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情_与_礼_的抗争_崔莺莺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作者王实甫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

同时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她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

《西厢记》中的莺莺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

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

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

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

这样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崔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

(三)封建礼教的教化,压制了崔莺莺的人性总之,黑暗的封建社会,残酷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迂腐的封建礼教,组成一座严密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将崔莺莺紧紧地关押其中,封闭崔莺莺美好的人性,企图用封建礼教扑灭崔莺莺的爱情之火,压制她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二、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执着追求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家长的压制,深闺后院的封闭,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 本科学年论文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 本科学年论文

本科学年论文论文题目:《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汉语言文学1201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6年 5月 2 日《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

共5本21折5楔子,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

《西厢记》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当时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中剧作家王实甫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崔莺莺在“情与礼”矛盾挣扎中人性觉醒的美好形象。

崔莺莺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俏小姐,却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产生了对爱情的诉求。

当崔莺莺遇到风流俊雅的张君瑞,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

但是由于崔夫人的赖婚,崔莺莺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约来张君瑞,口里却说叫张君瑞“下次休是这般”。

张君瑞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借故不认账赖简,把张君瑞教训了一顿。

她责怪红娘,怒斥张君瑞,则充分体现了崔莺莺的矫情与做作。

但当崔莺莺意识到爱情的甜蜜以及闭锁深闺的忧闷以后,她勇于冲出了封建的藩篱,热情的奔向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关键词】崔莺莺情与礼矛盾人性目录序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崔莺莺的“情与礼” (2)(一)崔莺莺的“礼”..............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崔莺莺的出身 (2)2、崔莺莺的教育 (2)(二)崔莺莺的“情”..............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情窦初开的少女 (3)2、陷入爱情的莺莺 (3)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态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崔莺莺的爱情至上原则 (4)(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恐慌........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莺莺“人性”的觉醒 (5)结语...................................................................错误!未定义书签。

崔莺莺形象分析

崔莺莺形象分析

崔莺莺形象分析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特别是对崔莺莺的描写,崔莺莺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应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
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

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

她的美丽与智慧、哀愁与憧憬、多情与无常、反抗与让步,无不牵扯着读者的心弦,可以说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西厢记》的成
就增添了最为亮丽的色彩。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崔莺莺的形象。

剧中崔莺莺出身于门第显赫的家庭,既希望得到真挚的情,她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而主动地追求自由爱情,又因受封建家庭教育,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辗转不定。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被称为“天下夺魁”的`杰作,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典范之作,敢于在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之下高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剧中的张君瑞、崔莺莺成功演绎了这一美好愿望,尤其是崔莺莺这一相国千金,更是历代文人争议较多的一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压迫,热情,反叛,假意儿,勇敢
美丽、热情、反叛的莺莺
莺莺的美丽,我们通过张生的眼睛就知道莺莺有多美。

张生,他是一个“铁砚磨穿”、“萤窗雪案”的学士,具有“才高难入俗人机”的性格,而且《王西厢》中还通过张生的观察和感受描写了九曲黄河的壮观,以衬托出他的开阔胸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张生,一旦与莺莺相遇,却立即不能自持,以为“正撞着年前风流业冤”。

足见莺莺的绝世之美。

如果张生是情人眼里出。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西厢记》是元代爱情剧中的杰作。

戏剧家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

一上台便博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作品在批判封建礼教与婚姻制度的同时,通过莺莺与张生等反抗礼教的典型形象的塑造,热情的讴歌了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与美好理想的战斗精神,从而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很卓越。

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尤其以崔莺莺最为成功。

作者精心的刻画了这也女主人公的形象,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

莺莺是大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 ,色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

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金圣叹对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过这样的描述:“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我认为这句话贴切的概括了她的整个人物的形象。

在古代封建礼教的制约下,崔莺莺这般才情为爱执着的女子,却是无双的,就算是现如今也是少有的。

首先,崔莺莺作为一个宰相之女,当真是一个大家闺秀,深份尊贵,人比花娇。

在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无意遇见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情不自禁地惊呼:“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继而又说:“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连“铁石人”也会动心,可见崔莺莺容貌之美。

