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形象

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形象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戏曲,长亭送别是其中的一幕,崔莺莺是该幕的女主角之一。
崔莺莺是一个充满活力、聪明乖巧的少女,她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崔莺莺的外貌被描述为“皓齿朱唇,眼如点漆”,她的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仅如此,崔莺莺还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孩,她的言谈举止展现了她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对于表哥张生的爱意毫不掩饰,她的勇气和坚定让人深受感动。
她的形象充满了青春与活力,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智慧。
总之,崔莺莺是《西厢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美丽、聪明和勇气都让人们深受感动。
- 1 -。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形象浅析

知识文库 第04期23《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形象浅析闫乃丹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以“天下夺魁”的美誉,笑傲文坛七百年而不衰。
它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深刻、真实而又血肉丰满的人物塑造。
崔莺莺就是其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位。
《长亭送别》选自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这折戏写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词曲,真实表现了莺莺送别时的心绪,刻画了珍视爱情的崔莺莺被迫与张生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虽然她叛逆、敢于反抗礼教束缚,但作为贵族小姐,作为一位封建社会女性,她在与张生饯别时的心理显得更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却又不得已而妥协。
崔莺莺不顾父母之命,与张生私下皆为夫妻,虽然她勇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但她作为相国家的小姐,毕竟有着深厚的封建文化教养,因而处处体现了处于弱势的女性的无奈。
这一折就表现出了她对“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和“妻妾制”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妥协。
莺莺并不嫌贫爱富,并不在意张生只是一介寒门书生。
然而门第观念深重的老夫人却以家谱为重,不肯顺水推舟,顺从女儿心愿,提出了“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条件,逼令张生进京赶考。
莺莺碍于母女之情,为了家谱的荣耀,无力反抗老夫人的主张,只好选择接受新的痛苦和风险。
后来,当张生金榜题名回到莺莺身边,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划上圆满的句号。
当然,张生再也不是白衣女婿,新科状元的地位使他和相国小姐得以平起平坐。
莺莺是欣慰而又自豪的,不但自己获得了幸福,而且给家谱争得了荣耀,夫“贵”了,妇更“荣”了,比翼双飞不在话下。
所以说,崔莺莺在门第观念上向封建势力作出了一定的妥协退让。
尽管莺莺与张生感情深厚,情深意长,她仍然害怕有朝一日张生会负心于她。
许身张生时,莺莺对张生说的话就表明了她的担忧。
“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
此身皆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作者王实甫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
同时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她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
《西厢记》中的莺莺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
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
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
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
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
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

