e heat Pum is the best scheme . c P Key w rds :multi 一 j ective ;synthesis evaluation ;heat o ob suPply pr ect j o
参考文献
〔 王梅杰, 1〕 狄卫民.空调冷热源 案优选 法研究〔 . 暖 ] J
通空调 , 抖,10) :73一75 . 2以 (
Synt e is evaluat on and s he e 一s le t o hs i c m e c in e a c r se r h of t e he t 一 PPly de gn Pr e t h a u s i s j o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1、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可泛指较小的城市、建制镇(县城关镇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以及集镇。

狭义的小城镇概念,是指除设市城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城关镇。

广义的小城镇概念,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关镇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以乡镇府驻地为主体的集镇,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目前我国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居环境由各种形式的聚落所构成。

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从村庄到城镇的建成区,到人们采伐木材的森林;从聚落本身,到跨越陆地和水域的相互联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

我国的聚落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所谓城市聚落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聚落包括市区和镇区。

市区与镇区以外的地区一般称为乡村,设立乡和村的建制,乡村聚落又有集镇和乡村之分。

由此可见,小城镇的范围涉及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方面,其中建制镇的镇区属于城市聚落的范畴,而建制镇镇区以外的乡村和集镇则属于乡村聚落的范畴,具有二元性的特点。

在发达国家,小城镇多作为可持续发展社区来规划,具有优美环境的小城镇成为人们理想的居住社区。

从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小城镇概念的实质,即小城镇是一个乡村地区逐步向城市地区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过渡性地区,包括正在城镇化的建成区和与其联系紧密的周边农村腹地。

其特点是人口逐渐向镇区集聚,经济活动以非农产业为主,并趋向多样化,文化活动逐步丰富,建筑的数量、密度、高度在增加,类型多样化,呈现出初步的城市地域化景观。

而且,根据小城镇的特点,我们对小城镇的研究可以采取城市、聚落、社区等的研究方法。

2、人居环境(1)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即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础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可以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关于人居环境的概念及理解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狭义的理解,认为人居环境指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与建设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状况等硬件设施与硬环境,而且还包括家庭环境、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广义的理解,认为人居环境是指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它不仅是指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而且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对小城镇而言,“人居环境”是指小城镇行政管辖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总和。

(2) 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

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

吴良镛先生借助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观念,将人居环境的内容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从层次上,人居环境可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个层次。

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贯彻五个观念原则:I. 生态观——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II. 经济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III. 科技观——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IV. 社会观——关怀广大人民,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V. 文化观——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3、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的建设。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生态结构日趋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呈无序蔓延状态,土地利用分散,效益低下;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间隔不合理,住宅外部环境恶劣;城镇用地比例结构失衡,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分布和发展不均衡,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偏低,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社会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保护不利等。

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突显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空间环境缺乏系统的规划,造成了建筑杂乱无章,道路设置混乱的现状。

4、保护小城镇所特有的人文风貌特色在小城镇的建设当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其特色的营造与保护。

城镇特色是指一个小城镇,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

小城镇特色的构成因素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是指小城镇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

这是小城镇特定形成的基础。

二是人工因素:是指人为建筑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小城镇特色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使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有魅力和特点。

具体的来说,构成小城镇特色的要素主要有:规则布局与结构、建筑群与单体、自然、人文与历史景观5、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根据地域范围和研究角度不同,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是指一切与小城镇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小城镇居民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和贯穿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无形空间。

它可进一步细分为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城乡建设环境等四个子系统。

狭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是广义小城镇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在小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所达的空间里,与居住生活紧密相关,相互渗透,并为居民所感知的客观存在。

它包括小城镇人居硬环境和小城镇人居软环境两方面。

前者是指为小城镇居民所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统一体,包括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景观生态环境四个部分。

后者是小城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所形成的社区人文环境,如邻里关系、生活情趣、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

小城镇人居环境系统的构成。

该图以人为中心,其紧邻的外环表示狭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并与第三环和第四环构成广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

6、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小城镇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有: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小城镇;在人居环境学的框架下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针对小城镇面临的问题,如生态破坏、历史文化湮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以及小城镇规划中的特色设计,小城镇规划的控制、法规的研究等等。

(1)人居环境学与小城镇规划人居环境学最早由道萨亚迪斯于 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将人类聚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研究包括城市、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居环境问题。

1976年、199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二次人类住区会议,对国际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理念就是从我国传统理念出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一种阐述。

在“人类住区”概念的启发下,吴良镛先生致力于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1993年提出在我国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

吴良镛先生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系统阐述了人居环境学的定义,研究范围、方法和研究框架,并构筑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框架与模型,为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提出了研究的工程学方法——“城乡融合”的规划设计思想,并提出了走向人工与自然融合的,城乡融合的“地区—园林—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模式,将“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列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为小城镇规划设计模式与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新思路。

陈秉钊先生主持的“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通过对上海郊区小城镇的农业发展、乡镇工业布局、非农经济的土地利用、城镇的空间结构形态、社区发展变迁方面的研究,确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研究的内涵和构成,并从区域、城镇、社区、家居四个层面探讨人居环境的范围,提出了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构,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了人居环境优化的方法和措施,并提出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保障体系,为最佳人居小城镇规划提供了范例和研究基础。

另有一些学者提出人居环境规划中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的趋势,从观念与目标的转型,规划与设计的转型和材料、技术的革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的转型方法。

黄光宇教授从山地人居环境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建立了适应其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理论体系和规划设计方法体系,等等。

(2)历史文化保护更新与小城镇规划设计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在小城镇规划领域:主要有历史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小城镇规划中的保护与更新,以及注意地区文化的规划观念等。

许多学者通过对江南地区小城镇的历史研究,指出传统城镇除了历史文化价值以外,传统城镇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使用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人的生活内涵和居住空间形式对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启迪。

并指出历史保护应是建筑环境、单体建筑和地区建筑、文化的整体保护的小城镇规划思路。

在此基础上,对更新和保护作了研究,提出“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规划观。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从传统城镇的结构形态出发,通过对传统城镇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原型要素,从促进城镇形态“田园化”和原型要素回归等方面提出了修复城镇割裂关系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为小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提供了范式。

(3)特色设计与小城镇规划通过对城市(镇)特色的构成要素:自然要素与人工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的原则:即自然因素与人工因素的关系,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新与旧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并提出了特色设计的规划设计思想。

(4)其它一些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通过从分析小城镇规划模式的问题出发,指出小城镇规划的根本任务——促进小城镇社区发展,提出了以社区综合发展为目标的小城镇规划新模式——人本主义的,以人居环境建设为目标的社区发展规划模式。

7、国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概述(l)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这种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产生和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相继完成,西方城市普遍面临着人口高度密集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城市研究者从城市物质空间规划的角度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和伯吉斯等人的城市功能分区理论都是这一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性理论。

(2)以人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普遍面临着战后城市的重建问题"此时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理论己经比较成熟,但这种理论在人类行为、情感、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因此,许多学者和相关组织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并且提出在城市重建过程中要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

这一时期CIAM第十小组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1954),同时,马丘比丘宪章(1997)也强调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