也正是这样好的自身条件和物质环境让她想要寻求精神上的富足。

若是一个乡野女子,每日都要为吃饭劳作发愁,想必对爱情是没有这般执着的。

同时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崔莺莺自然是灵慧的,琴棋书画定是不在话下。

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隔墙高吟一诗,崔莺莺不禁依韵和上:“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的寂寞闲苦,渴望寻求知心人的愿望,由此可见莺莺之才思敏捷修养之高,就连深爱她的张生也由衷赞叹:“此一时,彼一时,佳人才思,俺莺莺世间无二。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相关推荐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希望大家喜欢!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

她们通过自己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

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

本文就此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位女子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相同点1、出身教育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

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

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平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

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

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

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大胆的叛逆性格。

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

深度解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

深度解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

深度解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著作《西厢记》是一部让人读来口角生香的古典文学作品。

除去情节的引人、文字的优美外,集中笔墨刻画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形象也是非常特别,可以堪称为就是男人心中崇高形象的典型和巅峰。

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她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同时也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她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

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崔莺莺作为元杂剧中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也是西厢记中重要角色,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则是人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的期冀,因此崔莺莺这一形象有为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崔莺莺出身名门,外表俊美。

在王实甫《西厢记》中第一本第一折中,曾这样写:“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

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转,行一步可人怜,谢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似垂柳晚风前”。

细致地描绘出崔莺莺的面容如花般明艳,身似柳般娇弱,声音婉转动听的深居内院娇贵的的大小姐形象。

同时在第一本戏中,王实甫就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极力的渲染崔莺莺之美,从侧面烘托出了崔莺莺的貌美。

当在张山佛殿中偶遇当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时,顿时惊呼起来;“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眼花缭乱口难言。

魂灵儿飞在半天”,“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连“铁石人”也会动心,可见崔莺莺容貌之美。

之后在普救寺中的和尚,本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之人,但和尚们也同样被莺莺的美貌所吸引。

剧中写道,当崔氏一家为老相国做法事时,本该庄严肃穆的场面,却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劳,觑着法聪头做金磐敲”。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崔莺莺是《西厢记》里是重要人物形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分析崔莺莺的形象的文章,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在我国古代文学形象中,崔莺莺作为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的代表,在文人笔下不断变化着。

长久以来,崔莺莺的外表、性格、言行举止,随着作家的个人喜好、一个时代的大众审美趋向而有所损益。

一、唐代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源起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其中的莺莺才貌双全,哀怨隐忍,对张生一往情深地付出却终遭遗弃,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文中对莺莺外貌的描写比较简略,只是概括地说其天生丽质,无需装饰——“常服晬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

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张生救了莺莺一家后,其母郑氏“厚张之德甚”,让莺莺“出拜尔兄”,莺莺“久之,辞疾”,直至郑氏发怒才“久之,乃至”,表现出莺莺既有封建社会女子的矜持,又有少女的腼腆羞涩。

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莺莺在恋爱过程中,内心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如张生赠之以《春词》,莺莺回诗,与张生订下幽会之期,见面之后却“端服严容”,数落张生,告诫他“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在张生已绝望的情况下,莺莺却又自荐枕席,一夕之后又十几日“杳不复知”,张生于是又写诗传情,“自是复容之”。

这过程显示了莺莺内心充满了犹豫与挣扎,既强烈地渴望爱情,又害怕承担为爱情放下尊严的后果。

张生将去长安,莺莺“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

后张生“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崔已阴知将诀矣”,为张生鼓琴送行,却终于“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