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敢于在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之下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西厢记》确有着惊世骇俗的巨大力量。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这本书还让我知道了旧中国宋朝时代的腐败一百零八好汉们一次一次地被抓,每次都逃了出来,一次一次的被暗忖,杀手们却一次一次的失败,说明了好汉们的实力又如此的强。
最后,卢俊义的一个梦结束了这个故事……作者王实甫呕心沥血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
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
《西厢记》中的莺莺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西厢记》粗看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作者却能写得复杂曲折,跌宕有致。
情节的曲折复杂又用貌似重复的手段给予表现。
尤其是对崔莺莺的感情描写最为细致。
从全剧看,围绕张崔之恋,全剧在组织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之主线的同时,前四本的十六出还每出都分解成小的戏剧冲突,其中关键的几出情节曲折,甚至一波三折,在情节描写上极有魅力。
莺莺的感情几波几折,送简--赖简——再送简——酬简,看似重复实则变化莫测。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元代是一个较开放的朝代。
《崔莺莺(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崔莺莺(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崔莺莺(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崔莺莺是元稹《莺莺传》中的女主人公。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文学学院 07级(1)班何晓青在唐代的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是负有盛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幽会,最后又把她遗弃的故事。
作者元稹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多才多艺,却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地追求爱情,勇于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的格局,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
正因如此,《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才更显得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
一、聪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莺莺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弹琴撰文无不擅长,她写的小诗别有情义,可见她聪明好学。
在张生半夜翻墙来幽会时,莺莺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说辞严密有理,而且也掩饰了自己对张生的动心,很好的“解释”了《明月三五夜》的传诗之举,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庄重贞洁,维护了崔氏家族的面子.莺莺的确聪明机敏,心思缜密。
在初次与张生相见时,莺莺迟迟才出场露面,席间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张生问她年龄,反是莺莺的母亲郑氏代她回答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
”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莺莺,但她根本不回答。
面对初次见面的异性男子,莺莺害羞内敛,并未大胆应酬.还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莺莺才貌双全,才思敏捷,情感丰富,但她从不表露于众,是一个极含蓄极娴静的闺中女子.即使莺莺聪明含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教道德规范,但她内心却是有自己的思想冲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莺的形象
在唐代的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是负有盛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幽会,最后又把她遗弃的故事。
作者元稹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多才多艺,却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地追求爱情,勇于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的格局,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
正因如此,《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才更显得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
一聪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莺莺
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弹琴撰文无不擅长,她写的小诗别有情义,可见她聪明好学。
在张生半夜翻墙来幽会时,莺莺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说辞严密有理,而且也掩饰了自己对张生的动心,很好的“解释”了《明月三五夜》的传诗之举,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庄重贞洁,维护了崔氏家族的面子。
莺莺的确聪明机敏,心思缜密。
在初次与张生相见时,莺莺迟迟才出场露面,席间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
张生问她年龄,反是莺莺的母亲郑氏代她回答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
”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莺莺,但她根本不回答。
面对初次见面的异性男子,莺莺害羞内敛,并未大胆应酬。
还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莺莺才貌双全,才思敏捷,情感丰富,但她从不表露于众,是一个极含蓄极娴静的闺中女子。
即使莺莺聪明含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教道德规范,但她内心却是有自己的思想冲动的。
莺莺没抵制住蠢蠢欲动的春心,也不再
顾忌传统的礼教道德的约束,大胆地主动地与张生约会结合,并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与张生同居。
在与张生的通信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心诚意,大胆表露思念之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莺莺从内心到外在举动都是很勇敢的。
二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执着追求的莺
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
只要有一滴这样的火种,就会燃烧起崔莺莺炽热的爱情之火。
崔莺莺从没有放弃过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正是普救寺相遇这“火种”,点燃了崔莺莺的爱情火焰。
当张生托红娘传书表白后,莺莺的回信是《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莺莺本已对张生动心,诗词中就是应允相邀之意,读来充满了春心蠢动的滋味。
适值芳龄的莺莺抵挡不住对“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发自内心的好感,这对异性的渴慕本是人的天性,莺莺自然也不例外。
当首次约会不欢而散之后,莺莺一直煎熬在情欲与礼教的矛盾之中。
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崔莺莺终于冲破防线,选择顺从自己的心意,大胆追求与心爱之人的相依与结合。
追求甜蜜幸福的爱情,构建美满和谐的婚姻,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宝贵的追求。
然而在封建礼教充斥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如《曲礼》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不同巾栉,不亲授。
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棞,内言不出于棞。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女子未嫁之前,不得接触除父亲之外的任何男性,以保证其处女的纯洁;女子出嫁后不得与丈夫之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尤其是性关系,直至其生命终结,这就叫"贞洁"。
女子对情爱婚姻的自由追求是不被认可,遭人唾弃的“可耻行为”。
莺莺不顾家长态度,也不顾礼教的三从四德,依从内心冲动与张生同居数月,执着追求与心爱之人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
最终被张生无情抛弃,莺莺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么。
在喧闹的场合,
有时勉强说笑,而在清闲的夜晚自己独处时,怎能不偷偷流泪。
甚至在睡梦当中,也常感叹呜咽。
莺莺始终活在记忆里,活在自己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渴望里,活在对美满爱情的执着追求里。
最终两人各自成家,崔莺莺知道张生思念自己后,虽然没有见张生,但暗地里写了一首诗:“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即使不能长相厮守,莺莺依旧保留着对爱情的自有追求之中,即使这种追求只停留在精神层面。
三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
莺莺的家世虽未详细介绍,但从莺莺的日常举止上仍能看出她深受家庭封建礼教的熏陶,莺莺几乎已经被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能琴善赋,感情丰富,却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时刻压抑自己的本性,已成为一位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当崔母要莺莺出来答谢张生的解围之恩时,崔莺莺“久之辞疾”,其母呵斥,方才“久之乃至”。
待张生赴约而来,莺莺却端服严容,大数张生。
服侍莺莺的贴身婢女红娘也道出:“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
”莫非莺莺真的对张生的炽热追求无动于衷?通篇看来,莺莺早已是情窦已开,春心荡漾,但为何她的举动却与内心背道而驰?崔家颇有家资,即使不是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也称得上富庶人家。
莺莺字写得好,善于写文章,又能弹一手好音乐,可想而知,崔母对莺莺的教育非同一般。
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里,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自是必修科目。
自小便耳濡目染,莺莺的天性早已被践踏了。
当莺莺终于冲破防线,大胆的与张生结合后,两人相处数月,莺莺竟未向崔母透露只言片语,是因为羞愧,还是因为惧怕?不论怎样,莺莺对二人私定终身之事都不敢正视,这有悖于平日所学的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道德,内心总是排斥并否定自己的冲动。
待张生选择到长安赶考,莺莺亦不挽留,连张生都猜不透莺莺。
崔莺莺超过众人,技艺达到极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应酬;对张生情意深厚,然而却未用话表达出来;经常忧愁羡慕隐微深邃,却常像无知无识的样子;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
莺莺遵从的便是古时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定位:坚贞保身、含
蓄内敛、服从男子,所以她一直压抑着自己人性的彰显。
最终的结局让人始料未及,后来张生遗弃了她,她也自以为私相结合“不合法”,“有自献之羞”。
她不是振振有理地向张生提出谴责,而只是一味哀恳,希望他能够始终成全。
只有怨,没有恨,这是家庭出身、封建教养带给她的局限性。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
当张生以义兄身份要求相见时,莺莺对张生依旧留恋,但始终未再现身。
莺莺虽然对爱情保持着独立的渴慕,但她经过重重思考,放弃了实质性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莺莺终于走上了封建礼教所推崇的纲常女子之路,到头来,莺莺都没能说服自己放纵到底,反而选择了认输,委屈压抑自己。
综上所述,元稹《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一个矛盾集合体。
她既含蓄内敛,又大胆勇敢;既聪敏多才,又从不展现;既执着追求自由爱情,又自律于纲常道德;既叛逆于贞节观,又羞愧于自献之举……莺莺在对待爱情与命运上,时刻矛盾于主动争取与被动屈从的挣扎之中。
正是这样矛盾复杂的性格,莺莺这一角色才显得传神生动,有血有肉,异常鲜明,是一个成功的完满的人物形象。
《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莺莺形象的成功刻画使得《莺莺传》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以此演为杂剧传奇的很多,以金人董解元《弦索西厢》、元人王实甫《西厢记》为最著。
所以鲁迅也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