莺莺已经预料到被始乱终弃的命运,虽然难以割舍却自觉无力抗争,在张生未表示出离弃之意时就主动放弃了。

虽然她比张生先提出分手,实际上她的感情要比张生持久得多,她对爱情和幸福有不可遏制的眷恋、向往,所以张生的一点点没有保证的温存,都被莺莺看做可以重燃希望的鼓励,如张生走后的第二年,又寄信给莺莺,莺莺积极地回信赠物,“玉取其坚洁不渝,环取其始终不绝”,倾诉己之相思的同时也希望张生的感情坚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光辉女性形象,时代的叛逆性是指她在遇到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

马克思曾对人的属性做了两种定义,一种为人的自然性,即指人和各种生理欲望,包括生 存欲望、性欲等,在崔莺莺形象中,她的情感方面则侧重 于人的自然性,另一种定义,也是马克思认为是人根本属性的社会性,社会性强调的是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人的各种思想和行动总是受到社会多种社会关系的影响,而封建礼法对崔莺莺的束缚就体现为人的社会属性。

崔莺莺出生于条件优越的相国之府,她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从针织女工,诗词尺算到封建礼法的教育,这些都使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贵族小姐,正是这深厚的封建教育使崔莺莺在后来与封建礼法斗争中起着消极作用。

曲中,时值十九岁的崔莺莺正是一位妙龄的花季少女,在她的眼中,未来的世界都是美好的,她向往着理想爱情与美满婚姻。

在她与母亲一道扶柩到陵安的时候,使这位已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嫁给当朝相国之子郑恒为妻的贵族小姐遇上了“五百年的风流孽冤”。

从此,她在思想与行动上的“情”与“礼”的抗争就开始了。

在张珙第一次见到崔莺莺时,便喜欢上了她,随后,他便利用各种机会来了解和接近崔莺莺,当崔莺莺与红娘在烧香祝愿的时候,张珙便试探性地念诗回:“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愠皓魄,不见目中人”,崔莺莺便立即和诗回:“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崔莺莺的和诗则反映出了她的才思敏捷,
张珙与崔莺莺互相表达了爱慕之情,这就使张珙对崔莺莺的态度有了个底,在原来的基础上多了份信心。

对于崔莺莺来说,和诗是她为获取理想爱情而喊出的心声,也是她在心理与行动上“情”与“礼”的抗争,在诗中,崔莺莺表露出她对父母之命的不满,她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

当崔莺莺有与张珙继续和诗下去的时候,丫环红娘为了使他们的事不被老夫人发觉,就叫崔莺莺回家,此时,她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发展,只得“回顾下”。

“回顾下”这三个字体现出了崔莺莺的矛盾心理,她非常想与张珙继续和诗,披露出自己情感的心声。

但另一方面她不得不顾忌来自代表封建势力的母亲的压力,最后,只得下去,这是她心理和行动上“情”与“礼”的再次较量,可以说,张珙与崔莺莺的和诗对今后事情的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随着戏剧冲突的发展,存在于崔莺莺思想和行动的“情”与“礼”的抗争也日趋复杂。

在张珙搬援兵解了普救寺之危后,老夫人变卦了,使原来很有希望的美满婚姻破碎了。

在这种情形下,张珙一下又变消沉了许多。

这时,在红娘的安排下,崔莺莺月夜听琴,在听琴的过程中,她唱到“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了广寒宫”,在这首曲中,崔莺莺唱出了闺中少女对所受的礼教束缚的怨愤之情,她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自己比成了嫦娥,把老夫人及其代表的封建礼教比喻成了云霞。

当张生把老夫人的变卦说成是崔莺莺说谎时,崔莺莺唱道:“这是俺娘的机变,非是妾身脱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凤,俺娘无夜无明算女工,我若得些闲,张生
亲背信弃义的做法表示了愤慨,再次表明了自己对张生的态度。

在与张生告别时,崔莺莺对张珙说:“则说道夫人时下有人唧哝”,这里指出了他们俩婚事改变是因为有人在老夫人那里说闲话,这表明崔莺莺对丫环红娘是存有戒心的。

因为红娘是她与张珙关系发展的见证人。

作为一名贵族小姐的崔莺莺深受着封建门阀等级制度的影响,她不可能对红娘有较深的了解。

在她的眼中,作为丫环的红娘不可能不顺从于治家森严的老夫人意志,她没有意识到作为丫环的红娘比她对封建礼法的反抗更具有坚决性。

虽然崔莺莺有提防红娘告密之念,但是,她又不得不利用红娘来为她传递信息,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被母亲察觉的可能,有较大的安全性。

这些都是“情”与“礼”抗争的具体体现,作为接受过深厚封建礼法教育的崔莺莺不能对红娘放心,但是为了自己情感发展的需要,她不得不利用她。

在红娘为崔莺莺送帖给张珙时,张珙不知崔莺莺内情,将帖中崔莺莺邀请之意说与红娘听。

后来,在张珙如约而至的时侯,崔莺莺违心地斥责他说:“先生虽有活人之恩,恩则当报。

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会后再勿如此,若更为之,与足下决无干休。

”这里是崔莺莺碍于红娘在场,不便与张珙进行交往,只得违心地对张生进行斥责,实际上,这是违背她的本意的。

她此时是非常想与张珙进行约会,正当“情”与“礼”的抗争处于一种胶着状态时,崔莺莺便顺着红娘的话找个台阶说道,“若不是看红娘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这看起来似乎是崔莺莺为张生开托,其实是她在为自己开托。

这些都表明崔莺莺所受封建礼教束缚之深,面对老夫人的淫威,只得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埋藏在自己的心里,不敢表露。

当张生在受到崔莺莺的斥责后,便害了相思病,在这种情形下,深受着“情”的折磨的崔莺莺表现出异常的勇敢,她毅然抛弃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深夜主动地向张珙表白爱情。

至此,张珙与崔莺莺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

崔莺莺在这里就表现出是一个光辉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这是她在“情”方面所取得的胜利。

这次表爱行动为他们以后的圆满婚姻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当张珙与崔莺莺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侯,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老夫人开始对崔莺莺的“不轨”行为有了察觉。

这时,老夫人把红娘拿来审问,红娘为张珙与崔莺莺的爱情理直气壮地回顶了老夫人,这样,便使老夫人自己觉得理亏,作出了让步,但她仍用“门当户对”的封建等级制度来驾御于他们的婚姻之上,她要求张珙必须考取状元才能娶崔莺莺。

此时,崔莺莺本该继续争取下去,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接受了老夫人的要求。

这是崔莺莺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所表现出来的斗争不彻底性。

作为一名贵族小姐,在平时是很难得抛头露面的,婚姻一般是由父母定的。

这样,就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这次崔莺莺好不容易在外出的时侯遇到了一个满意的,本来是要充分利用有限时间的,免得日久生事,而此时老夫人要求张珙去考状元,崔莺莺没有表示反对,而是被动地接受了老夫人的要求,这样,崔莺莺就把自己理想婚姻建立在张珙考取状元的基础上,又使原本柳暗花明的爱情走向缥缈的境地。

在张珙临走之前,他对崔莺莺说“金榜无名誓不归”,在这里,张珙的决心固然使人钦佩,如果张珙此次赴京没有考取状元的话,那么崔莺莺只有按父母之命嫁给郑恒了,这也许就断送了崔莺莺的一生幸福。

用前文的话来说,社会性对崔莺莺的影响是很深的。

最后,张珙考取了状元,并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揭穿了前来完婚的郑恒的谎言,使张珙与崔莺莺圆了他们理想婚姻,“情”终于战胜了“礼”。

《西厢记》中,崔莺莺在处理与张生的爱情上,随着情的增长,她对封建礼教的斗争也越来越大胆。

但是,由于她长期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不敢站出来表明反对老夫人的做法,使自己与张珙的婚姻险些走进了死胡同。

最后,在张珙考取状元的前提下,在红娘和众人的帮助之下,张珙与崔莺莺的理想婚姻得以实现。

在“情”与“礼”的一系列抗争之后,“情”最终以微弱之势战胜了“礼”。

(责任编辑:张小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